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省级联测202
1-2022第二次考试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为安阳殷墟考古站绘制的手工业作坊布局图。手工业作坊这样布局
图1殷墟手工业作坊布局图
A.助推手工业技术领先于世界B.便于政府对手工业生产监管
C.说明经济活动服从专制王权D.提升了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
2.学者冯天瑜指出,东亚大陆跨入文明门槛以后,大略经历了“宗法封建社会”和“宗法皇权社会”
两大阶段。在这一转型中,王与宗亲共治天下的“众治”向“君治”转化,“君一民”关系成为基本
的社会关系。在这一过程中
A.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B.君主的家事和国事逐渐分离
C.嫡长子继承制渐趋制度化D.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3.河西走廊地区有许多魏晋十六国墓葬,墓中壁画遗存有诸多“牛耕”图像(图2,图3)。图像艺
术表达方式夸张,体现了西域风格与中原文化的进一步融合。据此可知,当时
A.农业生产技术向西北地区拓展B.中原人口大量迁往边疆地区
C.中原和西域经济交流条件成熟D.农牧互助缓解了人地间矛盾
4.《唐六典》记述了唐代中央的集议制度,“朝之疑事,下公卿议,理有异同,奏而裁之”。龙朔二
年,唐高宗希望下诏规定天下僧人道士都要礼拜君亲,经过朝廷官员讨论表决,主张出家人致
拜君亲的是354人,主张不拜君亲的有539人,最终唐高宗放弃了该主张。唐代这一制度
A.推动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B.使行政权与决策权开始分离
C.有利于避免君主独裁造成的失误D.推动了三教并立局面的形成
5.宋代,“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农民“轻去乡土,转徙四方,固不为患”,“自农转而为
士、为道、为释、为技艺者,在在有之”,其中还有不少“转客于市,佣力以食”。这反映出宋代
A.安土重迁的观念已经瓦解B.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趋向分离
C.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D.城市的商业功能逐步得到增强
6.明太祖认为,“蛮夷在前代多负险阻不受朝命,今无间远迩,皆入朝奉贡……古之王者待远人,
厚往而薄来,其各加赐文绮袭衣以答之。”《明史?西域传》记载:“自成祖以武定天下,欲威制万
方,遣使四出招徕。由是西域大小诸国莫不稽颡称臣,献琛恐后。”明朝此举
A.冲击了传统的夷夏秩序B.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C.奠定了朝贡秩序的基础D.使中国辽阔版图最终奠定
7.
19世纪上半期,东印度公司派遣“孟买海军”在中国沿海开展了长达15年的调查。其测量员哥林森在回忆录中提到,清廷军民完全没有阻止英军测量水道,甚至在军事重地吴淞口也是如此,“当我们在距离吴淞炮台400码处放下最后一个浮标时,中国人却向我们欢呼了三次。”这
反映了
A.中国与英国间爆发战争具有必然性B.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形成
C.清朝军民国家主权和安全意识淡薄D.闭关锁国政策受到民众抵制
8.图4为1860-1894年中国近代工业密度分布图。影响这一时期近代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图4
1860-1894年中国近代工业密度分布图
A.外贸中心的转移B.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C.洋务新政的开展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9.表1为中国纱厂盈利情况统计表(1914-
1922年)。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表1中国纱厂盈利情况统计表(1914-
1922年)
A一战期间美、日加紧对华经济侵略B一战结束后中国棉纺织业即刻衰败
C
实业救国思潮使民族工业摆脱困境
D.中国棉价和纱价深受国际环境影响
10.图5为漫画《新式五味瓶》。在一张“国民政府”的餐桌上,摆放着几个佐料瓶,瓶上分别贴有“苏俄”“工人”“学生”“军人”和“妇女”等标
签。漫画所反映的事件
A.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C.坚定了国民对苏俄道路的选择
D.适应了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需要
11.
