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整理)【2012年6月最新语文一线教学素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猫》(教案+教学实录)(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个人整理)【2012年6月最新语文一线教学素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猫》(教案+教学实录)(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5 17:11:19

文档简介

《猫》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播放课件,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家有猫吗?你们家的猫是怎样的?(学生自由说)
  老舍家也有一只猫,他家的猫又是怎样的呢?大家有兴趣去看看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3课,一起去认识一下作者老舍家的猫?(板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一遍。
  .师: 同学们刚才读得很认真,接下来,我们参考课下注释来熟悉一下本课的重点字词。
  相称(chèn) 一缕(lǚ) 污涩(sè) 怂恿(sǒngyǒng)  
  婢女(bì) 蜷(quán )伏 惩戒(chéng) 怅然(chàng)   
  三、按内容再读课文,质疑问难,梳理重点
  1、师: 现在请大家阅读第1---2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这个自然段交代的对象是什么?来历?对象有什么外貌特征、性格特征。结果如何?
  生:一只小猫。
  从隔壁家抱养的。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活泼。
  师:作者对这只小猫持什么态度?
  生:喜欢。
  师:对,把它当做宠物来对待。
  2.、师:现在请大家阅读第3--14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这个自然段交代的对象是什么?来历?对象有什么外貌特征、性格特征。结果如何?
  生:第二只小猫。
  从舅舅家抱来的。
  浑身黄色。
  活泼有趣。
  被被人抓走了。
  师:作者对这只小猫持什么态度?
  生:喜欢。
  3、师:现在请大家阅读第15---34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这个自然段交代的对象是什么?来历?对象有什么外貌特征、性格特征。结果如何?
  生:第三只小猫。
  门口捡的。
  不好看、花白色、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儿
  含冤死在屋顶上。
  师:作者对这只小猫持什么态度?
  生:不加注意。
  第二课时  
  四、研读课文。
  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C“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2、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跳读第 17-29段)。   
  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3、“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4、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一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  
  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6、本文的重点是描写第几只猫?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两个月后,第三只猫悲苦地死去。这真是一只“可怜猫”,它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对于它不加注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去得更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一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7、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齐读第30、31段。  
  这是我的忏悔。同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五、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板书: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婶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很可爱。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  
  性情   活泼   较第一之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地位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结局   死亡   丢失   死亡  
  最近在网上公布了一组虐猫视频截图:一名时髦女子用漂亮的高跟鞋踩踏一只小猫,直至将其脑袋踩爆。此图片迅速引起网友愤怒,并在网络上被广为转发。随后,愤怒的网民自发调查虐猫地点及虐猫女子的身份,后来网上出现一个新线索:虐猫拍摄地点是黑龙江省萝北县名山镇名山岛公园,虐猫女子是该县人民医院的护士王某,拍摄者是该县广播电视局工作者李某。3月8日,黑龙江省萝北县有关部门确认虐猫视频拍摄地点是该县名山镇名山岛公园,并称已对该事件参与者王某、李跃军展开调查。3月9日,虐猫事件参与者李跃军在网上公布检讨书。
  人与动物的关系应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动物的生命虽然很脆弱,但它们也有它们存在的价值,我们可以主宰它们的生命,但我们要给予它们尊重  《猫》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式
  2.第三只猫的特点、遭遇和结局
  教学难点:
  1.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教学方法:谈话法 讨论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猫,是一种温顺、活泼的动物,非常讨人喜欢,你能否讲一讲你和它之间的小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听了同学们的故事更让我们加深了对猫的了解,(播放猫的图片)郑振铎先生和猫之间也发生了很多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养猫的经历和感受请大家自由朗读文章,你又结识了几只小猫,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只?
