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6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6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6 10:3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第一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孟德斯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评价
钱穆
它的基本原则是恐惧,要求一种“极端服从”,人在那里如同牲畜一样。
整个西方人在政治经验上都还比较短浅。能讲这句话的只有中国人。中国政治比西方进步。
为何他们有如此大相径庭的观点?
时期
中央官制
地方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两汉
隋唐




根据所学以及课本内容,将制度名称或关键词填入表格
时期
中央官制
地方制度

世袭制

内外服
西周
宗法制
分封制
春秋战国

皇帝,三公九卿
郡县
两汉
中外朝,尚书台
郡国并行,州郡县
隋唐
三省六部
州县→道州县(藩镇)

二府三司
路州县

中书省
行省、路、府、州、县

内阁
省府县(三使司、巡抚、巡按)

军机处
省府县(巡抚、总督)
社会舆论视角的甲午战争
研究
国际法及国际关系视角下的甲午战争
从国家宝藏
看先秦政治制度
从官员姿势
看中央政治制度
从强弱对比
看地方政治制度
问题引领一:这四件宝藏中蕴含了何政治制度?
宜侯夨簋
龟甲刻辞
毛公鼎
遂公盨
夏-世袭制
商-内外服制度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夏朝宝藏
-
遂公盨[xǔ]
遂公盨是古代西周中期遂国国君所铸的青铜礼器。内底铭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及德治的文献记录。专家认为这证实了大禹及夏朝的确存在。
思考:大禹与何制度有关?
世袭制
夏-世袭制
商-内外服制度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夏朝政治制度
-
世袭制



禅让制
世袭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礼记·礼运》
公天下
家天下
推举、才德
继承、血缘
1.继承: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2.特点:国家成私产
3.认识:血缘政治开端,宗法观念萌芽;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产物,顺应历史趋势和社会进步,但不能保证继承人的才能与品德。
部落联盟的解体和新型王国的诞生。
夏-世袭制
商-内外服制度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商朝宝藏

龟甲刻辞
商朝人在龟甲上刻字用于祭祀占卜和记录。左图龟甲反映了商朝统治者通过占卜来决定国家大事。
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思考:商朝统治有何特点?
思考:商朝统治者是在何种制度下管理国家大事?
夏-世袭制
商-内外服制度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内外服制度
商朝政治制度

内外服制
夏-世袭制
商-内外服制度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商王直接统治
王畿的地区
商王间接控制
的方国和部落




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域分为内服和外服,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和组织方式。
商朝政治制度

内外服制
夏-世袭制
商-内外服制度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神化皇权,
对地方控制力是有限的
“殷商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殷本纪》
夏-世袭制
商-内外服制度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西周宝藏
-
宜侯夨cè
簋guǐ
西周青铜器,于江苏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西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并赐他酒、铜器、土田和奴隶等。
思考:宝藏反映西周的何制度?
分封制
西周政治制度

分封制


分封制的目的、对象是什么?具体怎么分封?
夏-世袭制
商-内外服制度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武王崩,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
西周政治制度

分封制
夏-世袭制
商-内外服制度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分封目的
拱卫王室,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分封对象
同姓子弟、姻亲、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主要封国
鲁、齐、燕、卫、宋、晋等
分封内容
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
诸侯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
实行再分封,诸侯在国内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
设立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卿大夫
诸侯
天子
权力的分配
西周政治制度

分封制


分封制对西周有何影响和局限?
夏-世袭制
商-内外服制度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卿大夫
诸侯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礼记·北山》
天子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名称
内外服制度
分封制
不同
松散的国家结构;
中央对地方控制较弱
相比进步的国家结构
对地方控制加强
方国联盟体
家国共同体
相同
都是国家结构;
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都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
都是适应社会发展进步需求;
夏-世袭制
商-内外服制度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西周宝藏
-
毛公鼎
西周青铜器,作器者毛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鼎铭文约500字,主要是毛公歌颂自己为国服务的政绩,以此铸鼎传后世。
思考:宝藏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
西周王臣在青铜器铭文中追念祖先功绩、告祭自己荣誉,是为了加强其在宗族体系中的地位。
宗法制
西周政治制度

宗法制
思考
1.西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
2.宗法制在当时有何影响
盖天下之大利莫若定,其大害莫如争若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夏-世袭制
商-内外服制度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1.解决权力、财产继承矛盾,协调家族内部关系,维护贵族政治特权
2.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与分封制配合,维护西周统治
遂公盨
夏-世袭制
龟甲刻辞
商-内外服制
宜侯夨簋
周-分封/宗法制
自主探究一:先秦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神权政权结合
家国一体
等级制度鲜明
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
——《左传·昭公四年》
上述材料体现了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哪些特点?
原始民主传统
君权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权有制约作用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国君要征求国人意见
国人可以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课堂探究】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①社会经济发展,宗族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封建政体诞生
【课堂探究】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的原因。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中外历史纲要(上)》
②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使君主权力得到加强。
封建政体诞生
秦朝

