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语文教学资料)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我有一个梦想 课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 语文教学资料)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我有一个梦想 课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6 08:08:56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同学们, 比尔·盖茨、麦克尔·乔丹、麦 克尔·杰佛逊、林肯……这些名人是哪国的?
对,美国。可是, 我们对美国的社会现状又了解多少呢 我们又对占美国人口12.5%的黑人生活现状了多少解呢 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个窗口来对美国社会现状作一个初步的认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一篇非常重要也极其优美的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
1. 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在反复诵读中学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3.揣縻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 4.体悟马丁·路德·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
1956年的马丁·路德·金(左)
1963年8月23日,金率领一支庞大的游行队伍向首都华盛顿进军,为全美国的黑人争取人权。
一家人在亚特兰大街头漫步
1968年4月3日马丁·路德·金(右二)在遇刺前一天还和其他领导人在一起。
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在旅馆的阳台上遇害。他的同事们急忙呼救,并一起向打枪的方向指去。
马丁·路德·金塑像
印有马丁·路德·金头像的旗帜
马丁·路德·金(1929--1968),是美国一位重要的政治领袖。曾获1964年诺贝尔和平奖。他为美国黑人的政治权利而斗争,从而为世界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 马丁·路德·金小时候喜欢广交朋友,而不喜欢任何形式的打斗。15岁时进入北方的一所大学深造。黑人在那里享有平等的权利,可以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自由地生活、学习和工作。
1948年在南部各州黑人还没有受到平等的公民待遇。南部各州通过了它们自已的法律,继续把白人和黑人分开。法律禁止黑人和白人通婚,在各种场所里都有为黑人设置的隔离区,黑人儿童在单独为黑人开设的学校上学。花在黑人儿童身上的教育经费只及白人儿童的四分之一。南部各州的黑人没有选举权。 他相信,如果人们得不到民权,那么要求社会变革则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他认为,可以通过和平革命达到社会变革的目的,而不通过战争和杀戮,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 196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1965年一项新的选举权法案使所有黑人都享有选举权。 1968年4月18日,马丁·路德·金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
演讲现场
问题一:这一次演讲是针对什么人的?
主要是针对美国黑人,
同时也包括美国政府。
问题二:这一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各是什么?
这一次演讲的时间是1963年8月28日;
地点是在华盛顿广场;
场合是在华盛顿特区组织二十五万人的集会上。
问题三:这次演讲涉及哪些内容?
要求自由、民主、
种族的平等。
问题四:这次演讲想达到什么目的?
进一步推动黑人要求自由、公正、平等的运动,加快实现理想的步伐。
问题五:学生精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全文的结构层次。
一(1-5)交代集会原因
(1)回顾林肯《宣言》
(2)揭露黑人被歧视现状
(3-5)点明集会目的
二(6-16)号召黑人斗争
三(17-32)梦想平等自由
斗争决心
斗争方式
勉励黑人
(17~27)梦想内容
(28~32)意义和信心
问题六:这篇演讲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篇演说辞蕴含了作者的奔涌的激情,它以磅礴的笔势揭露了美国的现实,展示了黑人的痛苦的生活处境,赞颂了黑人群众的高昂的战斗精神和争取民权的决心,满怀憧憬地表达了要求人人平等,渴望民权自由的强烈愿望。
问题一:美国没有履行这种神圣的义务,只是给人开了一张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
(这里的“空头支票”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1.本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美国政府比作支票的签字者,而把美国公民比作支票的合法继承人。“空头支票”指的就是政府违背诺言,对有色人种拒付支票。这样就撕破了政府的虚伪外衣,让听众吸白他们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促使听众放弃幻想,更加清醒,警觉地投入战斗。
问题二: 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的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这里的“秋天”与“酷暑”分别指什么?)
