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9-25 17:24:09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单元活动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产业
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方面用到地理信息技术?
提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2020年10月23日,一场地理信息产业领域的“创新秀”成为在南宁召开的2020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的一道亮丽风景。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
1.综合思维
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信息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2.地理实践力
在生活中体验导航等地理信息技术,探索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
3.人地协调观
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自然问题,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一、地理信息技术及其主要用途
1.
地理信息技术
对地理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和应用的综合性技术。其核心技术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
2.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用途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作用
资源普查
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草场资源、野生动物资源等
灾害监测与评价
旱情、水灾、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环境监测与评价
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环境污染、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化、海上冰山漂流等
区域发展、城市规划、工程设计
大型水利工程、港口工程、核电站、路网、城市等规划设计
交通
航空、航海、陆路交通
其他
军事侦察、海洋渔业、野外调查等
调查资源数量、资源分布、对农作物进行估产
监测灾害分布、估算受灾面积,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决策依据
监测环境现状及变化,为分析环境变化的原因和制定对策提供依据
工程勘察和测量,工程影响分析,城市布局优化
定位、导航、规划线路、监测地壳运动
事故救援、安全保障、科学研究
二、遥感及其应用
1.遥感技术:
在距离地球一定距离的飞机、飞船、卫星上使用光学仪器和电子仪器,接受地面物体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并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最后通过分析,揭示出地面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
2.遥感技术主要环节:
信息的获取、传输、接收、处理、分析和应用等环节。
信息获取
信息接收
与处理
信息传输
信息解译与分析
资源评估、环境检测、灾害预警等。
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快、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大等特点。
3.遥感技术的特点:
4.遥感应用领域:
5.遥感影像的判读
(1)不同地物遥感影像的特点
水域
人工建筑
植被
人工建筑、工程的边界
道路
河流
蓝色
灰色
红色
棱角明显,形状规则
宽度一般变化较小,比较顺直
宽度多变,弯弯曲曲
(2)遥感影像的时空变化:
由于不同地区地物的差异、合成影像波段的差异,以及地物特征的季节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波段、不同季节的影像颜色和特征也不完全相同。
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及功能: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由卫星群组成的卫星系统,可以保证在任意时刻都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卫星,从而获取该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程,以便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
(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特点及应用:
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和低成本的优点,被应用于大地测量、地面监测、交通导航等许多方面。
2.
地理信息系统
(1)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2)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的规划、决策和管理等方面。
探究应用原理
空间数据获取
决策支持
解决空间问题
空间数据输入
空间数据管理
四、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监测滑坡
遥感
全球卫星
导航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能够快速识别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对灾害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救灾防灾过程中车辆调度指挥、地壳运动与滑坡监测
自然灾害的地域分析、防灾减灾指挥系统、灾情分析
【典题训练】
下图是某地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堰塞体垮塌后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可快速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的技术是(  )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拔由高到低的
排序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乙>丁>丙>甲
D.乙>丙>甲>丁
B
D
【解析】
第1题,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利用数据模拟预测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范围、危害程度,为受灾人员、财产的有效转移提供决策依据。第2题,读图可知,乙接近雪线,海拔最高;丙高于堰塞湖湖面,甲位于堰塞湖湖面;丁位于堰塞湖下游,海拔最低。
主要用途
遥感影像判读
原理及其应用
2020年7月,湖南常德发生滑坡,因灾前成功预警,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图为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滑坡预警监测系统示意图。完成1、2题。
1.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划分,滑坡属于(

A.气象灾害
B.生物灾害
C.海洋灾害
D.地质灾害
2.对该预警监测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运用GPS采集雨量信息
②利用BDS(北斗系统)
采集滑坡体位移数据
③运用RS模拟滑坡动态过程
④利用GIS进行数据分析与共享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D
B
【解析】
第1题,根据自然灾害的分类,滑坡属于地质灾害。第2题,GPS主要是定位功能,不能收集雨量信息;BDS通过对滑坡体的定位,可以采集滑坡体位移数据;遥感可观测滑坡体面积等,不能模拟过程;GIS可以计算机、网络等进行数据分析与共享。
2020年是风云气象卫星事业5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
据此回答3、4题。
3.“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在监测大范围
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时应用的地理信息
技术是(  )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A
【解析】第3题,环境与灾害监测是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第4题,遥感技术的特点是探测范围大、受地面限制小、速度快、周期短等。全球性、连续性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特点。
4.“风云三号”气象卫星与人工探测相比,具有的优点不包括
(  
)
A.探测范围大
B.受地面限制小
C.速度快、周期短
D.全球性、连续性
D
不能因为人生的道路坎坷,就使自己的身躯变得弯曲;不能因为生活的历程漫长,就使求索的脚步迟缓。(共24张PPT)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避
聚焦福岛东部海域的地震
思考:为什么此次强烈的地震造成的损失较小?日本在防震减灾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提示:防灾减灾
中新网2021年2月15日电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据该社14日统计,日本福岛东部海域生的7.3级强烈地震已造成宫城、山形、福岛、茨城、栃木、群马、埼玉、千叶、神奈川9县共计155人受伤。东日本铁路公司(JR东日本)透露,由于东北新干线设备受损,恢复全线运行预计需要大约10天。
运用资料,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区域认知
运用图表,了解不同区域自然灾害的危害差异。
2.综合思维
运用综合思维,分析灾害特点与防灾避灾的关系。
3.地理实践力
调查或观察家乡在面对某些自然灾害方面采取的措施。
4.人地协调观
结合防灾减灾的措施,树立正确的灾害观,更好的做到趋利避害。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自然灾害的防避行动
社会行动
监测
预报
评估
防灾
抗灾
救灾
立法与教育
保险与救援
恢复与重建
个人行动