皇帝制度
秦王嬴政一统中国,自称“始皇帝”。创“皇帝”这一称号,成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称号。
“天子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天子独以印称为玺……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朝

三公九卿制
皇帝
三公
九卿
皇权为中心
相互分工
牵制配合
秦朝

郡县制
秦建立后,确立郡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在郡县制下,地方管理层次分明,县下有乡、里、什、伍组织。各级官员职责明确。中央的政令可以通达全国各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下卷)》
打破分封制的
血缘政治关系
地方力量
时间
地方力量图
文书制度
如何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
与民主政体相对立,一种决策方式;
主要特征: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权力于皇帝。
中央集权
相对于地方分权,一种管理方式;
1.特点: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地方——中央——皇帝)
2.核心:一切权力集于皇帝
社会舆论视角的甲午战争
研究
国际法及国际关系视角下的甲午战争
从国家宝藏
看先秦政治制度
从官员姿势
看中央政治制度
从强弱对比
看地方政治制度
汉唐
宋元
明清
问题引领二:官员的姿势为何有这些变化?
秦汉隋唐-坐而论道
宋元明-直立奏对
清-跪奏笔录
汉朝

中朝、尚书台
秦汉隋唐-坐而论道
宋元明-直立奏对
清-跪奏笔录
东汉-尚书台
(东汉)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汉尚书台在宫禁内,称台阁),尚书始重,而汉公卿稍已失职也……
——司马光《上哲宗乞合两省为一》
西汉-中朝
隋唐

三省六部制
秦汉隋唐-坐而论道
宋元明-直立奏对
清-跪奏笔录
中书-起草诏令
尚书-负责执行
门下-封驳审议
政事堂-共议军政
相权分割
皇权加强
宋朝

二府三司制
秦汉隋唐-坐而论道
宋元明-直立奏对
清-跪奏笔录
(赵匡胤)问赵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何故也?”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赵普给了皇帝什么方法?
二府三司制
君弱臣强
宋朝

二府三司制
秦汉隋唐-坐而论道
宋元明-直立奏对
清-跪奏笔录
二府三司制有何影响?
宋朝前期的中枢权力机构设置,并非全盘创新,而基本上是整理、更革前代设施的产物。它使政权机构之职能分化更为明确、责任更为集中。——《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相权分割
职能明确
维护统治
元朝

中书一省制
秦汉隋唐-坐而论道
宋元明-直立奏对
清-跪奏笔录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元为何实行一省制?
对元朝何影响?
疆域大,少数民族统治
宰相权大,内乱频发
秦汉隋唐-坐而论道
宋元明-直立奏对
清-跪奏笔录
明朝

废丞相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设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袭此制,其间虽有?贤相,但也多有专权乱政之人。今我朝罢除丞相,设立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
——明太祖《皇明祖训》
明太祖为何废丞相?
丞相专权
维护皇权
中国最后一个宰相
胡惟庸
秦汉隋唐-坐而论道
宋元明-直立奏对
清-跪奏笔录
明朝

设内阁
(明太祖)设置殿阁学士……大学士皆五品官,使侍左右备顾问,并不参预机务。
(明成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入值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学士……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自此始。
——《明清简史》
清朝

军机处
秦汉隋唐-坐而论道
宋元明-直立奏对
清-跪奏笔录
军机处如何行使职能?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者,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军机大臣)亦只供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跪奏笔录
绝对服从皇帝
清朝

军机处
秦汉隋唐-坐而论道
宋元明-直立奏对
清-跪奏笔录
军机处有何影响?
军机处是皇帝的顾问、秘书班子或“智囊团”,他们可以参议得失,为皇帝的决策提供参考,减少君主为政的失误……在及时处理政务、提高行政效率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王国卿《清代军机处浅论》
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
——钱穆
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美国汉学家白彬
办事效率高
皇权发展到顶峰
维护统治
政治僵化
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
归纳丞相的权力地位的变化及其变化的特点
秦汉隋唐-坐而论道
宋元明-直立奏对
清-跪奏笔录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吴晗
国家庶政-总理
坐而论道-闲员
直立奏对-出身科举
跪奏笔录-地位低
其位日卑,相权不断被削弱
(2)特点
①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②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
③宰相制度既实行分权,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我国古代往往在一个机构设置多个宰相职位,这就形成了宰相的分权,但分权易产生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在此情况下,实行事权相对集中的首长负责制势在必行。
秦汉隋唐-坐而论道
宋元明-直立奏对
清-跪奏笔录
(皇帝)要求把政权引渡到自己的卧榻之侧,所以尚书台权力提高,中央政府的权力就要减低,总理国家庶政的三公便变成‘坐而论道’的闲员了。
——翦伯赞
思考宰相权力地位变化的原因
古者三公坐而论道,其权重大,其体尊严……后世恐其专权敌君也,渐收其权归之尚书,渐收而归之中书,而归之侍中,而归之内阁……其位日卑,其权日分,于是宰相遂为天子私人。
——《梁启超文选》
专制皇权不断
加强
国家庶政-总理
坐而论道-闲员
直立奏对-出身科举
跪奏笔录-地位低
自主探究二:中央政治制度演变有何特点?
坐而论道
秦-三公九卿
直立奏对
宋-二府三司
跪奏笔录
清-军机处
相权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加强
维护专制统治
社会舆论视角的甲午战争
研究
国际法及国际关系视角下的甲午战争
从国家宝藏
看先秦政治制度
从官员姿势
看中央政治制度
从强弱对比
看地方政治制度
问题引领三:中国古代地方制经历了何演变?


