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一部春秋战国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国家间战争史。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爆发了上千次国家间战争。所有的诸侯国和王国都反复卷入战争之中,现存的文献和文物记录了其中762次国家间战争。
——王日华《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相关性统计分析》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的学说。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春秋五霸:齐晋楚等国
战国七雄:齐秦楚燕赵魏韩
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
西周灭亡
平王东迁
春秋五霸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
秦朝建立
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争霸
兼并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56年
秦国吞并周
春秋——因孔子《春秋》得名
战国——因刘向《战国策》得名
(一)政治之变—列国纷争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西周
宗法制
分封制
九鼎
七鼎
五鼎
三鼎或一鼎
礼乐制
(一)政治之变—列国纷争
(一)政治之变—列国纷争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西周: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公羊传·
桓公二年》
郑伯不朝,王伐郑,卒大败,射王中肩。
——《左传》
齐大夫田桓废齐君而自立,呂齐亡。晋六卿中的韩、赵、魏三家分晋,晋亡。
——司马迁《史记》
春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大夫夺权,兼并频繁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传统等级制度走向瓦解
政治何变?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1.诸侯国数量上的减少
2.增加了长城
(春秋主要是争霸战争、战国主要是兼并战争)
(战争激烈)
观察这两幅地图有什么变化?
(二)民族之变—华夏认同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两幅图在少数民族数量上有什么区别?
材料:中华民族在先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
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这个基础上,“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的七国争雄以秦统一中国告终,中国形成为全国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沈长云《先秦史》
先秦时期的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民族之变—华夏认同
华夏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华夏
诸侯国数量减少,局部统一
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
按图索骥:分析地图所反映的变化,探究文明如何流动?
秦楚两国融入中原文化圈
中原民族先进的社会发展
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1)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2)牛耕得到推广
(3)水利灌溉工程大量修建
战国铁犁
战国青铜牛尊
都江堰
战国铁农具
(三)经济之变
变革之象·经济之变
铁器
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牛尊
农业
农业: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农业发展
提供原料、商品(提供原料)
工商业繁荣
部分人从农业生产中脱离(提供劳动力)
温饱满足,追求生活质量(提供市场)
(三)经济之变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1)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2)牛耕得到推广
(3)水利灌溉工程大量修建
(1)冶铁技术出现
(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1)货币流通广泛
(2)中心城市涌现、工商业主财富雄厚
布币(韩赵魏通行)
半两钱(秦国通行)
煮盐业
羽毛齿革
粮食
羊马
盐池
药材
冶铁业
(三)经济之变
私商大发展;商品流通大交换;形成中心城市。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范蠡:越王勾践的谋士,后至商业中心“陶邑”经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成为巨富,号称“陶朱公”。
大商人
中心城市
大交换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铁犁牛耕
公田抛荒
私田开辟
私田实际私有
国家收入减少
井田瓦解私有确立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井田瓦解私有确立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奴隶和平民垦荒种地,得到土地所有权(自耕农)
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奴隶主贵族分化、军功地主等大片土地所有者(新兴地主阶级)
受租于新兴地主阶级耕种土地的逃亡奴隶或破产农民(佃农)
(四)阶级之变
重点探讨
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铁犁牛耕带来的影响
铁犁牛耕
生产力提高
公田抛废、私田开辟
生产力
土地制度
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阶级关系
新兴地主、农民两大阶级
政治
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建立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变
变革之象
应对之策
政局之变: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
夷夏之变:华夏认同,民族交融
经济之变:铁器牛耕、生产力大发展、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阶级之变: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变法运动(变革家)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一)变法运动
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起来,但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
昔日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变法的背景
(1)经济
(2)政治
(3)军事
(4)思想
铁犁牛耕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
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
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法家学说成为推行变法的思想武器
变法的必然性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一)变法运动
2、变法的结果
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诸侯国
统治者
变法
齐国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国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国
韩昭侯
申不害变法