收听灾
害信息
做好应对
灾害准备

学习防灾
减灾知识


保险救灾

自救、
互救

抗灾

切断电、
火、水源

及时躲避

及时报告
异常现象

观察自然
变异现象
一、地震灾害的防避
1.社会层面
加强地震监测体系建设、做好地震应急方案制定及组织实施、加强防震避灾教育等。
地震多发地区要准备好必要的水食物等应急物品
地震频发的时期到地震风险小的地方或者防震性能达标的房屋居住
地震发生时
2.个人层面
了解生活所在地的地震风险等级
了解居住房屋的结构和防震性能
采取有效的科学自救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影响
二、洪水灾害的防避
1.
社会层面
工程措施
非工程
措施
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等
增强人们对洪水灾害的认识,提高人们防洪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建立统一的防洪减灾管理体制和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组织灾前水利建设与防洪减灾科技研究等
2.个人层面
洪水前的行动
洪水中的行动
洪水后的行动
预先判定?自身所处地点是否处在洪水警成水位以下,并选定通向高地的最佳路线;留意洪水预报,接到洪水警报后尽快撤离;沿门框和窗框码放沙袋,尽可能将水拒之门外;关闭燃气和电路,准备应急的食物、饮用水、手电以及便于发出求教信号的物品等
一旦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向当地政府防汛部门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在户外突遇洪水袭来,立刻向高处躲避(包括上树):在室内要转移到上层房间,直至爬上屋顶,等待新援;如洪水持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以自保,则要充分利用门板桌椅、大块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逃生
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不食用腐败的食物,饮用水必须煮沸后饮用;积极参加灾后生产与重建活动
三、滑坡灾害的防避
(1)采取的措施:
1.社会层面
对于滑坡易发多发的地区,开展滑坡风险性评估,必要时对一些具有潜在活动性的重大滑坡进行检测,或者采取一些工程整治措施。
(2)滑坡的发展阶段:
蠕动变形、急剧滑动、渐趋稳定三个阶段。
(3)滑坡发生前的征兆
滑坡体后缘山坡
滑坡体前沿坡角处
地裂缝的快速扩散
泉水(井水)水量水位的异常变化、地面上隆变形
2.
个人层面
(1)尽量不要在陡坡前长时间逗留。
(2)在陡坡上面或者坡脚从事生活成者生产活动时,尽量不要破坏坡体的稳定性,如果发现坡体松动要尽快离开并报告。
(3)如果发现坡体存在软弱面,可以建造截水沟、排水沟和防水覆盖层,防止地表水渗入软弱面。
(4)针对存在滑动风险的滑坡体,可以通过削坡减载(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减小下滑力,通过修筑挡土墙、抗滑桩等增加抗滑力。
(5)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滑坡体上,首先应保持冷静,迅速环顾四周,然后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当遇到无法逃离的高速滑坡或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如果处在滑坡可能影响到的山前或者沟谷,应迅速判别滑坡运动的方向,并迅速离开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带。
四、泥石流灾害的防避
1.社会层面
对于混石流易发多发的地区,要开展泥石流风险性评估、必要时可对些重点区域和沟谷进行监测,或者采取些工程整治措施。
2.个人层面
(1)房屋、帐篷不要搭建在沟口和沟道上。
(2)不能将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在冲沟中随意
弃土、弃渣、堆放垃圾,会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
固体物源。
(3)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一般来说,山区
生态环境好、植被覆盖率高,产生洪水的概率和强
度就会较小,同时产生泥沙和碎石的数量较少、从而泥石流发生的概率和危害较小。
(4)雨季或者暴雨时尽量不要去泥石流多发的沟谷。即使要去,也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一旦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应迅速向沟谷两侧的山坡上方逃离。雨季穿越沟谷时,要先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
(5)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应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典题训练】
下图为我国泥石流主要分布区,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甲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
下列属于形成泥石流的人为原因是(  )
A.气候变化
B.滥砍滥伐
C.降水增多
D.地质灾害
2.防御上述灾害的主要措施有
(  )
①植树造林
②护坡拦土
③围湖造田
④河流裁弯取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B
A
【解析】第1题,图中甲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属于形成泥石流的人为原因是滥砍滥伐,破坏了地表植被,导致地表水土保持能力弱;气候变化、降水增多、地质灾害是自然原因。第2题,上述灾害是泥石流灾害,防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措施有植树造林,提高保持水土能力,①对。护坡拦土,减少水土流失,②对。围湖造田,调蓄能力差,不能防御泥石流灾害,③错。河流裁弯取直,使河道通畅,不能减少泥石流灾害发生,④错。
加强地震监测体系建设等
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
开展滑坡风险性评估等
尽量不要在陡坡前长时间逗留等
房屋、帐篷不要搭建在沟口和沟道上等
2020年8月17日,新京报记者甘肃陇南市抗洪救灾指挥部获悉,陇南市文县石鸡坝镇因泥石流堵住河道,形成一个长800米、宽300米的堰塞湖,有村民被困,目前当地正组织力量紧急救援抢险。据此完成1、2题。
1.
与堰塞湖的形成紧密相关的因素是


