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古代诗歌阅读名校模拟题精选
一、【湖南师大附中9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该词开篇描绘出一幅月夜饮酒的图景,其情境与尘世的浮躁喧嚣判若两个世界,从中能看出苏轼对争名夺利的俗世的厌弃。
B.“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写出了苏轼对时间消逝迅速的感叹,《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
C.词的下阕既有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又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从“几时归去”看来,苏轼已经有了确定的退隐计划和安排。
D.本词不仅做到了写景、抒情和说理的完美融合,而且用字传神精妙,如“一溪云”中的“溪”,比“一朵云”“一团云”,都更有意境。
16.词中“作个闲人”中的“闲人”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二、【重庆八中9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①。
少小虽非投笔吏②,论功还欲请长缨③。
【注】①蓟城:唐朝的边疆重镇。②投笔吏:指汉人班超,曾投笔从戎,终以功封侯。③请长缨:指汉代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先写诗人登临燕台,却着一“惊”字,下句点明诗人是因为国家处于战乱之中而惊惧忧思。
B.
诗人看见积雪闪着寒光,曙色中旌旗飘扬,这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气势的庄严、军容的严整。
C.
颈联前句写前方烽火连天,表现出征战的激烈;后句写蓟城背山靠海,可见此地防守非常牢固。
D.
全诗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与之类似的还有《观沧海》的“观”字。
16.
《批点唐诗正声》评价此诗:“全诗充满壮健之气。”请从写景和抒情两个方面分析本诗的“壮健之气”
三、【江苏苏州9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吴江阻风
谢应芳①
怪底春风,要将我、船儿翻覆。行囊里、是群贤相赠,数篇珠玉。江上青山吹欲倒,湖中白浪高于屋。幸年来、阮籍惯穷途,无心哭。
归去也,瓶无粟。吟啸处,居无竹。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②?第四桥③边寒食夜,水村相伴沙鸥宿。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
【注】①谢应芳,元明间常州府武进人,元末避地吴中。②盘谷:地名,今河南济源北,此指隐居之地。③第四桥:指吴江城外的甘泉桥,唐人陆龟蒙曾隐居于此。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舟行吴江因风被阻,面对怪风忽至,惊惶失措,担心小船倾覆,便解释行囊中只有友人相赠的几篇诗文。
B.
“江上青山吹欲倒,湖中白浪高于屋”句既形象描写了江上的狂风巨浪,如在目前,又照应上文“怪底春风”。
C.
“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句表达了作者能避开乱世觅得一方人间净土,隐居林泉以终余年的愿望。
D.
“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句化虚为实,将愁情具体化,形象表达了游子江湖漂泊之苦,语极沉痛。
16.
有学者评价此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表达了沉郁的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四、【长沙雅礼中学9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送房明府①罢长宁令湖州客舍
李嘉祐
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人。
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
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
要②自趋丹陛,明年鸡树③亲。
【注】①明府:唐时对县令的通称。②要:应该。③鸡树:古代中书省的别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对仗,意境阔大,句中“万里”言距离之遥远,“五湖”言房明府为官恩泽之广大。
B.
“归闲不厌贫”饱含了作者对朋友安贫乐道品格的肯定及今后闲居生活的祝福与赞美。
C.
“残柳雨还新”以雨后柳色表惜别之情,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本诗虽有罢官与送别的背景,但并没有过多写别情。情调较为轻快,别情并不凄恻低沉。
16.
元人范德玑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舒缓从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本诗颈联为“转”,体现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从内容表达和情感抒发两方面简要分析。
五、【广东省普通高中高三9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出嘉峪关感赋①(其三)
林则徐
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
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燕碛②入遥天。
威宣贰负陈尸③后,疆拓匈奴断臂④前。
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
【注】①林则徐在1840年9月被革职问罪,充军伊犁,1842年10月抵达嘉峪关。嘉峪关为长城西端防守要塞,也是明清以来西北交通要道。②燕碛:代指关外西域之地。③贰负陈尸:贰负是古代神话中大逆不道的神,人面蛇身,因杀了自己的同类,受到黄帝惩罚,变成干尸。④匈奴断臂:汉武帝采用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计划,统一了西域。
15.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思接古今,直接引出重镇敦煌和已废弃的旧塞阳关,营造了沉郁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B.
