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单元活动
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
思考:野外考察的步骤是什么?如何撰写考察报告?
提示:学会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亦称“现场考察”、“实地考察”。
旨在让学生直接了解所学专业的现场情况,以获得课堂上难以得到的实际知识、技能和经验。或采集标本,或验证课堂上学习的理论。
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学习活动。
1.区域认知
运用图表,说明考察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2.综合思维
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影响自然特征的因素。
3.地理实践力
锻炼地理实践力,培养协作精神,形成地理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
4.人地协调观
在实践中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进
走
课
堂
1.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运用罗盘、地形图等工具和资料,对观察点进行观察、测量、测试等,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2.训练地理综合思维:
通过对获得的指标进行分析,强化综合思维。
3.培养协作精神:
野外考察需要分工协作,可以提高合作意识,强化协作精神。
一、野外考察的目的
二、野外考察的一般步骤
野外考察的步骤有哪些?每一步骤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三、示例:某地丘陵山地的综合自然地理考察
1.自然地理概况:自然植被以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也有人工植被的成分。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
2.考察路线:从北坡开始,观察沿线植被、土壤及地貌变化,至山顶,观察不同坡向植被与土壤的差异,从河流的另一侧下山。
3.考察记录表的内容:
4.考察成果摘录:山麓土壤母质为黄土,土层较厚,常绿阔叶树较多;等等。
【典题训练】
山东省某中学准备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山脉进行一次野外实地考察。据此完成1、2题。
1.在野外考察前,老师让学生在考察包内放一地质锤,其目的是考察当地的( )
A.土壤
B.岩石
C.植被
D.河流
2.在考察线路上,同学们等距离布置了几个观察点位,这说明在考察线路上( )
A.植被变化显著
B.地形起伏不大
C.坡向相同
D.观察对象变化不显著
B
D
【解析】第2题,考察岩石需要准备地质小锤。第3题,沿考察路线如果观察对象变化不明显,可以等间距布置观察点。观察对象包括海拔、坡向、植被、土壤、地貌等多方面。
选定考察地点
规划考察路线,选取观察点位
准备考察装备
总结分析考察成果
读我国部分相对高度在1000米以上的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示山地都有的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阔混交林
D.针叶林
2.推测下列山地中针叶林分布下限海拔最低的是(
)
A.莽山
B.武夷山
C.神农架
D.宝天曼
A
D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植被的分,可知图中山地都有常绿阔叶林。第2题,针叶林分布在气温较低的地区,因此纬度越高的山地,针叶林分布的海拔越低。图中宝天曼的纬度最高,针叶林分布的海拔最低。
乘车从兰州到重庆,可看到沿途植被景观变化明显。下图为兰渝铁路示意图。完成3、4题。
3.从兰州到重庆,途中看到秦岭南北自然植被类型差异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热量
4.修建铁路北段时,适合保护生态的措施是(
)
A.邻近城镇设置隔音屏障
B.设立栅栏阻止动物穿越
C.铁路多处采用桥梁或隧道
D.路基两侧种植常绿阔叶树
D
C
【解析】第3题,地图显示兰州和重庆之间横亘着秦岭,两城市分别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方和南方。其自然植被类型的差异
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第4题,题干设问为“生态保护措施”,A选项不属于生态保护措施;B选项不属于合理的生态保护措施(合理措施应让动物可以自由穿越铁路线,如青藏铁路为了让藏羚羊自由迁徙,许多路段采用以桥代路的方式);兰渝铁路北段(秦岭以北)多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应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C错误;兰渝铁路北段多高原山地,铁路通过桥梁和隧道等方式,利于生态保护。
读书足以恬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
培根(共32张PPT)
第二节
水圈与水循环
第1课时
海水的性质
“海中断崖”
思考:你知道“海中断崖”是怎么回事吗?这一现象涉及海水的什么理化性质?
