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县原底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科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主备人 朱富国 序号 使用者
课题 散 步 课型 导读课 课时 1课时
学 习 目 标 知识目标 从词语、句子两方面揣摩、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能力目标 体会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和结构以及“以小见大”的写法。
情感目标 把握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继承和发扬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意。课文中几个人物的形象分析,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学习方法 自由讨论,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导学流程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释疑拓展---内化迁移) 个案补充 (包括目标达成策略、教学思路、作业布置等内容)
【预习导引】1.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1)给下列加点的字(或多音字)注音. 嫩(nèn)芽 霎(shà)时 桑(sāng)树 水波粼粼(lín) 强(qiáng)壮 背(bēi)起了母亲 散步(sàn)强 背 散 勉强(qiǎng) 我背(bèi)上的…… 散(sǎn)文 (2)解释下列词语(成语)的意思。 ①霎时:极短的时间②两全:顾全两个方面③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本文作者不属于重要作家,故此环节也可以省略)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周平安、章大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著有小说集《诗礼大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3.认真阅读(朗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正文内容、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散步的人有: ; 散步的地点是: ;散步的季节是: ;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结果: (2)理清全文思路,填空: ①“我”劝母亲散步 →②全家一起散步 →③走大路小路的分歧 →④“我”决定委屈儿子 →⑤母亲却依从了孙子 →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走小路。4.在文中圈画出你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这些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导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幸福的家犹如港湾,让我们的心疲惫时靠岸,有人说,浓浓的亲情犹如甘泉,滋润我们枯涸的心田。家因为有了真爱而温馨,因为有了亲情而美好。那么,家究竟是什么呢?是一所老房子,是一张旧照片,还是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今天我们来学习《散步》,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进行一次别样的心灵之旅。(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检查预习情况。预习1、预习3:(1)(2)(二)从全文来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和睦、互敬互爱、互相体贴)三、仔细品读课文,感悟文中浓浓的亲情。1.这篇散文通过写一家人“散步”,表现了怎样的情感道德?又是通过哪些细节表现的? (敬老爱幼。“我劝母亲散步”,“解决走大路和走小路的分歧”,“‘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2.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分歧?最后分歧是如何解决的?解决分歧中,表现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要依从儿子,走小路。最后,“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走了小路。表明了“我”是对母亲非常孝敬的一个人。) 3.文章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因为小路难走,恐怕稍有闪失,摔伤了自己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慎重。表现了他们的责任感,体现了“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四、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写作特点。 (一)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表达了“我”对春天久盼不至致使一些老人经不住严冬的折磨而死去的怅恨之情。也表达了“我”对母亲健康的担忧和焦虑之情) 2.但是春天终于来了。 (表露出“我”盼春春至的欣喜之情,对母亲的孝敬之情) 3.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一个“熬”字形象地写出了老母亲面对漫长的严冬身体和精神所经受的折磨之巨) (二)请在文中圈画出自己认为写的优美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分组讨论,谈谈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然后发言,说出自己的认识。 总结: 1.“他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2.“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和谐。) 3.“……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的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世界”在这里大词小用,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形象地说明了中年人身上责任的重大,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 。家庭、民族、国家都是如此。) (三)文中共有两处景物描写,请找出来,仔细品读,说说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绿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通过对初春景色的描绘,显示了春天不可遏制的生机,同时暗示了熬过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2.