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整理)【2012年6月最新语文一线教学素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课件+创新教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个人整理)【2012年6月最新语文一线教学素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课件+创新教案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5 17:11:19

文档简介

《马说》创新设计
张国生
(一 )
【创新设计】
《马说》这一课的教学步骤:
1.正音读“马”
2.读文译“马”
3.品文问“马”(答问,深入理解课文)
4.执卷诵“马”(指导朗读和背诵)
5.掩卷记“马”(归纳、整理和记忆本课知识要点)
6.身边寻“马”(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
7.涉世论“马”(还原为“人才论”,谈自己怎样在逆境中成为千里马)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基本上概括了本课知识要点和能力训练要点,而且:①由浅入深,符合认知规律。②兼顾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的与训练。③兼顾知识、能力、智力、非智力等因素。④联系社会生活,利于学以致用。
说明:“正音读马”等小标题非我独创——2004年我校承办“大语文教育”研讨会,会上安排王乐老师用我的课件《马说》上公开课,王老师和其他老师研究,将原来的小标题改成这种形式,后来我又做了进一步修改。这些小标题可以说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二)
【创新设计】
“品文问马”阶段,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本文论点是哪一句?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揭露“食马者”愚妄的是哪一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言外之意是什么?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本文用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关于人才的主张?为什么采用这种论证方法?等等。我认为对学生最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是:
“文学即人学”,《马说》中的马,其实是人。那么,马、千里马、常马、伯乐,以及《马说》的每个文句,都有其寓意。请你填表说明下列词语的寓意。
课文词句 比喻义
1.马
2.千里马
3.常马
4. 伯乐
5.《马说》
【设计意图】
这个设计,体现了我的“人学教育”的思想。这里所说的“人学教育”其实就是文学教育。因为“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总是围绕着一个“人”字,把“人”作为中心。它可分为三类:一是记人生。即描述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为记叙性文学作品。二是议人生,即发表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见解,给人以启示、以指导。是为议论性作品。三是抒人情。即抒发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喜、怒、哀、乐。是为抒情性性作品。《马说》属于其中的第二种,虽然名为“马说”,其实是“人才说”、“人才论”。
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忘记对学生的“人学”教育。“人学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人学”了解人、认识人,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二是通过“人学”学会做人。《马说》的“人学教育”主要在于前者,同时兼顾后者。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认识人才的价值,认识伯乐的价值,认识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野蛮和危害。
【参考答案】① 人 ②人才 ③平常人,普通人 ④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领导者 ⑤人才论。
(三)
【创新设计】韩愈为什么采用曲笔论人才?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比喻说理的意义与作用,理解课文高超的写作艺术。
【参考答案】以短文《比喻之花》(作者秦牧)代答案: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里的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精警的比喻真是奇妙!它具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复杂的道理突然简洁明了起来,而且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美妙的比喻简直是一朵朵色彩艳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像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像是一种什么化学试剂,把它投进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
  马说——运用比喻艺术说理的典范,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才论。
(四)
【创新设计】
1.联系现实举例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2.将本文还原为“人才论”或者“人才说”——这标志着你真正理解了本文。
【设计意图】
1.语文教育成功的精髓是联系社会生活。语文教学如果与社会生活隔绝,只让学生坐在教室一味进行所谓语文训练,必定枯燥乏味,必定收不到好效果。而一旦与生活结合,教学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学习的趣味也马上充溢其中。所以我教每一课,一定要千方百计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现实相联系。也只有这样,语文课才有意义。
