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整册教案(102页)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整册教案(102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9-25 19:4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目
数学______
年级____
三年级上册___
教师
____
____
____
__


学年
学期)
目录
序号
教学内容
初案设计者
执教者
页码
1
混合运算
2
观察物体
3
加与减
4
里程表(一)
5
乘与除
6
整理与复习
7
周长
8
练习四
9
乘法
10
年月日
11
数学好玩
12
认识小数
13
总复习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省“减负”精神为宗旨。为打造
“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狠抓落实,大力推进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从低年级迈向中年级,他们的思维初步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乘除法”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第三单元“千克、克、吨”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第四单元“乘法”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第六单元“除法”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学习乘除混合两步运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5.第七单元“年、月、日”
本单元主要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在这一单元里学生学习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第五单元“周长”
本单元主要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可能性”。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交通与数学”“时间与数学(一)”“时间与数学(二)”四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一)教材内容的呈现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
(二)教材内容的呈现注重了层次性和思考性
(三)注重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努力形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多样化和专题化
(五)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本册教材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创设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
(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五、教学专题研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讨
六、课时安排:
一、乘除法……………………………………8-9课时……第一、二周
二、观察物体…………………………………3课时………第三周
三、千克、克、吨……………………………4课时………第四周
搭配中的学问……………………………1课时
四、乘法………………………………………9-10课时……第五、六周
整理与复习(一)………………………3课时………第七周
五、周长………………………………………5课时………第八周
交通与数学……………………………1课时
六、除法………………………………………9课时………第九、十周
七、年、月、日………………………………4课时………第十一周
时间与数学(一)………………………2课时………第十二周
时间与数学(二)………………………2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2课时………第十三周
八、可能性……………………………………2课时………第十四周
生活中的推理……………………………1课时
总复习…………………………………………4课时………第十五周
1.小熊购物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和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四则运算的实际应用。本单元内容的安排不是单纯以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等相关规定的合理性,从而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混合运算能力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学习三步混合运算及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和有效工具。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运算能力,会计算两步的连加、连减、连乘、连除运算,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都为学习混合运算,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3.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
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星期天,小熊胖胖和好朋友壮壮一起去逛食品超市买好吃的,你们想一起看看吗?说说你们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我知道图中几种食品的价钱:饼干每包4元,面包每个3元,糖果每袋5元,蛋糕每个6元,花生每包7元。
?
我知道了胖胖想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
?
我看见图中的壮壮拿着20元钱。
师:同学们发现的信息真多!你们想到什么问题了呢?
生:胖胖应付多少元?
师:胖胖应付多少元呢?我们一起来探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好吗?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要解决“胖胖应付多少元”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生:从图中我们已经知道一个面包是3元,那么我们就可以先计算出胖胖买4个面包用的钱数3×4=12(元);然后加上买一个蛋糕用的6元钱,这样胖胖一共要付的钱数就是12+6=18(元)。
师:淘气和笑笑是这样列式的,你能看懂吗?说说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算式)
学生可能会说:
?
淘气是先计算买4个面包的钱,然后加上买1个蛋糕的6元钱,这样就算出了胖胖一共要付的钱数。
?
笑笑是用买蛋糕的钱数加上买面包的钱数,算出胖胖应付的总钱数。
师:你发现他们的算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1:他们列的算式里都有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计算的时候都需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生2:他们列的算式一个是用买蛋糕的钱加买面包的钱,一个是用买面包的钱加买蛋糕的钱。
师:你觉得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呢?
生:我们只有先算出了买4个面包的总钱数,才能加上买蛋糕的钱,才是胖胖应付的总钱数。
师:壮壮有20元,如果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你能帮壮壮算一算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生:我们已经知道每包饼干4元,那么买3包饼干用的钱数,就是计算4的3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3×4=12(元);壮壮有20元,买饼干剩下的钱就是应找回的钱数,用减法计算20-12=8(元)。
师:你能写出综合算式吗?说说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综合算式是20-3×4,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师:结合上面解决问题的过程,想一想: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生: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师生小结: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师:结合小熊购物的情境,跟小组的同学说说每个算式的意思,再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算式)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吧!
学生可能会说:
?
20-2×7表示壮壮如果买2包花生应找回多少元。
?
5×3+4表示如果买5个面包和1包饼干一共需要付多少元。
?
5×3+4还可以表示如果买3袋糖果和1包饼干一共需要付多少元。
?
4×6-20表示如果壮壮买4个蛋糕还差多少元。
?
4×6-20还可以表示如果壮壮买6包饼干还差多少元。
(教师要及时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表扬和鼓励)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知道了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买文具
【教材分析】
本内容的安排不是单纯以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等相关规定的合理性,从而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混合运算能力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学习三步混合运算及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和有效工具。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运算能力,会计算两步的连加、连减、连乘、连除运算,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都为学习混合运算,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陪笑笑和淘气一起去学习用品超市看看好吗?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情境图)
生1:从图中我知道了英文本每本4元,算术本原价每本3元,现价5本10元。
生2:淘气拿着20元钱,要买3本作文本,售货员阿姨说3本作文本一共18元。
生3:我还知道笑笑要买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获取的数学信息很全面。那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说:
?
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
?
