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说 课
高红梅
说课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流程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文章写苏轼邀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赏月夜美景之事,全文仅80余字,却容叙述、描写、议论于一体,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和面对逆境的旷达胸怀。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学生的学习意识、知识基础仍较薄弱。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词语。
2.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感受作者旷达的胸怀。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学生跟随范读录音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圈点勾画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勾画相关内容,积极思考。
3.知人论世:结合作者身世和创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教法学法
抢答导入
朗读入境
自读翻译
问题研讨
练习巩固
教学流程
抢答:他是谁?
他才华横溢,诗、词、文、书俱佳。21岁即中进士。
但他的人生并未因此而一帆风顺。42岁满怀报国之志的他却因“毁谤朝廷”之罪被贬官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朗读入境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本篇文章也要求学生背诵下来。但基于以往朗读课文时学生往往放不开的表现,所以我打算用朗读录音引领学生,模仿录音反复练读,然后自己读, 边读边品味意境。
自读翻译
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课文,遇到困难画下来。
小组交流,解决疑难。不能解决的存疑。
班内交流遇到问题的句子。
翻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明确
月色入户。户:门。(門→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盖竹柏影也
耳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进一步明确重点词语
户,念,欣然,遂,亦,寝,想与,但,闲人,耳
勾画出叙述部分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然后说说作者的情感变化。
问题研讨——夜游承天寺
梳理情感变化
用波浪线勾画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轻声读出来,说说读后的感觉。
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吗?
问题研讨——绘庭中月色
品月色之美
结合全文,思考“闲人”的含义。
闲人 被闲置之人(元丰六年)
有闲情雅致之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问题研讨——感美景常在闲人少有
探“闲人”含义
念 遂 寻 寝 盖 但 耳
欣然
相与
闲人
考虑
于是,就
寻找
睡觉
原来
只是
罢了
愉快的样子
一起
清闲的人
练习巩固——解释词语
练习巩固——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诵读课文,比比谁先背下来。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宋)
夜游承天寺 叙述
绘庭中月色 描写
感美景常在闲人少有 议论《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本单元都是写景名篇,《记承天寺夜游》更是融叙述、描写、议论于短短80余字。《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文章写了苏轼寻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赏月夜美景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和面对逆境的旷达胸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程标准》还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结合文本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原因,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五、教法学法
结合本课和学生特点,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学生跟随范读录音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圈点勾画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勾画相关内容,积极思考。
3、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文章的创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抢答:他是谁?
提示一:他才华横溢,诗、词、文、书俱佳。21岁即中进士。
提示二:但他的人生并未因此而一帆风顺。42岁满怀报国之志的他却因“毁谤朝廷”之罪被贬官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提示三: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这样设计,一方面可以迅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对于作者的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
(三)朗读入境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所以向来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加之这篇文章也要求学生背诵。但是由于我们班的学生朗读课文时往往放不开,所以我决定用朗读录音引领学生,让学生模仿录音反复练读,然后自己读,边读边品味意境。
(四)自读翻译
为了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容,很有必要翻译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我把这一内容分为三步:
第一,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遇到困难画下来。
第二,小组内交流,解决刚才遇到的困难,仍不能解决的在全班提出。
第三,班内交流问题较大的句子。
估计可能遇到的问题有:
1、月色入户。户本义是单扇的门,课文中泛指门。教师可以扮演户的小篆字形,及由门到户的变化,以加深学生印象。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中的“盖”,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蒲松龄《狼》);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耳”字可以联系“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进行解释,这样一方面复习了旧的知识,一方面有利于新知识的记忆。
3、接下来,我会提醒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画出自己新学会的文言文常用词:户,念,欣然,遂,亦,寝,想与,但,闲人,耳……
(五)问题研讨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问题层层深入,分别针对文章的三个部分,。
1、勾画叙述部分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然后说说作者的情感变化。
设置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从被贬官的郁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的喜悦,怀民亦未寝的心有灵犀,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怀。
2、品月色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月色的句子,轻声读出来,说说读后的感觉。
这里也可以视现场情况而定,可以采取添一添的办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萤飞舞,村中犬吠鸡鸣,几处纳凉处笑语阵阵。
这样添好吗?为什么?
经过对比,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这样一改就破坏了原文的清幽宁静的意境,其他几点不足也能很快说出来。
紧接着我会追问学生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杨树、柳树吗?
学生会陷入深思,提示学生《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和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于潜僧绿筠轩诗集》”
设置此环节是想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意境,明了苏轼描写月色的精妙。同时也了解竹柏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义。
3、探闲人。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所以我会给学生两个友情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第二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想到闲人的两层含义:被闲置的人和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理解了作者在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旷达胸怀。
(六)练习巩固
1、学生3分钟左右复习重点词和翻译时遇到问题的句子,然后同桌互相考问。
2、教师利用幻灯片进行重点词句的考查,同时也是归纳。
3、诵读课文,比比谁先背下来。
(七)小结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指他越来越远的被贬经历)。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
七、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夜游承天寺 叙述
绘庭中月色 描写
感美景常在闲人少有 议论
八、说课综述
总结以上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圈点勾画的方法教会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知人论世的方法则教会学生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练习巩固的环节则针对学生的基础较差的现实,通过不断的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