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课件(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课件(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9-25 17:22:22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单元活动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
地形图
思考:地形图是如何反映地貌特征的
提示:根据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
地形图指的是地表起伏形态和地理位置、形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图。具体来讲,将地面上的地物和地貌按水平投影的方法(沿铅垂线方向投影到水平面上),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缩绘到图纸上,这种图称为地形图。
运用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等有关的自然现象
1.区域认知
结合等高线地形图,描述区域地形特征。
2.综合思维
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形与其他自然现象的关系。
3.地理实践力
野外观察地形,实践体验地形特征与等高线之间的关系。
4.人地协调观
结合等高线地形图,认识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协调人地关系。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1.地形图
(1)按照一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关系和规定符合,将真实地形、地貌描绘在平面上的地图。
(2)地形图通常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反映地面的实际高度、起伏状况。
2.地形与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稀疏,缓坡
等高线密集,陡坡
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脊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山谷
两个山顶之间,鞍部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的基本方法
(1)同线等高:即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高度相等,并以海平面作为零米。相邻的两条等高线,其高程也相同。
(2)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即指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例如三条等高线的海拔为500米、600米、700米,则等高距为了100米。在整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是完全一致的。
(3)等高线均为闭合的曲线:也就是无论等高线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
(4)一般情况下,两条腿走路等高线不相交,不重叠,但在表示垂直壁立的峭壁悬崖时,等高线可以重合。
(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和缓,密集的地方坡度陡峻。
二、应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貌
1.几种地貌的等高线地形图
沙丘地貌
迎风坡较缓
背风坡较陡
冲积扇地貌
天山南麓某冲积扇
扇顶
扇缘
冲积扇
峡谷地貌
科罗拉多大峡谷
两侧等高线密集
2.不同地形类型的等高线特征
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山脉处等高线多呈带状延伸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
海拔多在500米以上,顶部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小;边缘等高线密集,地势陡峭
周高中低,内部地势起伏较小,边缘地势陡峭
两侧高,中部低,等高线密集,地势陡峭;峡谷两侧等高线呈对称分布
三、应用分层设色图分析地貌
1.判读地面喀斯特地貌类型
孤峰
峰林
峰丛
2.判别山岭和谷地
谷地
谷地
谷地
谷地
山岭
山岭
山岭
山岭
【典题训练】
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貌特征,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回答1、2题。
1.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之间部分表示的
地形单元是(  )
A.山脊
B.陡崖
C.断块山脉
D.峡谷
2.图中310米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是(  )
①崩塌堆积物 ②突出小基岩 ③河中的沙洲 ④低矮的山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A
【解析】第1题,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处以陡崖的图例进行标注,则两条等高线之间为两侧坡度陡峻的峡谷。第2题,310米等高线位于图中陡崖下方,部分与图中代表陡崖的图例重合。图中灰色部分是导致310米等高线与陡崖图例断断续续分开的原因。因此灰色部分应是陡崖崩塌后的堆积物或突出的基岩。
判读沙丘地貌特征
判读冲积扇地貌特征
判读峡谷地貌
判读地面喀斯特地貌
判别山岭与谷地
下图是“福州市城区边缘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高差可能为
(  )
A.500
m
B.550
m
C.600
m
D.650
m
2.图中有一座占地17
000
m2的寺庙,
有“进山不见寺”的特点。该寺庙最可能位于
(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B
D
【解析】第1题,图中等高距为50
m,最高点海拔介于900~950
m之间,最低点海拔介于350~400
m之间,则最高点与最低点高差范围为500~600
m,注意不能等于500
m或600
m
。第2题,“进山不见寺”,说明寺庙位于低凹处;“占地17
000
m2”,说明寺庙面积较大。图中丁处为闭合等高线,符合“小于小的”特征,为地势低凹处,且面积较大。故该寺庙最可能位于丁处。
在某山区,地貌学家新近命名了一种地貌类型——岱崮地貌。读岱崮地貌的等高线地形图,回答3、4题。
3.下列选项中,对岱崮地貌形态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  )
A.顶平、身缓、麓陡
B.丘谷相间,连绵起伏
C.顶部平坦,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坡度由陡到缓
D.四周高,中间低
4.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30米
B.50米
C.70米
D.90米
C
B
【解析】第3题,由等高线地形图可知,该地貌中心(顶部)平坦,周围等高线较密集,坡度大,峭壁如削,再往外,等高线由密到疏,坡度由陡到缓。第4题,根据等高线数值分析,可知陡崖为5条等高线重叠,等高距为10米,故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50米。
不能因为第一次飞翔遇到了乌云风暴,从此就怀疑没有蓝天彩虹。(共21张PPT)
第二节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
“魔鬼城”
思考:你知道“魔鬼城”是如何形成的吗?