提示:海水密度
1963年4月10日,美国海军“长尾鲨”号核潜艇在美国东部大陆架边缘做下潜300米的潜水试验时,忽然沉入2300米深得海底,潜艇上129名船员全部遇难,后来许多专家认为该潜艇当时在水下遭遇了“海中断崖”,而这次事件并不是唯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多国海军潜艇都经历过“海中断崖”事件。
运用图表,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区域认知
运用图表,说明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
2.综合思维
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影响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因素。
3.地理实践力
到海边,实地体验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状况。
4.人地协调观
掌握海水的性质,认识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保护海洋的理念。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进
走
课
堂
一、水圈的组成
海洋水
淡水
冰川
2%
二、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1、海水温度
海水的温度反映海水的冷热状况,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海洋学上一般用摄氏度(°C)来表示海水温度。
太阳辐射
海水蒸发
但在不同季节、不同海区,收量收支不平衡
影响海水温度高低的主要因素有:季节、纬度、水深等。
高
低
海水温度
低
高
夏季
冬季
季节
纬度
高纬
低纬
水深
深层
表层
水平分布规律
温度/°C
纬度
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受太阳辐射影响)。
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高于冬季。
表层海水温度还受到海陆分布、大气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南半球的变化幅度与北半球不同。
垂直分布规律
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化,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一定深度以下,变化不大。
0
10
20
30
1
2
3
4
5
6
深度/km
温度/°C
1000米
水温迅速下降
水温变幅较小,保持低温
海水温度的影响
(1)地球的热量储存库:地球上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储存于海洋中。
(2)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水的比热容较大,温度变化幅度小于陆地,变化过程滞后与陆地。
(3)海水温度的增高:体积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引发气候的异常变化。
1.海水的盐度
盐度
指1000克海水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35‰
海水中主要的盐类物质是氯化钠和氯化镁
海水既咸又苦的原因
盐度/‰
温度和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
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海域递减。
副热带海域盐度最高,赤道和极地海域盐度较低。
影响盐度的因素
结冰和融冰
降水量
蒸发量
河流汇入
结冰高
融冰低
降水量越大
盐度越低
蒸发量越大
盐度越高
入海径流越大
盐度越低
分析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
原因
位于副热带海区,气候炎热,蒸发旺盛
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降水稀少
两岸多干燥的沙漠,几乎没有淡水汇入
海域较为封闭,与低盐度的海水交换少
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以温带海洋气候为主,降水丰富
四周陆地河流众多,有大量淡水汇入
海域较为封闭,与高盐度的海水交换少
人类对海水的开发利用
海水中含有大量盐类物质,利用海水蒸发可以制取食用盐和工业盐。
思考
什么样的海区适合晒盐?
蒸发量大,降水少;地形平坦。
2.海水的密度
概念: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单位是kg/m?。
海水密度
影响因素
温度
盐度
深度
温度增加
密度减小
热膨胀
盐度增加
密度增大
溶解物质增加,质量增加
盐度增加
密度增大
压力对体积的压缩效应
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水平分布)
同纬度海域大致相同。
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加。
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垂直分布)
0~50m:密度无变化
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低纬度海区
50~100m:密度迅速增加,出现密度的突变层(跃层)
1500m以下:密度变化很小
高纬度海区
变化很小或没有变化,垂向变化曲线近似一条直线
海水密度与人类活动
(1)在不同密度的海洋上航行,同一艘船的吃水深度不同。
轮船由印度洋驶入红海,吃水深度变大还是变小?
变小
(2)海水密度差异产生密度流。
绘出直布罗陀海峡的密度流流向。
高密度海水
低密度海水
高密度海水
海中断崖
如果海水跃层是上层密度大,下层密度小的状态,形成负密度梯度跃变层,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小,被称为“海中断崖”。
潜艇在水下航行中,如突遭海中断崖,会立即失去浮力,急剧掉向海底,大多数据常规的有效潜艇为300米,潜艇不受控制的掉到安全潜深以下时,会被巨大的海水压力破坏,造成海中断崖事故。
知识拓展
【典题训练】
正确反映海洋表面平均盐度分布规律的是
(
)
C
【解析】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海域递减。
降低
降低
递减
增加
读海洋水温曲线图,完成1、2题。
1.影响曲线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海水热容量
C.地面辐射
D.太阳辐射
2.若图中①曲线表示的是某地的海水温度垂直
变化,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处于高纬度海区
B.随着深度增加,水温递减
C.在水深1
000米以下,水温保持稳定,变化不大
D.大陆架海区,水温变化最小
D
C
【解析】第1题,考查表层海水温度和垂直方向水温的变化。曲线②表现的特点是随纬度增加,海水温度降低,故应为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第2题,由①的表层水温在25
℃左右,可以确定其不可能在高纬度海区。观察水温随深度的变化,大致以1
000米深度为界,0~1
000米水温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降低,至1
000米以下,基本保持稳定,变化不大。
读大西洋表层海水性质示意图,回答3、4题。
4.对大西洋表层年平均密度、盐度与温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大西洋表层年平均密度与盐度几乎没有关系
B.大西洋表层年平均密度与温度大致呈正相关
C.北半球高纬度的海水密度略高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
D.南半球的海水密度总是低于北半球同纬度地区
3.大西洋表层年平均盐度最高的地方海水密度大约是( )
A.37
kg/m3
B.1
027
kg/m3
C.1
025
kg/m3
D.1
023
kg/m3
C
C
【解析】第3题,结合海水各要素分布可以判断图中实线为密度曲线、点虚线为盐度曲线、另外一条较稀疏的虚线为温度曲线;从图中能看出大西洋表层年平均盐度最高的地方海水密度大约是1
025kg/m3。第4题,一般盐度较高的海域,海水的密度也较高;由于大西洋北半球海域有较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使其蒸发量和水温都高于同纬度的南半球,而导致海水密度高于南半球海域。
不去奋斗,不去创造,再美的青春也结不出硕果。(共29张PPT)
第2课时