颔联叙中带议,嘉峪关绝不能与鸿沟相提并论,早在汉武盛世,西域即已列入华夏版图。
C.
颈联巧用典故,歌颂了华夏民族文治武功的文明气象和汉武帝开疆拓土一统天下的业绩。
D.
作为客中赠别诗,诗人立马嘉峪雄关,追古思今,浮想联翩,悲怨陡生,艺术感染力强。
16.
本诗题为“出嘉峪关感赋”,诗中表达了哪些“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六、【河北省高三9月大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①受降回军献上(节选)
岑参
胡地苜蓿②美,轮台征马肥。
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
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
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
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
却笑霍嫖姚③,区区徒尔为。
【注】①封大夫,封常清,唐朝名将②苜蓿(mù
xu),草本植物。③霍嫖姚,即霍去病,西汉名将。曾大破匈奴,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前两句以一派草美马肥的从容、熙和的景象开篇,给人以无限遐想。
B.
第三至六句,寥寥二十字写出封大夫讨伐匈奴从出师到降虏来归的全过程。
C.
第七、八句用两个叠音词描写凯旋时军队的浩浩荡荡,充满胜利的喜悦。
D.
全诗运用描写、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塑造了一个能征善战的统帅形象。
16.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七、【重庆巴蜀中学9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垫江县
范成大
青泥没髁仆频惊,黄涨①平桥马不行。
旧雨云招新雨至,高田水入下田鸣。
百年心事终怀土②,一日身谋且望晴。
休入忠州争米市,瞑鸦同宿垫江城。
【注】①黄涨:黄浊高涨的洪水。②怀土,《论语》有“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怀土,意思是安于所处之地,谓安土重迁,怀恋故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创作这首诗时,刚好旧雨方停新雨将至,连绵不绝的雨水,增添了行程的阻力。
B.
诗人用一个“招”字赋予云、雨以人格,一个“鸣”字赋予流水以生命,生动形象。
C.
诗人感叹一生志向抵不过对家乡的思念,整日思绪仅是渴望天晴,直白而富有哲思。
D.
诗人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继承了白居易等人的现实主义精神,此诗可见一斑。
16.
该诗首联“青泥没髁仆频惊,黄涨平桥马不行”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八、【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9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气韵高古,格调高远。
B.
诗的首联连用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显示出了李白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C.
颔联承接“凤去台空”之意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寄寓作者世事无常、繁华难再的历史感慨。
D.
颈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三山若隐若现,白鹭洲中分秦淮河的壮丽景象,气势磅礴。
16.
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九、【福建省龙岩市9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①李录事
韦应物
与君十五侍皇阁。晓拂炉烟上赤墀②。
花开汉苑经过处,雪下骊山沐浴时。
近臣零落今犹在,仙驾飘飖不可期。
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
[注]①燕:通“宴”。②赤墀:宫中殿庭前涂成朱红色的台阶。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与李录事一起在宫中任职的经历,暗示宴请李录事的原因。
B.
颔联承首联的“侍”字,回忆皇帝的奢靡生活,暗示唐朝必然走向衰败。
C.
本诗前四句概写往事,后四句写现实境况,现实顺承往事而来,脉络清晰。
D.
全诗“句句照应,笔笔流转”,始终围绕题目,语言质朴而韵味深长。
16.
金圣叹曾说:“读之,不觉声泪为之齐下也。”诗中哪些内容让金圣叹“声泪齐下”?请简要分析。
十、【湖北省武汉市9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送春
刘辰翁
春,汝归欤?风雨蔽江,烟尘暗天。况雁门阨塞,龙沙渺莽,东连吴会,西至秦川。芳草速津,飞花拥道,小为蓬壶借百年。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
江南正是堪怜。但满眼杨花化白毡。看兔葵燕麦,华清宫里。蜂黄蝶粉,凝碧池边。我已无家,君归何里?中路徘徊七宝鞭。风回处,寄一声珍重,两地潸然。
【注】刘辰翁,宋末元初人,此词写于南宋灭亡之后。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作开篇,把春当作自己的朋友,以“汝归欤”设问,紧扣题目“送春”,领起全词。
B.