提示:风成地貌
魔鬼城又称乌尔禾风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乌尔禾矿区,西南距克拉玛依市100公里。有一处独特的风蚀地貌,形状怪异、当地人蒙古人将此城称为“苏鲁木哈克”。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区域认知
结合景观图,说明风成地貌的主要特点。
2.综合思维
运用综合思维,分析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
3.地理实践力
到西北地区,实地观察风成地貌的特点。
4.人地协调观
结合风成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认识人类活动对风成地貌的影响,以及保护植被的重要性。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一、从敦煌“魔鬼城”说风蚀地貌
1.
风蚀地貌
风力对岩石、沉积物侵蚀而形成的地貌。
风蚀蘑菇一般指蕈岩。蕈岩是如何形成的?
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露出地表的岩石水平节理、层理很发达,易被风蚀成奇特的外形。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称为蕈岩。在离地面2米高的范围内,岩体受到的风沙吹打和磨蚀最为厉害,向上则逐渐减弱。久而久之,柱状岩体就变成了上大下小的形状,状若蘑菇。
2.风蚀地貌成因
类型
特征
成因
风蚀垄
长条形
风蚀柱
孤立的石柱
风蚀蘑菇
“头大,身小”
风蚀雅丹
垄槽相间
风蚀城堡
形似城堡
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而裂隙发育,风沿着裂隙不断吹蚀,形成垄槽地形
长期吹蚀作用后,原岩石崩解破碎,形成一些孤立的柱状岩石
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风蚀作用而成。近地表的岩石基部受风蚀作用强,顶部受风蚀作用弱
挟沙气流磨蚀地面,地面出现风蚀沟槽,磨蚀作用进一步发展形成
岩性软硬不一的水平岩层经风蚀形成
雅丹地貌是新疆罗布泊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地貌形态,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雅丹”这一专业名词自斯文赫定自1903年正式提出,并为地学工作者逐渐接受,进行研究以来,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下图为某地雅丹地貌图片。
雅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垄槽相间的地貌组合。
思考
二、从鸣沙山看风积地貌
1.
风积地貌
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地貌。
风积地是如何形成的?
2.风积地貌成因
类型
特征
成因
纵向沙垄
呈垄岗伏
金字塔形沙丘
角锥形沙丘,具有三角形面
新月形
沙丘
流动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态,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
由单风向或与风向主风的作用下形成。顺着盛行风向延伸
当主要气流向前运动时,遇到山地阻挡而产生折射,引起气流干扰形成
从迎风坡吹越沙丘顶的流沙,在沙丘顶部附近的背风坡处堆积,沙粒堆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在重力作用下下滑,再被气流吹向两侧堆积形成
金字塔形沙丘
金字塔形沙丘是一种角锥形沙丘,具有三角形面(坡度30°左右),一般高50~100m。每个沙丘由3~4个斜面组成,每个斜面代表一个风向。
探究:金字塔形沙丘有何特点?
新月形沙丘
探究:新月形沙丘有何特点?
新月形沙丘因状如新月而得名。它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方向大致垂直。。
思考:
1、如何判断沙丘的迎风破和背风坡?
2、我国西北沙漠地区的沙丘链多沿什么方向延伸?
缓坡为迎风坡
陡坡为背风坡
由于我国西北地区盛行西北风,因此沙丘链多沿与其方向垂直的东北——西南方向延伸
【典题训练】
下图为某校学生游学途中在甘肃省敦煌市附近拍摄的地貌景观。读图,完成1、2题。
1.
