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3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教学重点:
1. 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园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 “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 ( 一折 ) 。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 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 ( 二折 ) 。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悬念:里边有什么,能走得通吗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 ( 三折 ) 。接着写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此中人语曰:‘不足为外人道’”,又设下悬念: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又为之遗憾 ( 四折 ) 。“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又设下悬念:找到了吗 “不复得路”,又为之迷惑不解 ( 五折 ) 。
这是一篇内容新奇、文字优美的散文。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从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情况写起,第二、第三自然段是全篇的中心,先着重写渔人看到的景象,后写渔人了解到的内情。最后两段写桃花源一现而转瞬即逝的奇特情况,使桃花源蒙上神秘的色彩,如真似幻,可望而不可即。
(一)课堂导读
[原文] 桃花源记
[讲解] 桃花源:地名,作者虚构的理想化佳境,据说在今湖南省桃源县。记:游记。]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讲解] 晋太元中:晋代太元年间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 。武陵人:武陵郡 ( 今湖南 常德一带 ) 人。捕鱼为业:即 ( 以 ) 捕鱼作业职业。
[原文]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讲解] 缘 ( yuán ) :沿着。 溪:溪流 行:划行。 忘路之远近:忘掉了路程的远近 ( 句首省略主语“渔人” )
[原文]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讲解] 逢:遇见。 夹岸:夹溪两岸。 数百步:几百步。中无杂树:当中没有别的树 ( 只有桃树 ) 。芳草鲜美:芬芳的青草鲜艳美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杂错。]
[原文] 渔人甚异之。
[讲解] 甚:非常。异:奇怪。即“以 ( 之 ) 为异”,意思是“认为 ( 它 ) 奇异”。
之:这些,代指“桃林美景”。
[原文] 复前行,欲穷其林。
[讲解] 复:又。前:行前。行:行走。欲:想要。穷: ( 走 ) 尽。其:这 ( 片 ) 。林:桃林。]
[ 小结 ]以偶逢桃林作为文章的开端,记述武陵人无意中发现桃林的奇丽景色,引起了他探寻桃林尽头的兴趣。本段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及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渔人驾船驶向桃花源的经过。文章着眼于一个“异”字,而引出下文的“桃源仙境”;又以一个“穷”字,紧连下段首句的“尽”字。
[ 译文 ]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驾船沿着溪流向上划去,竟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见一片桃树林,夹着溪水的两岸有好百步,里面没有一棵别的树,芬芳的青草鲜嫩美丽,散落的桃花铺了一地。打鱼的人十分惊奇。又继续向前行走,想探寻那片桃树林到哪里为止。
[原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讲解] 尽:尽头 ( “尽”后省略介词“于” ) 。水源:溪水源头。便得:就见。一山:一座山 ( 本句句首省略主语“渔人”。 ) 口:洞口。仿佛:隐约。若:像。光:光亮。
[原文] 便舍船,从口入。
[讲解] 便:就。舍:舍弃。从:自。入:进去。]
[原文] 初极狭,才通人。
[讲解] 初:起初。极:非常。狭:狭窄。才:仅仅。通:通过。人:一人。]
[原文]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讲解] 复行数十步:又走几十步。豁 ( huò ) 然:一下子。开朗:开阔明朗。]
[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讲解] 平:平整。旷:空旷。屋舍:房舍。俨 ( yǎn ) 然:整齐状。良田:肥沃的田地。美池:美丽的水池。桑竹:桑树竹子。属:类。阡 ( qiān ) 陌 ( mò ) :田间小路 ( 阡:田间南北方向的 方路;陌: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 ) 。交通:交错相通。鸡犬:指鸡、狗的叫声。相:副词,彼此。闻:听见。]
[原文]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讲解] 其:那 ( 代指“口内” ) 。中:里面。种作:耕种劳作。衣着:穿着。悉:都。如:像。外人:外边的人 ( 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 。 ]