2. 学习心理学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才能算作真正学会,才能有深刻明晰的印象和好的学习效果。“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点是抽象的,只有让它与事实联系,特别是与学生已知的事实联系,才能明确和印象深刻,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3.每当我读或教《马说》这一课,都会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都会怀着一种强烈的感情。因为我们这一代人亲身经历过埋没人才和摧残人才的惨痛历史。当年的“反右”和“文革”中,认为“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知识越多越反动”,几百万知识分子遭受残酷迫害,不但给他们个人和家庭造成悲剧、惨剧,也使国家、民族遭受浩劫,使国民经济几乎到达崩溃的边缘。请看这个事实:《马说》所在的8年级下册共有11课是当代中国大陆作家的作品。其中有3位比较年轻,没有赶上那个挨整的年代。其余8位中,只有郭沫若一人没有挨整的历史,余下的7位作家,全都是“右派”、“反动作家”、“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胡风反党集团骨干分子”——对人才的摧残和对人权的践踏,恐怕整个世界文明史上无出其右者。
现在,那一页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了,人们普遍认识到人才的价值,甚至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中连小偷都说“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但是,社会生活中,特别是靠权力把持的部门,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依然大量而普遍地存在:结党营私、论资排辈,排除异己、强迫洗脑,扭曲思想、武大郎开店、用奴才而不用人才……当今社会流行着许多民谣,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年龄是个宝,文凭不可少,后台最重要,德才做参考。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不服不行。
书记的儿,厂长的侄儿,科长的外甥没旁人。亲家局、夫妻科,外甥打水舅舅喝,孙子开车爷爷坐,亲家办公桌对桌。
我与《马说》强烈共鸣,还因为我身边就有一匹“千里马”被埋没和摧残。这匹“千里马”3岁开始接受传统教育,5岁学完“三百千”,6岁能作一手好诗(堪称“神童”“神马”),13岁背过除《易经》以外的四书五经,后来从燕京大学毕业,再后来是我国第一批特级教师,全国人大代表……但是,这匹“千里马”的大半生却是被迫害与被摧残的历史:1958年“反右”时,因给毛泽东写信建议从知识分子当中发展党员,被列入“极右”,发配到团泊洼“劳改”,然后下放农村教书,文革等政治运动遭受残酷迫害,甚至晚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之后,还因为民请命成为贪官污吏的公敌,贪官污吏们给以各种打击和陷害,甚至还想把他置之死地……此“马”最后因忧愤而患癌症去世。这匹“千里马”不是别人,就是我的恩师、“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创始人张孝纯先生。此例决不是个例,而是在我的生活经历中普遍存在,不说别的,我中学时代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老师中,就有三个“右派”!
有此刻骨铭心的经历,教《马说》这一课,一定要联系这段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历史,联系这种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从而让我们的学生深刻认识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野蛮和危害,同时也认识《马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认识韩愈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参考答案】
1.本学期下述课文作者的经历都能证明这一点。
《我的母亲》的作者胡适,一生共获得35个博士学位(包括名誉博士),那是因为至少有35个“伯乐”的赏识。但解放前夕却不得已流亡美国做“寓公”,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在大陆一直是“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言人”,那是因为大陆没有“伯乐”赏识他。
《再塑生命》的作者海伦·凯勒遇到安妮·莎莉文老师才走出黑暗,并成为世界著名女作家,莎莉文老师就是她的伯乐。
《我的第一本书》的作者牛汉:青年时代就发表诗歌,受到“伯乐”冯雪峰赏识,并把他调进出版社。但1955年被打成“胡风反党集团骨干分子”,先度过两年牢狱生活(比胡风本人被捕还早),又“劳改”25年之后才获得解放。
《云南的歌会》的作者沈从文,在最困窘时遇到“伯乐”郁达夫,走上文学道路,并最终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在世作家”。只有小学文凭时,遇到“伯乐”胡适聘他做大学讲师,最后成了北大教授。但郭沫若点名批判他是“反动作家”,此后停止文学创作。
《吆喝》的作者萧乾,是二战中唯一驰骋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名重一时,剑桥大学聘他为新闻系终身教授——剑桥大学就是他的伯乐。但萧乾谢绝亲友忠告回到祖国,却被打成“右派”,到农场“劳动改造”,搁笔22年。
《端午的鸭蛋》的作者汪曾祺,沈从文的高材生,因为没有伯乐赏识,1958年也被列入“右”册,下放张家口“劳动改造”。幸而江青赏识其才,让他担任样板戏《沙家浜》的主要执笔者——江青迫害过许多人,却也做过一回伯乐。
……
2. 世上先有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领导者,然后才会有人才出现。这个世界上人才常有,但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领导者却不常有。因此,虽然有人才,却埋没在昏庸和野蛮的领导者手下,不被人称为人才。
人才才能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条件。对人才,应当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条件,如实验室、图书资料、科研经费等,提供远高于普通人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甚至应当“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有的领导者不懂得以上道理,也不给人才提供以上条件,结果人才甚至可能连普通人也不如,怎能要求他们发挥巨大作用呢?
领导者不用管理人才的方法管理人才,不落实对人才的应有待遇,对人才的呼声也不理解,甚至还认为这些人才有不合理的要求,对他们有厌恶情绪,却愚妄地面对着人才说:“我这里没有人才!” ⑦唉,难道是真的没有人才吗?恐怕是不懂人才,不理解人才,也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吧。
(五)
【创新设计】
1.你身边还有哪些“马” ?
2.如果你是一匹被埋没的千里马,你将怎样改变自己的命运?
【设计意图】①这是为了鼓励和指导学生成为“千里马”,鼓励暂时落后的同学成为“黑马”。②借此开阔视野,增进语言积累。③这种活动寓学于玩,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语文课的趣味性。有一些这样的内容,可以使同学们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老师,进而“亲其师而信其道”。④这个讨论将从课堂引向“网上论马”,这就扩展了这一课的境界,使之成为联系全国各地中学生的“网络大课堂”。