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
师:同学们都积极开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解决吧!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跟小组同学说说关于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代表自己的小组,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从情境图中我们已经知道,3本作文本一共需要18元,那么一本作文本的价格就是18÷3=6(元);笑笑买了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已知英文本的价格是每本4元,所以笑笑应付的钱数是6+4=10(元)。
师:你能列成综合算式吗?应该先算什么?
生:列成综合算式18÷3+4,在有除法和加法的算式里,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师:说得很好。那么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该怎样解答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已知每本算术本的原价是3元,关键就是算出每本算术本的现价。我们已知现在5本算术本需要10元,所以每本算术本的价格是10÷5=2(元),这样2元就比3元便宜了3-2=1(元)。
师:说得很棒!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在这个算式里先算什么呢?
生:列成综合算式是3-10÷5,在有除法和减法的算式里,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师:结合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学们看看在有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在有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师生小结: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师:下面的做法对吗?(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最下面左边的题)
生:第二种做法是正确的。不参加运算的部分要抄下来,这样等号前后的部分才是相等的。
强调:脱式计算的时候,不参加计算的部分一定要抄下来,必须保证等号前后的部分要相等。
师: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试一试”情境图及问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根据淘气所说的上次2支钢笔花了16元,我们可以算出上次1支钢笔的价钱是16÷2=8(元),而图中信息告诉我们现在1支钢笔的价钱是7元,这样淘气所买的钢笔就贵了8-7=1(元)。列成综合算式就是
 16÷2-7
=8-7
=1(元)
师:结合上面的情境图说说下面算式的意思,并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试一试”算式)
生1:算式3×7+12表示的是买3支钢笔和4支自动铅笔一共需要多少元。计算过程是
 3×7+12
=21+12
=33(元)
生2:算式5-12÷4表示的是1支自动铅笔的原价比现价贵多少元。计算过程是
 5-12÷4
=5-3
=2(元)
【设计意图: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理解在有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的合理性。】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
?
我知道了在有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过河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的安排不是单纯以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等相关规定的合理性,从而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混合运算能力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学习三步混合运算及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和有效工具。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运算能力,会计算两步的连加、连减、连乘、连除运算,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都为学习混合运算,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2.初步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难点:掌握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把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
【教具学具】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淘气和笑笑在河边说什么呢?你想知道吗?仔细看图,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我知道男生有29人,女生有25人。
?
我知道一条大船能坐9名同学,一条小船比一条大船少坐3人。
师:观察得很细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1: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多少条?
生2:如果同学们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
师:是啊,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呢?我们一起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吧!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多少条?说说你的想法。
生:已知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可以计算出坐船的总人数是29+25=54(人),且已知每条大船可以坐9人,54是9的几倍就需要几条大船,所以需要54÷9=6(条)。
师:综合算式写成这样行吗?为什么?(课件出示29+25÷9)
生:这样写不行,如果写成这样就要先算除法,不能先算加法了。
师:是啊,在有除法和加法的算式中,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可是要正确地解答这道题,需要我们先算出总人数,才能算出需要大船多少条,也就是说这道题要求我们必须先算加法再算除法,这该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果能讨论出结果,教师就加以强调:小括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学生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就需要教师告诉学生小括号的作用,以及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呢?在小组里讨论并尝试列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说。
生:我们先要计算出每条小船能坐几人,已知每条小船比每条大船少坐3人,说明每条小船能坐9-3=6(人);然后计算54是6的几倍,就需要几条小船,列式是54÷6=9(条)。列成综合算式的时候要想先算减法,就必须要用到小括号,即 54÷(9-3)
=54÷6
=9(条)
师:你能独立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试一试吧!(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试一试”情境图)
学生尝试独立分析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后,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应该先算剩下多少人,再算需要几辆小车,所以列成综合算式是 (70-46)÷8
=24÷8
=3(辆)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看一看,说一说用(70-46)÷8还能解决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试一试”图)
学生可能会说:
?
一本书有70页,已经看了46页,余下的想用8天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
有70元钱,买书包用去了46元,剩下的用来买每本8元的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
……
只要学生回答合理就给予肯定。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今天我们在列综合算式时用到了什么符号?算式中有了它,有什么作用?
(用到了小括号,算式中含有小括号,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小括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板书设计】
过  河
 
(29+25)÷9
=54÷9
=6(条)
答:需要大船6条。   
【教学反思】
4.练习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的安排不是单纯以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等相关规定的合理性,从而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混合运算能力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学习三步混合运算及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和有效工具。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运算能力,会计算两步的连加、连减、连乘、连除运算,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都为学习混合运算,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含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混合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具学具】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学习到这就要结束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们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
我知道了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
我知道了在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
我能够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师:这些知识,你们是真的掌握了吗?看看下面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从图中你们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第7题)
生1:我看到第一幅图中有气球,每排有6个,共有3排,其中小狗已经打爆了4个。
生2:我知道了第二幅图中有16只小猴子和20只小狗,它们要坐小火车,小火车的每节车厢可以坐6只小动物。
生3:我知道了第三幅图中有48只小动物要坐船,每条大船可以乘坐8只小动物,每条小船比每条大船少2个座位。
师:小狗和小猴一共能坐满几节车厢?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要想知道小狗和小猴一共能坐满几节车厢,就必须先计算出小狗和小猴一共有多少只,即16+20=36(只);已知每节车厢有6个座位,所以36是6的几倍就能坐满几节车厢,算式是36÷6=6(节)。综合算式是(16+20)÷6,计算的时候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再算小括号外面的除法。
师:结合情境图在小组里说一说,算式3×6-4和48÷(8-2)分别表示的意思,并算一算。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
计算算式3×6-4的时候,要先算乘法3×6,表示每排有6个气球,3排共有18个气球;然后算减法,18-4表示的是小狗打爆了4个还剩下14个气球,所以3×6-4这个算式表示的是还剩下多少个气球。
?
