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时传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文章的体裁,体味人物通讯的基本特点。
(二)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三)体会“于朴素中见奇崛,于平实中显机锋”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点:了解时传祥的故事,研讨作者在这篇通讯中表达的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篇通讯,最早发表于1995年5月17日,是《工人日报》推出的“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中的一篇。这篇通讯曾获1995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在当时引起较大反响,并被一些新闻院系选为必读篇目。
如何理解“重访精神高原”?大家谈一谈。
明确:
“精神高原”形象地比喻高尚的精神品质,“重访”蕴含着重新发掘曾经辉煌过、曾经影响过一代人的劳模精神。阅读文章时,要仔细体会这一点。
请问各位同学,你对时传祥有哪些了解呢?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人物 而且还用“寻找”这个词呢?
今天,就让我们真正了解时传祥这位不平凡的人物。
(二)让学生展示有关时传祥的图片及资料。大家谈对时传祥的了解,讲有关时传祥的故事。
(要求学生课前查询有关时传祥的资料。)
时传祥是一位“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掏粪工人,山东省齐河人,中共党员。
时传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4岁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那时的城市清理厕所主要靠人工来做,因而产生了“掏粪工”这一行业。时传祥的工作就是每天用粪勺挖、用粪罐提、用粪桶背、用粪车运,清理城里的粪便。旧北京城的路非常难走,时传祥每天推着送粪的破轱辘车,来回二三十里,常常是“一步三歪,步步打转”。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都要每天往返4趟,工钱则少得可怜,一个月挣不到3块银元。他们住的地方更是简陋,13个伙伴跟一头驴睡在一起,即使这样的住所还时常呆不住。他们常常是吃在马路上,头枕半块砖头睡在马路上,一条破棉裤补了又补,穿了整整8年。
在旧中国,掏粪工受到社会的歧视。有一次,他给京城的一个大律师家掏粪,干完之后想讨口水喝,谁知那家的阔太太竟然藏起了水瓢,盖严了水缸,让女佣人拿喂猫的盆子给他盛了一点水。
日伪统治时期,粪霸逼他去日本兵营掏粪。进门的时候,他因为双手推着轱辘车,无法给站岗的日本兵摘帽敬礼,被日本兵用枪托和皮靴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投降之后,城里又住了美国兵,他们开着吉普车在街道上横冲直撞,有一次竟故意撞翻了时传祥的粪车,撞伤了他的腿。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继续从事城市清洁工作。他带领全班由过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则每班背90桶,最多每班掏粪背粪达5吨。管区内居民享受到了清洁优美的环境,而他背粪的右肩却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因此而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也赢得了很多荣誉。
1954年,他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56年当选为崇文区人民代表,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时传祥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还被选为“群英会”主席团成员,同年被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
1964年,他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主席刘少奇曾握着他的手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文革”期间,时传祥因与刘少奇的亲密关系等原因受到冲击,被污蔑为“工贼”遭受毒打,于1971年被遣送回山东原籍。1973年8月,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气愤,指示立即派人把他接回来治病。他随后被接回北京,于1975年5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60岁。他去世之前还反复叮嘱,让儿子继承父志,也当一名称职的环卫工人。
……
(三)整体感知
1.了解文体特点。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属于新闻作品。新闻的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消息或时事报道,更注重时间的及时、事件的突发;通讯、报告文学更看重事件的本质与升华。