【代答案】我教这一课的实录:
师 咱们身边还有哪些“马”?——我说的“马”可是带引号的哦。
生 有千里马……快马……野马……常马……
生 老师,我认为任何地方的“马”都可分为三类:千里马、常马、劣马——我说是“马”也是带引号的。
师 哇,你的语言好严谨哟!分类也分得好,这说明你头脑严谨而有条理——你说说你是什么“马”?
生 我是“驽马”。
师 我倒觉得你是匹“千里马”——你作文写得那么好,肯定是“千里马”喽!或者说,即使现在不是,将来也是。
生 老师,还有“瞎马”——没脑子的那种……还有“害群之马”呢……
师 我觉得咱们班没有“害群之马”,毕竟是尖子班嘛,即使有人偶尔做点错事,也不能说是“害群之马”。(小声地)他们别的班有。
生 还有“骐骥”。
师 什么叫“骐骥”?
生 良马,骏马。
师 你从哪里知道“骐骥”这个词的?
生 您给我们印的“中华经典100句”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师 好,你背的名句真多。还有什么“马”?
生 还有“黑马”。
师 (故意)“黑马”就是黑色的马,对不对?
生 不对,是一开始不行,后来赶上来了……后来居上者嘛。
师 对,“后来居上者”简明准确。你们知道“黑马”一词是怎么来的吗?
生 好像是哪国的一次什么赛马大会,快到终点时,有一匹黑马从后面冲过来,得了第一。
师 是,但愿大家都成为“千里马”,但愿暂时是“常马”的都成为“黑马”。但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似乎总有一些“千里马”被埋没,也遇不到伯乐。假如你是一匹被埋没的“千里马”,你将怎样改变自己的命运?……能否答好这道题,关乎你将来的命运哟!(注:下面是同学们发言摘要)
生1 发奋学习,提高自己,提高到一定程度,伯乐就会发现的。
生2 要千方百计展示自己的长处,让伯乐认识你。
生3 我觉得不要时时事事都和别人争高低,一个人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成为“千里马”,你能在某一方面成为“千里马”就不错了,所以要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然后发挥这个优势和特长。
生4 我认为不要被动地等着伯乐来发现你,你可以去找伯乐么,毛遂自荐。
生5 我觉得“千里马”总是少数,“常马”总是大多数,不可能人人都成“千里马”,成不了也不必生气、悲伤,做一匹“常马”也不错……
生6 我不赞成这样的观点,人都是有自己的长处的,成不了“千里马”,那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或者没付出应有的努力。你看邰丽华作为残疾人都能得全国比赛的大奖,登上春节联欢会……
生7 邰丽华在舞蹈方面也是有天才的。
生8 要知道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啊!
……
师 大家还有许多话要说,可惜就要下课了,下面我建议把你们的辩论挪到网上去——我在“人教论坛/中学语文教育论坛”的“学生园地”开了个帖子,大家到那里去“网上论马”。这样咱们这一课的境界就大大扩展了,成了一个联系全国各地中学生的“网络大课堂”。
(六)
【创新设计】
1.设计建立韩愈的“明星档案”(姓名、字、照片、朝代、籍贯、文集名、代表性诗文、其他)。
2.知识扩展:韩愈是一匹怎样的“马?
【设计意图】
这实际上是我上这一课的“作者介绍”。这一课我分三次介绍韩愈:①在“导入”阶段作一般性介绍,突出其“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坛地位,以期引起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②“掩卷记马”阶段(即归纳整理知识要点)建立“明星档案”。之所以采用“明星档案”的形式,是因为比较新颖有趣,也是针对“追星族”的一种因势利导。③“身边寻马”阶段,进一步介绍韩愈三次被贬但仍然造福一方的政绩,目的是培养同学们对韩愈的喜爱之情,进而培养他们对这一课、以及对语文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提高他们对这一课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个目的实现了,后面背诵、默写等枯燥的作业就不用发愁了。
【参考答案】
1.韩愈,字退之,唐代,邓州南阳,《昌黎先生集》,《马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
2.以我的课件内容代答案:
幻灯片1 韩愈肯定是千里马,且是极为出色、千年才能一遇的千里马:①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祭酒、刑部侍郎、京兆尹、吏部侍郎等职。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③有大量诗文作品:《马说》《师说》《进学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④是一代语言巨匠,其语句形成成语的有:文以载道、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 ⑤留下大量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幻灯片2 但又是一匹不得志的千里马。小资料:韩愈一生三次被贬——
  贞元十九年(803),韩愈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大旱,上书“请宽免民徭而免田租”,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元和元年(806),召回长安授知国子博士,后又降职为河南令。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随宰相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供奉,京城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力陈信佛之弊,结果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而且严令当日起程。韩愈仓促离家,家小随后也被逐出京城,12岁的女儿因病死于途中……
幻灯片3 参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见本册课外古诗文背诵)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幻灯片4 请在中国地图上找到长安和潮州。
幻灯片5 :韩愈到潮州后多有政绩——
  1.驱鳄鱼,为民除害;
  2.请教师,创办学校;
  3.计庸抵债,释放奴隶;
  4.兴修水利,排涝抗旱。
  潮州人民为纪念他建“韩文公祠”,并将流经潮州的一条江改名“韩江”。
幻灯片7-9 图片(6张):广东潮州韩文公祠。
幻灯片10 图片(两张)2001年5月,张老师前来拜访韩愈,同来的还有中学语文界几个著名学者——都是韩愈的崇拜者。
  最后,我上这一课的结束语是:祝同学们个个成为“千里马”;祝暂时落后的同学成为“黑马”。(共63张PPT)
快马
黑马
野马
天马
你身边还有哪些“马” ?
害群之马
识途老马
老骥(伏枥)
不用扬鞭自奋蹄的…
填填带“马”的成语
(  )马加鞭  (  )马功劳
(  )马行空  (  )马识途
(  )梅竹马  (  )猿意马
(  )马看花  (  )马之劳
(  )兵买马  (  )鹿为马
(  )马当先  (  )马齐暗