海水的运动
钱塘潮
思考:钱塘潮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海水运动
钱塘江位于我国浙江省,最终注入东海,在它入海口的海潮即为钱塘潮,天下闻名,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前来观看这一奇景。海潮到来前,远处先呈现出一个细小的白点,转眼间变成了一缕银线,并伴随着一阵阵闷雷般的潮声,白线翻滚而至。
运用图表,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综合思维
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波浪、潮汐、洋流的形成原因。
2.地理实践力
到海边,实地体验海水波浪、潮汐等海水运动形式。
3.人地协调观
掌握海水的运动形式,认识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保护海洋的理念。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进
走
课
堂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波浪
潮汐
洋流
1
波浪
波浪的分类
风浪
海啸
风暴潮
波浪通常指海洋中的一种复杂的海面波动现象,波浪包括风浪、涌浪、近岸波、海啸、风暴潮等。
风浪
表层海水在风的直接作用下产生的海浪叫风浪。
风速越大,浪越高,能量越大。
波浪对人类活动影响
①对港口建筑、航运、船只停泊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②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水质净化,但也会导致污染物的重新悬浮和污染的加剧。
③用来发电。
2
潮汐
潮汐形成的成因
1、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运动。月亮吸引海洋里的水所以地球面对月亮那一边的水上涨,从而形成了水的隆起。
高潮
水位涨到最高位置时
低潮
潮差
涨潮
落潮
2、潮汐的有关概念
潮差
水位下降的最低位置时
相邻的高潮与低潮的水位差
从低潮到高潮过程中,水位逐渐升高
从高潮到低潮过程中,水位逐渐下降
潮汐对人类的影响
1、大型船舶可趁涨潮进出河流和港口
航道水深加大,利于航行
2、利用潮汐发电
江厦潮汐电站于20世纪80年代建成,人们利用潮汐的水位差,涨潮和落潮时均可发电,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潮汐发电站。
钱塘江大潮在农历八月十八最为壮观的原因
1、此时地月之间距离最小;地、月、日位置在一条直线上,引潮力最大。
2、杭州湾外宽内窄,河口呈喇叭状,浪潮涌入狭窄河道,水体涌积,水位暴涨。
3、此时盛行东南季风,海水在风力的作用下往西涌进,与东流的江水相遇,形成滔天的浪潮。
探究
3
洋流
按海水温度与周围温度的差异分类
陆地
陆地
海洋
0°
30°N
60°N
暖流
寒流
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
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
洋流的分类
1
2
3
判断半球
判断流向
判断性质
10°C
15°C
20°C
北半球
南半球
20°C
15°C
10°C
根据温度变化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
10°C
15°C
20°C
20°C
15°C
10°C
结合温度变化及流向判断洋流的性质
寒流
寒、暖流的判断
暖流
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和时间,加快航速,逆洋流航行则相反。
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对航海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高纬度的洋流会把来自极地地区的冰川带去中低纬度地区,威胁航海安全。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的影响影响
寒暖流交汇和海水上泛,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
洋流汇合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出海域,使得鱼群集中起来。
世界渔场分布示意图
2、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对沿岸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如欧洲西部温暖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深受沿岸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寒流对沿岸起降温减湿的作用。如澳大利亚西海岸的荒漠景观与西澳大利亚寒流密切相关
【典题训练】
读图,完成1~3题。
1.影响图中航海路线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浪
B.距离C.潮汐
D.洋流
2.航海途中,船员看到某处海域渔船众
多,最可能是( )
A.甲
B.乙C.丙
D.丁
3.甲处洋流对流经地区沿岸有( )
A.增温增湿作用
B.降温减湿作用
C.增温减湿作用
D.降温增湿作用
D
B
A
【解析】第1题,海浪、潮汐、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其中洋流对海洋航运影响较大,顺着洋流航行速度快,反之速度较慢。由图可知,图中航海路线是顺洋流航行,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洋流。
第2题,寒暖流交汇会引起海水搅动,将海底的营养盐类带至海洋表层,为浮游生物提供饵料,而浮游生物又为鱼类提供了食物,因此有利于渔场的形成。由图可知,乙处位于寒暖流交汇处,形成著名渔场—北海道渔场。第3题,甲处洋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属于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
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
盛行风
海洋污染
海水是一种流体,永远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海水运动使海洋中的物质、能量的循环有较高的速率。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海水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波浪、海啸、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
B.海啸是海浪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能量
C.潮汐是海水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海水涨落现象
D.早晨的海水上涨称为潮,晚上的海水下落称为汐
2.洋流运动的最主要动力是(
)
A.海洋上的盛行风的影响
B.陆地形状的影响
C.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D.海水温度和密度的差异
C
A
【解析】第1题,海水运动有多种形式,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海浪包括海啸。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它是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海水涨落现象。第2题,世界上的洋流大多是在盛行风的吹拂下形成的。
黑潮因水色深蓝似黑色而得名。主流经台湾东岸,进入东海,一部分穿过渤海海峡向渤海流去。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黑潮位于大陆东岸,性质为寒流
B.黑潮位于大洋东岸,性质为寒流
C.黑潮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它的形成只受地形影响
D.黑潮来自低纬度海区,属于暖流
4.黑潮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
A.黑潮对我国水汽输送和气候变化影响不大
B.地处渤海湾内的秦皇岛,冬季因受黑潮的影响,海水温度保持在冰点以上,不致结冻
C.我国享有“天然鱼仓”之称的舟山渔场,与黑潮的影响无关
D.黑潮只对我国的气候起重大作用
D
B
