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整理)【2012年6月最新语文一线教学素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个人整理)【2012年6月最新语文一线教学素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5 17:11:19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执教老师:邓丽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并积累、背诵课文。
2.品读课文,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
3.结合背景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预习检测
1.苏轼,号( ),北宋著名的( )。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 )弟弟( )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答案:东坡居士 文学家 苏洵、 苏辙
背景回望
宋神宗元丰二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人陷害入狱,被贬官至黄州,身居闲职,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而且还受到监管,无事可做,过着失意的闲居生活。
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屡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初读课文
1.听读课文
要求:注意停顿、
语气和节奏;
标出疑难字词。
2.自由朗读
要求:字音准确
声音洪亮
精神饱满。
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学习,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2.疑难字词提交课堂共同解决。
合作探究
项目 展示组 点评组
1.研读 把握内容层次 1组 4组
2.品读 写景妙处 2组 5组
3.悟读 思想感情 3组 6组
展示、点评要求:
探究1.研读 把握内容层次
一层:记叙,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二层:写景,月光如水,竹影摇曳。
三层:议论,感叹人生,百感交集。
探究2.品读 写景妙处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赏析。
“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
“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美;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美景了。
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
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探究3.悟读 思想感情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拓展延伸
背一背
你能背出描写月色的诗句吗?
秀一秀
发挥联想和想象,将你心中印象最深的月夜景色描绘出来。(200字左右)
小结
月下至寺
月下游寺
赏月抒怀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静谧之美
动态之美
课堂检测
一、积累运用——试一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 念无与为乐者 ( )
(2) 盖竹柏影也 ( )
(3)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答案:(1)考虑,想到 (2)原来是 (3)清闲的人
2.翻译下列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月光洒满了庭院,好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和荇一样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教师寄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并积累,背诵课文。
品读课文,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
结合背景,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结合背景,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难点: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1.作者链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2.背景回望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3.课文先知
作者描绘出一个澄澈透明、似真似幻的世界,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预习案】
1、文学常识
苏轼,号 ,北宋著名的 ,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 、弟弟 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古今异义
月色入户 古义: 今义: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 今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寻:寻张怀民 ( ) 遂:遂至承天寺 ( )
未果,寻病终 ( ) 遂迷,不复得路( )
4、文言句式
解衣欲睡。(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余”)译文:
盖竹柏影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译文: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句,应为“如吾两人者闲人”。)译文:
5、整体感知
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
【探究案】
一、研读 把握内容
给课文划分三个层次,并用简练的语言予以概括。
品读 写景妙处
“一切景语皆情语”,美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赏析。
悟读 思想感情
结合写作背景,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拓展延伸
发挥联想和想象,将你心目中的最美的月亮描绘出来。(200字左右)
【训练案】
1.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
(1)怀民亦未寝( )________
(2)水中藻、荇交横( )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
念无与乐者( ) (2)相与步于中庭( )
相与步于中庭( ) (4)盖竹柏影也( )
寻张怀民( )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默写课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翻译之。
4.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本文选自《________》。
5.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6.课外搜集与月色有关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