“风雨”与“烟尘”,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与烟雾尘埃,也指政治风雨与战火尘烟。
C.
上片结末以“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发问,启人深思,引出下片内容。
D.
下片“杨花化白毡”“华清宫”“七宝鞭”等典故,展现了江南“正是堪怜”的景象。
16.
现代著名学者俞平伯评价此词“语意极悲”。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62021年9月古代诗歌阅读名校模拟题精选
一、【湖南师大附中9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该词开篇描绘出一幅月夜饮酒的图景,其情境与尘世的浮躁喧嚣判若两个世界,从中能看出苏轼对争名夺利的俗世的厌弃。
B.“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写出了苏轼对时间消逝迅速的感叹,《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
C.词的下阕既有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又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从“几时归去”看来,苏轼已经有了确定的退隐计划和安排。
D.本词不仅做到了写景、抒情和说理的完美融合,而且用字传神精妙,如“一溪云”中的“溪”,比“一朵云”“一团云”,都更有意境。
16.词中“作个闲人”中的“闲人”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15.C(“几时”意为“什么时候”,表达想要归去却不知几时可以归去的无奈,并不是归隐的计划和安排。)
16.①闲人可以指散自在、乐观通达的人,(2分)从“且陶陶、乐尽天真”能看出词人的乐观洒脱,而“作个闲人。对一张琴,壶酒,一溪云”勾勒出的也是一种清闲自在的生活状态。(1分)②闲人还可以指因怀才不遇、不得重用而赋闲归隐的人。(2分)从“虽抱文章,开口谁亲”可见,词人心有抱负,却世无知已,无人赏识,不得已而只能做个“闲人”。(1分)
二、【重庆八中9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①。
少小虽非投笔吏②,论功还欲请长缨③。
【注】①蓟城:唐朝的边疆重镇。②投笔吏:指汉人班超,曾投笔从戎,终以功封侯。③请长缨:指汉代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先写诗人登临燕台,却着一“惊”字,下句点明诗人是因为国家处于战乱之中而惊惧忧思。
B.
诗人看见积雪闪着寒光,曙色中旌旗飘扬,这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气势的庄严、军容的严整。
C.
颈联前句写前方烽火连天,表现出征战的激烈;后句写蓟城背山靠海,可见此地防守非常牢固。
D.
全诗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与之类似的还有《观沧海》的“观”字。
16.
《批点唐诗正声》评价此诗:“全诗充满壮健之气。”请从写景和抒情两个方面分析本诗的“壮健之气”
【答案】15.
A
16.
①写景的角度。首联中“笳鼓喧喧”写出了军营的威风,颔联中写到闪着寒光的万里积雪、四方曙色中高高飘扬的旌旗,颔联中写到连天的烽火、气势宏伟的蓟城,所选意象雄奇阔大,景象雄壮奇丽。
②抒情的角度。前三联通过写雄壮奇丽的景象,抒发了内心的“惊”,即震惊、震撼,壮怀激荡;尾联借用典故,抒发了想要像终军一样主动请缨、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惊惧忧思”错误。首联中的“惊”并非“惊惧”,而是震惊、震撼。诗人为边塞豪壮的景象而“惊”:汉营中笳鼓喧喧,震天动地;边塞万里的积雪、飘扬的旌旗等景色雄奇伟丽;虽然烽火连天,但是蓟门稳如磐石,异常雄壮。这一切,让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让他心潮翻涌。另外,“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说法也不妥。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
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颔联中写到连天的烽火、气势宏伟的蓟城,所选意象雄奇阔大,景象雄壮奇丽。
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
三、【江苏苏州9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吴江阻风
谢应芳①
怪底春风,要将我、船儿翻覆。行囊里、是群贤相赠,数篇珠玉。江上青山吹欲倒,湖中白浪高于屋。幸年来、阮籍惯穷途,无心哭。
归去也,瓶无粟。吟啸处,居无竹。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②?第四桥③边寒食夜,水村相伴沙鸥宿。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
【注】①谢应芳,元明间常州府武进人,元末避地吴中。②盘谷:地名,今河南济源北,此指隐居之地。③第四桥:指吴江城外的甘泉桥,唐人陆龟蒙曾隐居于此。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舟行吴江因风被阻,面对怪风忽至,惊惶失措,担心小船倾覆,便解释行囊中只有友人相赠的几篇诗文。
B.