【解析】第3题,黑潮位于亚欧大陆东部,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性质为暖流,其形成受海陆轮廓的影响较大。第4题,黑潮作为强大的暖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作用,对我国水汽输送和气候变化影响非常大;地处渤海湾内的秦皇岛,冬季因受黑潮的影响,海水温度保持在冰点以上,不致结冻;我国享有“天然鱼仓”之称的舟山渔场,位于黑潮与北部寒流交汇处,受其影响较大;黑潮不只对我国的气候起重大作用,对东亚地区的气候都会有较大影响。
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与坚毅来完成它。
——歌德(共18张PPT)
第3课时
水循环
《宋书》对此的解释原理是什么?蒸发的海水去哪里了?
江河奔流不息,最终注入大海,为什么大海的水没有增多?公元5世纪,南朝史学家沈约在《宋书》中对此问题作了解释:太阳加热海水,使海水蒸发;河流注入大海,补充蒸发的消耗,使海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思考
提示:水循环。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区域认知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
2.综合思维
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因素。
3.地理实践力
到河边、海边,体验水循环的环节,思考水循环的原理。
4.人地协调观
通过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认识水循环对于人类活动的意义,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进
走
课
堂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水循环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连续不断、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类型包括:
海陆间大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陆上内循环(发生在陆地上的水循环)
海上内循环(发生在海面上的水循环)
水循环的类型特点
类型
主要环节
特点
海上内循环
循环水量最大
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
海陆间大循环
最重要的循环
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上内循环
循环水量少,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水循环环节
人类活动
地表径流
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
地下径流
地下工程建设、地下水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
地下交通线路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
局部地区
大气降水
人工降雨
蒸发
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下渗
城市铺设渗水砖可以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可减少下渗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思考
“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供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个省(市)。
南水北调工程人类影响的是水循环的什么环节?
地表径流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意义
不同区域的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使水体得以更新。深层地下水等水体循环更新的周期很长,速度很慢,一旦污染很难在短期内净化
水在与岩石、土壤的接触过程中不断溶解和带走其中的矿物质
水循环促进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
如尼罗河下游地区的绿色走廊
通过流水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改造地表形态
促进水体
的更新
促进物质迁移
促进能量交换,
调节地表温度
改变生态和
生活环境
改造地表形态
【典题训练】
读青海湖流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第(1)题,青海湖地处内流区,参与陆地内循环。第(2)题,可从降水、蒸发、径流三个环节分析青海湖湖水盐度高的原因。
(1)指出青海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
(2)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青海湖湖水盐度高的原因。
陆地内循环
青海湖流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少雨,湖水
补给量小,但蒸发旺盛;青海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且不断累积;缺乏出湖径流,盐分不易排泄。
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循环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过程
人类影响
类型
生态和生活
海陆间大循环
陆上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水体更新
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地表形态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三大类水循环都必不可少的环节
除降水外,还有(
)
A.水汽输送
B.地表径流
C.地下径流
D.蒸发
2.若甲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则下列水循环环节水量可能增加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D
A
【解析】第1题,水循环按发生领域不同分为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包括蒸发、降水;陆上内循环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海陆间水循环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三类水循环都有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第2题,植被具有阻滞水流,增加下渗的作用,甲地植被破坏会导致下渗量减少,在降雨量相同的情况下,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图中①为地表径流,②为地下径流,③为下渗,④为降雨。
生物滞留池是指在低洼区种有灌木、花草乃至树木的工程设施。下图为城市生物滞留池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生物滞留池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
A.降水减少
B.下渗减少
C.地表径流减少
D.水汽输送减少
4.推广建设生物滞留池,对城市的影响是
( )
A.减轻城市内涝
B.降低地下水位
C.加剧热岛效应
D.解决缺水问题
C
A
【解析】第3题,从剖面图可以明确看,生物滞留池增加了水循环的下渗环节。对降水和水汽输送没什么影响,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第4题,生物滞留池明显使得地表积水转入地下,减轻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上升,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不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我们应当努力奋斗,有所作为。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没有虚度年华,并有可能在时间的沙滩上留下我们的足迹。
——拿破伦一世(共23张PPT)
第三节
生物圈与植被
碱蓬
思考:你知道碱蓬的生长环境吗?植物和环境的关系怎样?