[原文]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讲解] 黄发:老人 ( 旧说为“长寿的特征”,此指上年纪的人 ) 。垂髫 ( tiáo ) :即小孩子垂下来的头发,此指未成年的孩子。并:一并、都。怡 ( yí ) 然:和悦的样子。自乐:自得其乐。
[ 小结 ]此段写桃花源情况,主要讲述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渔人眼中的桃花源呈现一片和平富庶的景象,人们安居乐业,家畜兴旺,这里暗暗反衬出现实社会的动乱黑暗。
[ 译文 ]桃花林一直延到溪水的源头,在那里发现一座山,山有小洞口,好像里面有亮光。打鱼的人就丢下船,从小洞口走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刚好能通过一个人。又往前走几十步,眼前突然变得明亮开阔起来。土地平整空旷,房屋也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水池和桑树、竹子一类的东西。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叫声到处都能听到。里面的人来来往往种田做活,男男女女穿的戴的,都跟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都和悦地自得其乐。
[原文]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讲解] 见渔人:见到渔人 ( 句首省略主语“村中人” ) 。乃:就。大:非常。惊:惊异。所从来:从什么地方来 ( 所从来,即“从所来”。)
[原文] 具答之。
[讲解] 具:详尽,同“俱”。答:回答。之:代词,他们,代“村中人”。“具答之”这句句首省略主语“渔人”。
[原文]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讲解] 便:于是,就。要 ( yāo ) :邀请,同“邀”。还家:回家,句首省略主语“村中人”。设:摆。作食:备饭。]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闻:听说。有此人:有这人,指“渔人”。咸 ( xián ) :都。讯:消息。
[原文]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讲解] 自云:自述。先世:祖先。避:逃避。秦时乱:秦时战乱。率:带领。妻子:妻子和子女。邑人:乡亲。邑 ( yì ) :古时地方的区域设置。绝境:与世隔绝的境地。不复出焉:不再出去了。焉:助词,表陈述。遂:于是。与外人:与 ( 桃花源 ) 以外的人们。间隔:间离断绝 ( 往来 ) 。
[原文]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讲解] 今:如今。何世:什么时代。乃:竟。有汉:有过 ( 经历过 ) 汉朝。无论:不要说。魏晋:指汉以后的朝代。
[原文]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讲解] 此人:这个渔人。一一:一件一件地。为:给 ( 后省略代词“之”,代“桃花源的人” ) 。具:同“俱”,详尽。言:讲。所闻:所听到的 ( 世事 ) 。皆叹惋:都惊叹惋惜 ( 省略主语“源中人” ) 。
[原文]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讲解] 余人:其他的人。各:各自。复:又。延:邀请。至:到。其:他们的 ( 源中人的 ) 。皆出酒食:全都拿出美酒和饭食。 ]
[原文] 停数日,辞去。
[讲解] 停:停留。数日:几天 ( 此句句首省略主语“渔人” ) 。辞:辞别。去:离去。
[原文]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讲解] 此中:这里面 ( 指桃花源里 ) 。语 ( yù ) :告诉。云:说。不足:不值得、不足以。为:向。外人:外边的人 ( 指桃花源以外的人 ) 。道:说。也:助词,表祈使。
[ 小结 ]此段写渔人作客桃花源中,受到热情款待的动人情景,从而显示出源中人的淳朴真诚和他们生活的富庶安宁。作者用“先世避秦时乱”来影射当时动乱的现实;用“绝境”、“间隔”和“不足为外人道”,为渔人后来“迷”而“不复得路”,而桃花源终不可寻的结局暗伏一笔。
[ 译文 ]这些人见到打鱼的人,非常吃惊,问他从哪儿来。打鱼的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就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做好饭菜款待渔人。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我介绍说,当年我们的祖先因为逃避秦朝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孩子和乡亲们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出去,从此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问起如今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甭说魏、晋了。这个渔人把自己所了解的事情都一件一件地对他们详细讲了,大家都叹息不止。村中其他人又分别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招待他。住了几天,渔人要告辞走了。这里面的人对他说:“我们的情况不要对外面的人说。”
[原文]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讲解] 既出:已经出来 ( 句首省略主语“渔人” ) 。得:寻得。其:那 ( 只 ) 。便:就。扶:沿、顺着。向:原来的。志:作标志。之:助词。
[原文]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讲解] 及:到了。郡下:郡里 ( 指“武陵郡” ) 。诣 ( yì ) :拜见。如此:这样。
