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2.3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9-25 14:1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3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选择题(请将每小题的唯一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写在下面表格相应的空格内)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非生物环境
B.
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同,一般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D.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可以反复利用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蝉属于生产者
B.
南湖公园内的所有动物和植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C.
落叶中的有机物可以被细菌和真菌分解成无机物
D.
农田生态系统比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
3.如图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该图组成生态系统,其自动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
B.
②→③→④构成一条食物链
C.
③、④是消费者,④体内毒素富集最多
D.
图中的生物构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
4.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假设这四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并只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
B.
图中的四种生物和分解者组成了该生态系统
C.
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积累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丙
D.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和丙的数量增加
5.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生态瓶就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
B.
该生态瓶中有一条食物链:水藻植食性小鱼细菌
C.
若河水被污染,一段时间后植食性小鱼体内污染物含量最多
D.
该生态瓶中的能量转变顺序是:光能化学能热能
6.青藏高原的某自然保护区是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高原鼠兔是保护区内的重要物种,如图是与其有关的食物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中包含高原鼠兔的食物链共有3条
B.
太阳能是图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能量的根本来源
C.
重金属污染物在该食物网中草的体内积累最多
D.
该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不变
7.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它们的相对数量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生产者
B.
丙的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多
C.
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甲→乙→丁
D.
若丁被大量捕杀,短期内甲的数量会迅速上升
8.如图中的甲是某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关系示意图,
乙是因某种原因导致在该食物网中三种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相对含量的直方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乙图中的c对应甲图中的生物是草
B.
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必须保护好b,把a全部杀掉
C.
甲图中生理过程,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D.
在生理过程中,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
9.如图表示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链的表示方式为⑤→④→③→②→①
B.
若③的数量大量增加,则④的数量会无限制地增加
C.
若水中含有有毒物质,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⑤
D.
该淡水生态系统是由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共同组成的
10.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的示意图,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生产者
B.
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
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代表的成分外,仅缺少非生物成分
D.
假如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则食物链“草野兔鹰”中,鹰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
11.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建立的“桑基鱼塘”模式,是现代农业的典型,该模式获得了鱼、蚕、桑、气的全面丰收。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桑树
B.
该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弱
C.
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归根结底来自土壤
D.
如果桑叶被农药污染,那么该生态系统内农药这种有害物质的含量最高的是鱼
1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生物体内含有毒物质最多的是鹰
B.
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C.
该生态系统中有机物的最终来源是阳光
D.
图中的动物共同构成了消费者
13.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消费者
B.
丙表示肉食性动物或杂食性动物
C.
若甲遭受毁灭性破坏,则该生态系统可能崩溃
D.
若甲、乙、丙表示地球上所有生物,则图可表示生物圈
14.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
B.
该食物网中,食草昆虫和食虫鸟之间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C.
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难分解的有毒物质的污染,则猫头鹰体内积累的毒素最多
D.
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B.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C.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D.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只有一条食物链构成
二、非选择题
16.2017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完成了为期180天的模拟太空舱生存实验,舱内栽培了?小麦、生菜等20多种植物,并饲养了面包虫(可食用),志愿者生存所需的氧气、水和?绝大部分食物由舱内系统供给,植物的枯枝落叶和志愿者的排出物经过微生物处理后作?为舱内植物的肥料,舱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相对稳定。分析回答问题:
(1)舱内植物利用太阳光能通过
______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志愿者和面包虫提供食物,是系统中的生产者。志愿者、面包虫和植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______和食物网,是物质和能量流入人体的渠道。舱内的微生物是系统中的
__________者,因此,模拟的太空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_____________。?
(2)虽然该模拟太空舱内生物成分较简单,但舱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仍然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能力
17.在一个草原上生活着野兔、狼、牛、羊等生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______,消费者是野兔、狼、______、______.分解者是细菌和______.
(2)冬天,草类减少,兔子的数量减少,狼的数量______.春天,雨量充沛,草类增多,此时兔子的数量增多,狼的数量______.在一般情况下,三种生物的数量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这种现象叫______.
(3)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曾组织过大规模的猎捕狼的活动,随后野兔的数量剧增,草场退化。引起野兔剧增的原因是______,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是______.