2.阅读全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1)本文通过哪些典型事例来展示时传祥的品格?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全文三个部分各侧重于介绍哪个方面
(3)时传祥具有怎样的精神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明确:
(1)为耿大爷家从厕所捞砖、洗砖、垒墙、清厕;带领工友自我加压,提高工作效益;成为劳模后回乡仍然坚持扫大街;对刘主席的爱戴。
(2)课文第一部分以散文诗一样的语言,交待了整篇通讯的历史背景材料,为后文详细介绍人物命运营造环境背景。
第二部分用具体事例侧重写时传祥的敬业、实在。
第三部分侧重写时传祥的正直本分,并通过时传祥家人及“挺有身份的人毗:”的话,说明时代呼唤时传祥精神。
(3)时传祥精神可概括为:敬业、实在,正直、本分。
3.教师评点归纳:
时传祥,曾经因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正直本分而成为劳模,国家主席与掏粪工人诚挚的握手掀起了“掏粪热”,掏粪也因为劳模成了光荣的劳动,时代凸现了时传祥。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刮起的狂飙,毁掉了共和国的主席,也毁掉了一个掏粪工人,时代摧毁了时传祥。
(四)研讨探究
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1、时传祥是那个时代的先进人物代表,在当今的现代化社会,掏粪工早就消亡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再来写他呢?请结合“重访精神高原”活动,思考作者重拾老话题的用意。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2.课题“寻找时传祥”中为什么用“寻找”一词
明确:“寻找”的含义有两层:
一是要发掘劳模时传祥身上仍闪烁时代光芒的精神特质,呼唤人们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本分;
二是含蓄地指出在“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里,虽然有人迷失了,但心存美好的人们却仍然渴望与向往时传祥精神。
(五)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寻找时传祥
人物通讯孙德宏
时传祥精神——正直、敬业、实在、本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请理解性的说说上节课内容。
(二)研读探究
1.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这一部分的行文特点及作者意图。
(学生朗读讨论,发表意见,教师引导、点评。)
明确:这一部分首先点明时间及事件,没有具体叙写事件,只是用抒情的语言为后文详细介绍人物命运营造环境背景。
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向读者传递的主要信息是: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刮起的狂飙,毁掉了一个掏粪工人,也毁掉了共和国主席,更毁掉了我们做人的良知。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痛苦的思考,使人倍感“重访精神高原”的重要性。
作者在通讯的开始就以沉重的笔调揭示人物的命运,既有极强的震撼力,又启发读者深刻的反思,起笔凝重,感情强烈。与一般的人物通讯相比,其主题的开掘更为深刻。
2.“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特征。本文写于时隔几十年的九十年代,作者对当时的情形已经无法直接描述,那么他如何遵循这一原则的呢
(请学生研读二、三两部分,分析讨沦,发表见解。教师引导评点。)
明确:只有靠采访知情人,才能写出时传祥当年的事情。
比如老师傅的惊讶与激动;儿女们清楚地记得的往事;老伴的激动与黯然等。运用侧面描写展现人物原貌。作者几乎没有用什么形容词,更没有作者的主观议论,只是用记者采访的人物陈述及其评论,让读者充分体会通讯真实性的特点,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
3.本文想要表达的主题是通过叙写劳模时传祥的事迹,揭示当今人们应该有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说明时代需要时传祥精神。那么,作者是如何将五六十年代的劳模事迹与现代人的思想结合起来的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找到有关语言,揣摩作者开掘主题的思路,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引导点评:
开头作者以散文诗的语言,揭示了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时隔多年旧事重提,引人反思;然后写记者采访时,中学生漠然无知,老师傅惊讶激动,更是含义深刻;对往事的回忆,引起老人们的愤愤转折:“嘿!现如今叫什么 谁还理会个背粪的……”在后来的采访中,大凡了解些时传祥的,谈话多是这么“转折”的……作者虽然未对此作何评论,但他的思想倾向是明确的。
结尾含蓄。写时传祥遭人而且是几位挺有身份的人的嗤笑,这本身就说明现实生活存在的问题;而“后来其中一人单独”对记者表示了对时传祥精神的渴望与向往,这是一种更深刻、更耐人寻味的对主题的深化,是对今天人们内心仍存美好的一种肯定,而这种肯定是急需普遍起来的。
4。作者在写作上有怎样的特色呢?