A.河流水量大
B.滑坡体量大
C.降雨量大
D.两侧山体较陡峭
2.
为了排除险情,下列处置措施中最为恰当的是


①在堰塞体上开挖泄流槽
②下游水库放水腾空库容
③上游干流截流控制流量
④加固堰塞体防止溃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
A
【解析】第1题,
泥石流堵是形成堰塞湖的最重要条件,降雨量大是直接诱因。第2题,堰塞湖是自然堆积的松散坝体,容易决口,会对下游形成
洪峰,处置不当会引发重大灾害,所以可以在堰塞体上开挖泄流槽,
使湖内水量下泄,下游水库放水腾空库容,可以防范洪峰。上游干流
截流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9年3月15日,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发生山体滑坡事故致多人死亡。
材料二 如图为格栅坝示意图。
(1)除上图反映的方式外,该类防御
措施还有哪些?
(2)预防材料一中的自然灾害,你认为还可采取哪些非工程措施?
改变财物特性,提高其抗灾性能。
加强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加强逃生演练等。
【解析】第(1)题,此图反映的方式为建设格栅坝防御灾害,属于工程措施,还可以通过改变财物特性,让财物本身牢固以提高抗灾性能。第(2)题,材料一中的自然灾害为滑坡,预防滑坡的非工程措施还有:加强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加强逃生演练等。
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共31张PPT)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
日本福岛附近海域地震
思考:日本地震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自然灾害的成因
据日本气象厅消息,当地时间2021年2月13日23时8分(北京时间13日22时8分)左右,日本福岛县东部近海发生7.3级,震源深度为55千米。地震导致超过100人受伤,约95万户的电力供应受影响,到清晨绝大部分都已恢复。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区域认知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
2.综合思维
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3.地理实践力
观察身边的自然灾害,了解其成因、危害等。
4.人地协调观
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危害,从成因上做到协调人地关系。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一、自然灾害及其类型
1.自然灾害
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2.
影响自然灾害损失大小的因素
自然异变的强度、速度、有关发生地人口密度、产业布局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3.
我国自然灾害类型
灾害类型
主要灾种
气象灾害
海洋灾害
洪水灾害
地质灾害
地震灾害
农业灾害
林业灾害
暴雨、干旱、寒潮、热带风暴、龙卷风、雷暴、雹灾、大风、干热风、暴风雪、冷害、霜冻等
风暴潮、海啸、潮灾、海浪、赤潮、海冰、海水入侵、海平面上升等
洪水、雨涝等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塌陷、冻融、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
地震及由地震引起的各种次生灾害,有砂土液化、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
农作物病虫害和鼠害、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环境灾害等
森林病虫害和鼠害、森林大火等
二、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一)地震
1.
地震及地震灾害
一定区域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叫地震。由地震造成的灾害叫地震灾害。
2.
地震的类型
(1)构造地震:构造运动使岩石发生变形,当变形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岩石突然发生断裂或者错动,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与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就会形成地震。
(2)人类活动引起的地震:水库蓄水、人工爆破或核试验等都可能产生或诱发地震。
3.地震有关的概念
震源
等震线
震中距
震中
震源深度
地震能量释放的源地
震源垂直向上到地面的距离
震源上方正对地面的位置
人们所在的地点到震中的距离
烈度相同地点的连线
4.
世界主要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大洋中脊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大洋中脊地震带
(1)板块边界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
(2)世界三大地震带
太平洋板块与周边板块的交接地带
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