计算算式48÷(8-2)的时候,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8-2=6(个)表示大船有8个座位,小船比大船少2个座位,这样每条小船有6个座位;然后算小括号外面的除法,48÷6=8(条)表示的是如果48只小动物都坐小船需要8条小船,所以48÷(8-2)这个算式表示的是如果48只小动物都坐小船,需要小船多少条。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里交流并尝试解答。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和鼓励。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总结发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看一看(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身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是因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从正面、后面、左面和右面观察单一物体和观察两个物体的相对关系。本单元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环节,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学生能正确辨认从四个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单一物体或两个物体的形状及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知道站在不同的位置,最多只能看到同一物体的三个面;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可以得到不同的图形,并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学习利用事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会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物体得到不同的图形。
难点:比较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具学具】捐款箱、玩具熊、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谁来把这首诗朗诵给大家听。(课件出示《题西林壁》诗画图片)
指名学生朗诵古诗,其余学生倾听。
师:下列照片中有什么?说说从照片中看到的结果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一组照片)
让学生说出是从不同位置拍到的照片。
师:这些照片中的物体的形状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生:形状不一样,因为拍照片时所站的位置不一样。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物体。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下面的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想一想,也可以在小组里观察一番,然后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第一幅情境图)
学生可以在小组里观察,可以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1:第一幅图是淘气看到的,因为淘气是低着头从箱子的上面看,所以箱子上面的图片应该是淘气看到的。
生2:第二幅图应该是笑笑看到的,因为笑笑站在箱子的左边,应该看到了箱子的左侧面;而且笑笑的眼睛在箱子的上方,所以笑笑也看到了箱子的上面,这样笑笑看到的就是箱子的左侧面和上面这两个面。
生3:第三幅图应该是妙想看到的,因为妙想所站的位置不仅能看到箱子的上面,还能看到箱子的正面和一个侧面,这样她看到了箱子的三个面。
师:说得有理有据,很好。那么站在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呢?先想一想,再亲自看一看。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
师:站在不同的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呢?
生: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师:下面四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先想一想,跟小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再看一看。(出示教材第13页第二幅情境图)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并在小组内进行观察,验证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你们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
奇思看到的熊的嘴巴应该在左边,所以第三幅图是奇思看到的。
?
淘气看到的图形应该和奇思看到的是反着的,也就是说淘气看到的熊的嘴巴应该在右边,所以第四幅图是淘气看到的。
?
妙想坐在熊的前面,应该能看到熊的眼睛、嘴巴和鼻子,所以第一幅图是妙想看到的。
?
笑笑坐在熊的后面,应该看到的是熊的背部,所以第二幅图是笑笑看到的。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生1:知道了站在不同的位置,每次最多只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生2:学会了根据图形判断是从哪个角度看到的物体。
【板书设计】



(一)
站在不同的位置,每次最多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反思】
2.
看一看(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身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是因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从正面、后面、左面和右面观察单一物体和观察两个物体的相对关系。本单元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环节,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学生能正确辨认从四个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单一物体或两个物体的形状及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实物,感受两个物体或一组物体的位置关系,能从某个角度观察的结果,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3.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直观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活动,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学具】课件、牙膏盒、杯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站在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物体的几个面?
生:三个面。
师:站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结果一样吗?
生: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结果不一定相同。
师:在以前观察物体获得的经验的基础上,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观察物体。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下面的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想一想,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情境图一)
学生可能会说:
?
第一幅图应该是淘气看到的,因为从淘气所坐的位置看,牙膏盒在杯子的左边,杯子在牙膏盒的右边。
?
第二幅图应该是奇思看到的,因为奇思是站起来从高处往下看的,可以看到杯子口的正面。
师:笑笑说她看不到牙膏盒,她说得对吗?
生:杯子把牙膏盒都挡住了,应该是对的吧。
师:是这样吗?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在小组里摆一摆,看一看。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对于叙述正确完整、条理清楚的学生给予表扬。
师:淘气从窗外看到的情境会是哪幅图?说说你的理由。(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情境图二)
生:可以先肯定的是,淘气看到的是笑笑的背部,这样就排除了第①
幅图和第③幅图;然后我们可以假设自己就是淘气,那么从淘气的角度看笑笑的位置在桌子的右边,这样综合起来判断淘气看到的情境应该是第②幅图。
师:与同伴合作,模拟上面的情境做一做,看看你的判断对吗。
学生合作模拟情境,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谈论各自的收获。
【板书设计】



(二)
一组(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
【教学反思】
1.捐书活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教材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用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学习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发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意识,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难点: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具学具】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六一前夕,学校举行了一些活动,图中的活动就是其中之一,你知道这是在进行什么活动吗?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学校正在举行捐书活动。
?
