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目录
一、莫里哀其人
二、一般创作
三、莫里哀民主主义精神的表现
四、《吝啬鬼》
五、《伪君子》
1、争取演出权的斗争
2、情节人物
2、达尔杜弗的形象
3、艺术特色
莫里哀:与舞台同在
莫里哀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奠基人。
生前被法兰西学士院拒之门外,死后学士院为他立了塑像,上刻:“他的光荣什么也不缺少,我们的光荣却缺少了他。”
歌德评价
“莫里哀如此伟大,每次读他的作品,每次都重新感到惊奇。他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他的喜剧接近悲剧,戏写得那样聪明,没有人有胆量想模仿他。”
——《歌德谈话录》
一、莫里哀其人(1622-1673)
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
死不回头的“浪子”
外省巡演十三年
路易十四保护下的巴黎生涯
晚景困苦
为喜剧而生,为喜剧而死
太阳王路易十四
太阳王路易十四:莫里哀的保护神
凡尔赛宫远景
宫内的装饰金壁辉煌
墙上的油画生动逼真
御花园之五分之一
御花园之五分之一
御花园之豪华喷泉
二、一般创作
创作分期 作 品
第一阶段(1645-1658 )奠基时期 《冒失鬼》《情怨》
第二阶段(1659-1663 )形成时期 《可笑的女才子》《太太学堂》
第三阶段(1664-1668) 成熟时期 《伪君子》 《堂璜》《恨世者》 《吝啬鬼》
第四阶段(1668-1673) 转型时期 《司卡班的诡计》 《贵人迷》《没病找病》
三、莫里哀民主主义精神的表现
1、莫里哀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优良传统,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对封建贵族的荒淫无耻、腐朽堕落和教会中人的伪善奸诈、蛊惑人心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2、莫里哀对资产阶级的恶性陋习也作了嘲讽,但是,与对贵族、教会的揭露和批判不同,这种嘲讽是对相对进步阶级丑恶现象的善意批评,目的在于开导和规劝。
3、莫里哀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质,并把他们与贵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对照,突出了劳动人民的力量。
四、《吝啬鬼》
《吝啬鬼》是莫里哀喜剧的卓越代表之一,有力地嘲笑了资产者的吝啬本性。
人物:阿巴贡、克雷盎特、玛丽娅娜、拉弗赉史
情节:父与子“金钱对立”和“爱情对立” 两条线索。
《吝啬鬼》具有特别的美学意义,影响深远。
《吝啬鬼》片断
五、《达尔杜弗,或伪君子》
1、争取演出权的斗争
1664年5月,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举行“仙岛狂欢”盛大游园会。莫里哀奉命上演一部新作。
遭到以王太后及巴黎大主教为首的保守势力的顽固阻挠。
1669年2月获准公演,莫里哀称是《伪君子》 “死而复生的伟大的日子” 。
五、《达尔杜弗,或伪君子》
2、情节人物:
达尔杜弗:宗教骗子
奥尔恭:富商,男主人
柏奈尔太太:老夫人
艾尔弥尔:奥尔恭后妻
大密斯:儿子
玛丽娅娜:女儿
克雷昂特:妻舅
桃丽娜:女仆
情节:争吵、毁婚、露馅、反目、报复
3、达尔杜弗的形象
达尔杜弗是一个披着宗教“良心导师”的外衣,打着上帝的旗号进行欺骗和掠夺的伪君子形象。虚伪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
莫里哀采取人物自我暴露的手法,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撕下达尔杜弗的假虔诚的外衣,揭露出他的流氓恶棍的本质以及他的危害。
莫里哀《<达尔杜弗>的序言》:“他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话,没有一件事,不是在为观众刻画一个恶人的性格。”
3、达尔杜弗的形象
表面上清心寡欲,实际上尽情享乐;
“世界上的一切金银财宝,我看了都无所谓,财宝的迷惑人的光辉是迷不住我的眼睛的。”
力劝奥尔贡一心侍奉上帝,把人世看成粪土,做到凡事冷淡,割断同尘世的联系。
他一顿饭能吃两只竹鸡(鹌鹑),外加半只切成小丁儿的羊腿,然后躺到暖暖和和的床上,安安逸逸地一觉睡到天明。第二天一早,又要灌上四大杯葡萄酒。
3、达尔杜弗的形象
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色胆包天;
禁止人们交际往来,消遣聚会;要求女仆把胸脯盖起来,说是容易“引起有罪的思想”,让人“灵魂受伤”。
与女主人艾耳密尔单独相处时立刻色相毕露: “我们爱永生事物的美丽,不就因此不爱人间事物的美丽;上天制造完美的作品,我们的心灵就有可能容易入迷。类似您的妇女,个个儿反映上天的美丽,可是上天最珍贵的奇迹,却显示在您一个人身上:上天给了您一副美丽的脸,谁看了也目夺神移,您是完美的造物,我看在眼里,就不能不赞美造物主;您是造物主最美的自画像,我心里不能不感到热烈的爱。”
“只有张扬出去的坏事才是坏事”,“私下里犯罪不叫犯罪”。
达尔杜弗出场