[原文]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讲解] 太守:郡的地方长官 ( 官名 ) 。即:就。遣人:派人。随:跟随。其:他 ( 指“渔人” ) 。往:去。寻:找。向:先前,原来。所志:所标志的记号。遂:竟。迷:迷失。不:没有。复:再。得路:找到通路。
[ 小结 ]此段写渔人重访桃花源,未能如愿。虽然上次做下标志,但终于迷失不能寻得路径,从而渲染了这个“世外桃源”的神秘。
[ 译文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路回返,处处标上记号。到了郡城,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就派人跟着渔人同去,寻找先前留下的标志,结果迷失了方向,再没有找到原来的路。
[原文]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讲解] 南阳:地名。高尚:有道德修养。士:读书人,也指名士。也:助词,表判断。闻之:听说它 ( 代探寻桃花源之事 ) 。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往:前去。
[原文] 未果,寻病终。
[讲解] 未:没有。果:实现。寻:不久。病终:病死 ( 此句句首省略主语“刘子骥” ) 。 ]
[原文] 后遂无问津者。
[讲解] 后:后来。遂:就。无:没有。津:本指“渡口”,此指“路”。无问津者:没有问路 ( 探访桃花源 ) 的人。者:的人。
[ 小结 ]以历史上实有的人物刘子骥欲访桃花源未成,后无人问津作结,照应了文章开端扑朔迷离 ( 如“忘路之远近”等 ) 的“入境”之路,又渲染了似有若无、如真似幻的气氛,引起读者的向往与遐思,从而产生一种特有的艺术魅力。
[ 译文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是个高尚有为的读书人,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去成,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寻找这条路的人了。
( 二 )归纳小结
通过本文学习,要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词义的差别,辨析下列文言词:
1 .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 屋舍俨然
②忘路之远近 便扶向路
③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⑤往来种作 设酒杀鸡作食
⑥阡陌交通 才通人
⑦寻向所志 寻病终
⑧忘路之远近 闻之
⑨屋舍俨然 欣然规往
( 10 ) 既出 皆出酒食
( 11 ) 随其往 延至其家
( 12 ) 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
2 . 文言中的同义词、近义词
① 具 威 皆 悉 并 ( 都 )
② 言 语 云 道 认经 ( 说 )
③ 要 延 ( 邀请 )
④ 穷 尽 ( 完结 )
⑤ 若 如 ( 如果 )
⑥ 无 ( 没有 )
⑦ 及 诣 ( 到 )
3 . 课文中古今词义有区别的
① 交通 :古,交错相通。今,运输 邮电总称
② 妻子: 古,老婆孩子。今,老婆。
③ 绝境: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走投无路的地步。
④ 无论: 古,更不用说。今,连词,表条件。
⑤ 间隔: 古,间离断绝 ( 往来 )今,分开使有空隙。
4 . 文中至今常用的词语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 三 ) 合作探究
1 文中“渔人甚异”,你认为“异”在哪些地方
提示:有这些“异”:①桃林发现异 ( 忽逢桃花林 ) ;②桃林风景异 ( “中无杂树”句 ) ;③山口造化异 ( “小口”、“有光”等 ) ;④源内所见异 ( “土地平旷……鸡犬相闻”句 ) ( 源外:征伐连年,“千里无鸡鸣” ) ;⑤风俗人情异 ( “设酒杀鸡” ) ( 外:世风日下,同胞相残 ) ;⑥叙述经历异 ( “避秦世乱”句 ) ( 外:秦乱已矣,晋乱正烈 ) ;⑦不知朝代异 ( “不知有汉”句 ) ( 外:你争我夺,朝代更替 ) ;⑧送客叮咛异 ( “不足为外人道” ) ( 外:天地之大,几无净土 ) ;⑨不可复得异 ( “遂迷,不复得路” ) ( 外:欲“往”之人甚多,纵有桃源又怎能容 ) ( 10 ) 结尾渲染异 ( 高尚士也……规往” ) ( 外:不容于“高尚士” ) 。
2 如何理解“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文章写渔人出桃花源以后“扶向路,处处志之”,但后来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表明桃花源只是作者对黑暗现实不满而虚构的理想社会,根本不存在,是一种美好的幻想而已。也说明桃花源虽好,然而不可得。
3 举例分析说明《桃花源记》一文中“然”字的用法。
“然”字,在古汉语中,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 ( 有时可不翻译 ) 。“豁然开朗”中的“豁然”,是“开阔,敞亮的样子”的意思。“屋舍俨然”中的“俨然”是“整齐的样子”的意思。“俨然”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另一义为“十分像……的样子”,如“俨然一个正人君子”。“怡然自乐”中的“怡然”,是“悠闲、安详的样子”的意思。“欣然规往”中的“欣然”是“高兴地”、“愉快地”意思。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 俨然 垂髫 阡陌 诣太守 咸来 刘子骥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在文句中的含义和词性。并指出今天常用词性及意义,完成表格。