从表格中知道,三年级三个班分别捐书118本、104本和95本。
?
从表格中也可以知道,四年级三个班分别捐书103本、109本和98本。
师: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们可以把每个班捐书的数目取整百数或整十数,那么这两个年级捐书的总数都可以用算式100+100+90=290计算出来,也就是说两个年级捐书的数量都超过了290本。
生2:我们可以把每个年级的三个班捐书的数量分别作比较,三年级(1)班捐的118本比四年级(1)班捐的103本多出了15本;三年级(2)班捐的104本比四年级(2)班捐的109本少5本;三年级(3)班捐的95本比四年级(3)班捐的98本少3本。这样综合起来看,三年级捐的比四年级捐的还要多15-5-3=7(本),所以三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设计意图:以解决情境图中的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和加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说:
?
三(1)班和三(2)班共捐书多少本?
?
三(1)班和三(3)班共捐书多少本?
?
三(1)班和四(1)班共捐书多少本?
?
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
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
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问题: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我们一起把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读一次。
生:三(1)班捐书118本,三(2)班捐书104本,三(3)班捐书95本,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师:怎样列式呢?
生:计算三个班一共捐书多少本,应该用加法计算,算式是118+104+95。
师:说得对。老师想先请大家来估计估计,大约会在多少本左右?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因为这三个班捐书的数量都接近100,所以我们就都当作100来计算,100+100+100=300(本),所以三年级捐书的数量应该在300本左右。
师:你能根据估计的结果,算出准确的计算结果吗?在小组里跟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
?
我会口算,因为118比100多18,所以要加18;104比100多4,所以也要加4;95比100少5,所以是算得多了,就要减5;这样就相当于18+4-5=17,结果应该是300+17=317(本)。
?
我们也可以列竖式笔算,先把118+104算出来是222,再加上95,结果是317本。竖式计算如下。
  ?
我们还可以把三个数直接写在一起进行计算,如下所示:
?
我们还可以用递等式进行计算,如下所示:
 118+104+95
=222+95
=317(本)
  师:大家喜欢哪种竖式计算方法呢?为什么你喜欢这种方法?这样写竖式有什么好处呢?
生1:我喜欢把三个数列出来一起加,这样计算更简便。
生2:我喜欢列两个竖式,这样不容易出错。
师: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三年级的捐书情况,现在来看看四年级同学一共捐书多少本,在小组里完整地说说题意,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里叙述题意,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师:经过刚才的计算,到底哪个年级捐书多一些呢?与之前我们的估计一样吗?
生:三年级捐书多一些,跟我们估计的情况一样。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今天通过解决“捐书活动”中的问题,你学会了什么?
(学会了三位数连加计算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100+100+100=300(本)
18+4-5=17(本)
300+17=317(本)
答:三年级一共捐书317本。
118+104+95=317(本)     118+104+95=317(本)   118+104+95
=317(本)
 
   
答:三年级一共捐书317本。 
答:三年级一共捐书317本。 答:三年级一共捐书317本
【教学反思】
2.运白菜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教材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用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学习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及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连减的具体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秋天到了,田野里忙碌着人们收获的身影。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
生:从图中知道一共收了850棵白菜,第一辆车运走了256棵,第二辆车运走了280棵。
师:观察得很细心,“运白菜”的情境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数学知识,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数学了。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你能提出和减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生: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白菜?
师:该怎样计算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
可以先计算运走一车后还剩多少棵白菜,从850里面先减去256;再运走一车,就是再减去280,就算出了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白菜。
?
也可以先计算出两车一共运走了多少棵白菜,再计算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白菜。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算法展示给大家看看。
生1:我先算第一车运走以后还剩多少棵白菜,再用剩余量减去第二车运走的棵数。
 850-256-280
=594-280
=314(棵)
答:运走两车后还剩314棵白菜。 
生2:我先计算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白菜,再用总量减去两车一共运走的棵数。
850-(256+280)
=850-536
=314(棵)
答:运走两车后还剩314棵白菜。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师:说说下面的错误错在哪,你能帮他们改正过来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两个错题)
生1:第一个错在把数抄错了,是256不是265。
生2:第二个错在850-536的时候个位上是0减6,不是6减0,这样倒过来是不对的。
师:怎样才能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1:一定要细心。
生2:算完之后要验算,验算能帮助我们检查出错误。
师:算一算1000-372-210,并进行验算。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并验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三位数连减的计算,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三位数连减可以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减再减去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面的两个数相加,再用第一个数去减它们的和,不要忘记添上小括号。
【板书设计】
运 白 菜
方法一  850-256-280
=594-280
=314(棵)
答:运走两车后还剩314棵白菜。  
   
方法二  850-(256+280)
=850-536
=314(棵)
答:运走两车后还剩314棵白菜。  
【教学反思】
3.结余多少钱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教材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用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学习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发展从图中获取信息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的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从网上搜集到一条信息,请说说你们看了之后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最上面左边的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进城务工人员的辛勤劳动。
?