图中地貌景观是(

A.
喀斯特地貌
B.
风成地貌
C.
河流地貌
D.
海岸地貌
2.
塑造图中所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冰川侵蚀
B.
流水搬运
C.
风力侵蚀
D.
风力沉积
B
C
【解析】第1题,该地位于在甘肃省敦煌市,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主要以风力作用为主,同时根据图中地貌景观——雅丹地貌特征可知该景观是风成地貌的一种。喀斯特地貌多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河流地貌主要位于流水作用为主的地区,海岸地貌位于滨海地区。第2题,该地貌为雅丹地貌,是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风蚀垄、风蚀蘑菇、风蚀雅丹等地貌特征
金字塔形山丘、新月形沙丘的特征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旱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图甲
图乙
1.图甲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  )
A.风力堆积形成
B.风力侵蚀残留
C.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D.流水沉积作用
2.图乙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是(  )
A.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C.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
B
【解析】第1题,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在极干旱地区,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然后经历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了这种顶部平坦的平顶山状雅丹地貌
。第2题,鲸背状雅丹地貌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由于高速大风的长期吹拂,导致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貌景观照片,照片中的骆驼向北而行。据此完成3、4题。
3.该地貌类型是(

A.喀斯特地貌
B.河流地貌
C.海岸地貌
D.风积地貌
4.该类地貌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

A.大兴安岭地区
B.内蒙古地区
C.东南沿海地区
D.长江中下游地区
D
B
【解析】第3题,照片中有沙丘、骆驼等景观,为典型的风积地貌。第4题,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如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
黎明的曙光对暗夜是彻底的决裂,对彩霞是伟大的奠基。
停止前进的脚步,江河就会沦为一潭死水。(共24张PPT)
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思考:你知道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地形有何特征?河流对地貌的形成起到怎样的作用?
提示:河流地貌
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东北部,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于越南胡志明市注入南海,是东南亚最大的国际河流。事件。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区域认知
结合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说明流域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主要特点。
2.综合思维
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
3.地理实践力
到家乡的河流边,实地认识河流地貌的特征。
4.人地协调观
了解河流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做到趋利避害。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一、澜沧江源头的宽浅河谷、上游山区的峡谷
宽浅河谷是如何形成的?
高原面,侵蚀作用弱
澜沧江对河谷起到怎样是作用?
流水向下侵蚀,河谷变深
流水侵蚀与地貌
流水及其挟带的砂砾等对谷底的侵蚀,其结果使谷底加深
对谷地两侧的侵蚀,其结果使谷坡后退,谷地展宽
向源头的侵蚀,其结果使谷地延长
河流侵蚀地貌——“V”型河谷
由于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形成“V”型河谷。
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地区。
岸壁陡峭,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
二、冲积扇、曲流与牛轭湖
图中的冲积扇是如何形成的?
河流流出山口,河水摆脱了侧向约束,泥沙沉积形成
曲流
图中为湄公河下游段。图中曲流是如何形成的?