3、达尔杜弗的形象
表面上虔信宗教,实际上目无上帝。
他看起来比谁都虔敬上帝。接受奥尔恭家产时,声称这“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应当遵从。”
“我所以接受他父亲赠送我的这份产业,老实说,乃是恐怕这份产业落入坏人的手中;怕的是有的人分得了这些钱财到社会上去为非作歹,而不能照我所计划的那样拿来替上帝增光,来替别人造福。”
“如果您只抬出上帝来反对我的愿望,那么索性去掉这样一个障碍吧,这在我是算不了一回事的。”
3、达尔杜弗的形象
表面上“仁慈善良”,实际上心狠手辣。
“一点点小事他也要扣在自己身上认为罪孽深重”,为在祈祷时捏死一只跳蚤而忏悔不已。当着奥尔恭的面,将钱财施舍给穷人。
伪装揭穿后,便凶相毕露,欲置恩人于死地。
3、达尔杜弗的形象
达尔杜弗的形象概括了十七世纪法国贵族和教会势力中一切伪君子的阶级特征,深刻揭露了教会和贵族上流社会的伪善狠毒、荒淫贪婪,突出地批判了宗教伪善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4、艺术特点
A、“三一律”的成功运用。
全剧五幕,情节集中单一,以揭穿达尔杜弗伪善面目来组织情节;地点只在奥尔贡家;时间不超过24小时(从早晨白尔奈耳夫人闹着要回家到晚上国王派人来抓达尔杜弗)。它完全符合“三一律”。
奥尔恭钻入桌下偷听
4、艺术特点
B、结构严谨,构思精巧。莫里哀刻画伪善性格,重点不在道德批评,而在揭穿伪善者的罪恶用心,揭露他的流氓恶棍的本质。剧本的结构为此意图而设计。全剧的结构层次分明,逐步深入,既紧凑又完整。
第一、二幕
第三、四幕
第五幕
危害
伪善
侧面揭露
正面揭露
正面揭露
层层深入
4、艺术特点
C、“扁平人物”的塑造。
莫里哀在人物塑造上遵循古典主义的类型说或定型说。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是某一种品德的形象载体。
英国小说评论家福斯特称这种围绕着单一概念或品质塑造出来的人物为“扁平人物”。
这类人物易辨、易记,具有惊人的鲜明性和生动性,然而与此相关的缺点就是肤浅和单调。
4、艺术特点
“一个能够在伪善的社会面前狠狠地击中虚伪这条多头毒蛇的人,就是伟大的人物!《伪君子》的创作者是不会被遗忘的。”
“达尔杜弗这个人那么缺少计谋,他只能欺骗一个人,而那还因为这个人是一个蠢货,真的,要是和莎士比亚《奥赛罗》中的伊阿古相比,那就‘小巫见大巫’了。”
——别林斯基
4、艺术特点
D、“突转”戏剧手法的巧妙运用。
“突转”是戏剧常用的艺术手法,它能使剧情跌宕起伏,波澜突起,加强戏剧的生动性。本剧使用了三次“突转”:
第一次是大密斯自以为在父亲面前可以揭穿达尔杜弗的伪善,结果反使自己失去财产继承权;
第二次是奥尔贡自以为揭穿达尔杜弗伪善面目后可以将他赶走,结果反使自己面临家破人亡的危险;
第三次是达尔杜弗自以为可以夺取奥尔贡家产,结果反使自己镗锒入狱,受到制裁。《伪君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通过阅读全剧,自主完成对课文剧情和人物关系的梳理。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在鉴赏、品味戏剧语言的过程中理解不同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别是答尔丢夫的典型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借助网络平台或者其他网络资源,阅读全剧,梳理剧情和人物关系。
(2)小组内合作探讨,分析剧中人物性格及剧本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莫里哀揭露社会中伪善者丑恶嘴脸的勇气,做人真诚不虚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戏剧语言,揣摩其深层含义,完成对剧中不同人物性格的分析。
教学难点:
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深入探讨语言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
授课类型:阅读课。
媒体使用: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预习阶段:
1、查阅相关资料,概括莫里哀的生平及创作贡献。
2、通读全剧,介绍《伪君子》剧情(300字左右)。
3、用表格形式体现本课的情节和出场人物简介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4、以“如果我演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横线上填写本剧中的一个主要人物。
(2)具体谈出所选人物的形象特点。
(3)写清楚对饰演人物的设想。
(4)结合具体语句的特点,说明对饰演人物所做设想的原因。
二、课堂学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预习导入 要求学生汇报预习作业前三项内容。1.根据学生对莫里哀介绍的情况,做适当补充。2.根据学生对剧情与人物关系的介绍情况,引导其他学生对之简单评价。 1.学生1-2人介绍莫里哀生平及其创作。2.学生实物投影剧情介绍与人物关系表格,或朗读或说明,与大家交流。 了解剧本情节及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
