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三课时 课件(14张PPT)+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三课时 课件(14张PPT)+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9-27 14:40:11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第二章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将大气圈和地球表面作为一个整体,来认知大气受热过程。
综合思维:构建思维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为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就是风。
地理实践力:绘制海陆间大气环流模式图;会画近地面的风向。
人地协调观:了解并遵循相关地理原理,为生活服务或指导生产实践。
教学重点
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热力环流原理。
教学难点
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说明风的形成和风向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相关资料查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影响风的力,并能判断风向和风速。
教学过程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的形成
在热力环流中,水平方向上的空气运动就是风。
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力:
概念:水平面的气压梯度,产生的促使大气优高雅去流向低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有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与风速成正比
作用: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
2、近地面风:
条件: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影响(最复杂)
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呈锐角夹角(夹角大小与地转偏向力大小呈正相关)
风速:同一图中等压线越密,力越大,风速越大。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正相关
地转偏向力:
概念:由于地球自转,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的力。
作用: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右边偏移;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左手边偏移。
摩擦力:
概念:地面和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相互作用为产生的阻力。
作用: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风速:减小风速
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高空风:
条件: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摩擦力影响忽略不计
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北右偏南左偏)、与等压面平行
风速:同一图中等压线越密,力越大,风速越大。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正相关
4、绘制风向、判断风速
第一步: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地转偏向力:根据南北半球确定风向: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气压梯度的大小,等压线越密,气压梯度越大,风速越大;等压线越稀疏,气压梯度越小,风速越小。
安全提示
上下楼梯不打闹,放学路上要慢行!
练习设计
课后达标训练
板书设计(共16张PPT)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区域认知:将大气圈和地球表面作为一个整体,来认知大气受热过程。
综合思维:构建思维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为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就是风。
地理实践力:绘制海陆间大气环流模式图;会画近地面的风向。
人地协调观:了解并遵循相关地理原理,为生活服务或指导生产实践。
学习目标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第三课时
地面
高空
1100hpa
1060hpa
1020hpa
冷却
冷却
受热
高压
低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高压
A
B
C
一、风的形成
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面的气压梯度,产生的促使大气优高雅去流向低压区的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与风速成正比。
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
近地面风
条件: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影响(最复杂)
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呈锐角夹角(夹角大小与地转偏向力大小呈正相关)
风速:同一图中等压线越密,力越大,风速越大。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正相关
近地面风
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自转,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的力。
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
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右边偏移;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左手边偏移。
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近地面风
摩擦力:地面和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相互作用为产生的阻力。
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风速:减小风速
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高空风
条件: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摩擦力影响忽略不计
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北右偏南左偏)、与等压面平行
风速:同一图中等压线越密,力越大,风速越大。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正相关
二、绘制风向、判断风速
水平气压梯度→地转偏向力→风向
第一步:
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
地转偏向力:根据南北半球确定
风向: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二、绘制风向、判断风速
判断风速
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气压梯度的大小,等压线越密,气压梯度越大,风速越大;等压线越稀疏,气压梯度越小,风速越小。
判断甲乙两地风速大小,并说明原因。
甲>乙
等压线密集,风速大;等压线稀疏风速小。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谢谢聆听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2.2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三课时
同步练习
知识点梳理:
1、气压梯度:地面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空气上升和下沉,进而使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产生了差异。
2、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____________流向___________的力,这个力叫作水平气压梯度力。
3、形成风的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4、方向:
(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____________,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是________________的点的连线。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作用,风向应该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即风向也_______________等压线。
(2)地转偏向力对风的影响:在北半球,风向_____________;在南半球,风向______________。在不受摩擦力作用的情况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__________。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的作用:在近地面,风还会受到___________的作用。摩擦力对风有阻碍作用,可以减小_______________。在近地面,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___________。
课堂练习:  
读某地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情况示意图,回答1~3题。
图中字母a代表的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摩擦力
D.近地面风向
2.对风的速度有影响的力是(  )
A.a、d
B.a、b
C.b、d
D.b、c
3.图示区域不可能位于(  )
A.中国
B.美国
C.俄罗斯
D.阿根廷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近地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完成4~5题。
4.N地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5.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  )
A.M地
B.N地
C.P地
D.Q地
下图示意某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完成6~7题。
6.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7.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图一、图二表示风的形成示意图,图三表示某地风速、风向随海拔变化而变化的状况示意图。
(1)图一、图二中,表示北半球的是________;表示高空的是________。
(2)图一中,A为____________,B为________,C为____________。
(3)图二中,________为形成风的直接原因,________对风有阻碍、减小的作用,________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4)图三所示地点位于________(“南”或“北”)半球,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
(5)图三中,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风速的变化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答案
知识点梳理:
1、受热不均
2、高压区
低压区
3、水平气压梯度力
4、(1)等压线
同一高度上气压相等
垂直于
(2)向右偏转
向左偏转
平行
(3)摩擦力
风速
斜交
课堂练习:
B
2、C
3、D
4、A
5、D
6、A
7、C
8、(1)图一 图一
(2)地转偏向力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3)② ① ④
(4)北 风向右偏
(5)特点:随着海拔的升高,风速增大,增大幅度变慢;风向偏转幅度加大。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摩擦力逐渐变小,导致风速增大,风向偏转幅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