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台湾诗人:余光中
制作人:杜海波
素养目标
梦游天姥吟留别
1.
朗诵诗歌,体会诗歌丰富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2.
学习诗歌中的想象、对比、夸张、虚实结合等手法。
3.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和苦闷心情,体会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他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又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主要作品有五绝《静夜思》《秋浦歌》,七绝《望天门山》,五律《送友人》,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行路难》,词《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散文《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等。
作者简介:
李白字
____,号______。现存诗歌____余首。李白善于向屈原等古典浪漫主义诗人和乐府民歌学习,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形成了他所特有的_________风格,素有____之称。
他的诗歌具有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太白
青莲居士
900
浪漫主义
诗仙
想象丰富
奔放飘逸
色彩绚丽
形式多样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
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准备南游吴越,临行作本诗,借以表白心情。所以本诗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字音:
天姥(mǔ)
瀛洲(Yínɡ)
向天横(hénɡ)
剡溪(Shàn)
渌水(lù)
脚著(zhuó)
谢公屐(jī)
殷岩泉(yǐn)
水澹澹(dàn)
霹雳(pī)(lì)
訇然(hōnɡ)
霓为衣(ní)
鸾鸟(luán)
魂悸(jì)
长嗟(jiē)
折腰(zhé)
怳惊起(huǎng)
(信,的确、实在)
(灭,暗)
(超出 遮掩 )
(使…颤栗;使…惊)
(动词,下雨)
(
打开,动词)
(弹奏)
(低头;侍奉)
烟涛微茫信难求
云霞明灭或可睹
势拔五岳掩赤城
栗森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
訇然中开
虎鼓瑟兮鸾回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解题:
梦游天姥
:
“梦游”,
梦中游览。“天姥”指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唱歌之声,故名。
吟:诗体名称,属于歌行体。特点:
1、篇幅较多,容量大。
2、平仄没有近体诗那样严格。
3、用韵较灵活,可一韵到底,也可几句转一韵。
4。以七言为主,杂有长短句式。
留别:是自己要走了,写诗赠给留住在此地的朋友。(说明写作目的)
(二)诵读体味:
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节奏,画出朗读节奏,体味情感。
明确:朗读节奏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译文: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象麻一样。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人世间行乐也是象梦中的幼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象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全诗三节各写何内容?归纳层意。
一、梦游之
由(起)
二、梦游之
景(见)
三、梦游之
吟(叹)
——议论、抒情
——描写
——叙述
写作思路
(三)分析结构:
全诗分为三部分。
(1)第一段:入梦缘由。
(2)第二段:梦游幻境:飞度镜湖—登山览胜—洞天仙境—梦醒若失。
第一层(我欲因之梦吴越……渌水荡漾清猿啼)梦到剡溪
第二层(脚著谢公屐,……空中闻天鸡。)登山途中所见
第三层(千岩万转路不定……水澹澹兮生烟)山顶所见(洞外)
第四层(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山顶所见(洞内)
第五层(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梦醒情景
(3)第三段:抒情言志,出梦慨叹:蔑视权贵。
请找出诗歌中关键性的过渡性语句。
由现实转入梦境:
“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
“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
诗眼: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揭示全诗主旨,表现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
诗歌记述了哪些事?
★
描写了哪些意象?
★
意境有何特点?