“江上青山吹欲倒,湖中白浪高于屋”句既形象描写了江上的狂风巨浪,如在目前,又照应上文“怪底春风”。
C.
“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句表达了作者能避开乱世觅得一方人间净土,隐居林泉以终余年的愿望。
D.
“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句化虚为实,将愁情具体化,形象表达了游子江湖漂泊之苦,语极沉痛。
16.
有学者评价此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表达了沉郁的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整首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多种手法并用,由自然风浪写到社会动乱,个人遭遇写到人世沧桑,不满现实写到理想追求,章法回旋,笔法曲折,感情沉郁。
(1)面对自然灾难,作者以调侃的语气表现出自己面对灾难的从容之态。
(2)在自然的灾难面前,作者反而欣赏起江上的风景来,并以阮籍自况。借自然的风浪来写人间的“狂风恶浪”!这就道出了人间“行路难”。“幸年来”,一个“幸”字实是正话反说,“无心哭”,并非真的无动于衷,而是欲哭无泪了。其感时伤乱身世飘零之慨荡溢于胸中。
(3)借隐居理想无法实现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揭露。
(4)结尾作者想效法陆龟蒙就地隐居,但眼前的现实无法回避,想到此不禁悲从中来:“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结尾句化虚为实,将愁情具体化,形象表达了游子江湖漂泊之苦,痛苦、愤懑、失望、忧愁一并倾泻,语极沉痛。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面对怪风忽至,惊惶失措”错误。
“怪底春风,要将我、船儿翻覆。”“怪底”,谓惊讶,作者感到不可理解的是,江上春风为什么偏要将我的船儿掀翻呢?起得突兀,问得蹊跷,出人意表。“行囊里、是群贤相赠,数篇珠玉。”原来作者疑心春风掀船是想留下他行囊中什么值钱的东西,连忙解释道:我只是一介潦倒的书生,行囊里装的是朋友赠送的几篇精美的诗文。这两句转得巧妙,答得风趣,极富戏剧性,以调侃的语气表现出作者面对灾难的从容之态。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写作特点和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
开篇从“吴江阻风”写起:“怪底春风,要将我、船儿翻覆。”
起得突兀,问得蹊跷,出人意表。“行囊里、是群贤相赠,数篇珠玉。”原来作者疑心春风掀船是想留下他行囊中什么值钱的东西,连忙解释道:我只是一介潦倒的书生,行囊里装的是朋友赠送的几篇精美的诗文。这两句转得巧妙,答得风趣,极富戏剧性,以调侃的语气表现出作者面对灾难的从容之态。
接下来二句写舟中所见,“江上青山吹欲倒”可见风之狂;“湖中白浪高于屋”可见浪之高,写景如画,如在目前。风急浪高,作者的“船儿”几欲“翻覆”,然而他却还有心情欣赏江上的风景,这就愈见其从容镇定了。那么,作者的这一“心里素质”是怎么得来的呢?“幸年来、阮籍惯穷途,无心哭”。作者以阮籍自况,说明自己之所以能经得住江上风浪,原因是近年来已经见惯了人世间的风波,江上的风浪再急再高,比起人间的“狂风恶浪”又算得了什么!这就道出了人间“行路难”。至此,上片由自然风浪的描写过渡到人间风波的揭示,使词旨得以升华。作者身处元末动乱之际,同样是空怀济世之志,背井离乡流落江湖,“幸年来”,一个“幸”字实是正话反说,“无心哭”,并非真的无动于衷,而是欲哭无泪了。
船行被阻,人在旅途,但作者已在盘算归去后的生活了。归去后的生活将会如何呢?换头写道:“归去也,瓶无粟。吟啸处,居无竹。”“瓶”是古人储米之具,“竹”是古代文人脱俗高风和坚贞人格的象征。瓶中无米以果腹,居所无竹以吟啸,物质生活既无保障,精神生活亦无寄托。阮籍“穷途”犹有竹林可以吟啸,而作者眼下真是走投无路进退失据了。这就从侧面揭示了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想到此,作者不禁仰首问天:“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盘谷”,地名,此指隐居之地。作者以“老夫”自称,说明他已历尽风波阅尽沧桑,他真切地希望能避开乱世觅得一方人间净土,隐居林泉以终余年,然而“怎生安顿”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超脱尘世只能是作者的一个理想而已,尽管这一理想难以实现,但毕竟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的不满和揭露。
接下来两句描写便是他这一理想的延伸和具体化:“第四桥边寒食夜,水村相伴沙鸥宿。”这两句的意思是:既然“看造物”已无指望,如今又舟阻吴江,倒不如效法陆龟蒙就地隐居,在第四桥边与沙鸥作伴罢了。真可谓“靠船下篙”随遇而安了。不过话虽如此,理想终究是理想,一旦当作者回到现实中时,身边的风浪依然没有停歇,“船儿”随时都有“翻覆”的可能,有家难归进退两难,想到此不禁悲从中来:“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郁积在心中的痛苦、愤懑、失望、忧愁再也无法抑制,终于倾泻而出。一扬一抑,语极沉痛,令人难以释怀。