提示:植被与环境
碱蓬是一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分布于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朝鲜、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南部。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区域认知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综合思维
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3.地理实践力
野外观察家乡的植被类型,思考当地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4.人地协调观
认识植被对环境的重要作用,树立保护植被的意识。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进
走
课
堂
一、认识生物圈
(1)生物圈
①影响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生物体内,并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等。
②调节和稳定地表环境:地表的平均温度长期保持相对的稳定,主要来自生物圈的自我调节功能。
(2)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作用
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二、识别识别类型
森林植被
思考:图中植被类型是什么?
有何特点: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四季常绿,树冠浑圆,树叶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无绒毛,质地较硬
樟树林、椰子树
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
区
夏季葱绿,冬季落叶。树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常绿或落叶针叶树组成。叶呈针形,耐寒和耐旱、喜温和喜湿等不同类型
桦树、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
松树、杉树
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气候区
寒温带(亚寒带)气候区
草原植被
思考: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植被有何不同?如何形成的?
类型
主要特征
典型树种
主要分布
常绿
阔叶林
落叶
阔叶林
针叶林
四季常绿,树冠浑圆,树叶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无绒毛,质地较硬
樟树林、椰子树
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
夏季葱绿,冬季落叶。
树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桦树、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
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气候区
常绿或落叶针叶树组成。叶呈针形,耐寒和耐旱、喜温和喜湿等不同类型
松树、杉树
寒温带(亚寒带)气候区
世界草原植被分布图
探究:
绘出图中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的分布地区。
荒漠植被
思考:荒漠植被有何不同?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分布:
热带、亚热带以及温带的干旱气候区。
植被特征
叶面缩小或退化,成鳞片状、刺状或无叶
肉质茎或叶
茎叶覆盖绒毛
根系发达
作用
三、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碱性土壤
酸性土壤
酸性土壤
阴湿环境
酸性土壤
碱性土壤
认识下列植被反映的环境特点
苔藓
铁芒箕
气候对植被影响
降水丰富地区往往形成森林植被;降水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往往形成草原植被;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往往形成荒漠植被
土壤、地形等对植被影响
碱性土壤利于紫薇等植物生长;酸性土壤利用马尾松、茶树等植物生长
(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
(1)植物的种类与分布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探究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作用
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典题训练】
读“某地景观图”,完成1、2题。
1.该景观图反映的自然景观是
( )
A.温带草原
B.热带草原
C.寒带苔原
D.亚寒带针叶林
2.该景观图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亚马孙雨林
D.东非高原
B
D
【解析】第1题,从图中所示的稀树、高草及长颈鹿等景观分析,该地是典型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第2题,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与图示景观相对应。内蒙古高原为温带草原景观;青藏高原为高原寒漠景观;亚马孙雨林为热带雨林景观。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下面为两个中国小朋友的通话内容,明明说:“我的家乡,冬季树叶都落了,看不到绿色,真没意思。”贝贝说:“我的家乡,树木四季常绿,那就从我的家乡运些树苗去栽吧。”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形的影响
B
.河流的影响
C.纬度位置不同
D.海陆位置不同
2.下列树种最有可能是明明家乡的自然植被的是
( )
A.椰子树
B.樟树
C.榆树
D.茶树
3.下列植被特征最符合贝贝家乡的自然植被的是
( )
A.树冠浑圆,叶面具有光泽、无毛、稍硬
B.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C.叶面较小,呈鳞片状、刺状
D.具有肉质的叶或茎
C
C
A
【解析】第1题,明明家乡冬季树叶都落了,说明位于我国北方,主要是落叶阔叶林。而贝贝的家乡树木四季常绿,说明位于我国南方,主要是常绿阔叶林,故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南北方的纬度差异导致的温度差异。第2题,明明家乡位于北方,多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椰子树、樟树、茶树主要种植在我国南方,榆树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第3题,贝贝家乡的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如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回答4、5题。
4.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5.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
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B
A
【解析】
第4题,抓住关键信息:空间—我国东部;时间“3月25日”—春季;其他特征:“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绿未全绿——落叶阔叶林。第5题,常绿灌木栽种范围很明显受气温的限制,我国北方冬季气温低,可能会致使植物冻死,栽种范围应该小。而降水、光照、土壤等虽然可以影响植物的分布,但很明显“常绿”表明植物受它们的影响比气温较小。
生活,就是理解。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未来。生活,就是自己身上有一架天平,在那上面衡量善与恶。
——雨果(共20张PPT)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地球的大气层
思考:大气层的成分是怎样的?又是如何分层的?
