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第4课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拓疆土、尊崇儒术等举措,
2.认识统一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3.通过了解汉代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BC202年--AD9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或前汉。
中央: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地方:郡国并行制
基础回顾:汉承秦制
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年,由于社会经济凋敝,统治秩序尚待重建,因此汉高祖不得不维持现状,封功臣大者为王,小者为侯。
当时异姓诸侯王共有七人,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
、燕王臧荼
、长沙王吴芮
、韩王信。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郡国并行制”
郡(郡县)
国(王国-侯国)同姓诸侯国
刘邦所封的同姓诸侯王的封国,占据了国土的大部。……诸侯王占据了全国大片土地,其中尤以齐、楚、吴三国最大,几乎“分天下半”(《史记·吴王濞列传》,这里指占王国天下的一半)。当时全国大约有五十四个郡,各诸侯国就占三十九个郡,仅齐一国就有七郡。归西汉王朝中央政府统辖的,只有十五个郡了……。显然,属西汉中央政府统辖的只是当时中国的中、西部一小部分地区,而北、东、南一大片地区则是分属各诸侯王国的。从人口数量比较,据有的学者推算,汉初人口总数约有一千三百万。而西汉政府直接统治地区的人口约为:户九十七万,口四百五十万;属于诸侯王国的人口约为:户一百八十万,口八百五十万。这样,中央直接统辖的地区与诸侯王国地区的人口比为5.29:10。
——林剑鸣《秦汉史》
刘邦大封同姓王
“惩亡秦孤立之敗,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诸王“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至百官,同至京师”
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要(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亲者或亡(无)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偪(逼)天子,……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贾谊《治安策》
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阅读导学案,贾谊《治安策》中提出解决郡国并行制诸侯势大问题的措施是什么?那么晁错又是怎样做的呢?
晁错给景帝上《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七国之乱
直接原因:景帝削藩
根本原因:高祖分封
同姓王
结果:中央集权加强
对汉代郡国并行制的评价
(1)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扩大地方王国的自主权力,中央政府所对地方事务不多加干涉,也是当时“无为而治”的表现形式。
(2)当时的郡国并行制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作用,因为它增强了各王国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便于因地制地发展地方生产。因此在整个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汉初分封王国、侯国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主要是这些王国权力过大,很容易形成割据势力,给汉朝的治和稳定理下隐惠。但不能因此否定在汉初特定历史环境中,这一体制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知识拓展: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是分封制局部恢复的体现,但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主体依然是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驷马鞍车
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尊奉黄老之学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黄老之学
汉初黄老之学实行的背景
1.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形势所需;
2.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巩固统治。
3.
黄老思想中的无为而治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
1.“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减少财政开支
2.对外与匈奴和亲,养精蓄锐
背景:
措施
积极:黄老思想适应汉初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有利于汉初社会经济迅速恢复,促进了西汉社会稳定,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消极:致使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土地兼并激烈,匈奴为患,时刻威胁西汉稳定
4.影响:
文景之治
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
,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文景二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以鼓励农民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同时也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的养精蓄锐时期。
二、西汉的强盛:
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文学家。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丞相权重,威胁皇权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汉武帝该选择怎样的治国思想呢?