明确学习目标 1.从整体上总结评价作业4的情况,将作业发给学生(课下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作业印成片子)。2.展示学习目标利用学生作业,小组讨论分析,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味,达到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对主题的深刻认识。 倾听,看作业,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清楚学习任务,并将学习目标抄写在笔记本上。 认识到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确立课堂学习要点目标
人物形象分析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从所给作业中任选一篇,从内容和语言表达两方面进行分析。(2)要指出作业中存在的优缺点。(3)将修改意见及自己组的见解和补充写下来。2.组织学生在班里集体交流讨论结果。对学生的发言简评。3.总结学生讨论交流结果。(1)写人物的基本写作方法(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对比、衬托等)“衬托”手法分析示例:可以就学生谈到的句子来分析,也可以让学生品读玛丽亚娜和桃丽娜的话,理解玛丽亚娜对父亲的言谈可衬托出答尔丢夫的可鄙,而奥尔恭对答尔丢夫的信赖却反衬答尔丢夫的虚伪狡猾。(2)潜台词的理解(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3)人物的语言特征(讽刺,双关等)4.小结布置总结思考的任务:总结人物形象特点及分析人物的方法。对学生的发言予以简评。 1.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从印发的学生作业中,任选一篇,按要求组内讨论分析。小组讨论提示:(1)选择作业中的一篇,指出它对所选择人物的特点概括是否正确;所选语段能否表现人物的特点;是否有对人物语气、动作、心理或神态的合理想象;分析人物的语言是否准确、具体等。(2)在所发的作业旁边,写下修改意见及补充,修改和补充要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2.小组讨论分析后,概括本组的意见,由代表总结发言。其他学生倾听、思考,并根据各组代表的发言,评价、补充。倾听,思考,记笔记。学生自由发言,按要求归纳总结:1.归纳答尔丢夫及剧中其他人物的形象特点。2.归纳分析人物的方法。 通过对作业的讨论修改,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掌握分析人物的方法。
主题理解 1.布置思考题:如何理解这一部喜剧中“喜”的意义?提供补充资料:(1)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认为:“喜剧的主要对象有三:一是容貌的丑拙,二是品格的亏缺,三是人事的乖讹。”(2)鲁迅先生说过:“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讨论交流提示:(1)抓住人物语言的讽刺意味,以及形成的令人发笑的效果,来分析其“喜”。(2)根据朱光潜的观点,从形象上来分析答尔丢夫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提示学生抓住“人事的乖讹”,结合社会背景来谈对本剧所展现的社会现实。(3)综合提供的资料,特别是鲁迅“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理解《伪君子》中要给“撕破给人看”的是什么。2.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做简评和补充,并适时进行小结。预设小结内容:莫里哀是一位杰出的讽刺家。他洞察了宗教的虚伪和欺骗性。在《伪君子》中塑造答尔丢夫这个典型的伪善者形象,用极具喜剧性的对白,通过讽刺和批判的口吻,来严肃地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者对封建贵族及教会势力虚伪性和欺骗性的嘲讽和批判,也体现出他的洞悉力与勇气。 小组合作学习,开展讨论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根据所给材料,发表对《伪君子》中语言的喜剧特点、人物的喜剧形象的认识,从而明确作者借助这些所表达的深层主题。 让学生认识到答尔丢夫这个人物在社会中的个性及普遍性,感受作者批判社会的勇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业布置 观看《伪君子》的录像片。阅读莫里哀其他的著作,如《悭吝人》、《太太学堂》等。 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对戏剧有进一步的了解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