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名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老人疼爱孙儿的内心世界) (四)读完全文,你认为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分组讨论)? (以小见大,也就是“滴水见太阳”。文章选取了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平平常常的散步这样的小事来写,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 (五)练习,抒写对亲情的感悟。 例句:亲情是一杯清冽的酒,因岁月的历练而醇香。仿照这样一个句式:亲情像( ),因( )而( )。 如:亲情像一只美丽的蝴蝶,因困难的磨练而飞翔。 亲情是一颗幼小的树苗,因细心的浇灌而高大。 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赞歌,因时间的消逝而充满韵味。 亲情像一杯氤氲的茶,因心的呵护而唇齿留香。 亲情像一棵高大而茂盛的树,因雨露的滋润,而叶茂枝繁。 亲情更像无际的大海,因宽阔的胸怀,而博大精深。 五、拓展延伸,进一步感悟亲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谈谈你对亲情和母爱的理解、感受。游 子 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伟大的,无穷的,像春天温暖的阳光,子女是永远报答不了的,但我们要终生铭记父母的恩情,用我们的孝心,给他们以幸福。】六、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一篇秀美隽永的散文,完成了一次愉悦的心灵之旅。在旅行中,我们体会到,亲情不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不只是父母无私的付出,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亲情不单是今天课堂上的片刻体会,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去实践。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小家永远亲情洋溢,我们的“大家”永远爱意无限。七、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按要求答题。骚扰电话①单位分了一套新房,我们一家三口欢天喜地地搬了进去,留下老母一人孤苦伶仃地呆在旧房里。②也曾想与老母一同搬进新房,可妻子早就与老母闹矛盾,儿子也不愿与唠叨的奶奶在一起,只好作罢,只哄说今后每星期一定来看妈。③我们的心情随着新房明快起来,生活充满了欢歌笑语,记忆中的老房子渐渐生疏模糊起来,也懒得再去走动。④一天,我从外地出差回来,妻子告诉我说家里经常有莫名其妙的电话打来,刚一接,对方马上就挂断了,感到十分奇怪。我说如今城里有些青年闲得wú liáo ,专爱听女人声音求刺激,骚扰别人,你莫管它。可不久我也接连不断接到此类电话,有时夜深人静伏案写作,电话铃响了,刚一声“喂”,对方顿了一下,马上就挂断了,弄得我灵感顿失,有时忍不住一通臭骂。⑤一个星期天,一家人忙着准备晚饭,我备好钱正准备买酱油,电话铃又响了,顿了一下便挂断,我十分恼火,说明天一定上邮局安装一个来电显示或防恶意呼叫功能,看到底是何人捣乱,告他个骚扰罪。气呼呼下楼时我突然见楼梯底下一黑影猛一闪急于出门,吃了一惊,可一见那人步履pán shān ,便一声“站住”,断住来人去路。再一看,我惊呆了:啊,是母亲!⑥母亲一见是我,赶紧低下头,说对不起,不该打此电话骚扰你们,让你下楼看我,我更奇怪了,我问母亲难道这些电话都是你打的?母亲头更低了,说有时想你们想得太厉害,可又不敢常来看你们,只好打个电话听听你们的声音,心里就踏实多了。又说偶尔几天家里电话没人接,就担心不过,想是不是家里出了事?也不来通知我一声。有时我很晚仍听出你在读书写字,真想劝你多保重身体,可你总嫌我,只好闷在心里。每个星期天,我都乘车到你家新楼下,听一家三口欢声笑语,心里真比蜜甜。⑦我一下子什么都明白了,霎时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母亲怔怔地看着我,两行清泪也不由自主地落下来。我紧紧拉住母亲那布满老茧的手,俩人哆嗦着,一步步上楼,直到迈进那温暖的家里,仍不晓得分开。1.根据拼音写出文中空缺的两个词。(1)wú liáo:无聊 (2)pán shān:蹒跚2.第①段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两个词是:欢天喜地、孤苦伶仃。3.第③段中与第②段“哄”字相照应的句子是: 记忆中的老房子渐渐生疏模糊起来,也懒得再去走动。4.母亲常打“骚扰电话”的原因是:关心(思念)儿子5.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达了“我”和母亲各自怎样的心理活动? 手法:细节描写。 “我”:母亲,儿子对不起你,你抚育儿子这么多年,这么关心儿子,儿子却把你抛弃了。 母亲:儿啊,你终于明白了,妈想你们啊!妈这辈子不想别的,只要你们过得幸福快乐,妈就知足了。6.《散步》和本文都是写家庭亲情的,它们告诉了我们怎样共同的道理?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提示:扣住“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都会老的,我们应该用真挚的爱孝敬老人”回答即可板书设计: 散 步我劝母亲散步 全家人一起散步 走大路(我) 以 路线的分歧 走小路(母亲) 小 见 分歧的解决 我决定委屈儿子 大 母亲却依从了孙子 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
教学反思《散步》教案
莫怀戚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注重文本阅读,品味文章的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
4、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重点、难点:
1、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调节气氛,拉近距离)(5分钟)
展示《三代》,说说你的理解:我们先来欣赏一首短诗,说说你的理解。
师小结:从同学们的精彩话语里,老师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的心,这就是:是泥土让他们三代生活在一起,创造着生生不息的美的生命。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篇散文《散步》,体验由亲情创造的美的生命。(课件2)
2、读文生情,整体感知(10分钟)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课件3)A、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读书后,师和学生开展对话:下面让老师听听你们读到的心音。
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表达吗?
比较:A、“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
B、“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 。”
师:对称不是更好吗?为什么要换顺序呢?