提示:大气的成分及垂直分层
地球大气层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数千公里的大气层。
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1.区域认知
大气圈的成分、分层以及不同分层的特点。
2.综合思维
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大气圈不同成分的特点,以及不同分层气温、运动的形成原因。
3.地理实践力
到野外去,实际体验不同成分的作用,以及不同分层的特点。
4.人地协调观
通过对流层、臭氧层、电离层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认识,树立人地协调观。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进
走
课
堂
科学实验证明,一个健康的人只供应他足够的饮水在不摄取其他食物的情况下,可以维持1周的生命;人如果断水,生命只能维持1~2天。而一个健康的人如果不吸收氧气,也就是说不呼吸,就只能维持几分钟的生命了,由此可见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性。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一、大气圈的组成
如今的大气成分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在短时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大气=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25千米以下的干洁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合占总体积的99%
。
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
25千米以下)
读图讨论:
1.大气中除了氧气、氮气外还有什么成分?
2.举出具体实例说明各大气成分对人类的影响。
3.举例说明二氧化碳过多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氮氧大气”
氧:人类和动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维持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
氮: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也是一种温室气体,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导致全球变暖。
臭氧: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提高人类生活的舒适度。
尘埃(固体杂质):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作为凝结核,促进云雨的形成;影响人的呼吸系统,损害人体健康。
拓展阅读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了120
ppm(1
ppm为百万分之一),其中一半的增长出现在1980年以后。2015年3月,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突破400
ppm。这是有记录以来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月均浓度首次突破这一高值。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森林的破坏,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
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月均浓度突破400
ppm
二、大气圈的分层
①大气圈分为几层?划分各层的依据是什么?
②各层的海拔与温度有什么样的规律?各层的特点是怎样的?
总结
1.范围:
(1)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区为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为
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仅为8~9千米。
(2)高度因季节而异:夏季高于冬季。
2.特点: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2)对流运动显著,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对流层
对流层的高度怎样?有何特点?
1.范围:顶部距离地面约50千米,厚度约40千米。
2.特点:
(1)臭氧吸收紫外线增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2)下冷上热,
对流很弱,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3)臭氧层:20~40千米高度。“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4)航空的理想区域:水汽、杂质等极少,气流稳定,飞鸟很少。
平流层
平流层有何特征?
1.范围:平流层以上的大气统称高层大气。
2.特点:
(1)若干电离层:80~500千米,反射无线电短波。
(2)太阳活动或雷电会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高层大气
电离层有何作用?其受哪些因素影响?
【典题训练】
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据此回答1、2题。
1.
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
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素是( )
A.地面辐射
B.CO2
C.臭氧气体
D.人类活动
A
C
【解析】第1题,图示为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第2题,平流层的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而增温。
特征、对人类活动影响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在对流层中,大气的组成成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据此回答1、2题。
1.大气中含量虽很少,却是天气变化重要角色的物质是( )
A.二氧化碳和臭氧
B.氩和氖
C.水汽和杂质
D.氮和氧
2.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导致大气中一些成分比例发生明显变化,其变化表现在( )
A.臭氧增多
B.氧气增多
C.水汽增多
D.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C
D
【解析】第1题,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杂质作为凝结核促进云雨的形成。第2题,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森林的破坏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对无线电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B
D
【解析】第3题,根据大气的密度、温度和运动特征,自下而上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温度变化趋势看,①②正确,但①曲线的气温值出现错误,故只有②正确。第4题,高层大气(Ⅲ层)中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共26张PPT)
第2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辐射
思考:什么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如何使大气增温的?
提示:大气的受热过程
辐射指的是由场源发出的电磁能量中一部分脱离场源向远处传播,而后不再返回场源的现象,能量以电磁波或粒子(如阿尔法粒子、贝塔粒子等)的形式向外扩散。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并解释相关现象。
1.区域认知
结合示意图等,认知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概念。
2.综合思维
运用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示意图等,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
3.地理实践力
通过对大雾天气、温室大棚等的观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4.人地协调观
结合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大气环境问题,认识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进
走
课
堂
1.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读图,回答:
1.太阳辐射按照波长分成了哪三部分,每个部分的波长范围是什么?
2.太阳辐射中最主要的部分是?
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紫外线
可见光
红外光
波长小于0.4
m
波长0.4-0.7
m
波长大于0.76
m
其中最主要的为可见光部分
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
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部分
太阳表面温度约
5500°C
地球表面均温约
22°C
近地面大气均温约
22°C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长波辐射
结论
大气圈顶部输入的太阳辐射
被大气吸收
被地表吸收
地球表面
云层
大气
反射
大气
散射
地面
反射
被反射或射到宇宙空间
思考: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为哪些方面?