区域地形坡度较缓,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水流以侧向侵蚀为主,河道变得弯曲形成曲流。
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现象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牛轭(è)湖
在河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主要分布在地势地平地区,并发育于“S”形河道——河曲。
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三、湄公河平原和三角洲
湄公河平原和湄公河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
河流流出北部山地和丘陵后,地势变得平坦,河流泥沙大量沉积形成。
湄公河注入海洋时,流速减缓,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
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
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河流流出山地进入平原地区,上游侵蚀了大量泥沙后因流速减慢,泥沙便沉积在此形成冲积平原。
河流冲积平原
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在河流入海或入湖处,河口为河流的终点,此时因水流速度骤减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大量泥沙沉积而形成三角形沙洲,称为三角洲。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流水堆积地貌
类型
概念
成因
冲积扇
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
冲积平原
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
三角洲
河口地区的三角形沙洲
河流流出山口,摆脱了侧向约束,泥沙沉积形成
大河的中下游由河流带来大量的冲积物堆积而成的
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
【典题训练】
读下面两幅景观图,回答1、2题。
7.关于图甲和图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貌类型都是河流侵蚀地貌
B.图甲中河谷的横剖面呈槽形
C.图乙凹岸侵蚀较强,凸岸堆积较强
D.图甲河段没有堆积作用,图乙河段没有侵蚀作用
8.形成图甲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河流的溯源侵蚀
B.河流的下蚀
C.河流的侧蚀
D.河流的溶蚀
C
B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名称和展示的景观可以判断,图甲是侵蚀地貌,河谷横剖面呈“V”形;图乙是堆积地貌。不同河段受到的主要外力不同,上游河段主要是受侵蚀作用,但堆积作用在局部地势低洼处也存在;下游河段主要受堆积作用,但是也在不同的岸边(如凹岸)或者河床较高地段受到侵蚀作用。第2题,长江三峡山高谷深,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地壳不断上升,河水强烈下切,导致河谷不断加深,因此主要的外力作用是河流的下蚀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流水堆积作用
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写河流的诗句数不胜数。下图反映了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起伏大
B.位于高原地区
C.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
D.风力堆积作用
C
【解析】第1题,图中河流形态呈蛇曲状,形成这种河流形态的主要原因是在河流弯曲处,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的弯曲程度加大。第2题,诗句中的“白鹭洲”属于流水堆积地貌。
2.下列诗句中能体现河流沉积地貌的是(  
)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
冲(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为祁连山北麓冲(洪)积扇的局部示意图,新冲积扇的上部以砾石为主,农业生产很少利用。据此完成3、4题。
3.与古冲积扇相比,新冲积扇后退的原因是(  )
A.祁连山后退
B.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C.祁连山上升
D.河流堆积作用减弱
4.新洪积扇上部利用很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缺乏土层
C.光照不足
D.降水稀少
B
B
【解析】第3题,与古冲积扇相比,新冲积扇后退,说明河流径流量减少,搬运能力减弱。第4题,新冲积扇的上部以砾石为主,缺乏土层,难以进行农业生产,因而利用很少。
生活,就是理解。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未来。生活,就是自己身上有一架天平,在那上面衡量善与恶。(共27张PPT)
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红壤
思考:1.红壤是如何形成的?
2.红壤是不是肥沃的土壤?
提示:土壤形成的原因
红壤是我国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红壤,红壤是种植柑橘的良好土壤。红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
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区域认知
观察土壤标本等,说明土壤剖面的分层结构以及土壤的组成。
2.综合思维
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3.地理实践力
野外观察土壤,识别土壤的分层结构。
4.人地协调观
认识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做到合理利用土壤和保护土壤。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一、认识土壤
1.土壤
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这些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
成熟土壤剖面
基岩
成土母质层
淀积层
淋溶层
腐殖质层
2.
土壤的分层结构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成土母质层
基岩
土壤各分层
特征
动植物残体经微生物分解后,转化又重新合成的复杂的相当稳定的有机质。土壤肥力的高低与腐殖质层的厚度和腐殖质的含量密切相关
长期间水分自地表向下的淋溶作用所形成的层次。腐殖质含量少,土色较浅或成灰白色,质地较粗,肥力较低
由上层下移来的铁、铝氧化物,粘粒等,呈现暗棕或红棕色
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构成土壤的骨架
风化层之下的完整的岩石
3.
土壤剖面与土壤发育程度
土壤发育程度高
土壤发育程度低
幼年土壤
成熟土壤
4.