18.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图一表示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调查森林公园生态建设情况后绘制的食物网简图,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相对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一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______,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能够被______利用。
(3)若X代表该食物网中的某种生物,那么对于食物链:植物→昆虫→蜘蛛→X→蛇→鹰,X既可以代表青蛙,也可以代表______。
(4)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______。
(5)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______。
(6)若一段时间内鼠的数量大量减少,首先会引起植物的数量增加,但不会无限制地增加下去,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能力。
(7)该生态系统一共有______条食物链,写出鹰获取能量最多的食物链______。
(8)如果工厂排放的有害物质如铅、汞等进入此生态系统,则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但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而且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一般只有10%
~20%
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2.【答案】C
【解析】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蝉属于消费者,
树是生产者;
南湖公园内的所有动物和植物构不成一个生态系统,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落叶中的有机物可以被细菌和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农田生态系统比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富集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富集的特点。
【解答】
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又有一定的限度。因而若该图组成生态系统,其自动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故A正确;
B.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不包括⑤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如①阳光,因而②→③→④构成一条食物链,故B正确;
C.③、④都是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因而是消费者,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因而④体内毒素富集最多,故C正确;
D.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不包括⑤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如①,图中①属于非生物部分,②属于生产者,③④属于消费者,⑤属于分解者,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而图中的生物不能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故D错误。
故选D。??
4.【答案】D
【解析】题干描述“只构成一条食物链”,因此正确书写为丙丁甲乙,若组成完整生态系统还需要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根据有毒物质积累规律,
乙中有毒物质含量最多。若甲数量增加,导致乙数量增加、丁数量减少、丙数量增加。
5.【答案】B
【解析】生态瓶中的河水、池泥、光为非生物部分,水藻为生产者,植食性小鱼为消费者,
河水、池泥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是分解者,因此该生态瓶就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A正确;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
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该生态瓶中有一条食物链:水藻植食性小鱼,B错误;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若河水被污染,植食性小鱼的营养级最高,体内的污染物含量最多,C正确;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首先是植物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随着物质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其中一部分能量以热能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一部分能量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最终能量随着有机物氧化分解转化成热能,即该生态瓶中的能量转变顺序是:光能化学能热能,D正确。
6.【答案】B
【解析】该食物网中包含高原鼠兔的食物链共有4条,A错误;重金属污染物是沿食物链逐级积累的,营养级级别越高,体内的重金属污染物越多。根据食物网可知,鹰的体内积累最多,C错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并非一成不变,D错误;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草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因此,太阳能是图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能量的根本来源,B正确。
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的富集现象,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能量流动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的富集现象,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能量流动的特点。
【解答】
A.食物链是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数量最多,所以丙的数量最多,是生产者,甲和乙是消费者,故A错误;
B.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增,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越多,此食物链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中,丁的营养级最高,因而积累有害物质最多,故
B错误;
C.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该食物链中丙是生产者,数量最多,丁的数量最少,营养级最高,所以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甲→乙→丁,故C正确;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若丁被大量捕杀,乙的数量增加,这样甲的数量减少,引起丙的数量短时增加,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B
【解析】乙图中c有害物质含量最少,应为草;图中b是羊,a是狼,把狼全部杀掉不利于生态平衡;代表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生理过程代表细菌、真菌的呼吸作用,
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
9.【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了食物链的概念、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生物富集、生态系统的组成。明确食物链的概念、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生物富集、生态系统的组成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解答】
A.食物链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图中所示的一条食物链:①→②→③→④→⑤,A错误。
B.图中所示的一条食物链:①→②→③→④→⑤,若③的数量大量增加,则④的数量在短期内增加,但由于⑤的捕食等原因,③的数量不会无限制的增加,B错误。
C.有害物质如铅、汞沿着食物链传递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即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图中食物链中,⑤的营养级别最高,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C正确。
D.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D错误。
故选C。??
10.【答案】C
【解析】?该生态系统中,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A正确;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若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失调,B正确;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代表的成分外,还缺少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C错误;根据生物富集现象,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则食物链“草野兔鹰”中,鹰是最高级消费者,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D正确。
1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传递积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传递积累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在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桑树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正确;
B、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弱,B正确;
C、太阳能首先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变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然后,逐级被各种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腐生生物利用,还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到生物圈中,所以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归根结底来自太阳,C错误;
D、有害物质如农药沿着食物链传递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即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因此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因此该系统中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高的是鱼,D正确。
故选:C。??