2.大气的受热过程
红外线
可见光
紫外线
CO2
H2O
反射
散射
O3
太阳辐射
地面
大气上界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散射作用
反射作用
吸收作用
绘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示意图。
2.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
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白天云层具有很强的反射作用
思考
地面增温
太阳
辐射
地面
大气上界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散射作用
反射作用
吸收作用
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一小部分被地面反射,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增温,地面向外辐射能量(即地面辐射)。
射向宇宙
地面辐射
大气增温
二、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计算5月6日与5月7日的气温日较差,哪一天的昼夜温差大?
5月6日
探究
2.观察5月6日和5月7日的天气情况,哪种天气情况下昼夜温差大?
3.尝试分析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
晴朗的天气
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地面升温快;晚上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地面降温快,所以晴天昼夜温差大。
分析昼夜温差大小
①地势
②天气
地势高
大气稀薄
→
→
→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
→
昼夜温差大
天气晴朗
→
→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
→
昼夜温差大
阴天
相反
1.在深秋和第二年的早春,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2.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农民用人造烟幕来防御霜冻,有何作用?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热量散失多。
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加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运用所学原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1.地球比月球多了哪些辐射?
地球比月球多了大气的吸收、反射等削弱作用和大气的逆辐射作用。
读图,思考: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温室气体
(CO2、CH4等)
排放
增多
→
→
→
吸收地面辐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
保温作用增强
→
→
气温
变高
全球变暖
→
备注:主要的温室气体有水汽(H?O)、二氧化碳(CO?)、氧化亚氮(N?O)、氟氯烃、甲烷(CH?)等。
思考:“高处不胜寒”的原因?
A为高空
远离地面,接受地面辐射少。
B为山顶
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
A
B
【典题训练】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据此完成下列1、2题。
(1)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 )
A
.①减弱
B
.②增强
C
.③增强
D
.④减弱
D
C
【解析】第1题,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①为来自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云层反射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据图可知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第2题,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则会增强大气逆辐射。
太阳
太阳辐射
地面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大气
大气辐射
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大气受热过程
宇宙空间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面辐射
图甲为李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某蔬菜大棚的照片。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种辐射。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各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B.②表示大气逆辐射
C.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D.④表示地面辐射
2.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目的是
( )
A.增强①
B.削弱②
C.增强③
D.削弱④
B
C
【解析】第1题,①是太阳辐射,能量大部分被地面吸收,少量被大气吸收;②表示被大气削弱了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④表示大气逆辐射。第2题,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可遮挡太阳辐射,削弱②;不可能增强太阳辐射①;对地面辐射③和大气逆辐射④无影响。
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绍兴地区部分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下图所示。完成3、4题。
3.图中塑料薄膜和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分别是
( )
A.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C.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D.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4.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
( )
A.春季晚上
B.夏季午后
C.秋季早晨
D.冬季傍晚
A
B
【解析】第3题,图中塑料薄膜是透明的,对太阳辐射削弱很少,对地面辐射是隔热层,减少地面辐射热量损失,从而起到保温作用,直接影响的是地面辐射。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是太阳辐射,削弱太阳辐射作用明显,对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影响很小。第4题,黑色尼龙网的主要作用是削弱太阳辐射。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夏季午后,此时段太阳辐射最强,容易将作物晒伤。春季晚上没有太阳辐射。秋季早晨、冬季傍晚太阳辐射弱。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克雷洛夫(共37张PPT)
第3课时
大气的运动
城市风
思考:城市风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热力环流
城市风沿着建筑物的贴地面处刮去,猛烈地袭击街道,并在街道的拐弯处形成“尘卷风”和“龙卷风”,即旋风。密集耸立的摩天大楼还会引起狭管效应,使得某些街道上的风特别大,甚至危害行人和行车(特别是自行车)的安全。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并解释相关现象。
1.综合思维
运用综合思维,分析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原因。
2.地理实践力
根据自身的条件,观察体验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现象。
3.人地协调观
合理利用热力环流,如城市风,规范人类的活动。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进
走
课
堂
大气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
回想生活中的案例
制冷空调往往采用壁挂式,暖气往往安装在靠近地面的位置。
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通过图片中气流的运动方向,我们可以得知: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受冷则收缩下沉。
气压:单位面积空气柱产生的压力,单位为百帕hPa。
单位面积
大气柱中空气的重量就是图中单位面积近地面的气压
。
A
B
比较A处与B处的气压大小。
PA>PB
等压面平行于地面,气压自地面向高空降低。
等压面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的运动。归纳此时等压面的分布特点。
热
第一步
冷热不均
空气的垂直运动
试着在图中方框内画出三个地点空气的运动方向。
分别说出三个地点近地面和高空处的空气密度和气压变化。
热
热
气压升高
B
A
C
气压降低
气压降低
E
D
F
气压升高
气压升高
气压降低
气压高
气压低
气压低
气压高
气压低
气压高
第二步
空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高度出现气压差
B
A
C
E
D
F
由于同一水平高度气压的变化,等压面发生变形。
气压高
气压低
气压低
气压高
气压低
气压高
热
B
A
C
E
D
F
第三步
同一水平高度出现气压差