土壤的组成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
理想土壤组成物质体积百分比
有机质
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和矿物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腐殖质一般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以上。
矿物质
种类很多,化学组成复杂,它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是作物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
空气
绝大部分是由大气层进入的氧气、氮气等,小部分为土壤内的生命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
水分
主要由地表进入土中,其中包括许多溶解物质
土壤的组成物质
土壤形成初期
岩石开始崩解
土层开始形成
完整的土壤层
成土母质
有机物
成土母质层
成土母质层
成土母质层
腐殖质层
淀积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基岩
基岩
基岩
基岩
岩石的风化产物,称为成土母质,它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成土母质
二、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温度高+降水多=风化强度大、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
气候
生物循环示意图
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转化为腐殖质。
植物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
生物循环
生物
岩石风化
分解有机质
矿物质和营养物质渗入土壤
营养物质促进植物生长
枯枝落叶掉落地面
高度
坡度
坡向
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物质的转化
从山顶到地平洼地,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和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山顶与山麓的土壤发育不同
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
阳坡与阴坡的土壤发育不同
地形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至1000年。
时间
1.
自然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
为土壤的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矿物质风化、物质潜移,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活动,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为土壤提供有机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影响着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条件,影响物质的转换,进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决定土壤的发育进程
除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人类活动
2.
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1)有利于土壤形成的人类活动: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
(2)人类活动对成土过程的破坏: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人类活动,会破坏土壤结构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1
2
3
气候
4
地貌
5
时间
6
人类活动
成土母质
生物
【典题训练】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受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完成1、2题。
1.自然发育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是
(  )
A.黑土
B.红壤
C.水稻土
D.寒漠土
2.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岩石表面发育为“年幼”土壤的主要原因是
(  )
A.流水的沉积作用
B.风力的侵蚀作用
C.苔藓类生物活动
D.高等植物的生长
A
C
【解析】
第1题,黑土区,年均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速度慢,土壤中有机质积累多。红壤区,水热充分,淋溶作用强,土壤有机质流失,肥力较低。水稻土属于耕作土壤,非自然发育而成。高寒地区植被稀少,土壤发育程度较低,有机质含量少。第2题,岩石发育为土壤需要经过外力的风化作用形成成土母质,并有生物提供有机质。高等植物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难以在成土母质上直接生长,而苔藓类等低等生物生命力较强,可以在成土母质上生长并提供一定有机质,发育为“年幼”土壤。
腐殖质层
淀积层
矿物质
有机质
气候
生物
地形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的土壤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  )
A.黑土、水稻土、红壤
B.水稻土、黑土、红壤
C.红壤、水稻土、黑土
D.红壤、黑土、水稻土
2.关于a、b、c三种土壤的正确叙述是
(  )
A.a土壤可通过掺入砂子、施用石灰等方法进行改良
B.b土壤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松嫩平原和江汉平原等地
C.c土壤是腐殖质长期积累演化形成的
D.a、b、c三种土壤中,c土壤的透气性最好
D
A
【解析】
第1题,
a的有机质含量最低,是我国南方贫瘠的红壤;b的有机质含量最高,是我国北方的黑土;c的水分含量最大,是水稻土。第2题,
红壤改良可以采取增施有机肥、掺入砂子、石灰中和等措施;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水稻土是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形成的;水稻土的透气性最差。
水稻土是水田中肥沃的土壤。下图是某山区梯田示意图。完成3、4题。
3.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
A.地形
B.气候
C.生物
D.人类活动
4.随着海拔升高,梯田中水稻土
(  )
A.厚度增加
B.养分减少
C.物质迁移加快
D.化学过程强度变弱
D
D
【解析】
第3题,水稻土是人类在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高产稳产的耕作土壤。第4题,
随着海拔升高,水土流失加剧,梯田中水稻土厚度减小,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微生物分解速度慢,因此水稻土养分增多,物质迁移速度变慢,化学过程强度减弱。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共22张PPT)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第一节
走近桂林山水
喀斯特地貌
思考:1.喀斯特地貌有何特征?
2.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喀斯特地貌成因
喀斯特一词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是指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区域认知
桂林山水的地貌特征,以及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地区。
2.综合思维
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3.地理实践力
野外观察喀斯特地貌,描述其主要特点。
4.人地协调观
认识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做到因地制宜,协调人地关系。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一、桂林山水
1.