四、【长沙雅礼中学9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送房明府①罢长宁令湖州客舍
李嘉祐
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人。
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
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
要②自趋丹陛,明年鸡树③亲。
【注】①明府:唐时对县令的通称。②要:应该。③鸡树:古代中书省的别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对仗,意境阔大,句中“万里”言距离之遥远,“五湖”言房明府为官恩泽之广大。
B.
“归闲不厌贫”饱含了作者对朋友安贫乐道品格的肯定及今后闲居生活的祝福与赞美。
C.
“残柳雨还新”以雨后柳色表惜别之情,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本诗虽有罢官与送别的背景,但并没有过多写别情。情调较为轻快,别情并不凄恻低沉。
16.
元人范德玑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舒缓从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本诗颈联为“转”,体现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从内容表达和情感抒发两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内容表达:颈联写远峰因晴显得更近、柳树因雨显得清新,由上文记叙、议论结合转为描写景物,显得波澜起伏,避免平铺直叙;②情感抒发:由上文对眀友政绩及品德的赞美,转为表达对朋友的深情与不舍,也蕴含对朋友未来再展宏图的美好祝福,情感变化自然,写得鲜活动人。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对“朋友安贫乐道品格的肯定”和对“闲居生活的祝福与赞美”都不正确,联系全诗,尤其是结合尾联可知,诗人期望朋友能尽快“趋丹陛”“鸡树亲”,重回朝廷,以有用之身造福百姓。整个颔联的“求”和“不厌”主要是对于房明府被罢的委婉表述。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开头;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
颈联“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写远峰因晴显得更近、柳树因雨显得清新。这句内容上是写景,而前两联“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人。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的内容却是写景记叙和议论,所以这是一转。
“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人。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表达的是对朋友的赞美,而“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通过对送别之地周围环境的描写,来表达对房明府的不舍和祝福。这是又一转。
效果:“转”就是为了避免平铺直叙,制造一些波澜,为表达主题准备。可从这几个角度分析。如由上文的记叙、议论结合转为写景,使全诗更富波澜变化,避免平铺直叙;由记叙转入融情于景的描写,以睛日远峰、雨后新柳寄托惜别与祝福之情,通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来含蓄的表达情感,使表达情感含蓄而鲜活生动。
五、【广东省普通高中高三9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出嘉峪关感赋①(其三)
林则徐
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
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燕碛②入遥天。
威宣贰负陈尸③后,疆拓匈奴断臂④前。
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
【注】①林则徐在1840年9月被革职问罪,充军伊犁,1842年10月抵达嘉峪关。嘉峪关为长城西端防守要塞,也是明清以来西北交通要道。②燕碛:代指关外西域之地。③贰负陈尸:贰负是古代神话中大逆不道的神,人面蛇身,因杀了自己的同类,受到黄帝惩罚,变成干尸。④匈奴断臂:汉武帝采用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计划,统一了西域。
15.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思接古今,直接引出重镇敦煌和已废弃的旧塞阳关,营造了沉郁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B.