进城打工不仅可以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而且也可以增加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亮亮的爸爸妈妈也是其中的一员,看看亮亮在家跟奶奶聊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最上面右边的情境图)
生1:奶奶说每月可以领取补助185元。
生2:亮亮说爸爸妈妈在城里工作,每月寄回生活费800元。
师:哦,原来他们俩在聊钱的问题,他们的钱够用吗?节余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小事引入新课,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亮亮和奶奶8月花了745元,8月节余了多少元?跟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然后自己尝试解答。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并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呢?
生1:我们可以先计算8月亮亮和奶奶共收入多少元,185+800=985(元),从中减去花掉的745元就是节余的钱数,即985-745=240(元)。列成综合算式  185+800-745
=985-745
=240(元)
生2:也可以先用父母寄回的钱减去花了的钱,800-745=55(元),这样还剩55元,加上奶奶领取的补助185元,这样共节余的钱数就是55+185=240(元)。列成综合算式是  800-745+185
=55+185
=240(元)
对解答正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你能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问题二)
生:我们可以画图帮助分析题意,如下所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计算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就必须先计算10月节余的钱数。因为10月比9月节余的260元少30元,所以就是用260元减去30元,即260-30=230(元),这样两个月一共节余的钱数就是260+230=490(元)。
师:你听明白了吗?同意这种方法吗?试着列成综合算式并解答。
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并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能把你的做法告诉大家吗?
学生可能会说:
?
 260+(260-30)
=260+230
=490(元)
答:两个月一共节余了490元。
?
 260-30+260
=230+260
=490(元)
答:两个月一共节余了490元。
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师: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中了解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试一试”情境图)
生:从图中可以知道,亮亮觉得奶奶很辛苦,想买一台洗衣机。已知洗衣机是每台580元。
师:如果平均每个月节余225元,估一估几个月节余的钱可以买一台洗衣机。
生:我们可以把每个月节余的225元看作200元,把每台洗衣机的价钱580元看作600元,这样3个200元才是600元,所以应该需要3个月节余的钱才可以买一台洗衣机。
师:真的是这样吗?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几个月节余的钱才能买到一台洗衣机。
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算法:
?
可以画图算出结果(如下所示),
?
也可以一个月一个月地把节余的钱数相加,看几个月相加的钱数能达到580元。两个月节余的钱是225+225=450(元),再加一个月的是450+225=675(元),675元>580元,这样三个月就能买到一台洗衣机了。
?
还可以从580元中减去225元,减去几次就是需要几个月的时间。580-225=355(元),说明一个月后还差355元;355-225=130(元),说明第二个月后还差130元,还需要一个月,所以需要三个月节余的钱才能买到一台洗衣机。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给学生们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活跃。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及感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里程表(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侧重的是学习火车里程表中相关的加减法的实际问题。有三个重点:一是会读图,能理解各个数据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二是能用实物图或示意图表示数量关系;三是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科书首先呈现的是“北京一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包括行车路线示意图记录里程数的表格,表格中的数据表示的是从始发站北京到沿途各站的里程。这类问题数量关系很简单,就是加减法,但学生首次接触,理解是有困难的,看懂里程表是正确解
问题的前提,因此教科书在三个问题中都要求“画一画”来理解题意。
【学情分析】
生活中大量的问题都用图表来表示,读懂图表是一个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更是时代的需求。教科书非常重视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并适当地呈现在教科书的各个领域。
【教学目标】
1.结合“火车里程表”,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在与他人交流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
难点:能用直观图或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你们知道火车“里程表”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对火车“里程表”知识的了解。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并解决关于“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的相关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下面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说说你们都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从图中我知道了“北京—西安”沿线主要有保定、石家庄、郑州、洛阳四个大站。
?
从表格我知道了北京到不同站的路程。
?
我知道了北京到保定的路程是146千米,北京到石家庄是277千米,北京到郑州是689千米,北京到洛阳是813千米,北京到西安是1200千米。
师:你知道保定到石家庄是多少千米吗?画一画,跟小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尝试画图,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通过画图,我们很容易看出北京到石家庄的277千米中,就包括了北京到保定的146千米,所以保定到石家庄的路程就是用北京到石家庄的路程减去北京到保定的路程。
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自己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后交流订正,明确答案:
277-146=131(千米)
答:保定到石家庄有131千米。
师:你能算出保定到郑州有多少千米吗?接着在图中画一画,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从图中我们应该能看出,保定到郑州的路程,就是北京到郑州的路程减去北京到保定的路程,所以算式是689-146=543(千米)。
师:谁知道813-689求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里程?画一画,说一说。
生:结合画图,我们很容易就看出来了,831千米表示的是北京到洛阳的路程,689表示的是北京到郑州的路程,所以北京到洛阳的路程减去北京到郑州的路程剩下的就是郑州到洛阳的路程。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三、拓展延伸
巩固应用
1.练一练:25页1题。
2.25页2题。
3.25页3题。学生画一画之后独立解决问题。
四、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
?
我学会了画图分析路程问题。
?