  (15分钟左右的时间)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小组间进行合作交流
  生:四只猫,写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和感受
  教师:请同学们用下列句式进行交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 只猫,从文章第 段的“ ”这句话中看出,它是一只 的猫
  学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只猫,我从文章第3段的“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看出,它是一只活泼有趣、顽皮可爱的猫
  师:齐读这几句话,注意动词“跑、跳、晒”
  生: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只猫,我从第1段“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这句话中看出,它也是一只很漂亮,很活泼的猫
  生: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第二只猫,从文章第3段的“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这句话中看出,它是一只能干的猫
  生: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只猫,从文章第1段的“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看出,它非常的活泼、顽皮
  生: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只黑猫,从文章第29段“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可以看出它身手非常敏捷
  师:大家都谈了自己的看法,集中谈到了前面两只活泼可爱的小猫,还有的同学谈到了那只作为凶手的黑猫,有没有同学喜欢第三只猫呢?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它既不好看,又不活泼,更谈不上有什么过人的本领,谁会喜欢这样一只猫?
  师:同学们既谈到了自己喜欢的猫,又说了自己喜欢的理由,就连不喜欢理由也很具体,大家谈得很全面,很有自己的见解那我们来看看作者一家人对这三只猫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作者一家人对第一只猫是喜欢的
  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从文章第1段比如“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和“我们都很替它忧郁”,可以看出一家人对它的重视、喜爱
  师:那第二只猫呢?家人对它的态度如何?
  生:更喜欢
  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从文章第3段“一天都要查问个好几次”、“忙乱地在寻找”中可以看出来
  师:那第三只猫呢?
  生:不喜欢从文章第15段可以看出来
  生: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都不加注意,所以家人对第三只猫是不喜欢的
  师:作者家养的三只猫,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但它们的结局如何?用原文回答
  生:全文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师:“我”对待三只猫亡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先概括再从文中找句子)
  生:第一只猫——酸辛,课文第2段
  生:第二只猫——怅然,课文第13、14段(学生齐读这句话,重读“好久”、“不”)
  生:第三只猫——伤心,课文第30段
  生:第三只猫——内疚,因为作者打了猫,良心受到谴责(学生齐读最后五段)
  师:哪句话更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
  生:第34段,“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愧疚、自责(重读“永不”,读得果断,齐读)
  师: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第三只猫的结局的态度无比歉疚,因为冤屈了这只不会辩诉的动物,平时不曾关爱过它,与它沟通太少刚才大家也谈到自己对第三只猫的看法是不喜欢,因为它外形丑陋、性格忧郁、生性懒惰,似乎是一家人对它也不大喜欢的主要原因,难道这种结果仅仅是由于第三只猫的性格造成的吗?
  生:不是它自己还有其他人吗?
  师:咱们暂且撇开这只猫,看看大家都喜欢的前两只猫,它们真的“幸福”吗?!
  众生惊愕!
  师:我们在文中找一找,这两只猫在作者家中的地位如何?
  生:“小侣”、“亲爱的同伴”,难道这样还不幸福吗?
  师:未必,在与它们生活的过程中,作者一家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关注到这两只猫呢?
  生:第一只猫“我坐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第二只猫“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
  生:它们不是很快乐吗?
  师:请注意它们出现的时间,是我们娱乐的时间,而其他时间我们是否会关注到它,这是个未知数
  生:它是我们娱乐的工具
  师:你的用词很残酷但很准确,它们也是生命却在充当人类的玩偶
  生:不会吧,我们也非常关心它呀!第一只猫“不知怎的忽然消瘦了”,“三妹想着种种办法逗它”,“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
  生:是呀,一家人那么关心它,它肯定很幸福
  师:三妹替它买铜铃的目的是要挂在它的颈下,目的是什么?
  生:丁丁当当的响,让我们开心
  生:是呀,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我们自己开心
  生:丁丁当当猫也应该很开心
  师:或许它也很开心,我们不是它,真的不能代它体会第一只猫最后病死了,我们全家确实很伤心,可这个生命逝去后我们是否一直在怀念它而不能自拔?
  生:没有吧隔了几天,我们又抱了第二只猫回来,全家很快又被它吸引去了
  师:你们对课文研究得很仔细,这时还有丧失第一只猫的伤痛吗?没有了!