文章表明了我的重要的,在哪里?后三者可以认为是种并列关系,突出我是他们的核心,是他们的支点。(板书设计见后)
请同学们写下这句话:爸爸这个中年人很重要
问:对母亲来说,我为什么很重要呢?我陪母亲散步时的心情,你认为是怎样的?
关注词语:很 太迟 总算 熬
师:有一段景色描写,老师认为很能体现爸爸的这种心情。你认为呢?
“景色”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移情,表达因为母亲战胜病魔后的极度喜悦心情。
师小结:看来,这次散步对我们一家来说,真的十分重要。既然这是一次重要的家庭活动,老师建议,在归纳事件的时候,能把时间也写上。
A、初春,我们一家四人在田野上散步。(齐读)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思考题。
(课件3)B、从散步的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学生发言。教师适时评价。
3、研读入境,合作讨论(20分钟)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
研读两个段落。
段1: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于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课件4)
(1)你看了这段话,想说什么呢?
生说,师及时点评。
(2)师准备引导的问题:我这个“决定委屈儿子”时,明明知道要影响儿子的情绪,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爸爸在想什么呢?有人说,选择路是多么容易的事,作者真是不聪明。老师想问问同学们,在选择走路路线时,你有没有比作者更高明的两全其美的办法呢?
也许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所以爸爸会认为任何选择都会伤害到其中的一个,但母亲觉得走大路伤害了她吗?我们来看老人家眼里的小路。你认为母亲在想什么呢?
——渴望美的生命
(3)齐读。
段2:指明朗读(要求用心读)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课件5)
师:你是怎样理解“慢慢地”、“稳稳地”这两个词的意境的?请你试着说。
生:说话。师评。
过渡:相信其他同学还有好看法。面对这样的美景,老师想用“和”字来表达此时的心情,你认为好不好?如果以“和”字当题目,你觉得妥当吗?
师小结:莫怀戚用非常平和的语调,非常深沉的亲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多么宁静、和美、温馨的亲情世界啊!让我们轻轻齐声朗读,祝福他们吧!(齐读)
【看情况决定是否要课堂背诵】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写下感受: 如—亲情真好!
4、(6分钟)师:孝,历来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课件6)
师: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举两个例子(课件7)。
师:谁能举一个你身边的例子,说说你感受到的师生情、父子情、母子情等。(课件8)
师:感恩的人,感恩的心,是多么珍贵,是多么伟大!让我们都来做心怀感恩的人吧!(课件9)
5、诗人舒婷有首诗《母亲》,很是感人,我们一起来分享诗人的深情。(课件10)
6、作业:(课件11)
就“亲情”这个话题,把你想说的话写在随笔上。
要让叶老师多掉眼泪哦。
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我的母亲 我的妻子 儿子
我《散步》公开课教学实录及点评
张家港常青藤中学钱丽华老师的《散步》,以她精巧的构思,亲切无痕的引导,征服了听课师生的心现将上课实录和笔者的评析呈现如下
导入:我们一直徜徉在亲情的河流中,在你心中,家是什么样子的?
【由单元课文导入,自然、亲切,激发学生既有的生活体验】
一件小事
检查预习:课文写哪些人在哪里散步?一句话概括
【将概括能力的培养落实到位】
初读感知:(配乐读文)字里行间透露出这家人关系怎样?从哪看出?(学生初谈印象)
设想情境:无边的田野,隐约出现几个小黑点镜头推近,原来是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相携散步,母亲、我、妻、儿
小结初读感受:
唱出生活之美:关系融洽、互相尊重、相互体谅——亲情美
【每一遍读都应有目的,这遍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谈初步印象,再用言语创设情境,既将静默的文字与学生的形象思维结合在一起,又将初读后零碎的印象统一起来】
引导写作:(选材上)一件小事,写出亲情之美“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郁达夫)
【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引导写作的切入点巧妙实在】
一次分歧
1.找出这次分歧齐读第六节
在爱孩子和爱母亲的天平上,“我”更侧重的是?(对母亲的尊重、关爱、孝顺)
2.其实“我”和母亲的关系,在“分歧”之前也有铺垫,找出来
我对母亲:第二节,我说:“应该多走走”、“现在她很听我的话”;
第五节,“我和母亲并排走在前面”,一直相依相偎;
第三节中,从一个“熬”字上品味出母子关系(点拨)
冬天是一道坎,一个“熬”字,写尽了儿对母的担忧与牵挂“又熬过一个严冬”,写出儿的释然、喜悦、欣慰这样就不难理解后面“我”的选择
母亲对子:
从分歧中也可看出,母亲对儿体贴,对孙子疼爱
引导写作:(表达上)一次分歧,一波三折,波峰波谷间,闪现出尊老的光辉
3.齐读:“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夸张否?(家庭中,作为中年人身上的责任)
亲子共读:爸爸妈妈如是说(交流本班学生父母所写的读后感受)
投影:莫怀戚谈写作契机——为了突出“责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细节
小结:
唱出生活之美:既爱幼、更尊老的人性美,中年人的责任感
【把一次分歧单独拎出来,能突出重点,很好地品到“责任”更可贵的是,引导学生从一个“熬”字上,读出儿子对母亲的牵挂,读出母子间的相互体谅这是文本细读的成果,也为下文的进一步理解蓄势,同时与写作紧密结合,很好】
一个家庭
1.自主评价:你最喜欢这个家庭中的哪个人物?