汉末魏晋



















行省

承宣布政使司










问题引领三:中国古代地方制经历了何演变?
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县、道

郡、王国
县、道、邑、侯国
魏晋南北朝

郡、王国
县、国
隋、唐前期
州(郡)

唐后期、五代
道(方镇)
州、府






宋、金

府州军监








布政使(省)
府、直隶州




府、直隶州、直隶厅
县、州、厅
——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郡县时代
道路时代
省制时代
地方行政层级的演变规律
①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
②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③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④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
地方管理
秦:郡县制
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强化中央集权,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
汉初:郡国并行制
王国实力坐大,威胁中央集权
汉景帝削藩
七国之乱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设刺史
削减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地方管理
政治自主权
经济财权
军事武装
唐:节度使
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监司
—中央派到地方监控指挥地方
—文官担任
—与知州彼此制约
宋:通过收权、分散权力,重文轻武,中央集权加强
地方管理
元:行省制
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挡过大状况的出現,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統……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辖区广阔
权力集中
省制的开端
边界设置犬牙交错
郡县制时代
道路制时代
省制时代
宋朝

路州县三级制
中央集权加强
重文轻武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宋朝吸取了前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地方行政机构分为路、州(府)、县三级制,其中路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
地方力量
时间
地方力量图
郡县制时代
道路制时代
省制时代
元朝

行省制
辖区广阔
权力集中
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挡过大状况的出現,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統……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地方力量
时间
地方力量图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①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
②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便原则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
③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往往由中央派出官员转变为地方官员。
④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处于动态发展)
地方力量
时间
地方力量图











行省

承宣布政使司








秦汉唐宋元明清
地方制度
力量不断削弱
层级日益细化
自主探究三:曲线的变化、地方制度的演变
反映地方制度何发展特点?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处于动态发展
地方力量
时间
地方力量图











行省

承宣布政使司








秦汉唐宋元明清
地方制度
力量不断削弱
层级日益细化
如何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
与民主政体相对立,一种决策方式;
主要特征: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权力于皇帝。
中央集权
相对于地方分权,一种管理方式;
1.特点: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地方——中央——皇帝)
2.核心:一切权力集于皇帝
【二者之间的联系】
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
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力不集中时。
【两大矛盾】中央集权VS地方分权;
皇权VS相权;
【根本目的】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稳定。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评价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任何一种制度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人事相配合。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存在百千年时间,也给中国带来辉煌,这种制度自然就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相适应的。评价一种制度,要充分考虑时人有关该制度的评价,不能一味以今人的标准来评价。
合作探究:请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作出评价
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住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一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完了……
——马嘎尔尼
中国古代政治这一制度体系,比较有效地维持了政治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在统治集团中吸纳社会精英,形成较高素质的官僚队伍。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初步奠定大一统国家疆域,开创国家治理和结构的基本模式;
2.经济:有利于集人、物、财大规模生产活动,创造物质精神文明;
3.民族文化:有利于文化和民族认同,推动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和历史延续。
1.政治:人治传统,行政专断,派生官僚作风;特权阶层,暴政腐败;
2.经济:明清阻碍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3.思想文化:思想专制,压抑人性、创造力;阻碍民主政治和科技发展;
积极
消极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本课小结
秦朝建立前后古代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
1.
权力由分散到集中
2.
权力由独立到集权
3.政治制度由
政治到
政治
4.权力执掌由


商朝王畿周围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方国、部族,其首领被赐子侯、伯等称号,但他们与商王是分散的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而西周时期周王把自己的亲族、盟友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欲形成对天下有效的控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周朝的分封制
A.使周王实现对天下的直接控制
B.弱化了周王室的权威
C.包含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是对商朝制度的摒弃
C
明万历十四年(
1586年),礼部主事卢洪春上疏劝谏皇帝勤政。皇帝大怒,传谕内阁,命拟旨治其罪。阁臣拟夺其官,“帝不从,延杖六十,斥为民”。诸给事中申救,忤逆帝意。“诸御史疏继之,帝怒,夺俸有差。”这一过程中
A.礼部削弱了内阁权力
B.内阁行使了决策的权力
C.御史制约了皇帝权力
D.给事中行使了言谏权力
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治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A.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标志着选官制度成熟
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有助于国家开疆拓土
秦统一六国后,厘定了官方文书的标准,
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邦司马”称“郡司马”。这有利于
A.隶书的全面推广
B.儒家思想的传播
C.边患危机的解决
D.大一统思想的宣传
A
D
郡县制
影响: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地控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贵族制:中国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基础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其特点是世卿世禄。
官僚制:是建立在管理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