我学会了看里程表,能从图表中了解很多信息,并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表(一)
【教学反思】
5.里程表(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应用有关加减法的知识,继续解决“里程表”中所隐含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读图的能力,与上节课不同的是“里程表的起点不是零”。主情境呈现了淘气的叔叔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的汽车里程表读数,表格中的数据表示的是这辆汽车每天收车时行驶过的总里程数,既包括当天行驶的里程,也包括以前行驶的里程。
【学情分析】
虽然本课的数量关系很简单,但是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很少遇到这样的情,缺少这方面的经验,所以读懂“里程表”中每个数据的实际意义(尤其是非零起点),依然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汽车里程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汽车里程表,并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培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事物的好奇心,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
难点:能用直观图或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与火车里程表相关的问题,你们会看汽车的里程表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汽车里程表的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淘气的叔叔是出租车司机。星期一早上出车时,里程表的读数是35千米。淘气记录了叔叔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回家时的里程表读数。请看下表,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情境图)
生:我知道了星期一里程表的读数是160千米;星期二里程表的读数是350千米;星期三里程表的读数是555千米;星期四里程表的读数是745千米;星期五里程表的读数是955千米。
师:星期一是行驶了160千米吗?为什么?
生1:160千米不是星期一行驶的,这是星期一收车回家时里程表上显示的读数,不是这一天行驶的路程。
生2:星期一出车时里程表上显示的读数是35千米,收车回家时是160千米,收车时的读数减去出车时的读数的差才是这一天行驶的路程,即160-35=125(千米)。
师:既然都是里程表,我们能不能借鉴研究火车里程表时画图的方法,来研究汽车的里程表问题呢?试一试。
学生尝试根据题意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下面是淘气根据题意画的一个图,跟你画的一样吗?你能看懂吗?与同伴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淘气画的图)
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说说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
从图中容易看出出租车星期一出发时读数是35千米,回家时是160千米,160-35就表示星期一行驶的里程数。
?
我知道了,用当天的读数减去前一天的读数,就是当天行驶的里程数。
……
师:请自己算一算每一天行驶的里程数,然后说一说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生1:我先估计了一下,星期三、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都超过了200千米,我们可以分别计算出这两天行驶的里程数555-350=205(千米),955-745=210(千米);然后作比较,205千米<210千米,所以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生2:我是分别计算了每天行驶的里程数,160-35=125(千米),350-160=190(千米),555-350=205(千米),745-555=190(千米),955-745=210(千米);然后作比较,发现是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三、巩固练习
带领学生一起做教材第27页“练一练”第1题。
(1)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
(2)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更深层次的理解里程的含义。
(3)让学生独立完成。
(4)12月底比6月底多用了多少度电?同学们再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多用呢?
四、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谈收获、感受。
【板书设计】



(二)
出发到结束的距离
相邻两天里程表的读数差是这一天汽车行驶的里程数
【教学反思】
5、练习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已经学习了三位数连加、连结、减和加减混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随着数目增大、步骤增多,能准确计算多位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对三年级的学生挑战性是比较大的。
【学情分析】
事实证明,多位数的混合运算是学生出错最多的内容,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算情绪。我们鼓励学生探索并找到准确计算的好方法,养成按程序、守规则、要验算的好习惯,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厌烦情绪,尽可能避免计算错误的发生,提高运算能力。
【教学目标】
1.复习本章知识,将本章知识穿成线。
2.巩固本章知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将本章知识穿成线。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我们这一章主要学了什么内容?
生1: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三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生2: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生3: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学生发言,师边听叙述边板书。
二、自主练习
1、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
答案:700,762,58.58,522
2、第3题
培养独立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经学校去运动场:430+280+270=980(米),经超市去运动场:404
110(米),110-980=180(米)。所以,经学校到运动场近,近180米。
3、第4题
运用三位数加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一年级:216-17=199(人);三年级:600-199-216=185(人)。
4、第5题
此题方法不唯一,第二种方法不要求所有学生理解掌握。
答案:256-142+150=264(人)或256+(150-142)=264(人)。
5、第6题
此题方法不唯一。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答案:280+310=590(袋),590-210210=170(袋),170<210
或210+210+210=630(袋),630>590,三次能全部运完。
6、第7题
解决有关里程表的问题,目的是提高
从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时,要让学生在图中画一画,正确理解给出的信息并解决问题。
(1)安多一那曲:820-694=126(千米),
那曲一当雄:978-820=158(千米),
当雄一拉萨:1142-978=164(千米)。
(2)那曲到拉萨之间的里程。
(3)可以提“安多到当雄之间的路程
是多少千米”之类的问题。
三、师生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表现得非常好,不过要注意的是有几位同学的答案不够完整,希望这些同学下课多努力。
【板书设计】
练 习 二
【教学反思】
1、小数有多少棵
【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学情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为了美化我们的校园学校买来了三捆树苗,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情境图,请大家看看。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黑板出示)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30页主图内容,解决以下问题:(黑板出示)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的数学问题。
4.思考:哪种算法最简单。
三、反馈交流:(出示数字卡片)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四、精讲点拨: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
五、当堂训练:(课件出示练一练第5题)
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吃哪些数学问题?
六、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板书设计】
?
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方法一:
20+20+20=60(棵)???
方法二:
2×3=6??????20×3=60(棵)
?
方法三:
20×2+20=60(棵)
?