  生:死去还有替代者
  师:第二只猫更加活泼可爱带给我们的欢乐也更多,当它亡失后,我们一家人表现又如何?
  生:愤恨、诅骂那个夺去我们所爱东西的人
  师:因为它再也不能带给我们快乐了,那这种伤心又维持了多久呢?
  生:好久
  师:是很长时间,但“第三只猫还是在这年的冬天来到了我家”
  生:丢了就丢了呀!
  师:对,它们在活着时是我们娱乐的工具,丢了大家可以了无牵挂,死去可以有替代者,它们幸福吗?
  生:未必呀!
  师:那么第三只猫的命运是由它自己造成的吗?
  生:噢——,原来它们是否幸福完全取决于养它的人呀!
  师:对,人靠自己的主观臆断就可以决定一个生命的命运,这就是弱小生命的悲剧!《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在此之前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体——文学研究会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郑振铎主要探究的是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他在小说中毫不讳饰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强权,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大家认为郑振铎先生想通过这三只猫的遭遇表达一种什么思想呢?
  生:关注弱小的生命,好好对待它们
  师:大家总结得很准确!我们也注意到第三只猫无论外表、性格还是能力都无法与前面两只相提并论,在它悲楚的“咪呜”的叫声中你听出了什么?请大家跳读17-34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给大家10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思考
生:我是冤枉的!
  生:真正的凶手是那只黑猫,“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生:我没有咬死芙蓉鸟,我“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是因为我想和它交朋友
  生:你老婆血口喷猫“留心猫,它会吃鸟呢”,“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小心了”,都是无端猜测
  生:我“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动动嘴招谁了!
  生:张婶你为什么不为我辩护?老实人要帮老实人呀!
  生:我长相不帅,性格懒惰可我不是坏猫,就凭这些你们就把我送上西天,天理何在!
  生:主人,你就是再难过,再写上一篇悼《猫》,也无法弥补我心灵的创伤!
  师:就像大家所说所想,一篇文章永远不能和一个生命划等号,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所以第三只猫的亡死,“我”心里更难受,这种心情作者用了五个小节文字进行详细描述,请大家齐读30-34节,体会作者的这种心情
  师:第三只猫的冤死与作者有着直接的关系,那其他人就没有责任吗?
  生:有,妻子和张婶,如果没有两人在旁边添油加醋我也不会贸然断定第三只猫的罪状
  师:两个月后,第三只猫悲苦地死去这真是一只“可怜猫”,它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对于它不加注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去得更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一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师:妻子与张婶也有责任,那么她们对于自己的过失有没有像作者这样进行深刻的反省
  生:好像没有
  师:从中你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生:能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并勇于进行自我反省
  师:大家用词很准确,他是一个勇于自责、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我们所接触过的作家中大家发现还有哪位与他很相像?