2.本句同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黑人为自由、平等而奋斗所到来的那一天,比作秋天,这样就能把黑人为之奋斗的最终结果的感受,生动而直观地传达听人使听众,明白他们奋斗所得到的结果是什么,从而促使他们更自觉地去战斗。和“秋天”形成对比的则为“酷暑”,一个“酷暑”生动而简洁地揭示了黑人备受摧残的生活现状,表现出了黑人为“秋天”的公平到来而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问题三: 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身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交响曲”有什么特点?用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
3、联系上下文,不难看出“这个信念”当指前文的梦想,即自由、民主、平等的那一天,一定能够到来,正是有了这样一种信念,他们才有了拼搏奋斗的源泉。所谓“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管弦乐套曲,既然有管乐,又有弦乐,自然少不了合奏与“交响”。作者把它用到这儿,可谓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因为它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黑人运动取得最终胜利后和白人一样共享美好生活的和谐而又优美的画面。
问题四: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使语言生动,有气势,增强了演讲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请举例说明。
问题一:演说辞开篇阐明了“签署解放黑奴宣言”的巨大意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作者高度评价了宣言的巨大意义,说它“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这样,作者首先为黑奴争取民权自由运动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法律基础,说明美国自颁布宣言以来,黑奴就应该而且必须享有平等的权利。这就将美国政府置于一个极为不利的境地,也为以后的斗争扫清了舆论上的障碍。 
从内容上看,在阐明宣言的意义后,作者笔锋陡转,向人们揭露了一百年后美国让人失望的现实,“黑人仍生活在富裕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仍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黑人的这种悲惨的处境与首段中宣言的光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对比之下,文章自然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讽刺效果,增强了对敌的战斗力和内容的感染力。
问题二:由演讲辞第二部分能看出马丁 路德 金的斗争策略吗?
马丁 路德 金的斗争策略包括五个维度:原则——不使用暴力,因为暴力易造成更大的情感伤害;态度――团结大多数白人,由此能获得更多的认同和支持;目标――黑人必须获得自由,达到的目的绝不含糊;信念――长期斗争才能成功,胜利总会实现;激情――蕴含着理性的导向,因为斗争仅仅有激情没有理智往往失败。
问题三:本文是怎样运用排比句演讲的?运用这样的排比句演讲有什么效果?
第2段:“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的是一百年来黑人的悲惨境遇。采用排比句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强化了黑人境遇的悲惨,地位之低下,生活之贫困,给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第27段连用五个“一起”在分句之间排比,表达了黑人团结协作,将民权运动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念。
通过排比句的使用,则使这个信念坚定、执著、充满了义无反顾与视死如归的悲壮,唤起了所有读者与听众的共鸣。排比语句的使用,能使作者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语气更加强烈,感情更加充沛。能产生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进而增强演讲的表达效果。
问题四: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本文是一篇演说辞,作者面对着集会群众充满了热情,但激昂的情绪并没有使其结构有丝毫的紊乱。文章紧紧围绕着争取黑人民权这一中心,先谈美国让人激动的历史,然后揭露百年后让人失望的现实,由现实中政府兑现诺言的紧迫性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的梦想。全文线索清晰,丝丝入扣,整体性强。其冷静深入地分析,稳健严谨的结构,使得文章周密老到,无懈可击。
  
(2)这篇演讲词文字生动流畅,语调热情,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我梦想有一天”五个连续的排比段落使得这篇演讲充满了真挚热烈的感彩,气韵流转,一气呵成。这扎根于美国现实中的梦想是那么亲切而令人神往,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黑人群众渴望自由平等的心声,也增强了人们为民权而斗争的力量。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对马丁·路德·金进行评价。
马丁·路德·金(1929—1968)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
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1968年3月被种族主义分子枪杀
金一生受到过无数次的辱骂、恐吓,曾十四次被以各种名义监禁,三次入狱,三次被行刺。
第一次是被一个“精神病人”捅了一刀,第二次在教堂被扔进炸弹,第三次被人枪击,但他从未动摇,从未放弃过为正义,平等、自由而奔走呐喊。
同时他坚决反对任何暴力行为,当时已有一些极端黑人号召反击,而金始终致力于尽一切可能避免更多的暴力。
1964年他荣获诺贝尔和平奖。1968年被种族主义分子暗杀,真相至今不明。丧礼在亚特兰大他第一次布道的教堂内举行,参加者超过十万人。
墓志铭上刻着他那篇著名演说的最后一句“终于自由了!终于自由了!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了!”
