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语文教学资料)语文版八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件+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 语文教学资料)语文版八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件+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6 08:08:56

文档简介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语文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二十课,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编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细柳营》、《孙权劝学》、《祖逖北伐》等古文名篇。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2)掌据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分析人物性格,引导学生学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并加以借鉴。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意,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2、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二、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2、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二)教学准备:录音机一台、朗读磁带。
三、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等。
四、说教学程序安排
根据以上分析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本文教学我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有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即定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给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引用典故,复习导入
导语:同学们,你们可曾了解“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故事呢?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国事结果“百官荒废,诸候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幕”。齐威王爱隐语,谋士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意图: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破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二)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惑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设计意图:“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阅读是扣紧“三”字,由点及面加深对课文理解,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三)分析人物,互助探究,拓展迁移
1、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2、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臣民怎么进谏?齐王纳谏效果怎样?
3、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拓展迁移中达到本课所要达到的能力及方法目标。)
(四)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知识要点。
2、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小结,是让学生强化及复习课文内容,强化对重难点的消化,背诵课文是让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学习本文写作技巧和提高模仿能力。)
附:板书设计
三问 → 三答 → 三思 → 三比 → 三赏 → 三变 * → 三 → 思三比三赏三变
(战胜于朝廷)
妻 私:偏爱赞扬
妾 畏:卑微畏怯
客 有求:逢迎敷衍(共22张PPT)
齐读课文
1、读准词句
2、掌握字词句子翻 译及文章内容
复习,对比阅读
云霄将军山学校
蔡良炳
重点词句解释:
昳丽:
服:
窥镜:
旦日:
不若:
孰视之:
暮寝而思之:
美我:
私:
光艳美丽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第二天
不如
(仔细)地看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
以我为美
照镜子
动词,偏爱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诚知:
皆以美于徐公:
地方:
左右:
蔽甚矣:
面刺:
谤讥:
市朝: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期年:
确实知道
都认为比徐公美
土地方圆
受蒙蔽很深了
当面指责
指责,讽刺
公共场合
宫廷像集市一样,形容人很多
有时候,间或有人进谏
满一年
国王旁边的近臣,亲信
二.一词多义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皆朝于齐
2. 时时间进
又何间焉
3. 吾妻之美我者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不宜循私
(早晨)
(朝廷)
(间或,偶而)
(参与)
(形容词意动,以…….为美)
(漂亮,好看)
(偏爱)
(私情)
(朝见)
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 疑问代词)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 仔细)
6、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上等)
(送上,进献)
7、乃下令
受下赏
(颁布,下达)
(下等)
8、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门庭若市
(及,比的上)
(像,如)
课文内容梳理
邹忌与徐公比美
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求臣
(1)
}
自己受蒙蔽,进而想到国家大事
邹忌讽谏,指出威王受蔽
(2)
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大臣→畏王
四境之内→求王
}
王之蔽甚矣
威王除蔽
(3)
三令
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三变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除蔽结果:
(4)
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
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齐国大治。
小结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 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谏后齐国的三变。
比较阅读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淳于髡(kūn)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飞)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位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谜语,彻夜陶醉于酒宴,不理政事,将国事委托卿大夫。文武百官也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在旦夕。身边近臣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劝谏说:“国中有大鸟,落在大王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猜这是什么鸟?”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县长官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三十六年。这些话都记载在《田完世家》里。
1王之蔽甚矣
齐之赘婿也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
2淳于髡说之以隐曰
皆以美于徐公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齐王

认为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那么邹忌是怎样‘讽’齐王的?淳于髡又是怎么做的呢?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中的小事设喻,进行类比,由己及君,从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以小见大,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委婉而含蓄。
淳于髡运用隐语进行比喻,把齐王比喻为不鸣叫的大鸟,影射齐王不理朝政,国事混乱,国家危在旦夕 。虽讽而不刺,寓意深刻又不失幽默。
2两文中齐王的回答各是什么?分别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君王形象?
王曰“善”,齐威王是一位胸怀宽广,善于纳谏,有富国强兵之志,又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贤明君主。 同时一个善字也表现了帝王的高贵与矜持。
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说明齐王接受建议,并且很有信心的做出承诺,要励精图治,治理国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明君。
3两文中齐王面对进谏是怎样行动的?纳谏的结果是什么?
《邹忌》行动:乃下令“群臣吏民……受下赏”。
结果: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行动:“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皆还齐侵地”
结果:威行三十六年。
4两文中邹忌和淳于髡进谏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这里没有滔滔不绝的雄辩之词,没有排山倒海的语势,也没有动人心魄的危言耸听,都是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令人不得不为之折服。
5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说一说进谏成功的条件是什么?
臣:首先若想劝谏成功,不仅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敢于进谏,还需要臣子善于进谏,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委婉说理;其次要善于揣摩君王的心理,使君王乐于接受。
君:君王要有容人之量,能察纳雅言,听取民意,从谏如流。
6邹忌和淳于髡的进谏方法,对于我们来说又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3)作为领导者,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听取民意,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对比阅读是中考中的重点,同学们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有意识的积累和作一些课外练习。
楚王急召太子。楚国之法,车不得至于茆门(máo宫门之一)。天雨,廷中有潦(lǎo雨后的泥水),太子遂驱车至于茆门。廷理(国君身边的执法官)曰:“车不得至茆门。至茆门,非法也。”太子曰:“王召急,不得须(等待)无潦。”遂驱之。廷理举殳(shū古代的一种兵器,用竹子做成,有棱无刃)而击其马,败其驾。太子入为王泣曰:“廷中多潦,驱车至茆门,廷理曰‘非法也’,举殳击臣马,败臣驾。王必诛之。”王曰:“前有老主而不逾,后有储主(未来的国君)而不属(顺从),矜(认真、严格)矣!是真吾守法之臣也。”乃益爵二级。而开后门出太子。“勿复过。”
————《韩非子 外储右上》
比较阅读练习《细柳营》
词句解释
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A.楚国之法 B.太子遂驱车至于茆门 C.乃益爵二级 D.勿复过
翻译下列句子。 A.车不得至茆门。至茆门,非法也。
B.是真吾守法之臣也。


于是
便
犯过错
车不能够到茅门。车到茅门是违法的。
真是我守法的大臣呀!
3.作者主要通过 ( )描写来刻画人物。
4.楚王是怎样评价廷理的?最终他是怎样处理这件事的?
语言动作
矜矣!是真吾守法之臣也。
乃益爵二级,而开后门出太子:“勿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