  生:鲁迅,《风筝》中的鲁迅,因为年轻时踏坏了小兄弟的风筝一直念念不忘并勇于反省自己的武断和专横
  师:对,大家可以从这一代作家研究中发现:他们都勇于自责,敢于承担并能把自己的目光投放到一直被这个社会所忽略的小人物,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探索拯救国民灵魂的方法,把这种人文关怀写入作品并投放到社会现实中,读他们的作品就是在读一颗颗充满爱的灵魂
  师:对于对文中的“我”、猫、妻、周家丫头,你想说点什么,请用下列句式尽情发挥“对于 ,我想说: ”
  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对于 ,我想说: ”
  生: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生: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生:对于周家丫头我想说:人不能太自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果不是你的冷漠,第二只猫也不会走失,你也会有需要帮助的一天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感人动情,看得出大家已经深深体会到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这节课我们不仅再次认识了三只性格各异的小猫,更体会到作者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更让我们真切地走近郑振铎先生,感受了他敢于解剖自己,勇于自责的勇气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郑振铎敢于把自己人性的弱点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一点让老师特别佩服,或许他做得还不够,但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我希望这根人文关怀的接力棒能一代代不断传递下去,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美好!26、《猫》教案
沛县郝寨中学 李坤 2012/6/3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5.学习借助关键语句及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理解蕴涵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猫》描写了作者一家所养三只猫的情景。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教学时此课教学依“把握”“理解”“品味”“感悟”“创新”五大板块层层推进,宜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如何把一个故事讲清楚,如何品味文中所塑造的形象及语言美趣。可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于某一种观点。
第一课时
一、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 课前30秒图片 (漂亮、可爱的猫)欣赏,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1、走近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字词积累
相称(chèn) 郁(yù)闷 一缕(lǚ) 娱(yú)乐 污涩(sè)
怂恿(sǒngyǒng) 婢女(bì) 蜷(quán )伏 惩戒(chéng)
怅然(chàng)
3、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学生朗读课文,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内容,完成下表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婶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很可爱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
性情 活泼 较第一之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地位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结局 死亡 丢失 死亡
情感
2.文中写的三只猫是在一起写的还是按顺序分次写的?找出三只猫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3、请同学们在阅读的基础上,从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三只猫亡失后的感情和态度的语句。师生讨论后明确:这些句子是
第一只猫:“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第二只猫:“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取我们所爱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4、教师启发:从上面的句子可以看出,哪一只猫的亡失对作者触动最大或者影响最深?
明确:显然是第三只猫。
三、重点研读,深刻理解
思考讨论(一)
1.开始时 “我”对第三只猫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和对前两只猫有很大不同?(请从多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2.为什么最后 “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又要 “更难过得多”?
3.作者通过写第三只猫的遭遇想告诉我们什么?
要求:请小组同学讨论后回答;注意回答时尽量用文中语句。(同学讨论,教师巡视、点拨)既然是比较阅读,就要能从多角度展开,将异与同分析透彻。这些阅读都为后面把握课文作准备,学会有步骤逐层深入地分析课文。
1.开始时,“我”不喜欢第三只猫是因为它从来历、外形、性情上看都不及前两只猫。
(1)来历:第三只猫本是被人遗弃的,是“我家”出于怜悯拾来的,而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第二只猫是从舅舅家要来的。
(2)外形:第三只猫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第一只猫则白雪球似的可爱,第二只猫浑身黄色,也很可爱。
(3)性情:第三只猫不活泼,忧郁,懒惰,第一只猫很活泼,第二只猫更加活泼。所以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而第一、二只猫则是家中的宠物。
教师引导学生选准角度分析,鼓励学生阅读时的合作交流,为的是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发现新的问题;在这种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深度的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对第三只猫的死更难过,是因为它的死,责任在 “我”。我因为不喜欢它,而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是被 “我”打伤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又因为这种负罪感不能消失,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所以 “永不养猫”。
3.(这个问题,同学可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师适当归类。)
从第三只猫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可能有以下几方面,比如:
(1)讲了做人的道理,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2)作者是一个严于律己、知错就改的人;
时刻抓住整体把握课文这一思路,是正确理解小说主题的先决条件。当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并不急于告知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寻找答案。教师能调动学生进行探究、思考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达到 “教是为了不教”的问题。
(3)我们不要像第三只猫那样,做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这种人常常会被别人误解。
(4)……
教师启发:看来,前两个问题,同学通过文本的阅读,比较容易掌握。而第三个问题分歧较大,那么,到底哪一种看法比较贴切呢?我们又应如何来把握课文的主旨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同学一定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理解一篇文章或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一定要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也就是从全文的角度,综合考虑各部分内容,才能得出一个较客观的答案。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刚才从写第三只猫的文字中体会到的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否能涵盖全文,或者说作者从这三只猫中想共同表达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在同学们讨论前,老师想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在研讨时参考和思考,你们可以用来帮助思考,也可不必理会。讨论时可以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一定要围绕文本展开,要充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要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要做到有理有据。
思考讨论(二)
1.此文主题反映的侧重点是 “猫”还是“我”?或者是两者的结合?