颔联叙中带议,嘉峪关绝不能与鸿沟相提并论,早在汉武盛世,西域即已列入华夏版图。
C.
颈联巧用典故,歌颂了华夏民族文治武功的文明气象和汉武帝开疆拓土一统天下的业绩。
D.
作为客中赠别诗,诗人立马嘉峪雄关,追古思今,浮想联翩,悲怨陡生,艺术感染力强。
16.
本诗题为“出嘉峪关感赋”,诗中表达了哪些“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答案】15.
D
16.
①抒发深沉悠远的家国情怀,他驻足嘉峪关,抚今追昔,深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而担忧;②礼赞华夏文明的悠久,他借用贰负作恶被诛的典故,歌颂华夏民族文治武功的文明气象;③缅怀汉武大帝的丰功伟绩,他引经据典,盛赞汉武帝重用贤臣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④表达对国家中兴的殷切期待,他借古抒怀,期盼道光皇帝能振作精神,励精图治,重振国威。(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D.“客中赠别诗”错误,由本诗的标题及全诗的内容来看,应为咏史怀古诗,且“悲怨陡生”的说法也不准确,这首诗的情感是昂扬高亢的,抒发的是真挚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能力。
首联“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中作者驻足嘉峪关,追述古今,由边塞之思,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作者虽然被革职问罪,充军伊犁,但仍心怀天下,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担忧的感情。
颔联“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燕碛入遥天”写嘉峪关绝非楚汉相争的鸿沟,把关内关外分成两半。早在两千年前的汉武盛世,关外的土地——无论是浩瀚无际的戈壁,还是大雁停留的浅滩——全都属于中国辖管,表现作者对悠久的华夏文明的赞颂,歌颂华夏民族文治武功的文明气象。
颈联“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前”,作者此处用典,用具体史例,进一步歌颂了汉武帝开疆拓土的业绩。汉武帝不因李广利伐大宛,取“天马”,“尸首枕籍”,损失惨重而改变开疆宣威的初衷,终于实现了张骞提出的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统一西域的计划。作者由此盛赞汉武帝重用贤臣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和治理成效。
尾联“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在盛赞汉武帝重用贤臣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和成效的同时,通过“何时此地罢防边”,借古喻今,含蓄地表达了盼望道光皇帝发扬汉武帝的精神,不因战事暂时失利而气馁,要重新振作起来,抗敌御侮,处变不惊,励精图治,宣扬国威的迫切心情。
六、【河北省高三9月大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①受降回军献上(节选)
岑参
胡地苜蓿②美,轮台征马肥。
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
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
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
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
却笑霍嫖姚③,区区徒尔为。
【注】①封大夫,封常清,唐朝名将②苜蓿(mù
xu),草本植物。③霍嫖姚,即霍去病,西汉名将。曾大破匈奴,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前两句以一派草美马肥的从容、熙和的景象开篇,给人以无限遐想。
B.
第三至六句,寥寥二十字写出封大夫讨伐匈奴从出师到降虏来归的全过程。
C.
第七、八句用两个叠音词描写凯旋时军队的浩浩荡荡,充满胜利的喜悦。
D.
全诗运用描写、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塑造了一个能征善战的统帅形象。
16.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诗的最后两句通过把封大夫与封狼居胥、大捷而归的西汉名将霍去病进行比较,高度赞扬了封大夫未战而降服匈奴,使西域战火熄灭,赢得了边塞的安宁,功盖古人。
七、【重庆巴蜀中学9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垫江县
范成大
青泥没髁仆频惊,黄涨①平桥马不行。
旧雨云招新雨至,高田水入下田鸣。
百年心事终怀土②,一日身谋且望晴。
休入忠州争米市,瞑鸦同宿垫江城。
【注】①黄涨:黄浊高涨的洪水。②怀土,《论语》有“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怀土,意思是安于所处之地,谓安土重迁,怀恋故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创作这首诗时,刚好旧雨方停新雨将至,连绵不绝的雨水,增添了行程的阻力。
B.