板块的拉张边界上
(3)我国四大地震带:
新疆地区盆地边缘地震带
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震带
台湾与福建沿海地震带
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震带
(二)洪涝
1.
洪涝灾害
(1)洪水:河湖水位超过滩地或堤坝高度而发生的溢流现象或堤坝溃决导致的水流下泄。
(3)涝灾:洪水或者雨水集聚,淹没城市或者乡村,形成涝灾。
(2)洪灾:洪水冲毁道路、房屋、农田等形成洪灾。
2.
洪水的成因
(1)自然因素:
暴雨、冰雪快速融化、河道堰塞、海啸、风暴潮等都可能导致洪水。涝灾的形成还与地势高低有关,洪水发生后在地势相对低洼的地方会产生涝灾。
(2)人为因素:
毁林开荒
围湖造田
过度抽取地下水
全球变暖
城市排水系统不合理
雨水下渗减少;造成水土流失、堵塞河道、减小湖泊及水库库容
降低湖泊调节洪水的能力
造成地面下沉,排洪不畅
导致海平面上升,排洪不畅
加大城市洪涝灾害发生
(三)滑坡、泥石流
1.滑坡
(1)滑坡概念:
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滑坡的影响因素
不稳定的山坡形态
岩土软弱面
触发因素
较陡的坡面
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
地下水、地表水、降水等对岩土软弱面的润滑作用,地震、河流侵蚀、人工活动等对坡体稳定性的破怀
2.
泥石流
(1)泥石流概念:
大量大小混杂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的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快速运动的特殊洪流。
(2)泥石流的形成的基本条件
泥石流的物质来源
重力下快速运动
暴雨、快速融水、堤坝溃决等洪流
大量松散堆积物
较大的沟谷坡度
突发性巨大水流
3.
人为因素对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影响
植被的破坏、不适当的开挖与堆积等人类活动,都可能触发或者加剧滑坡及泥石流灾害。
4.
滑坡、泥石流的危害
破坏巨大。在短时间内摧毁桥梁、道路、房屋、堵塞河道,淹没农田,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典题训练】
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湖底比东侧大堤外的平原高出数米,被称为“悬湖”。历史上,洪泽湖上游的淮河流域多次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下图示意洪泽湖及其相关水系的分布。
分析洪泽湖成为“悬湖”的原因及其与上游流域洪涝灾害的关系。
提示:原因:洪泽湖上游流域面积大,河流输送的泥沙量大;洪泽湖湖面宽广,水流速度极慢,泥沙在湖底大量沉积;受东侧大堤约束,湖底逐渐抬高。
【解析】泥沙沉积的条件为河流搬运泥沙、泥沙沉积,即淮河上游支流众多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到洪泽湖由于地势低平流速减小,泥沙沉积下来。此外,由于洪泽湖东边的大堤阻挡,使得泥沙没有外泄,也对湖底升高有了一个助长作用。“悬湖”所处位置较高。所以上游河流水位相应提高,使得上游河流排水不畅,容易加重洪涝灾害。
成因及有关概念
世界及我国分布
洪涝及危害
成因
滑坡及成因
泥石流及成因
下图是沿某段纬线地下震源深度及频度分布示意图(P点以西为大陆,PQ为海洋,QR为岛屿,R点以东为海洋)。据此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位于哪两个板块交界处(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
A
2.下列关于该岛屿受地震影响产生的破坏程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岛屿东侧大于西侧
B.同样震级,震源a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b
C.同样震级,震源a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d
D.同样震级,震源b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c
D
【解析】第1题,图示地区中PQ间为日本海,R点东为太平洋,QR间为日本的本州岛。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第2题,结合岛的位置及震源深度及频度分布状况可判断出该岛东侧受地震影响大于西侧;震级相同,震源愈浅,离震中越近,地表受影响及破坏程度愈大。
下图为北京市泥石流危害区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甲、乙两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最大差值可达
( 
 )
A.49 
B.99 
C.149
 D.199
4.依据泥石流的发生条件,推测乙地区( 
 )
A.地势平坦,降水丰富 
B.地势陡峻,降水丰富
C.降水丰富,植被茂密 
D.地势平坦,植被稀少
C
B
【解析】第3题,图中相邻两条等降水量线的差值为50,则甲地降水量为700~750mm,乙地降水量为800~850mm,两地差值为50~150mm。第4题,泥石流多发生在地势陡峻、降水丰富、植被稀疏的地区,图中显示乙地区是泥石流危害重点区

读书有时会使人突然明白生活的意义,使他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