文章追求用一种十分平实、十分朴素的形式与格调,来揭示内容丰厚的重大问题。这是因为作者将自己激动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都隐藏在一种引而不发、含而不露的客观叙述之中,与现在的一些虚张声势、情感虚假的报道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引发当代人的深层思考。所以有评论者称此文为“于朴素中见奇崛,于平实中显机锋”。不太讲究修辞,依然有动人的力量,这缘于它的真实性。
(三)布置作业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某幼儿园老师指着一名环卫工人的孩子教育其他小朋友说:“你们若不听话,将来也得像他父母一样去扫大街、掏厕所!”如今这个时代,有这样的想法是非常普遍的,如何又能重新唤回时传祥精神呢?对于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见解。
板书设计
寻找时传祥
内涵丰厚,主题深刻
于朴素中见奇崛,于平实中显机锋《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作品赏析
编辑整理
一、内容结构
作者已经把课文分为5个部分,用简练的语言去概括这五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引出下文,引出所要叙述的内容;第二部分主要是讲述时传祥一些重要的事迹;第三部分主要是讲述文革期间的时传祥;第四部分主要是描述采访中的一些片断;第五部分主要描述与几个特殊身份的人的采访片断。
这五个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大段,即第一部分是第一大段;第二、三部分是第二大段,主要记叙时传祥的一些重要事迹;第四、五部分是第三大段,讲述采访的一些片断。
二、思路探究
本文的思路很容易找出,就是以寻访时传祥为主线索,中间穿插时传祥的有关事迹的描述,主要是以时间为序去安排全文:
1、可以从作者写作的目的入手,即为什么作者要写这一篇文章。写时传祥的事迹,就是为了找寻那曾经激励我们奋斗不息的精神。在写时传祥的基础上,展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这就是全文的一个整体思路。
2、可以先分析时传祥的事迹,阅读二、三部分就会发现,作者对时传祥的描述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选取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片断去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所选取的有关时传祥的几个片断在文章中有什么特殊的含意?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然后慢慢引到写时传祥不仅仅是为了写这个人,更重要的是写以时传祥为代表的劳动者身上所折射出来的精神,慢慢涉及到文章的主题。
3、分析完了时传祥的事迹后,可以再去分析作者在寻访时的几个片断即文章的四、五部分。作者在本文中并没有详细介绍寻访的过程,而是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能够引起人们思索的几个片段,这样写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却受到不同的待遇,这些变化能够说明什么问题?这样,就能进一步引发读者思考本文所要揭示的问题——即如何去创建人的“精神高原”。
4、课文的第一部分实际起了一个引子的作用,作者这样写目的就是为了引起下文,这一部分自有它写作上的一些特点,这在“合作讨论”中已经有了分析,这里就不详述了。
三、分析局部思路
以第四部分为例,其余就可以举一反三。
第四部分主要是讲述寻访的一些片断,以及这些片断中作者所要揭示的问题,这一部分的分析重点是语言的分析,通过分析语言去把握课文的主旨。
如:人们诉说了以上的历史,同时也说了如下的现实。
这句话起了一个过渡的作用,作者用它来转人寻访的一些片断,“以上的历史”是指时传祥对工作的认真与无私,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他以及他的工作的肯定与赞颂。“如下的现实”则是指采访时所发现的今天的人们对这种职业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今天,人怎么这样?!”
说这句话的是北京市环卫局的一位干部,“这样”指的就是环卫工人被打事件,言外之意就是对这种工作的歧视,这与五六十年代人们对这种职业以及从事这种职业的人的肯定与尊敬,形成鲜明的对比。搞好环卫工作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在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为什么反而被人们瞧不起,是不是物质越发展,人们的卫生观念越来越差?这个问题让所有的人感到困惑,所以这个干部对社会发出了这样的质问与感叹。
当今社会不仅发生环卫工人被打的事件,而且环卫工人的婚姻问题也受到严重的影响,“没有城市小姐肯嫁掏粪工”“干点什么不比这体面”,许多人在选择对象时,把职业是否体面看作一个重要条件,似乎人品倒是放在其次了。刘少奇曾经所说的“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否还能有以前的作用?掏粪这种工作为越来越多的文明的人们所瞧不起,环卫工人的可悲处境以及低下的地位从文章的这些话语中明显可见,这不仅让环卫工人,也让作者以及所有有正义感、有社会良知的人们深感不平。
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离不开环境的文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环境的幽雅与洁净,这一点是人们所共识的,环卫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有人说“时传祥是环卫系统的榜样,环卫工人们该好好地学”。可是细读这句话却不能不让人深思,时传祥本为社会的楷模、各行各业的榜样,这里的“好好地学”,不是学他这个人,而是学习他那种无私忘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可有的人却只把这看作环卫工作里面的事情,与其他职业无关,更与己无关,甚至于发出“光让我们学能顶什么用”的荒唐的论调,是极不正常的。的确,社会是一个大家庭,需要和谐共处,我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是只有光付出,得不到回报的现象举不胜举,不劳而获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样的局面能持续多久呢?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倒退?……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所深思的,也需要更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作者呼唤一种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的出现!