诗人用一个“招”字赋予云、雨以人格,一个“鸣”字赋予流水以生命,生动形象。
C.
诗人感叹一生志向抵不过对家乡的思念,整日思绪仅是渴望天晴,直白而富有哲思。
D.
诗人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继承了白居易等人的现实主义精神,此诗可见一斑。
16.
该诗首联“青泥没髁仆频惊,黄涨平桥马不行”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案】15.
C
16.
内容:描写出大雨之中的景色,写出了大雨带来的出行不便,交代背景。
结构:总领全文,为下文写诗人怀念家乡之情、不再为官作铺垫。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的内容、手法的能力。
C.“整日思绪仅是渴望天晴”错误,文中的“且望晴”只是表达自己对于不得志的嘲讽,并不是简单的渴望晴天。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诗句的作用的能力。
(1)分析内容上的作用
首联“青泥没髁仆频惊,黄涨平桥马不行”的意思是大雨刚停,诗人赶路,可是路上黏黏的黑泥没过脚踝,诗人常因路太烂而跌倒,发出惊讶的叫声,黄浊高涨的洪水水位已经和桥一样平了,诗人骑行的马儿不能过桥了。可见,连绵不绝的雨水,道路泥泞不堪,增添了诗人行程的艰难。所以,首联描写出大雨之中的景色,写出了大雨带来的出行不便,交代诗人写作的背景。
(2)分析结构上的作用
首联描写出大雨之中的景色,写出了大雨带来的出行不便。颔联描写刚好旧雨方停新雨将至,高处田里的雨水哗哗地流进地势低洼的田里的情景。颈联诗人安于所处之地,表达自己整日怀恋故土,对自己仕途不得志的嘲讽。尾联表达诗人安慰自己不要再走上仕途,希望自己和休息的鸦鸟同宿垫江城的愿望。所以,首联在结构上起到总起全文,为下文抒发诗人的心情铺垫的作用。
八、【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9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气韵高古,格调高远。
B.
诗的首联连用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显示出了李白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C.
颔联承接“凤去台空”之意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寄寓作者世事无常、繁华难再的历史感慨。
D.
颈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三山若隐若现,白鹭洲中分秦淮河的壮丽景象,气势磅礴。
16.
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5.
D
16.
(1)修辞手法:比喻(或双关、象征)。浮云,既指诗人西北望长安所见实景,又比喻皇帝身边拔弄是非、蒙蔽皇帝的奸邪小人。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浮云蔽白日比喻奸邪小人蒙蔽皇帝。
(2)思想感情: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
②忧贤者包括自己得不到重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颈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错误,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意思是三山在云雾中隐现看不清楚,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颈联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修辞技巧和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浮云”运用比喻的修辞,比作皇帝身边拔弄是非、蒙蔽皇帝的奸邪小人。“日”,一语双关,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日”即指太阳,也指皇帝。在诗词里常以浮云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浮云蔽白日是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向君王进谗言陷害贤臣,使忠臣没有机会向皇帝进谏言。
李白写这首诗是由怀古而引发怀君之思,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谗言所害而被贬谪,登上凤凰台,望不见长安,一时触景伤情而写下这首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作为登临吊古之作,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九、【福建省龙岩市9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①李录事
韦应物
与君十五侍皇阁。晓拂炉烟上赤墀②。
花开汉苑经过处,雪下骊山沐浴时。
近臣零落今犹在,仙驾飘飖不可期。
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
[注]①燕:通“宴”。②赤墀:宫中殿庭前涂成朱红色的台阶。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与李录事一起在宫中任职的经历,暗示宴请李录事的原因。
B.
颔联承首联的“侍”字,回忆皇帝的奢靡生活,暗示唐朝必然走向衰败。
C.
本诗前四句概写往事,后四句写现实境况,现实顺承往事而来,脉络清晰。
D.
全诗“句句照应,笔笔流转”,始终围绕题目,语言质朴而韵味深长。
16.
