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过关测试(岳麓版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过关测试(岳麓版必修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7-15 19:3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过关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对商朝与附属国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属于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关系 ②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④附属国对商王不承担任何义务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实行王位世袭制 B.废除了公共权力
C.全面实行分封制 D.神权和王权分离
3.《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
A.同姓诸侯是分封的主体 B.西周初年民族矛盾严重
C.西周极力排斥异姓诸侯 D.大力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4.下列对西周分封制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进一步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B.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C.明确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
D.成为维护西周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5.西周统治者实行的宗法制度典型地体现了
A.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关系
B.统治阶级内部严格的等级关系
C.中央政府与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
D.内外服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6.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周王室的衰微 B.诸侯势力膨胀
C.兼并战争盛行 D.分封制度崩溃
7.秦朝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A.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
B.进一步完善了三公九卿制
C.废除了乡、里等基层机构
D.根本消除了地方家族势力
8.秦朝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 ①掌管律令、图籍 ②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③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④负责监察百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秦朝郡县制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是由于
A.郡县长官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大大提高了政令推行的效率
C.郡县长官与皇帝是君与臣的关系
D.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10.秦帝国制定了十分细密、严苛的法律,主要目的是
A.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B.考察官吏政绩的实际需求
C.确立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
D.严厉镇压广大人民的起义
11.西汉初期的分封诸侯与西周时期的分封诸侯相比,主要的区别是
A.基础不同 B.形式不同
C.作用不同 D.对象不同
1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A.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
B.提高了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
C.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
D.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
13.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南方局势相对稳定 B.统治阶级比较重视
C.自然条件相对优越 D.割据政权相对较少
14.五代十国时期,为北宋结束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的是
A.“安史之乱”被平定 B.后周世宗积极改革
C.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D.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15.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政治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
B.政治改革一定要有经济保证
C.加强中央集权当时弊多利少
D.士兵越多军队战斗力就越强
16.下列机构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的职能相近的是
A.唐朝中书省 B.宋朝的“计相”
C.元朝中书省 D.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
17.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的原因不包括
A.不断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
B.宰相权因重位高影响皇权
C.宰相成为闲职,可有可无
D.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
18.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A.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B.决策重要的军国大事
C.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D.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
19.清朝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的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D.专制皇权不断得到空前强化
20.我国古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
A.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B.元朝设置中书省
C.明朝正式废除宰相 D.清朝设立军机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小题16分,第小题18分,第小题16分,共50分。要求:紧扣题意,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书写规范。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材料三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李斯反对王绾的理由是什么?秦始皇的认识和谁的认识是一致的?(6分)
(2)上述材料为秦朝的统治提出了哪些策略?试分析这两种统治策略的得失。(1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叛”,使其互相牵制。后来,有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 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太祖……置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还要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以上材料均摘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请依据以上材料回答:
(1)西汉、宋朝与明朝的官制有什么相同之处?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什么显著特点?(4分)
(2)明朝的制度与西汉、宋朝有什么不同?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点?(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简述汉、宋、明三朝上述措施的共同进步作用。(8分)
23.《新唐书》指出:“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北宋、明朝统治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办法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16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过关测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B 2.C 3.A 4.D 5.B 6.D 7.A 8.C 9.D 10.A
11.C 12.B 13.D 14.B 15.A 16.C 17.C 18.D 19.A 20.D[
二、非选择题:第21小题16分,第22小题18分,第23小题16分,共50分。
21.(1)理由:分封诸侯国将重蹈覆辙,出现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不利于巩固统治。认识:秦始皇和李斯的观点是一致的。(6分)
(2)策略: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得失:西周实行分封制,虽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使西周的统治效果得到加强,但分封制下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的势力日益强大,必然会出现诸侯割据的局面,威胁中央;秦朝实行的郡县制,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但容易导致最高统治者的专制暴政。(10分)
22.(1)相同之处:设置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对官吏的监督。(2分)显著特点:分散地方官吏的职权。(2分)
(2)不同:增设特务机构。(2分)时代特点:封建统治日益腐朽,封建社会渐趋没落。(4分)
(3)共同进步作用:有利于整顿吏治,防止官吏腐败;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8分)
23.(1)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5分)
(2)宋朝时期,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5分)
(3)明太祖先是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后来正式废除丞相制度,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