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复习提问
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表现、认识
2、福利制度的特点、实质、评价
3、70年代经济调整的背景、措施
4、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5、苏联经济改革的原因、结果、原因
6、准备第18课学案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单元脉络
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949年10月—1956年12月
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196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
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1949.10---1952.12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1956.12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背景:
①政治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②经济基础: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③路线指导:1953过渡时期总路线(方针)
④外部借鉴: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3.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
①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自主学习并巩固3分钟)
(1)过渡时期:指的是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6)
(2)内容: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特点)
(1)时间:1953-1957
(2)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注意处理重轻农业的关系。
政治基础?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原因:①重工业基础薄弱;
②增强国防力量
③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
④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方法指导:
1、带着问题(根据什么?有几问?问什么?)读材料。
2、要划分层次,标出关键词。
3、答案要题示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
经济建设成果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领域
对比新中国成立之前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953—1956)
2、概况: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目的:
通过三大改造的内容分析,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3、结果:
4、意义:
①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②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 )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下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根据材料指出1953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6分)
1952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矛盾: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商品粮及工业原料的需要,农民的购买力限制了工业品市场。(4分)
解决: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2分)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和教训(1956-1976年)
1、 1956年中共“八大”
主要矛盾
意义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先进的社会制度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背景
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
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
多出钢快出钢,浇死美国狼!
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又是大国又是穷国,不跃进行吗?落后二百年,不跃进行吗!”
——毛泽东
毛泽东在一九五八年宣布的“三年基本超过英国,十年超过美国,有充分把握。”
材料显示开展大跃进运动是在何种心态下进行的?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急于求成
(1) 原因:
2、1956年到1966年社会主义探索失误
(2)表现
(3)标志:
结合讲义预习部分自主学习并巩固3分钟
(4)影响:
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②左倾错误的影响 ;③受苏联的影响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面红旗
①”左“倾错误迅速发展,
②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出现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①“大跃进”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以钢为纲,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3、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1960年)
(1)背景:1959~1961年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2)内容:八字
(3)作用: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核心内容是调整,主要调整农轻重比例关系和经济发展速度。
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单位:吨标准煤/万元
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58年宣传画
58农村吃饭不要钱
两幅图片哪张图片反映的事件是真的?真实事件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合作探究
70年东方红卫星升空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席位
“文革”作为一场运动我们应当否定,但是不是就可以否定整个文革十年呢?
4、“文革”劫难(1966—1976)
(1)根本原因:“左”倾错误恶性发展
(2)危害: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
低水平线上徘徊。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成功的探索(成就):
① 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② 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
③195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④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及党
的主要任务。
⑤1960年冬, 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
总结: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成就和经验
经验:科学的政策能促进经济发展,政策要随着形势变化适时调整。
失
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运动
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可盲目求快。
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国民经济要按比例协调发展。
启示四:要正确分析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总结2: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中的失误和教训
文革
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社会主义建设
总路线
积极探索 严重失误
过渡时期 (1)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2)过渡时期总路线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
(2)八字方针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大跃进
(3)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革时期 “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