12.【答案】C
【解析】略
13.【答案】B
【解析】?丙能分解甲、乙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形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进入生态循环,丙是分解者,B的叙述错误。
1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的富集作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及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答】
A.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
(
绿色植物
)
、消费者(
动物
)
、分解者
(
细菌和真菌),而该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因此,该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不能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
A错误;
B.该食物网中,食虫鸟吃食草昆虫,它们属于捕食关系;食虫鸟和食草昆虫又都以草为食,它们又属于竞争关系。因此,该食物网中食草昆虫和食虫鸟之间是捕食和竞争关系,B正确;
C.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营养级最高的消费者,此食物网中,鹰的营养级最高,因此,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难分解的有毒物质的污染,则猫头鹰体内积累的毒素最多,C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D正确。
故选A。??
1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及自动调节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及自动调节能力。
【解答】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A.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只是生态系统生物部分中的生产者,还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其它生物,不可以看做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错误;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部分,错误;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正确;
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多条食物链,多条食物链纵横交错构成食物网,错误。
故选C。??
16.【答案】(1)光合;食物链;分解;生态系统
(2)自动调节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各部分的作用和自动调节能力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各部分的作用和自动调节能力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相关知识。
【解答】
(1)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所以舱内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关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是物质和能量流入人体的渠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有两部分组成: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即包括生产者(舱内植物)、消费者(志愿者、面包虫)和分解者(舱内微生物)。非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所有的非生物成分,即包括空气、阳光、水分、土壤、温度等。因此,模拟太空舱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具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该模拟太空舱内生物成分较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较弱,但舱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仍然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
(1)光合;食物链;分解;生态系统
(2)自动调节??
17.【答案】(1)草;牛;羊;真菌
(2)减少;增多;生态平衡
(3)野兔失去了其天敌狼的制约;人类不能任意的去灭杀某种动物,人为地去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解答】
(1)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草;野兔、狼、牛、羊都是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吃草,因此消费者是野兔、狼、牛、羊。细菌和真菌主要靠分解动植物的残体中的有机物生活,因此分解者是细菌和真菌。
(2)冬天,草类减少,兔子的数量减少,狼的数量减少。春天,雨量充沛,草类增多,此时兔子的数量增多,狼的数量增多。在一般情况下,三种生物的数量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
(3)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曾组织过大规模的猎捕狼的活动,随后野兔的数量剧增,草场退化。引起野兔剧增的原因是野兔失去了其天敌狼的制约。由此可见:任何一种动物都与其他生物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人类不能任意的去灭杀某种动物,人为地去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故答案为:(1)草;牛;羊;真菌
(2)减少;增多;生态平衡
(2)野兔失去了其天敌狼的制约;人类不能任意的去灭杀某种动物,人为地去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18.【答案】分解者?
太阳能?
循环?
食虫鸟?
鼠、昆虫?
鹰?
自动调节?
5?
植物→鼠→鹰?

【解析】解:(1)图一为食物网简图,只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若图一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能够被循环利用。
(3)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为:“植物→昆虫→蜘蛛→X→蛇→鹰”,有植物→昆虫→蜘蛛→青蛙→蛇→鹰,植物→昆虫→蜘蛛→食虫鸟→蛇→鹰,所以X既可以代表青蛙,也可以代表食虫鸟。
(4)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鼠、昆虫。
(5)有毒物质随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图二中的甲有毒物质最多,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最高级别的是鹰。
(6)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7)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箭头指向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该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昆虫→蜘蛛→吃虫鸟→蛇→鹰、植物→昆虫→蜘蛛→青蛙→蛇→鹰、植物→昆虫→青蛙→蛇→鹰、植物→鼠→鹰,植物→鼠→蛇→鹰。食物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鹰获取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最短的,即植物→鼠→鹰。
(8)有害物质如铅、汞沿着食物链传递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即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鹰.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2)太阳能;循环;
(3)食虫鸟;
(4)鼠、昆虫;
(5)鹰;
(6)自动调节;
(7)5;植物→鼠→鹰;
(8)鹰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3)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
(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解答即可。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的书写、物质能量流动特点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