把握一些关键性的语言,就能够通过这些语言窥视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四、分析语言
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可以分析这些疑难语句,这样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主旨。
作者在涉及文革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时,并没有直接点明,而是用了一些比较含蓄的写法,如“动荡的岁月”“劳动有罪、正直有罪的年代”等,其实这种含蓄的写法更能体现文革的特殊性,也更能体现作者那种沉痛的心情。
“偌大京城,人海茫茫,人事沧桑。”这句话能体现出作者寻访的艰辛与不易,几十年过去了,要去寻找一个已经去世的人的事迹,谈何容易!同时也能暗示出这次寻访的结果可能会出人意料。
“挨打、挨骂、吃不饱又成了时传祥的生活”这句话中的“又”字用的好,能够揭示出时传祥以前的生活,同时也与“经常挨打挨骂吃不饱的时传祥动情了”相呼应,也能反映出文革那段黑白颠倒的岁月。以前的挨打、挨骂、吃不饱是为生活所迫,现在则主要是因为所谓的“政治原因”。这句话更明确地点出了时传祥在那段岁月中所受到的“待遇”,由曾经的人大代表到了“工贼”,确实令人深思。 《寻找时传祥》同步闯关练习
同步闯关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足迹(jì) 偌(ruò)大 沧(cāng)桑B.师傅(fù) 老茧(jiǎn) 污蔑(miè)C.颤(chàn)抖 黯(àn)然 捞(lāo)钱D.感慨(kǎi) 薯(shǔ)干 垒(lěi)砌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漠然 诚挚 尤其 记忆尤新B.述说 遣送 跌宕 动荡不定C.添置 使馆 钳制 名额限制D.宽敞 随机 狐疑 孤身一人3.下面文段空白处依次应填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1972年10月26日,一直半昏迷的时传祥______变得很激动。他让老伴把院门、屋门都插上,______让做几样“好菜”,翻箱倒柜找出半瓶薯干酒。他要敬13年前这一天握着他的手鼓励他的刘主席一杯:“______冲他能看得起俺这个掏大粪的,俺就到死______不信他是个坏人!”A.还 竟 就 也 B.还 竟 要不是 都C.竟 又 就 也 D.竟 又 要不是 都4.下文加粗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今天,循着那渐被淡忘了的历史,记者去重访时传祥的足迹,探寻他的生前身后。B.就像是述说自己的光荣一样,“知道吗?那时咱这北京也有一种‘热’,那叫‘义务掏粪热’!”C.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更是人民的勤务员……D.至今,他的儿女们还清楚地记得爸爸当年给他们讲周恩来总理给他夹菜劝饭时的口气和眼神……5.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 )“万里、崔月犁副市长跟时传祥背过粪,万里还说自己是时传祥的‘第一大弟子’;____________……知道吗?那会儿来背粪得预约!”可是,很快,老人们就又有些愤愤地,“嘿!现如今叫什么?谁还理会个背粪的……”A.大中学校师生、作家、记者、演员都争着来时传祥清洁队参加义务劳动,连人民的公仆也以同时传祥一起背回粪为光荣B.演员、大中学校师生、作家、记者都争着来时传祥清洁队参加义务劳动,连到北京出差的人也以同时传祥一起背回粪为光荣C.演员、大中学校师生、作家、记者、都争着来时传祥清洁队参加义务劳动,连人民的公仆也以同时传祥一起背回粪为光荣D.当官的、大中学校师生、作家、记者、演员都争着来时传祥清洁队参加义务劳动,连到北京出差的人也以同时传祥一起背回粪为光荣6.选出下列讽刺意味最弱的一项( )A.他们死于同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B.在后来的采访中,大凡了解些时传祥的,谈话多是这么“转折”……C.某幼儿园老师指着一名环卫工人的孩子教育其他小朋友说:“你们若不听话,将来也得像他父母一样去扫大街、掏厕所!”D.若干年后,一个“文革”中曾踢打过时传祥的徒弟,带着妻儿在师傅的遗像前泪流满面……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0题。又过了若干年,记者循着那渐被快节奏的人们淡忘了的历史,去寻访时传祥,寻找今天还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在《工人日报》那已经发黄发脆了的两大本剪报资料中,在北京市和崇文区的环卫局,在时传祥清洁班,在时传祥家,随便在哪个路边……人们诉说了以上的历史,同时也说了如下的现实:1990年,北京环卫系统招工,应招278名,实招181名;1991年又一次招工,办的是“专场”,计划招200名,只有67人报名,实招32人;1992年“专场”取消名额限制,多多益善,结果报名15人,实招3人!待到1994年,前两届招的213人走的走,调的调,只剩下24人……某幼儿园老师指着一名环卫工人的孩子教育其他小朋友说:“你们若不听话,将来也得像他父母一样去扫大街、掏厕所!”北京市环卫局一位干部给记者一大叠材料:“小伤不算,仅1994年,我们环卫工人被打事件就多达78起!”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一天不搞卫生谁受得了?今天,人怎么这样?!”今年65岁,曾与时传祥一同背过粪现已退休的任华亭老师傅对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大伙看不起老时那样的,受害的还是大伙!”