赵国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魏国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国
秦孝公
商鞅变法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五: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
小组探究:我为商鞅代言
选取一则商鞅变法的措施,构建逻辑,阐明该项措施的制定依据。
奖励耕战
封建土地私有制
推行县制
什伍连坐制度
个体小家庭制度
军功爵制
变法代表:商鞅变法(开始于BC356年)
领域
主要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社会
奖励军功,限制贵族
推行县制,君主任免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井田,授田百姓
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
什伍连坐,互相纠察
官僚政治
中央集权
巩固小农
土地私有
增加赋税
加强统治
特点
顺应潮流
时间最长
涉面最广
最为彻底
最为显著
(一)变法运动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一)变法运动
3、商鞅变法
(1)内容:
(2)性质:
(3)特点:
(4)影响: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抓捕商鞅。商鞅在逃亡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理由是“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商鞅只得黯然离去,最后商鞅被车裂而死。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①积极: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②消极:
刑法严酷、赋税沉重、加重人民剥削与压迫
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变
变革之象
应对之策
政局之变: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
夷夏之变:华夏认同,民族交融
经济之变:铁器牛耕、生产力大发展、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阶级之变: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变法运动(变革家)
百家争鸣(思想家)
孔子
老子
学派
儒家
道家
理想社会
主张恢复等级森严的礼制社会
小国寡民
政治主张
“仁”、为政以德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其他贡献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教育举措:创办私学
整理《诗》、《书》、《礼》、《易经》、《春秋》
“道”为万物本源;辩证法
朴素的唯物史观
代表人物
(二)百家争鸣
“随着私学教育的出现,普通人也可以接受教育,知识传播面更加广泛,直接催生了“士”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刺激了思想文化的重组与更新。……列国在兼并形势下,竞相颁布优惠的人才政策,对不同的学说采取宽松政策,意图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摘编自于凯《战国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百家争鸣
(1)阶级:新兴的士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3)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
(4)教育: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5)学术:国家分裂和战乱,人们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
根本: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百家争鸣是其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背景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应变之策·百家争鸣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战国
“仁政”;性善论
荀子
战国
隆礼重法;性恶论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家
庄子
战国
逍遥自由
法家
韩非
战国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中央集权思想
阴阳家
邹衍
战国
相生相克
代表人物
小组探究:我为百家代言
选取某一思想,构建逻辑,阐明该思想所应对的变革之象。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齐直王在齐国都城临淄稷门设立的一个招徕四方文士讲学议政的官办学术机构。历时145
年,几乎与田齐政权相终始。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班固《汉书·艺文志》
活动探究:寻找“争鸣”中的“共鸣”
作为思想敏锐的学术群体,诸子不约而同地继承“义”、改造“义”、发展“义”,以“义”作为建构自身学说的立足点,“义”不仅成为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也是百家共鸣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责任感,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们直面现实的苦难,积极逆挽世运,以图天下大治。一句话,就是希望天下大治、社会和谐,这是诸子的共同心愿,也是战国文化精神的整体诉求。
——桓占伟《百家争鸣中的共鸣——以战国诸子“义”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活动探究:寻找“争鸣”中的“共鸣”
义
百家争鸣争什么?——治世方案
百家争鸣怎么争?——稷下学宫
在争鸣中的共鸣:
从“义”这个基点出发,围绕如何改变社会动荡的现状,如何恢复或重建秩序这一中心话题展开,积极逆挽世运,以图天下大治。
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1.
(2020·全国Ⅰ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1.经济上
铁犁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
(1)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遭到破坏,奴隶主贵族逐步没落。
(2)社会关系的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等阶层
(3)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时代的潮流。
3.军事上:诸侯之间兼并战争频繁,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4.思想上:私学兴起,学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5.民族关系上:在频繁往来和密切练习中,华夏族与周边族群以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为纽带而日趋融合。
课堂小结
社会大变革时代
社会大转型时代
生产力提高
经济发展
旧制度崩溃
分封制瓦解
宗法制瓦解
井田制瓦解
礼乐制瓦解
战国变法运动谋求富国强兵
士的崛起
游说争辩
郡县制建立
官僚制建立
封建土地制建立
百家争鸣
新制度形成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破镐京
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
东周建立
春秋开始
公元前476年
春秋结束
公元前475年
战国开始
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
战国结束
公元前256年
东周灭亡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东周
注意:一般认为东周包含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