大气的水平运动
气压高
气压低
气压低
气压高
气压低
气压高
热
第四步
大气的水平运动
大气热力环流
气压高
气压低
气压高
气压高
气压低
气压低
E处:近地面空气收缩下沉,导致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D处: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在高空聚积,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F处:近地面空气收缩下沉,导致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B处: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A处: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后,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C处: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面
冷热不均
气流垂直
方向运动
同一水平面产生
气压差异
气流水平
方向运动
①
②
③
④
热力环流形成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形成直接原因
热力环流
气温、气压、气流三者之间的关系。
近地面的同一水平面上,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流总是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气温差异
气压差异
气流方向
导致
决定
思考
常见热力环流形式——城市风
完成以下内容:
1.用“冷”和“热”标注市区和郊区之间的温度差异。
热
冷
冷
2.绘制城市中心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形成: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3.分析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温度差异的原因。
4.思考城市热力环流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1.用“冷”和“热”标注夜晚海洋和陆地间的温度差异。
2.绘制海洋与海洋上空、陆地与陆地上空气流垂直运动的方向。
3.根据气流垂直运动的方向,标出海洋、陆地表面气压的高低,再标出海洋、陆地上空气压的高低。
4.绘制海陆之间的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完成热力环流模式图。
海洋
陆地
热
冷
气压高
气压低
气压低
气压高
海
风
陆
风
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海
风
陆
风
白天来自海洋的风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暖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分析夏季大气热力环流对滨海地区气温的调节作用。
C
气压梯度: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1050
1030
A
B
1010
(hPa)
思考:两幅图中A、B之间气压梯度是多少?
C
1050
1010
A
B
970
1030
990
(hPa)
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气压差异大,气压梯度大。
2、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指促使水平面上的气体由高压流向低压的力。决定了风力的大小。是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
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什么?
水平气压梯度力
思考
与风速成正比。
2.仅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应该是怎样的?
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同。
3.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速的关系?
(北半球高空风的形成示意图)
高空风的形成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1.高空风的形成过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北半球高空风的形成示意图)
2.说出高空风的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关系。
高空风的最终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3.试着绘制南半球高空风的风向示意图。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2.在三种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关系?
与等压线斜交
近地面风的形成
1.近地面风的形成受到哪些力的影响?
摩擦力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之间所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摩擦力的方向与风向相反。
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示意图
【课堂练习】
甲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1.比较甲、乙两地的气压梯度大小,并说明理由。
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气压梯度的大小,等压线越密,气压梯度越大。
甲为偏北风、乙为偏东风。
2.在图上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
3.比较甲、乙两地风速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甲风速大,因为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乙反之。
【典题训练】
读某区域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
(2)图中甲乙两地近地面盛行上升气流的是________。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甲乙表示城区的是________。
(3)与乙处相比,甲处气温日较差较大,说明原因。
④
乙
乙
甲处气流下沉,为晴天;白天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气温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降温快,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
【解析】第(1)题,图中①②③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垂直方向,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因此①地气压高于⑤,④地气压高于③.。故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高的是④,气压最低的⑤。第(2)题,高压区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区等压面向下凹;高空与近地面气压性质相反。因此在近地面甲处为高压,乙处为低压。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温区,气流上升;低温区,气流下沉。故甲乙两地近地面盛行上升气流的是乙。城区气温高,为低压中心,为乙。第(3)题,由前面小题可知,甲处盛行下沉气流,形成高压,乙处盛行上升气流,形成低压,高压区天气晴朗,低压区多阴雨天气。晴天的气温日较差大于阴天,因此与乙处相比,甲处气温日较差较大。
膨胀上升
斜交
平行
江淮地区的一个池塘附近,有一垂钓者发现,在大气稳定无风的情况下,一天之中该池塘边仍然清风阵阵。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晴天的正午吹东南风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4分)夏季的白天午后,①地附近近地面的等压面(图中的曲线)和风向(图中的箭头)为下列四图中的(
)
C
C
【解析】第1题,晴朗的正午,陆地升温快,空气上升,形成低压,池塘升温慢,温度低,形成高压,空气由池塘吹向陆地,③地水平气压梯度力由池塘指向③,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从而形成东南风
。第2题,夏季的白天午后,陆地升温快,空气上升,形成低压,等压面向下弯曲;池塘升温慢,温度低,形成高压,等压面向上弯曲。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即由池塘吹向陆地
。
读图,回答3、4题。
【解析】
第3题,近地空气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第4题,近地面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摩擦力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高空大气运动可忽略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3.图中正确指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A.A
B.B
C.C
D.D
4.从图示来看
( )
A.水平气压梯度力不能影响风速
B.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速度
C.高空大气运动受摩擦力作用不明显
D.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D
C
人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