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百家争鸣
一
老子和道家
三
百家争鸣
二
孔子和儒家
课标要求: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百家争鸣
春秋争霸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一、老子和道家
时期:春秋时期
姓名:李耳,字聃
经历:做过周朝史官
老子像
经典:《道德经》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档案
一、老子和道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顺应自然
对立双方相互转化
无为而治
《道德经》
哲学思想:
政治主张:
二、孔子和儒家
孔子像
时期:春秋时期
姓名:名丘,字仲尼
国家:鲁国
孔子档案
孔子生平
孔子像
年龄
事件
15岁
有志于学
20岁左右
担任小吏
30岁左右
收徒办学
50岁左右
在鲁国从政
55岁
周游列国
68岁
回到鲁国
73岁
去世
——整理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孔子档案
孔子像
时期:春秋时期
姓名:名丘,字仲尼
国家:鲁国
孔子档案
经典:《论语》
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生平
核心思想:仁
《论语》书影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有爱心、有同情心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注: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以德治国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反对苛政
政治思想
因材施教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求知心切、
学问不高
好高骛远、忽略眼前
以德著称、
严于律己
学生情况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学生
身份
司马耕、孟懿子
贵族
颜回、仲弓、子路
平民
公孙龙、任不齐
楚国人
孔子像
教育思想
清康熙帝为北京孔庙所题“万世师表”匾额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教育思想
文化贡献
孔子像
修《诗》《书》《礼》《乐》《易》《春秋》
儒家“五经”
三、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画家韦辛夷作品)
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
墨家
墨子
名家
惠施
公孙龙
儒家
孟子
阴阳家
邹衍
道家
庄子
纵横家
张仪
苏秦
法家
李悝
商鞅
韩非
农家
许行
兵家
孙膑
吴起
杂家
吕不韦
三、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主张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实行“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阅读教材40-41页,填写以下表格:
墨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
治国方略
尚贤、节俭
庄子
道家
韩非
法家
孟子
儒家
墨子
墨家
实行“仁政”,民贵君轻
顺应自然与
民心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反对空谈仁义,以法治国
荀子
儒家
提出主张
相互抨击
相互借鉴
反对一切
非正义的战争
孟子
儒家
墨子
墨家
“非攻”,反对各国相互攻伐
相互借鉴
战乱纷争
“兼爱”,互爱互利
庄子
道家
荀子
儒家
墨子
墨家
明确尊卑等级,维系社会秩序
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相互抨击
人际关系
学派
代表
人物
主张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实行“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墨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
治国方略
战乱纷争
人际关系
提出主张
相互抨击
相互借鉴
百家争鸣的影响
①思想文化: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②文化传承: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014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