2.出示插图:南方初春的田野,范读“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赏析:
这样的“整个世界”,你品出了什么?仅仅是背起了两个人吗?(背起整个家庭,责任)
“慢慢地,稳稳地”,你通常干什么时才会这样?我和妻子也是把母、子视若珍宝“一花一天国,一家一世界”,这样尊老爱幼的家庭,就是整个世界
【教师对这句重点句的理解,不限于参考书的标准答案,而是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把这种“走”和“背”的庄重感具象化,凝聚为一尊亲情的雕像,很具美感】
3.读出我的生活之美
老师出示自家生活照,深情简介
展示自己班学生的家庭照——说一说,让我们拾起身边感人的生活画面
【教师将自己真实的体验和对话引入阅读教学,辐射出情感的热度,感化了学生的心灵】
小结板画:一件芽儿般的小事,撑起了一棵参天大树,这树上书写着亲情、人性、责任
【由“一个家庭”到“一组家庭”,由语言文字到生活实践,告诉我们:语文,就是生活!】
一个思考
“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二十年后说散步》你能理解吗?
链接材料:父死母垮,最不可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那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而与陪伴相伴的,就是对“生命”这个命题的感受和思考
再读这个“熬”字,你又读出了什么?——希望、生机、生命
【这个设置照应前面的环节,使得文本解读层层深入,同时又拎起了一条全文情感的线索,教师之前如果没有对文本独到的理解,就无论如何也想不出围绕“熬”字来立体解读真是“字字不可忽”啊!】
回读课文,你是否处处读出了“生命”?
☆铺写自然生命的:南方初春的田野,铺展着生命的新绿,嫩绿的芽孢,消融的春水……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一切都透着生机,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些诗意的刻画,体现了生之蓬勃这不是简单的写景,它还为下文写人的生命张本
☆抒写人的生命的:如“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小家伙……”两个“蹲”、“背”
母亲是衰老的生命,儿子是幼小的生命,我和妻子是成熟的生命,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站在生命之链的中点上,作者告诉我们,尊重生命,对生命尽责!
点拨:母亲自己对生命有没有新发现?第七节中“她的眼随小路望去”,在她眼里“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心中有生命,就会充满希望,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提升生命的认识:“整个世界”,一个背上是儿子,一个背上是母亲,一个是生命之源头,一个是生命之延续,生命之泉汩汩流淌,绵延不绝
小结:作者于平淡生活中,唱出生命之美!
【听过很多堂《散步》,也都提到了生命,这是莫怀戚自己的结论可是能真正引导学生穿行于文本的深处,找出每一处“生命”的踪迹,又理解得这么透彻的,这节课可算是最精彩的,这样,继“熬”字之后,全文的解析又从生命这个角度得以统帅】
总结全文:初读,感受和谐的家庭之美;细读,感动于责任和生活情感之美;深读,感悟生命之美好从容读一篇美文,有如嚼橄榄,越品越有味
推荐:朱自清《冬天》、毕淑敏《额头与额头相贴》、史铁生《我与地坛》和龙应台《目送》
【仿佛引领着孩子们到文字深处散步,并经由作品的桥梁去和作者进行心灵会晤,整堂课,孩子们被教师与课文双重的真挚情怀感染着、激发着,在美好的阅读氛围里幸福地漫步,体验真善美的人生真谛和文学风采
这节课告诉我们:课堂要想保持常青,教师就要以常青的心态,漫步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时时读出新鲜的属于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