1931年10月,鄂豫皖根据地正式提出了红军公田制度。即苏区政府为这些战士在土地分配
过程中提留一部分土地作为红军公田,这些公田的耕作由基层苏维埃安排人代劳,而土地上
的收获则归红军所有,从而吸引了非苏区的群众向苏区跑反,白军士兵向红军哗变。可见,该
制度的实施
A.壮大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力量B.基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D.改变了“八七”会议的革命方针
12.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提出,“由农村转变到城市,由游击战转变到正规战,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
者有其田,这些都是民主革命阶段中因形势变化而产生的。不能设想我们党永远没有大城
市,没有工业,不掌握经济,没有正规军队,还能存在下去。所以,我们一定要解决这些问题。”
这一论述
A.推动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B.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理论基础
C.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D.顺应了中国人民和平建国的愿望
13.中共八大后,一些“地下工厂”“地下商店”纷纷出现,对此,毛泽东指出:“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
策结束得早了……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
开私营大厂,订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毛泽东旨在
A.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展B.加速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C.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D.反思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14.
1964年到1980年期间,国家在三线地区共审批了1
100多个中大型建设项目,在“备战、备
荒、为人民”的号召下,人们前往三线地区搞建设。1984年,国务院三线办公室确定一批企业
陆续迁出,并对迁出的企业实行改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国家工业的均衡分布D.西方大国的经济封锁被打破
15.
1982年,邓小平把中国外交政策总结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中国永远属于第三
世界;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进一步强调实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21世纪初,中国特色大
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基于
A.和平共处五原则的提出和实施
B.维护国家利益和推动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
C.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
D.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政治地位上升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8分,共
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其年八月,宰相杨炎上疏奏曰:国家初定令式,有租赋庸调之法。至开元中,元宗修道德,以宽仁为治本,故不为版籍之书,人户寝溢,堤防不禁,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租庸之法,弊久矣。迨至德之后,天下兵起,人户凋耗,四方
大镇,又自给于节度团练。朝廷不能覆诸使,诸使不能覆诸州。四方贡献,悉入内库,权臣猾吏,缘以为奸,或公托进献,私为赃盗者,动以万计。正赋所入无几,科敛之名凡数百。百姓受命而供之,旬输月送,无有休息,吏因其苛,蚕食于人。凡富人多丁,率为官为僧,以色役免,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是以天下残瘁,荡为浮人,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炎遂请作两税法。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幸。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摘编自《唐会要》卷八十三
(1)概括材料中“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的原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唐朝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并说明理由。(4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表2“中国”内涵主题演变表
——摘编自李克建《“天下”与“一统”:认识中国古代国家观的基本维度》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组或几组材料,以“中国内涵”为主题,自拟论题,进行阐释。
(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古代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往往出现刑讯逼供。近代以降,中西方法律不断发生接触,中国的司法刑讯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强烈批判。1874-
1875年,《申报》陆续发表了多篇抨击刑讯的政论文章,指出,刑讯制度不仅会对案件当事人造成伤害,实际上已经严重危害到中国自己的司法主权,致使洋人不愿接受中国的司法审判。因而欲求国家振兴,收复主
权,必须从根本上废除刑讯制度。1905年4月沈家本、伍廷芳二人联名上奏“删除律例内重法”,得到最高当局首肯,将枭首、凌迟等残酷刑罚在制度上予以废止。然而,一些地方官员受