就是这个任华亭,5年前退休后,还背着粪桶蹬着板车去那些吸粪汽车进不去的胡同里,义务掏了3年粪!如今,他孤身一人,家里一件电器也没有,只有两只许多年前的旧木箱和两把刚添置的木椅。然而,几年来却向亚运会、希望工程捐了近万元人民币。“我过得挺好。现在有的人比我过得差。能帮就帮一把。”他这么说。现任时传祥清洁班班长王立冬,因为“没有城市小姐肯嫁掏粪工”,娶了农村户口的妻子,妻子至今没有工作。他告诉记者,他所在的那个队,1978年在京城招了他们那一拨工人后,基本就再没来过新人——断了线了:干点什么不比这体面?预约采访之外,记者几次在街上随机采访。一些人说,时传祥是环卫系统的榜样,环卫工人们该好好地学。有的环卫工人则说,光让我们学能顶什么用?……这世界,变化真大!……当听到要写时传祥时,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黯然:“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记者默然。几天前,记者与几位挺有身份的人士聊天。有人问“忙什么?”“在写时传祥。”大家就笑。后来其中一人单独对记者说:“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7.“今天还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指什么?试作出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画线部分的数字说明了什么?在文中再找几个例子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怎样理解时传祥妻子的“黯然”和记者的“默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最后一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秋天的怀念史铁生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⑤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1.第一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2.对第6段中“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了母亲的病很危险B.揭示了母亲不幸的命运C.侧面表现了崇高的母爱D.揭示了母亲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3.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①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②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篇小说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B.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C.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D.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微型作文你关注过身边“时传祥”们吗?关注一下他们的生活条件,对其中一些人作采访,写成一篇通讯。 参考答案:1.B(“傅”在此读轻声)2.A(犹)3.C4.C(不好说“更是”,只宜说“也是”,这样就显得相互平等)5.D6.B7.今天还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主要指人的奉献精神不稳定,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风尚。8.画线部分的数字说明了今天环卫工作的现状十分让人担忧。再如某幼儿园老师教育小朋友的话,又如“没有城市小姐肯嫁掏粪工”的现象。9.时传祥妻子的“黯然”和记者的“默然”都很现实地表达了现状的严峻与无奈。10.表达人们普遍的一种愿望:希望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拓展阅读】1.A(B项母亲忍受不了、C项却又无可奈何、D项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均不合母亲的形象)2.D(揭示了母亲坚韧、顽强的性格正是经历过千辛万苦的磨练才形成的)3.①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②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4.本文塑造了一位忍着肝病的巨大痛苦,帮助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母亲的形象,歌颂了母爱的崇高伟大。5.B(本文并非是以“日常琐事”为题材,因为小说选择的是生活中一个非常时期——儿子双腿刚刚瘫痪,母亲又身患重病。正是在这种不寻常的题材中,显示了母亲的坚韧、顽强,从而写出了母亲的崇高伟大)【微型作文】提示:采访之前一般要先与被采访对象进行预约,拟一个采访提纲。可以一个人采访,也可以几个人合作采访。采访时要注意记录,最好是录音,回来再进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