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堂检测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堂检测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9-25 10:5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B.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2.在常温下,声音在其中传播速度最小的介质是(  )
A.玻璃
B.水
C.空气
D.铁
3.某锣鼓队正在表演,当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时,鼓声就消失了,原因是(

A.手不能传播声音
B.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C.手吸收了声波
D.手把声音反射回去
4.下雨时,雨点打在瓦片上,发出“嘀嗒”、“嘀嗒”的响声,这里发声振动的物体是(  )
A.瓦片
B.雨点
C.空气
D.以上都不对
5.对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发声
B.一切振动的物体都能发声
C.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D.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
6.如图,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闹铃声
B.真空可以传播声音
C.听不见闹铃声是因为闹铃不再振动
D.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7.如图所示玻璃缸内的水中有金鱼在鱼缸上边拍掌,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
A.鱼缸→水→鱼
B.空气→水→鱼
C.水→鱼缸→鱼
D.水→鱼
8.用“真空铃”实验探究“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用到的主要科学研究方法是(  )
A.转化法
B.理想实验法
C.类比法
D.控制变量法
9.下列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
音叉响度大,乒乓球弹开的高度高
B.
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C.
抽气时,听到罩内的铃声变弱
D.
扬声器发声时,纸片在跳动
10.小明想利用家里的暖水瓶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如图所示是暖水瓶的简易剖面图。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下列是他设计的几组比较因素,其中合理的是(  )
A.将同一个暖水瓶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D.把同一个暖水瓶的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二、填空题
11.悠扬的笛声是______(选填“空气”或“笛子”)振动产生的,笛声是通过______传入耳朵的。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2.2025年我国将实现航天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航天员需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______不能传声;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的现象是乒乓球被弹开,此现象表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产生的。
13.如图所示,小华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得出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声音以________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14.小丽和小宇两同学用1根棉线、2只纸杯制作出“土电话”,通过“土电话”能实现门窗关闭后教室里外的通话,“土电话”说明_____能传声;将棉线换成细钢丝后听到的声音更清晰,说明了细钢丝_____________。
15.如图所示,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佩戴时不堵塞耳朵,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耳机发出的振动信号传到听觉神经后,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了,这是因为______(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可以传声。
16.如图所示“阿乌”是云南最古老保留最完整有“人类古乐器活化石”之称的泥质乐器。发声原理是利用空腔中的气体____而发声的。
17.在南开中学的物理课堂上,同学们认真聆听着老师精彩的例题讲析。老师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的___________产生的,同学们听到老师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___传播的。
18.在探究固体能否传声时,小明和同桌在课堂上用衣服架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同桌用铅笔轻轻敲两次衣服架。小明第一次听声音的方式如图所示,这时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递的;他第二次听声音则应该将手指______,此时,小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______传递的,听起来像寺庙中大钟发出的。这个现象说明固体______且效果好;由此,他理解了用音效较好的手机录一段自己讲话的声音再播放出来后感觉与直接听到的声音______
(相同/不相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19.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m/s。人们交谈时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表明________能够传声;鱼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表明________也能传声。(均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
20.小宇对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过了4s听到山崖反射的回来的回声,则山崖到小宇的距离为______m(当时的气温为15°C)
三、解答题
2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丽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小华同学,用手敲鼓,鼓面发出响声,但是他看到鼓面几乎没有什么异样。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
(3)小明、小丽等同学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做媒介;②声音传播不需要物质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所示,接通瓶中的手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______。(选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______(选填①或②)是正确的;
(4)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A.猜想与假设
B.得出结论
C.分析归纳
D.实验研究
E.提出问题
你认为小明他们的第二个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22.如图所示,两位同学在一起做“土电话”实验:
(1)“土电话”能够传声,说明声音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方式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传声性能好。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是松弛的线________(填“易”或“不易”)传声。
答案
1.A
2.C
3.B
4.A
5.B
6.D
7.B
8.B
9.C
10.B
11.空气
空气
大于
12.真空
振动
13.振动

14.固体
传声效果好
15.固体
16.振动
17.振动
空气
18.堵住耳朵
固体
能传声
不相同
19.340
气体
液体
20.680
2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鼓面上撒一些碎纸屑


EADCB
22.固体
细金属丝
线不再振动
不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