2.这三只猫详略上有不同,是否在反映主题上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
3.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 “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4.对于课文主题,有人认为,是借“猫”表现 “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或者是做人的道理,也有人认为,是借猫揭示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你觉得是怎样的?
(教师朗读这几道题)敢于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应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效果。问题的设置,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允许学生可以不必理会这些问题,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
好,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仔细阅读课文后,小组讨论解决,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
同学讨论,教师点拨、总结:
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是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分析方法讲给学生听,希望对他们有所启示,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教师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同等的位置去分析问题,体现了平等的民主氛围。
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分析问题较全面,较有思想;有的同学则把握得不够到位,但大家多多少少都讲出了一定的道理,这是值得肯定的。
下面老师也谈谈自己的理解,同学们听听看,和你的看法有哪些异同?
我认为,作者在文中不论是写 “我”,写猫,还是写其他人,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揭示了做人的道理,或者说是想告诉我们应做一个怎样的人这个做人的道理,不仅仅指的是 “我”严于律己的精神,因为如果为了反映这一点的话,前两只猫在文中就显得是多余的了。这一点仅仅是做人道理的一部分。从猫身上,也能反映做人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去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如写第二只猫中捉去猫的过路人和 “周家丫头”又分别代表了损人利己和不闻不问的两种世人。第二只猫遭到丢失的悲剧,难道不是和它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有很大关系吗?所以,我觉得作者写出了人间众生像,各种小人物的处世态度、做人风格在这篇文章中都活生生展现在我们面前。
同学们是否同意我的分析呢?我说这些,并不是要大家一定要接受我的观点,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分析、理解。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让大家学会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真正把握全文的主旨,不能脱离对全文的整体把握,而开头通过比较的方法对第三只猫的分析能帮我们找到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不知我的分析对同学们是否有启示。希望同学们课后再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与理解。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送你一句话:孔子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勿以貌取人———博爱
勿偏见待人———平等
勿主观断事———民主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借助关键语句及运用比较的方法,感悟文章的情趣
3、体会文章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1、学习借助关键语句及运用比较的方法,感悟文章的情趣
2、体会文章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品读体会,把我形象
1、有人说第三只猫是“可怜猫”,它的可怜表现在哪里?
这真是一只“可怜猫”,
来得可怜(冬天的早晨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活得可怜(不好看,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它忧郁,它懒惰,不去捉鼠,大家都不喜欢它,它的存在可有可无。)
去得更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
2 、第三只猫在你的心中是怎样的形象?
3、作者塑照它仅仅是为了表现一只猫吗?还有无其他象征意义?
(小人物、社会低层人,弱势群体)
二、赏读品鉴,感悟美趣
(一)细节描写美
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C、“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D、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动词传神 轻捷活泼)
E、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抓捕什么似的。(富有情趣 可爱活泼)
F、有一次,居然捉到了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声了。(本领之大 令人意外)
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2、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表现第三只猫的不幸的?
A、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地位低下)
(一口咬定 语气强烈)
B、我很愤怒,叫到:“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C、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否定反问 语气更强)
(二)感情浓郁美。找出作者对三只猫感情的句子。
(三)情节结构美
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三叠唱,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伏笔巧妙。
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四)、语言精练美
1、“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与“我开始觉得我错了”对比体会
(“是”字 加强语气更体现我自责之情)
2、“我家好久不养猫”与“我家永不养猫”对比体会。
三、升华感悟,迁移创新
(一)学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悟,请结合自己的体验,按下列句式说出你的感悟。句式:“对于 ,我想 说: 。”
1、对于作品中的“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教师引导: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
(二)、课后问题三、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过?把事情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郑振铎先生的《猫》,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时,一定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优点、发扬长处并让它超常发挥。这样,你的命运才有可能改变。因为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不论走到哪里,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完成《5、3》相关作业
3、预习下一课
板书 猫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婶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很可爱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
性情 活泼 较第一之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地位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结局 死亡 丢失 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