(  )马奔腾  (  )枪匹马
(  )驴非马  (  )群之马
(  )马厉兵  (  )翁失马
(  )丝马迹 (  )人瞎马
(  )困马乏  (  )戈铁马
(  )马找马  (  )水马龙
(  )仰马翻  (  )崖勒马
(  )荒马乱  















填填带“马”的成语
伯乐相马
伯 乐 相 马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仰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在感激伯乐体贴它啊。
伯乐哭马,缘自他识马、爱马。为千里宝马良驹大才小用而气不愤、鸣不平,已属不易;伯乐举荐九方皋,则进一步表现了他不仅善相马,而且专识人、长辨才,并勇于举荐,如此更显难能可贵。
马 说
唐 韩 愈
兰州科学院中学 gaowen
1、积累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
和虚词;
2、了解本文的内容、主旨及托物
寓意的写法;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学 习 目 标
走 进 作 者
韩 愈 (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韩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死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 愈 简 介
 自幼勤奋苦读。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25岁)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大旱,上书“请宽免民徭而免田租”,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二年,随宰相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因上表谏迎佛骨,得罪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韩 愈 简 介
韩 愈 简 介
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汉魏六朝的绮靡文风,主张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主张为文明白通畅,对后代的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广东潮州
韩文公祠
广东潮州
韩文公祠
河南孟州韩园
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背 景 简 介
文 体 简 介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谈马的问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走 进 课 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 说 韩 愈

zhǐ

pián


槽枥
cáo lì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àn
积 累 字 词
shí



dàn


才美不外见
xiàn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 译 课 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 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一同
辱没
著称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表转折,可是
因此
表假设,即使
只,只是
介词结构后置
 马之千里者, 一食 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 