我们已自由 纵然你倒地
你不会感受到死亡
你身上流出的高贵的血液
不屑于沉入土壤
他正周流在我们血脉里
你活在我们呼吸上
——拜伦[英]
结合课文内容,对马丁·路德·金进行评述。
观看视频,结合课文内容,以马丁·路德·金的口吻,用“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天, ”的句式说话。
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天, 。
问题一:书中用了排比的手法,选择一处自已喜欢的,对它进行简评,并仿照此处的排比格式写一段话。
问题二:课文第26段到课文结尾,谈一谈自已在朗读时,是如何处理的?我有一个梦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生字词
(2)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领会演讲的特点并了解演讲的内容。
(2)揣摩重要词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坚定的信心和为人民请命的崇高现身精神。
二、教学重点:
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演讲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三、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本文演讲后产生的意义及其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在这儿提到一个国家的名字,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不过在没有说这个国家的名字之前,我想到了一些人和事物:比尔·盖茨,迈克尔·乔丹,自由女神像,林肯······另外,还有“911”。无疑,这个国家的名字是——“美国”。看来同学们对美国非常的熟悉。可是,我再问,我们对美国的社会现状有多少了解呢?我们对占美国人口12。5%的黑人生活现状又有多少了解呢?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个窗口来对美国的社会现状做一个初步的认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一篇非常重要也极其优美的演讲词——《我又一个梦想》!
(二)作者、历史背景介绍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作者——马丁·路德·金。马丁·路德·金,美国牧师,黑人民权运动领袖。他为美国黑人的政治权利而斗争,从而为世界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他带给人们的启示是黑人不应该被隔离,而应受到像其他人一样的待遇,而且应该受到完全的尊重。
关于他的生平,在课文110页又介绍,我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在美国,种族歧视是建国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最为严重的人权问题,而此次演讲的背景我们在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迅速阅读课文,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结合底下注释给它标上音。
2.这次演讲是针对什么人讲的?
3.这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各是什么?
(1)生字词
煎熬 镣铐 枷锁 充裕 兑现 磐石
蜕变 赎罪 匿迹 骇人听闻 义愤填膺
安之若素 心急如焚 摇摇欲坠
(2)此次演讲是针对什么人讲的?——黑人,同时作者希望谁做出改变,实现承诺 ——同时他也是讲给美国政府听的!
(3)这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各是什么?
(四)内容梳理
1.文章的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这里的“我”是谁?——马丁·路德·金,同时他又代表谁?——黑人,更是千千万万的黑人同胞。
2.他有什么样的梦想,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3.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从哪找到的?
4.那么对此现状,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文中的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这种悲愤心情?
文中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那么我们在朗读时对这些词语应该做怎样的处理 ——重读(以第二段为例,请同学读,读出轻重,读出感情)
5.为实现这以一梦想,作者提出了哪些主张?
(他希望美国政府怎样?——实践自己的诺言,履行神圣的诺言。同时对黑人同胞他又提出了哪些要求?——不实行暴力。尽管很多人受尽折磨,他仍然希望大家怎样?——坚持下去。因为他相信什么?——这种状况是能够而且必将改变的。从这句话中你可以看出他对未来抱有怎样的态度?——充满信心和坚定的决心。同时这种信心和决心还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请生答并有感情朗读)
(五)合作探究
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演讲词,早在七年级我们就学过哪些演讲词?······想必大家平时也在电视报刊上看到过一些别的演讲词,现在我们对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又一个梦想》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做一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尝试: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本篇演讲词有哪些特点,由此我们总结出一般演讲词的基本特点!
(句式:多短句,多整句,多修辞
内容:针对性,逻辑性,思想性)
(六)发散思维
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源自黑人生存环境的悲惨,尽管处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但今天的我们也同样会遇到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疾病蔓延,毒品肆虐······
结合课文内容,请你以马丁路德金的口吻,用“我梦想着,又那么一天,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七)小结
读罢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们能感受他的激情飞扬,他的决心与信念,他甚至不惜以生命的代价来换取自由、民主和平等。40多年过去了,尽管今天的种族歧视仍然存在,但我们知道美国现在的总统是——奥巴马,而他本身就是有色人种,从某种意义上说,奥巴马的当选也是部分实现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
时代总是在进步着,就像我们经常说的那句话一样,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总是光明的。愿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像马丁·路德·金一样自由、勇敢、坚强!
(八)作业
从文中挑出几处你喜欢的运用排比手法的句子,对它进行简评,并模仿格式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