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②渔人甚异之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④阡陌交通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⑥遂与外人间隔
⑦无论魏晋 ⑧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⑨欣然规往,未果
加点词 词义 词性
古 今 古 今
缘
远近
异
前
穷
交通
妻子
绝境
外人
无论
延
规
果
4.默写
(1)写渔人看到的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 。
(2)写桃源中人来此原因的句子 。
(3)写故事结局的句子 。
5.“咸”“并”“俱”“具”在文言里有时跟“皆”一样,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都”,“全都”,有时又不一样。看看下边句子中加点的字哪些能用“皆”代替,哪些不能。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④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⑤问所从来,具答之
[答案]
一、1.略 2.略
4.略 5.①可用“皆”代替。②可用“皆”代替。③不能用“皆”代替,“并”在这里是“同时”“一起”的意思。④可用“皆”代替。⑤不能用“皆”代替,“具”在这里是“详尽”的意思。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填空
①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 _,作者_ ,名_ ,字 _,_ 时代著名诗人。
②本文以 为线索,以_ 为顺序,组织安排材料。在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 _的美好境界,“_ ”这个成语就是表示美好境界的意思。
2.给加点字注音
①便要还家( )( )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
3.找出文中写桃花源中人好客的句子:
4.写桃花源中人好客,作用是为了( )
A.歌颂桃花源中人热情 B.反映桃花源中人生活的富裕
C.鞭挞现实社会人情的淡漠
5.这段文字写渔人把听到的情况告诉了桃花源中人后,他们“皆叹惋”,对“叹惋”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
A.他们离开社会太久了 B.现实社会仍是战乱不息
C.现实社会进步了
6.渔人“辞去”时,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这样说的原因是( )
A.这里的情况确实不值得对外人说
B.怕外面的战祸殃及桃花源
C.担心渔人不能如实反映情况
7.将下边句子中省略的成分补出来
①( )见渔人,( )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②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
8.文段中“问今是何世……皆叹惋。”两句话的“问者、不知者、叹惋者”分别是( )
A.渔人 桃花源中人 桃花源中人
B.桃花源中人 渔人 桃花源中人
C.桃花源中人 桃花源中人 渔人
D.桃花源中人 桃花源中人 桃花源中人
9.上题中的两句话表明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说明( )
A.桃花源离外界太远,相互音讯不通,所以那里的人不了解外界的情况
B桃花源中的人都沉浸在美好的生活中,没有心思顾及外界发生的一切
C.桃花源是作者理想中的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那里的人不可能知道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一切。
D.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美好安宁,作者表达了羡慕的心绪
10.出自本文段有一个“与世隔绝”的成语,而出自其它文段的也有几个成语,请一一
写出。
[答案]
①序 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②渔人行踪 时间 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世外桃源 2.邀请,归还,对 3.第3、8句 4.C 5.B 6.B 7.①桃花源中人,桃花源中人;渔人;渔人;桃花源中人;渔人;②桃花源中人;桃花源中人 8.D 9.C 10.①世外桃源;②无人问津;③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练习
【同步达纲练习】
一、选择与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
1.屋舍俨然( )
A.好像 B.整齐的样子 C.严肃的样子
2.欲穷其林( )
A.彻底 B.穷尽,尽 C.没有钱,与富相对
3.芳草鲜美( )
A.色彩鲜艳美丽 B.新鲜美丽 C.这里指味道好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A.妻子一人;没有出路的地方 B.妻子一人:与世隔绝的地方
C.妻子和儿女;与世隔绝的地方
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A.竟 B.就 C.才
6.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A.标记 B.志向 C.做标记
二、用原文回答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
2.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A. B. C.