到传统习惯的影响,以“民俗谤张习为诈幻,非有严刑峻法以临其上,断不能穷真相而成信讞”
为借口,违抗此令。
——摘编自孙家红《帝制中国晚期的废除刑讯运动(1870-
1905)―以<申报>为起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废除刑讯运动兴起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废除刑讯运动产生的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清统治者为维护“根本之地”,对东北地区实行全面封禁的政策,封禁下的东北行政
组织与军事组织合二为一,社会处于清政府严密的军事控制之下。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从增
加财政收入和抵御沙俄侵略的需要出发,对东北的封禁逐渐松弛。由此,内地人口大量迁入,耕地迅速增加。1861年,牛庄(营口)开港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开始向东北渗透,东北粮食生产迅速被纳入世界市场中。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资本竞相进入东北,设厂开矿。东北传统手工业逐渐采用新工艺和新设备,近代产业开始形成。随着粮豆贸易的发展,工业的勃兴,东北金融资本和商业资本也日趋活跃。
——摘编自咚冬
《中国东北史》等
材料二建国初期,东北地区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苏联向我国提供援建项目
42个,其中30个设于东北,投资总额达34亿元。“一五”期间,全国共安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东北地区占56项,占全部投资总额的37.3%。此外国家调集了10余万专业官兵、荣复军人进入垦区,同时,从山东、北京等省、市组织了10万多支边青年以及数以万计的随迁家属,开垦“北大荒”。东北初步改变了伪满时期殖民地战争基地的军事工业结构,转向了面向全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轨道,加强了技术更新,强化了基础原材料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东北地区工业化的起飞为以后的区域经济发展莫定了雄厚基础。
——摘编自吴祖鲤《论东北地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清朝时期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生的主要变化,并分
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大力发展东北的原因和意义。(8分)省级联测202
第二次考试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案
解析:通过看图可知殷墟手
现规模较大、集中分
都分布在政
附近的特
所
知识可知,殷商时期国家重视手工业生产
作坊距王室较近,便于政府对其进
故
确;材料缺乏对比,不能得岀技术是否领先于世界,故A选项错误;商朝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
的高度集中,故C选项
权的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者的
位,故排除D选项
命题意图]本题从殷墟手工业的布局切
考查学生从考古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意识。通过试題,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早期文明物质生活的丰富和辉煌,体会官营手工业的特色,渗透家国
情
解析:材料中“宗法封建”指西周分封制,“宗法皇权”指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选
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代,A选项错误;君主的家事和国事逐渐分
唐推行三省
部制,故B选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在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
要概念的辨析,渗透符合唯物史观的历史分期法,使学生把握
封建社会的政治特
解析:河西走廊地处我
区,在魏
农业技术
耕”图像,能够体
现出农业生产技术在这一时期
地区拓展,A选项符合魏晋
流动
播、民族交融的
代特征,故A选项正确;材料看
B选项排除;经济交流的条件有很多,由材料不能判断出经
济交流条件是否成熟,故C选项证据不足,排除;材料无法判断这一地区是否农牧互助,且和人地矛盾没
有必然联系,故排除D选项
命题意图]本题
查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考查学生读图
在新情境
所学知识,形成历史解释的能力;考查魏晋时期的阶段特
C解析:材料为唐代君臣通过集体讨论表决来作出决策的事例,集体讨论有利于集思广益,避免君
裁造成的失误,故C选项正确;这种做法效率比专制独裁要低,故A选项错
权与决策权开始分
是汉朝的内外朝制度,
项错误;材料和三教并立没有必然联
教并立局面始
选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展
意志遭遇挫折的过程,试图揭示皇帝制度的
方面,展现朝议制度进
行集体决策时的理性一面,从而认识皇帝制度的丰富性。该题考查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获取信息的能
考查对君主专制和唐代政治制度的理解
解析:材料展
代的土地买卖
流动和职业流动的现象,说明宋代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严
控制,商品经济繁荣,封建
依附较
故C选项正确;安土重迁的观念在小农
建社会
项错误;材料涉及多种商品经济繁荣的现象,B选项
,排除;材料不涉及
城市的功能,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题意图
买卖和
流动是社会商
繁盛和日趋成熟的表现
商品经济的繁荣与政
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密切相关。本题考查学生对商品经济等重
概念的辨析理解,考查学生
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和明成祖注重对朝贡秩序的维护
朝贡贸易扮演
历史答案第
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