1.汉武帝集权措施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朔京师。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朝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主父偃传》
(武帝)令诸王得推恩封子弟为列侯,于是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又令诸侯十月献酎金,不如法者,国除,其县邑皆别属他郡。……自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
——《通典·职官》
(1)颁布“推恩令”和酎金夺爵,削弱诸侯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上:
教师点评:
削藩,实际是对汉初郡国并行体制的修正,由双轨制回到郡县一轨制上来,而武帝所采取的推恩令和酎金夺爵等措施,体现了在解决政治难题中的高度灵活性,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实现了体制的平稳转型。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汉武帝设“中朝”牵制“外朝”示意图
皇
帝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中朝
外朝
亲信近臣
(2)设立中朝(内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材料一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是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至昭、宣(帝)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朝闻政事。
――《汉书;
刘辅传》
材料叙述的是什么制度?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制度:内外朝制度。
实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设立13刺史和司隶校尉,监察地方
司隶校尉:督察三辅、三河、弘农,“公卿贵戚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
注: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
汉代刺史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后来刺史权力渐重,积久成制,西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东汉末年州牧掌一州军政大权,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刺史制度的形成、演变与两汉政治休戚相关。刺史、州牧的地方官化是东汉政权瓦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西汉自建立以来,币制混乱,郡国铸币失控又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之一,故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将汉高祖下放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
2.经济上:
(2).币制改革,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
(2).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生产和销售
(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对商业贸易进行宏观调控,平抑物价
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由大农令孔仅和桑弘羊提出。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从而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商人垄断市场,从而使物价稳定。
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实行均输和平准使得京师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打击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
4.颁布算缗、告缗令,抑制工商业者。
算缗是西汉武帝时国家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把大工商业主和高利贷者从农民身上剥削来的财物收归国有,是历史上大规模的抑商运动。增加了国家收入,打击了奴隶制残余,缓和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封建经济基础的巩固,但是也迟滞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告缗是当时反商人瞒产漏税的一种强制办法。为汉武帝的内外功业提供了物质保证,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但西汉后期,商人与官僚、地主逐渐合流,加剧了土地兼并,直接导致当时严重的社会危机。
这两项法令,实际上都是秦和汉初以来抑商政策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董仲舒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设太学,确立儒学正统思想
3.思想上: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董仲舒
董仲舒新儒学
思想一: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董仲舒《春秋繁露》
思想二:君权神授
思想三:天人感应
有利于强化君权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思想四:发挥“仁政”,主张限田、薄敛、省役,轻徭薄赋
材料四 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官僚、贵族、侯王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种种违法逾制行为十分严重。土地兼并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阶级矛盾日益剧烈。他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塞兼并之路”,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有助于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
巩固政治统治
材料五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汉书·董仲舒传》
思想五: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提倡孝道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评价——实质是思想文化的专制
积极方面: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3、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消极方面:
(4)结束了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使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
(5)“三纲五常”宣扬纲常伦理,充满了封建意识,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2)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学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
(3)设五经博士
课堂导思:汉武帝有没有真正做到独尊儒术?
编户齐民:
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1)实行:编户齐民:推行严密户籍制度,增加政府税收。
4.社会治理上:
张汤(?—公元前116年12月),西汉时期官员、酷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因为治陈皇后、淮南、衡山谋反之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张汤先后晋升为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与赵禹编定《越宫律》、《朝律》等法律著作。用法主张严峻,常以春秋之义加以掩饰,以皇帝意旨为治狱准绳。曾助武帝推行盐铁专卖、告缗算缗,打击富商,剪除豪强。颇受武帝宠信,多行丞相事,权势远在丞相之上。
(2)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等不法行为。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5.军事上: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
2.张骞凿空之旅,开辟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影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你了解王莽吗?
金错刀
二、东汉兴衰
位面之子
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光武中兴”措施:
政治上:
1.设置尚书台,严格控制外戚干政,加强中央集权
2.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财政支出
3.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上:
1.轻徭薄赋,清查垦田、人口
2.重视民生:下诏释放奴隶
思想上:
1.提倡文教,重视儒学,以“柔道”治天下
结果: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1)东汉后期统治①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②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东汉的衰落
(2)黄巾起义①原因: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②概况: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③结果: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兵各个击破,但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东汉田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政治经济组织,规模很大,内有躲避战乱或赋税劳役剥削的农民及家内奴隶,拥有家兵,住有坞堡壁垒,不用缴纳租赋,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后逐渐演变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
四、两汉的文化
1.文学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汉赋: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具有现实主义特点
乐府诗---上邪
作品赏析
2.医学: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张仲景(东汉)
:
编著《伤寒杂病论》,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张仲景也被后人成为“医圣”。
华陀(东汉):精于方药针灸,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最早的麻醉药“麻沸散”和最早的体育保健体操“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进行健身。后人称之为“神医”。
《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3.科技上:
(东汉)张衡
浑象仪
地动仪
1、水运浑象仪
?
2、候风地动仪(测定地震方向)?
3、地球是圆的,比欧洲早1000多年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成为了主要书写材料,为中西文化传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4.农业上:
《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作“《氾胜之》十八篇”,《氾胜之书》是后世的通称。《氾胜之书》与《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