答:小树有60棵。
【教学反思】
2、需要多少钱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乘积在百以内的口算乘法,是学习笔算乘法的重要基础。直观理解乘法的算法和算理是重点,也是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计算方法是:分别用一位数乘整十数、一位数乘一位数,再把两个积相加。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科书首先借助实物模型(人民币)来理解算理,并对应出现了乘法算式沟通了模型和算法之间的联系;然后借助“表格”进一步理解算理。另外,教科书还首次引入“点子图”。借助对点子图的操作,进行乘法的直观运算,进而把直观运算的过程和结果记录成书面形式,就是笔算的由来。当学生理解了乘法算理,就能逐步摆脱对直观的依赖,到了能直接运用数字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就可以进入算法运算的阶段。直观运算是算法运算的基础,算法运算是直观运算的抽象和提升。在掌握口算的基础上,学习笔算(包括横式与竖式)才有意义。
【学情分析】
本年段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小脑袋里经常充满着许多新奇的想法:对于学习是兴趣有余,勤奋不足,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正在发展;许多能力有很广泛的发展空间,也有待挖掘。
【教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技巧。
(二)出示自学指导:(小黑板出示)
自学课本32页的内容,并解决以下问题:
1、观察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精选最有价值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尝试计算: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三、反馈交流:
1.小组交流,列式计算。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
全班交流算法。
2.解决问题:(小黑板出示)
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小皮艇的价格是皮球的4倍,一个小皮艇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式,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四、精讲点拨:
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五、当堂训练:
课本“练一练”的第5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六、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
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12+12+12=36?(元)
12×3=36(元)???
先算:10×3=30?再算:2×3=6?
最后算:30+6=36(元)?
??????
答:需要36元。??
【教学反思】
3、丰收了
【教材分析】
教科书创设“丰收了”的故事情境,呈现了小兔收萝卜和山羊运白菜的场景,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索口算方法。重点是引导学生经历分物过程,初步体验分物过程与除法的内在联系,探索并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以及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笔算除法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为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探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商的位置,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1、口答:
(1)3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2)24里面有几个8?
(3)20里面有几个十?
(4)4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4个20是多少?
2、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都准备了学习用品。两个同学一共买了16枝铅笔,平均每个同学买了多少枝?
 
问:怎样列式?你是怎样算的?会用竖式计算吗?
3、谈话:那边还有两只兔子在分胡萝卜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胡萝卜的数学问题吧。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1)课件出示:情景图。
①问:从这两个兔子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②师:要求“平均每只小兔能得到多少根胡萝卜?”怎样列式?
板书:60÷2=
③师:60÷2等于多少?独立思考如何得出这个结果的,与同桌相互说说,并把结果填在书上。
④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A.因为6÷2=3,所以60÷2=30。
B.6个十除以2等于3个十,3个十就是30。
C.6捆胡萝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捆,就是30。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
②问:你在做题时是横着做的还是竖着做的?为什么竖着做?
   
让学生比较每组上下两题在计算上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形成算法。
(3)完成“练一练”第4题:
①先让学生完成前两题,指名板演。
 
师生共同评价板演情况。
 
问:这两题都是分几步算?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商分别写在哪里?
②独立完成后两题,集体订正。
③问:每次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注意余数。
你认为除法笔算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师:在分胡萝卜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相应的口算和笔算,下面就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1)让学生仔细看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独立解答。(3)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内化新知: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植树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是进一步学习笔算除法的基础。教科书创设了“植树”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逐步抽象出除法算式,经历把“分物活动”用“除法算式表示”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通过口算除法和“除数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学习,学生已熟练掌握了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了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三年级的学生已学习了两年半时间的新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是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学时要注重创设情境,提供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机会.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们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36页的内容,并解决以下问题。
1.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4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列出算式后,思考怎么计算。
三、反馈交流:
提问:1.与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2.全班汇报交流,鼓励不同的思考方法。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四、精讲点拨:
让同桌互相检查,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互相讨论讲解。
五、当堂训练:
1、课本第37页第2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讲评。
2、一双鞋子:7元一副手套:12元一双鞋:84元?。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
36÷3=12(组)
12×3=36;30÷3=10?
6÷3=2?
10+2=12;竖式
答:可以分12组。
【教学反思】
5、练习三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除法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口算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同时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掌握了表内乘除法及其应用,有余数的除法及其应用。从学生学习知识的角度看,对解决本单元的几个重点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思维基础和能力基础。
【教学目标】
1.回顾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口算方法,并结合具体题目说一说每一步算理。
2.巩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和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感受乘除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难点】
巩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和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上一次练习课。
师:看谁算的又准又快。(师出示口算卡片,进行口算练习,学生抢答)
42÷2=   24÷2=   
12÷2=   142÷2=   124÷2=   112÷2=
55÷5=
155÷5=
255÷5=
505÷5=
22÷2=
220÷2=
师: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前面主要学的是什么内容?
小组讨论,师参与,并巡视辅导。
学生发言,教师将知识点板书。
要求每一种乘除法都举一个例子,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师:大家积极举手发言,真棒。通过口算的小练习,同学们的计算能力提高不少。
二、自主练习
依次出示教材第38.39页第1-8题。
学生独立完成,师指名板演,并巡视了解学情、辅导学生。做完后师生交流。
第1题: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口算乘除法的算理。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计算方法,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答案:64,32。
第2题:目的是运用口算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3题:学生一般会有两种方法:一是用猜测、尝试的方法,想30与2的乘积是60,所以口里填30;二是利用乘除法的关系,因为602=30,所以30×2=60。练习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答案:30,120;12,48;20,1
第4题:巩固口算乘除法的计算方法,逐步达到正确熟练计算。练习时,让学生交流口算的方法。
第5题:巩固口算乘除法,并观察发现每组算式中蕴含的规律。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
第6题:运用乘法及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直观图示的形式呈现数据,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集体交流,说说各自的方法。答案:18×3+20=74(个)或18×4+2=74(个)或20×4-2×3=74(个)。
第7题:综合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答案:(1)17×4=68(元),15×6=90
(2)(17+15)×3=96(元)或17×3+15×3=96(元)。
第8题:综合运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以及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爸爸:14×3=42(岁);妈妈:
三、师生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了哪些内容?