才能,美好的素质

等同
能够
通“现”,显现
怎么
能力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定语后置,日行千里的马
有时
通“饲” ,喂
虽然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执 策 而 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正确的方法
拿着
面对
名作动,鞭打,驱使
难道
通“才”,才能
其实,恐怕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通晓
意思
马鞭子
无义(补充音节)
表修饰
按照
通“耶”,吗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一、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尽粟一石:
且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只、只是
两马并驾,一同
有时
等同,一样
怎么

方法
面对
考考你
二、翻译下列句子。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考考你
课 后 作 业
1、积累字词及文学常识。
2、整理课文翻译。
3、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
4、背诵并默写课文。
5、完成《全效学习》“语言积累运用”。
第 二 课 时
骈  死于槽枥    之间  
一食  或尽粟   一石    。
食  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  也
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  之不能尽其材  
pián
cáo lì
shí

dàn


shí
xiàn

1、给下列蓝色的字注音。
温 故 知 新
温 故 知 新
2、解释下列蓝色的字。
马说 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食马者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种文体
仆役
两马并驾
马槽 马棚马厩
著称
通“饲”,喂
难道 其实
温 故 知 新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②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马 说
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痛斥食马者地愚妄。
4、简要概括每段的大意。
温 故 知 新
研 读 课 文
自 主 学 习(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阅读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成 果 展 示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成 果 展 示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第一段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反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
小 结
自 主 学 习(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2、本段文字从哪些方面讽刺了喂马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阅读第二段,思考下列问题。
成 果 展 示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2、本段文字从哪些方面讽刺了喂马者?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成 果 展 示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4、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二段
进一步从反面论证:
小 结
自 主 学 习(三)
1、第三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2、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3、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4、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成 果 展 示
1、第三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2、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成 果 展 示
3、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之情。
第三段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
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
小 结
读 中 解 惑
合 作 学 习
1、本文用“伯乐” “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本文采用什么写法,要表达什么主题?
3、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本文用了多少个“不”字,有什么作用?
成 果 展 示
1、本文用“伯乐” “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千里马
人 才
伯 乐
能识人才者
食马者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本文采用什么写法,要表达什么主题?
托物寓意
千里马
人才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
伯 乐
能识人才者
食马者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成 果 展 示
3、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本文用了多少个“不”字,有什么作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不以千里称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不知马也
——无限痛惜
——愤怒谴责
——深刻嘲讽
3、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成 果 展 示
钱钟书先生在评价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时说:“不”字为一篇眼目, 《五柳先生传》中一共用了九个“不”字,突出了陶渊明的那种与世俗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追求。
4、本文用了多少个“不”字,有什么作用?
用了十一个“不”字,揭露食马者的无知与愚妄,加强了谴责的力量。
成 果 展 示
文章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文 章 主 旨
全文共151字,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华丽,是一篇寓言式杂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共勉——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说话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了缺点错误,要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现在起,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勤奋学习,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我们今后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马到成功!
文言知识积累
一、解释下列句中通假字。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 才美不外见
(3) 食之不能尽其材
(4) 其真无马邪
“食”,通“饲”(sì),喂。
“见”,通“现”(xiàn),显露、表现。
“材”,通“才”(cái),才能。
“邪”,通“耶”(yé),语气词,吗。
考考你
二、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词多义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身上衣裳口中食

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策勋十二转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固以怪之矣
能以径寸之木

喂养
食物
马鞭
用鞭打
记载
即使
虽然

按照


考考你
二、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词多义

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林尽水源

虽有千里之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安求其能千里也
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能够
才能
吃尽
竭尽
尽头

无义(补充音节)
它,代千里马

它的
难道
其实
考考你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③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三、词类活用。
考考你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扩 展 阅 读
扩 展 阅 读
马价十倍
《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市,
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接连,连续
早晨
过问
同“环”,环绕
同“价”,酬金
回头望
课 后 作 业
1、抄写课下注释。
2、完成《全效学习》。
3、收集与马有关的谚语、歇后语各一则。
4、预习《送东阳马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