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第二章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将大气圈和地球表面作为一个整体,来认知大气受热过程。
综合思维:构建思维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为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就是风。
地理实践力:绘制海陆间大气环流模式图;会画近地面的风向。
人地协调观:了解并遵循相关地理原理,为生活服务或指导生产实践。
教学重点
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热力环流原理。
教学难点
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说明风的形成和风向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相关资料查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大气环流的基本过程和实例。
教学过程
三、大气热力环流
1、基本概念: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高度升高,气压减小。
等压面:大气中气压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若下垫面性质均一,且受热均匀,等压面(线)应该是平行的。
高压和低压: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同一高度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在基本概念的认识或复习中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加深理解。
热力环流
当地面冷热均匀时,统一水平面上气压一致,气压会随高度升高二减小。
当地面冷热不均时,气压状况发生了改变。受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中气压上升;冷却的地方空气收缩下降,近地面气压升高,高空气压下降。于是,近地面空气由冷却的地方流向受热的地方,高空空气由受热的地方流向冷却的地方,形成热力环流。
过渡:生活中有哪些冷热不均的实例?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温度高于郊区,城市形成上升气流,郊区形成下沉气流,高空空气由城市流向郊区,近地面风由郊区流向城市。
原因:城市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送的热量也多;城市中心密集,产业发达,汽车数量多,人们生活、生产向大气释放的废热较多。
海陆风:海水和陆地的比热容不同,导致白天和夜晚的海洋和陆地的冷热不均,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由陆地流向海洋。
回顾导入: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这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这是由于两地的海陆位置不同,造成了风向上的差异。
山谷风:
山谷和山坡的比热容不同,白天山坡升温快、空气膨胀上升,山谷的空气沿山坡向山顶补充,形成谷风。夜晚山坡降温快、空气冷却下沉,顺山坡流入山谷,山谷空气被迫抬升,并从上面想山顶上空六区,形成山风。
安全提示
上下楼梯不打闹,放学路上要慢行!
练习设计
课后达标训练
板书设计(共22张PPT)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区域认知:将大气圈和地球表面作为一个整体,来认知大气受热过程。
综合思维:构建思维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为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就是风。
地理实践力:绘制海陆间大气环流模式图;会画近地面的风向。
人地协调观:了解并遵循相关地理原理,为生活服务或指导生产实践。
学习目标
大气热力环流
第二课时
A
地面
高空
1100hpa
1060hpa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高度升高,气压减小
500m
1000m
P1
P2
基本概念
A
B
C
1020hpa
820hpa
620hpa
420hpa
近地面
高空
若下垫面性质均一,且受热均匀,等压面(线)应该是平行的。
立体图
侧视图
等压面:大气中气压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
基本概念
把1至4点按气压由高到低排序________
1>3=4>2
高
低
等压面变化:高压处上凸,低压处下凹
2000米
等压面
3
1
2
4
地面
A
B
判断
A
地面
高压和低压: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B
C
D
基本概念
地面
高空
高度升高,气压减小
1100hpa
1060hpa
1020hpa
地面冷热均匀
A
B
C
热力环流
地面
高空
1100hpa
1060hpa
1020hpa
冷却
冷却
受热
高压
低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高压
A
B
C
热力环流
等压面弯曲规律:
高压上凸、低压下凹
受热
冷却
A
B
C
D
2、A、B、C、D四点气压值由高到低排列顺序?
地面
高压
低压
高压
低压
高空
1、图中空气在A、B、C、D四点的流向如何?
D>A>B>C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A、B、C、D四点气温值由高到低排列顺序?
A>D>B>C
特别注意:
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与上空气压相比,近地面气压较大。
即学即练
高度/km
等压面
甲
乙
?
?
?
?
600帕
1.判断????气压值的大小:
2.甲、乙两地哪一地温度高:
3.在图中画出近地面等压面。
1
2
3
4
4.画出甲乙两地间的热力环流。
?>?=?>?
甲
近地面
下图为某地等压面在空间上的分布图,根据图片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热上升,冷下沉
热低压,冷高压
(近地面)
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水平方向上)
上升湿润下沉干
生活中有哪些冷热不均的实例?
下垫面性质不同,不同物体的比热容差异。
城市热岛环流
城市热岛环流
原因:
城市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送的热量也多;城市中心密集,产业发达,汽车数量多,人们生活、生产向大气释放的废热较多。
海陆风
1、标出海洋和陆地温度的高低。
2、根据海陆温度的高低,画出海洋和海洋上空、陆地与陆地上空气流垂直运动的方向。
3、根据气流垂直运动的方向,标出海洋、陆地表面气压的高低,再标出海洋、陆地上空气压的高低。
4、画出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水平运动的方向,完成热力环流模式图。
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这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福建:偏东风
台湾:偏西风
白天:
福建:偏西风
台湾:偏东风
夜晚:
山谷风
课堂小结
谢谢聆听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2.2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二课时
同步练习
知识点梳理:
1、大气运动可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风的定义: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3、大气热力环流:由于_______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
4、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运动。
当A地接受热量多,B、C两地接受热量少时,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___________;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_______________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C两地上空扩散。
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后,_______________,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______________。这样近地面的空气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课堂练习:
读某校学生设计的模拟实验,完成1~3题。
1.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 )
①纸条M下降 ②纸条N上升 ③纸条M右偏
④纸条N左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该实验模拟的是(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垂直运动
C.大气的热力环流
D.大气水平运动
3.该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活动
B.受热不均
C.气压差异
D.海拔
孔明灯(如图)俗称许愿灯。据此完成4~5题。
4.(地理实践力)孔明灯灯口收拢主要是因为( )
①集聚热气利于上升 ②防止大风吹灭烛火 ③集聚氧气帮助燃烧 ④上大下小、形态可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受海陆风影响,夜晚在海边升起的孔明灯飘飞方向一般是( )
A.垂直上升
B.背离海面
C.迎向海面
D.沿海岸线
山谷风是局地性的大气运动,对小尺度区域的气候、农业影响较大。昆明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历经一年时间对附近山区进行山风与谷风的观测,从而得出一些结论。下图示意该中学附近山区某时刻旗子的飘向。据此完成6~7题。
6.学习小组观测发现,利于山谷风形成的天气条件是( )
A.阴雨天气
B.晴朗天气
C.降温天气
D.大风天气
7.图中旗子的飘向,说明此时该地区( )
A.山风势力较强
B.谷风势力较强
C.大气对流显著
D.受山谷风影响小
8.读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⑤处,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
(2)A、B两地受热的是________处,空气________;冷却的是________处,空气________。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4)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A、B中代表城区的是________,说明判断依据。
(5)若图中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________(白天或夜间)。
答案
知识点梳理:
1、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2、上升
下沉
3、地表冷热不均
4、相对上升
相对下沉
高气压
上空空气密度
空气密度减小
高气压
课堂练习:
1、D
2、C
3、B
4、A
5、C
6、B
7、D
8、(1)④ ⑤
(2)B 膨胀上升 A 收缩下沉
(3)画图略(其热力环流的画法应是近地面A→B,高空B→A,垂直方向A地下沉,B地上升)。
(4)B B地受热,空气上升,为市区。
(5)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