桂林市及桂林山水
(1)桂林市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2)桂林山水: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山清、水秀、洞奇、石美”是桂林风景的“四绝”。
(3)
桂林山水特点: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真实的写照。山峰与怪石形态万千,各不相连,造型奇特,植被常绿,四季常青,神奇秀丽。典型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2.喀斯特地貌成因
(1)喀斯特作用: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和淀积的过程。
(2)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与桂林山水的形成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透水性
水的溶蚀力、流动性
二、喀斯特地貌
1.地面喀斯特地貌及其形成
孤峰是峰林发育晚期残存的孤立山峰,是峰林进一步侵蚀,破坏发育而成的结果,多分布在喀斯特盆地或喀斯特平原上。
孤峰
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溶蚀洼地。
溶沟——洼地

溶沟——洼地
溶蚀洼地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小型封闭洼地,面积约数平方公里,当面积达到十余至上百平方公里的规模时,我们称它为喀斯特盆地,边缘略陡并发育峰林。喀斯特盆地继续扩大则形成喀斯特平原,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地表发育孤峰残丘。
坝子
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溶蚀、侵蚀而成
溶蚀部分和沟间突起部分
溶沟的加深加宽,较高的石芽被分隔
同一基座由于流水侵蚀而峰顶分离
由峰丛发育形成
峰林发育晚期残存孤立山峰
溶洞是可溶性岩石中因长期的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地下空间,溶洞在抗战时期成为了人们天然的防空洞,而现在成为了旅游、餐饮等设施所在地。
溶洞
2.地下喀斯特地貌及其形成
当地表水从溶洞洞顶的裂隙渗出,遇到温度升高,水分蒸发时,水中的杂质就会转变为碳酸钙并在洞顶沉淀形成石钟乳;若水滴从石钟乳上滴落到洞底,水分蒸发,碳酸钙就会沉淀并形成石笋,经过漫长的发展,一些石钟乳与石笋就会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石钟乳和石笋
类型
特征
成因
溶洞
各种形态的管道和洞穴
地下河
暗河,在溶洞中的径流
石钟乳
洞穴顶部倒锥状
石笋
地面竹笋状
石柱
地面和洞顶相连
天生桥、天坑
天然桥梁或凹坑
地下水沿岩石裂隙或落水洞向下运动时发生溶蚀形成
以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地下管道系统
溶洞顶部碳酸盐向下淀积
溶洞地面向上淀积长高
石笋和石钟乳连接形成
大多溶洞洞顶崩塌形成
3.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1)有利影响:
旅游资源;洞穴冬暖夏凉,可居住、防空、储藏等。
(2)不利影响:
洞穴系统发育,易导致水土流失和地面塌陷,不利于农业、城市建设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
【典题训练】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①上层洞穴 ②下层洞穴 ③石钟乳、石笋 ④岩石
1.
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
2.
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
A.干旱少雨
B.岩石类型不溶于水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D
C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石钟乳、石笋”可知该地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可溶性岩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是在溶洞内发育形成的,故应先有溶洞,再有石钟乳
。第2题,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温暖湿润地区,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的溶蚀、淀积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区地表水渗漏严重,而地下水较丰富
;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广西境内和云贵高原地区,这些地区地表崎岖,土层薄且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业生产。
岩石可溶性
水的溶蚀力
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孤峰等
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是我国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读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景观图,完成1、2题。
1.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A.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千沟万壑,地表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A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喀斯特地貌是奇峰林立,地表崎岖。第2题,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经流水的溶蚀作用而成;与土壤、地形、植被等因素关系。
2.与房山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植被
B.植被、土壤
C.土壤、地形
D.岩石、水文
D
读图,回答3~5题。
3.该景观所示的是
(  )
A.桂林山水    
B.长江三峡
C.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D.九寨沟风光
4.该地貌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
A.流水的搬运作用
B.流水的冲积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流水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5.图示地貌景观的形成与下列哪种条件关系不大
(  )
A.岩石条件 
B.生物条件
C.土壤条件
D.气候条件
A
D
C
【解析】第3题,该景观为广西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第4题,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主要是流水的溶蚀和淀积作用。第5题,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岩石、生物、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与土壤条件关系不大。
不能因为我们感觉不到温暖就否定太阳的存在;不能因为我们感觉不到真诚就否定人间真诚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