三、选择下列语句中翻译正确的一项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A.有好的田地好的池水和桑池之美。
B.有良田池水桑叶竹子等。
C.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D.有良田池水和桑竹等各种植物。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A.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说魏晋了。
B.问起现在是什么社会,于是不知道有汉朝, 无论是魏还是晋了。
C.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无论如何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D.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四、阅读《桃花源记》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头号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村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将“渔人”和“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地填在文中括号内。
(2)用原文回答
①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
②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 ;
③“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
④“村人”“不知不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
(3)指出本段的通假字:“ ”同“ ”,意思 。
(4)翻译最后一句: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读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请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 )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B 2.B 3.A 4.C 5.A 6.C
二、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A.豁然开朗 B.世外桃源 C.怡然自得
三、1.C 2.D
四、(1)村人;渔人;渔人;村人;渔人;村人;村人;渔人;渔人。(2)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②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③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④与外人间隔。(3)要;邀;邀请。(4)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向外人说啊。”(5)C
【创新能力训练】
1.(1)发现水源 (2)考察 (3)早先一代人 (4)公事减少 2.(1)它的上面是丰山,高峻挺拔地矗立着。(2)等到宋朝接受上天的使令,圣明的人出现,天下统一,以前凭借险峻的地势的,全被荡平。(3)又恰好那儿的百姓为一年的收成丰收而快乐,喜欢和我游玩。 3.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者。 4.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照于百年之深也。 5.B(表达的是“与民同乐”的思想。)(共48张PPT)
yangpingping
陶渊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主体部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能流利地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复习检测:
1、文学常识
2、写作背景
3、词语解释
4、古今异义
5、一词多义
6、翻译接力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文学常识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隐居民间已经十六年。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写作背景
解释红色的字词。
落英缤纷( )
渔人甚异之( )
屋舍俨然( )
欣然规往( )
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感到诧异
整齐的样子
计划前往
古:不值得 今:不满,不充分
3.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不用说,更不用说 今:关联词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妻子:古:妻子和儿女 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之地 今:毫无出路的境地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交错相通 今:交通运输
①便舍船,从口入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
(不久,副词)
翻译并思考文章的线索和结构。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2、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结合课文主体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景物描写是哪几句?说说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桃花源生活的什么特点?
3、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居住在桃花源中的人的什么特点?
第一段中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美好、宁静而和平。人们和睦相处,生活幸福。
桃源的田园风光,
土地富饶,气氛宁静
桃源里的人民安居乐业。
第二段
第三段主要描写渔人与
桃花源人之间的交往。
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
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
的关系,表明他们对战乱的厌
恶,对和平宁静生活的追求。
走进桃花源
——寻美、寻乐、寻奇
桃花源美在哪里?
风景美、生活美、人情美
桃花源人因何而乐?
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没有赋税,人人平等,人人幸福。
结合以上内容概括作者描写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自给自足;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民风淳朴,人人平等,人人幸福快乐的社会。
桃花源奇在何处?
渔人奇遇 寻访未果
奇幻的桃源胜境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
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精神寄托。
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根本不可能实现这样的社会理想,那作者为什么还要虚构这样一个美好的
社会呢?
一方面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和剥削的愿望。
主题思想
本文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描写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隐含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抨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比喻与外界隔绝的幽静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出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鸡犬相闻
落英缤纷
黄发垂髫
讨论题:你愿意生活在桃花源吗?
思维拓展:
想象训练:
假如太守找到了桃花源……
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似梦似真,这些都不过是陶渊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桃花源让后人津津乐道,可见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了。
背诵课文
布置作业
写作练习
请发挥想象,用一段文字完整描绘出桃花源中的风情,500字左右。注意要写出环境静与动的结合,不同层次的景物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