★
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
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赏析中注意思考下列问题:
意境赏析
第一段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
信:
语:
或:
确实
谈到、说起。
有时
瀛
洲
天姥山
—虚
—实
陪
衬
联想对比
以虚衬实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横:
拔:
东南:
遮断
超过
向东南。名→状。
对比
夸张
衬托
意境(天姥):
峻拔雄伟
感情:
热情向往
梦游之由
瀛洲难求
天姥可睹
向天横-苍天
拔五岳-五岳
掩赤城-赤城
倾天台-天台
峻拔雄伟
对比、夸张、衬托
联想对比、以虚衬实
热情向往
内容
事件
意境特点
表现手法
思想情感
烟涛微茫
鉴赏第二段
1.思考,第二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
月夜→寂静清幽
白昼→壮美奇绝
傍晚→离奇险怪
夜晚→壮丽辉煌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晚。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点明了“梦游”
(浪漫之笔)
由现实转入梦境
因:
飞:
尚:
依据
像飞一样
还
意境(山脚):
凄清幽静
感情:
心驰神往
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意境(山上):
壮美雄奇
千岩:
万转:
迷花:
暝:
重叠的岩
山路弯曲不断
被花迷住
天色昏暗
感情:
流连忘返
内容
事件
意境特点
表现手法
思想情感
梦游之景
(一)
魂飞剡溪
着屐登山
湖月
渌水
清猿
(镜湖)
(剡溪)
凄清幽静
心驰神往
云梯
海日
天鸡
叠岩
花石
岩泉
:青云
:半壁见
:空中闻
:万转不定
:迷、倚
:熊咆龙吟
壮美雄奇
流连忘返
夸张、比喻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殷:
栗:
惊:
动词,震响。“殷岩泉”为主谓倒置句,即“岩泉殷”。
使……战栗,形容词作使动词。
使……震惊,形容词作使动词。
意境(山上):
壮美雄奇
夸张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青青:
澹澹:
黑沉沉的。
水波摇动的样子。
势
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
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
霹雳闪电大作,山恋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
想象夸张
意境:
神奇壮丽
和穆陆离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服,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鸟在拉车,排列的仙人像麻一样数不清。
他们在干什么?
也许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所有的与会者都在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像人世间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
意境:
天马行空
瑰丽奇幻
感情:
向往自由
追求乐土
想象夸张
鼓:
演奏。名→动。
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悸:
以:
嗟:
向来:
心惊
“而”,表并列
感叹
原来
忽然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霞云雾却消失了。
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了低音,使听者的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
感情:
憎恨现实
痛苦惆怅
内容
事件
意境特点
表现手法
思想情感
洞天仙境
魂归枕席
洞天雷
洞天门
洞天境
洞天仙
:霹雳
:石扉
日月照
金银台
霓衣风马
虎瑟鸾车
麻列纷下
魂魄动
起长嗟
惟枕席
失烟霞
神奇壮丽
和穆陆离
向往自由
追求乐土
梦游之景
(二)
天马行空
想落山外
憎恨现实
痛苦惆怅
想象夸张
浪漫主义
第三段: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世间赏心乐事也像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你们东鲁诸君,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追求乐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怎么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我不能够心情愉快呢!
思想感情:对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
留别。借“梦游天姥”抒发感慨,向东鲁朋友及自己人生过去告别,以诗明志。
梦游天姥
直抒胸臆
内容
事件
表现手法
思想
情感
梦游之
世事痛苦
追求乐土及时行乐
蔑视权贵
憎恨现实
敢于反抗豪迈气概
吟
直抒胸臆
梦
游
吟
魂飞剡溪
着屐登山
洞天仙境
魂归枕席
凄清幽静
壮美雄奇
神奇壮丽
和穆陆离
憎恨现实
苦闷惆怅
天
姥
仙
境
现实
梦境
现实
中心思想:
这首诗以如梦似幻的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对梦游天姥的描绘,抒写了自己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反抗精神。
消极因素:
诗人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和逃避现实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这是作者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矛盾之后无可奈何的解脱。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2、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3、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颤栗;惊,使……惊)
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1
意象奇特绚烂,意境雄奇瑰丽。
2
感情强烈奔放。
3
想象奇绝、夸张大胆。
个性的浪漫
★
与一些人写得遇仙人纯系偶然,是仙人对自己的恩宠不同,李白开篇就说明他寻访仙境是主动的,是蓄谋已久的,他已探知瀛洲难求,但不肯罢休,再次访得越人,把全部热情投给了天姥山。
★
与一些人只敢觐见一二仙人的奢望不同,李白竟调来“如麻”的仙人,一时祥云纷纷日月生辉,分明是仙家盛会。
★
与那些凡夫俗子只敢远远瞻拜不同,李白让自己登上天姥山后,“洞庭湖天石扉,訇然中开”,反倒是仙境为礼遇作者而隆重敞开。
在人间一身傲骨的李白,到了神仙世界也没有丝毫自惭形秽。这是因为李白认为自己本就属于神仙世界,既然地上人俗世丑陋不堪,“谪仙”当然应该重返仙界。
嫉恶如仇
狂放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