金圣叹曾说:“读之,不觉声泪为之齐下也。”诗中哪些内容让金圣叹“声泪齐下”?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物是人非,皇帝已作古,近臣零落;②国家衰败,往事不堪回首;③少年旧交,邂近相逢,悲喜交加,但喜不胜悲。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回忆皇帝的奢靡生活,暗示唐朝必然走向衰败”错,从“花开汉苑”雪下骊山”“经过处”的气势以及“沐浴时”的奢华中,可以看出诗人因随从皇帝出游而感到骄傲自豪之情。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有针对性地结合作品进行分析,最后组织答案。此题题干指向非常明确,主要涉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题干,明确能让人“声泪齐下”的内容,肯定是悲伤之事,而该诗歌前半部分写往日豪情,后半部分叹现实之悲。据此寻找相关词语,例如“近臣零落”“仙驾飘翻”;此外,需要分析言外之意,例如“今犹在”本是好事,可是与之相对的是“不可期”;又如“此日相逢”却“思旧日”,再如相逢是“喜”却“成悲”。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十、【湖北省武汉市9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送春
刘辰翁
春,汝归欤?风雨蔽江,烟尘暗天。况雁门阨塞,龙沙渺莽,东连吴会,西至秦川。芳草速津,飞花拥道,小为蓬壶借百年。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
江南正是堪怜。但满眼杨花化白毡。看兔葵燕麦,华清宫里。蜂黄蝶粉,凝碧池边。我已无家,君归何里?中路徘徊七宝鞭。风回处,寄一声珍重,两地潸然。
【注】刘辰翁,宋末元初人,此词写于南宋灭亡之后。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作开篇,把春当作自己的朋友,以“汝归欤”设问,紧扣题目“送春”,领起全词。
B.
“风雨”与“烟尘”,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与烟雾尘埃,也指政治风雨与战火尘烟。
C.
上片结末以“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发问,启人深思,引出下片内容。
D.
下片“杨花化白毡”“华清宫”“七宝鞭”等典故,展现了江南“正是堪怜”的景象。
16.
现代著名学者俞平伯评价此词“语意极悲”。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5.
D
16.
(1)上片中自然时令之春的远去,带给词人的眷恋、不舍、哀伤之悲。
(2)下片中通过写景表达的昔盛今衰之悲。
(3)无家可归的亡国遗孤之悲。
(4)对故国灭亡的惋惜思念之悲。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展现了江南‘正是堪怜’的景象”错误。一是并非写“江南”;二是并非是“堪怜(令人爱怜)”景象,而是“萧条、衰败”景象。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上片前三句以“春汝归欤”发问,向读者展现出春将归去的场景:风雨蔽江,烟尘暗天,春天像一个要归家的行客,即将远去。词人面对春天的归去,心有不甘,因此小心询问:春天你真的要走吗?然而春天不顾词人的留恋,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走时风雨交加,百花凋零,烟雾漫天,一片凄然。以自然时令之春的远去,带给词人的眷恋、不舍、哀伤之悲。
下片则集中写南宋灭亡后让人“堪怜”的春色。这“江南正是堪怜”与上阕“江南好”形成对比反差。“但满眼杨花化白毡”,表面上言春色已尽,实际上在词人眼中,这如同大地披丧服,处处寄寓着作者为故国沦亡的哀悼之情。接下来“看”字引领的四句,描述南宋宫廷如今长满野草,蜜蜂和蝴蝶在昔日的帝王台上飞舞。通过写景表达的昔盛今衰之悲。
“我已无家,君归何里?中路徘徊七宝鞭。”春色已尽,国运到头。词人犹豫徘徊感到前途渺茫,即使握有七彩珍宝做的马鞭又能怎样,难道还能使时光倒流?这一句满怀无家可归的亡国遗孤之悲。
春天重回,国运复振?一切都晚了,一切复兴赵宋王朝的梦想都是枉然。全词在“风回处,寄一声珍重,两地潸然”三句后戛然而止。国家虽已败亡,但词人仍眷恋于故国不愿离去。在一声珍重的问候中,将词人对故国的眷恋融会其中,真是语短情长,令人回味。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