生1:我有几个地方弄错了,现在改正过来了。
……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表现得十分的努力,计算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不过要注意的是有几位同学的作业十分的潦草、马虎,请改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一
【教材分析】
在学生学习了“混合运算”“观察物体”“加与减”“乘与除”四个单元的内容之后,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教材安排了“整理与复习”。为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整理,教科书按“回顾、整理、反思、练习”的思路,设计了“我学到了什么”“我的成长足迹”“我提出的问题”和“巩固应用”四个板块。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所学知识,在知识网络的构建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可能还有定的难度,部分学生对个别知识点掌握不牢,有待强化提高。
【教学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经历整理前几个单元学习内容和方法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观察物体”“加减法”“乘除法”的相关知识,初步感受不
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结合现实情境,提出问题、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能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初步养成自我反思的
意识。
4.初步学习整理和复习知识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能结合现实情境,提出问题、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难点:能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初步养成自我反思的
意识。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经历对前几个单元知识及方法、学习过程等进行反思和梳理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整理知识的意识,并逐步形成整理的习惯
2.通过小组合作回顾自己的成长足迹,增强参与数学操作和调研活动的兴趣和自信心,感受克服困难、尝试探索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四个单元学完了,你一定受益匪浅吧。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半个学期以来所学的内容。
(二)回顾整理
  
(一)“我学到了什么”
出示教材第40页情境图。
1.看图,说说下面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后,小组交流讨论,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出示教材第40页情境图“小调查”。
仔细看图,说一说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前三个村共有多少户安装了有限电视?梨花村的用户数会比100多吗?
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介绍一个正确计算多位数加减法的好办法。
(三)“我的成长足迹”
1.让学生在课前找找自己最满意的作业、作品等,然后在课堂上将自己最满意的作业、作品等展示给同学们看。
2说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一个提问、用数学知识解决的一个问题等。原原意
3说一说自己取得的进步。
4.评一评。
(1)自我评价
(2)小组成员互评或好朋友互相评价。
(3)教师评价。
(六)“我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课堂总结:
  
通过“整理与复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结合所学内容尝试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巩固运用所学内容,加深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发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1题:借助直观图呈现数量关系,让学生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运用混合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左图:12×3+6=42(个);
右图:276+64+276=616(筐)。
第2题:借助点子图、小棒、表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口算乘除法的算理。
答案:42,22,50。
第3题:巩固口算乘除法。答案:90,92,34,80;80,84,11,70
第4题:巩固混合运算。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运算的顺序,再独立完成。
答案:90,56,619;94,85,12。
第5题:进一步明确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可先让学生自己观察,与同伴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然后改正错误,最后进行集体交流。
答案:左题:计算错误,正确的结果是265;
中间题:计算步骤不完整,第一步的结果应该是28+15
右题:运算顺序错误,正确结果是29。
第6题:复习巩固观察物体的有关知识,有多余信息。
答案:笑笑—第一幅图,淘气——第三幅图,妙想—第四幅图。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结合所学内容尝试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巩固运用所学内容,加深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发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7题:巩固观察物体的知识。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明确笑笑观察的位置是与我们相反的,再进行选择。可以先选择答案,说说理由,之后和同伴模拟观察进行验证,或者先进行模拟观杯,再选择答案。答案:第二幅图
第8题: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获取有用信息,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答案:(1)7×8+7=63(块);(2)63÷3=21(块)。
第9题: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1)1800+1600-2500=900(元);
(2)
三个月能买到这台电视入。
第10题: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先说一说图中的数学信息,然后再回答问题。注意下几点:学生可以计算也可以估算,练习时,让学生说说估算的过程;可以先估一估怎样走近一些”,再列式解答,验证结果;根据算式寻找对应的间题,是对学生数学理解的次考验,要说清楚每一步算式表示的实际意思
答案:(1)有2条路线,经过妙想家和医院去学校的路线近。205+305+45955
(米),405+180+305=890(米),890<955;
(2)妙想去学校比去笑笑家远多少米?
第11题: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先要引导学生观察火车的线路图,说一说其中的数学信息分别表示哪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然后再尝试解决问题,并集体交流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答案:(1)539-349=190(千米);(2)5124=3837(千米);(3)火车靠近西安,离
西安的距离大约是离洛阳距离的一半
第12题:现固解决汽车里程表问题的方法。先说一说表格中每个数据表示的实际意思,并画图表示出来,与同伴交流,之后再来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教学反思】
1、什么是周长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教科书在编排上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学生从周长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
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过去的教学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而对周长概念的构建仅是一带而过,这样常常会给学生后面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带来困难和障碍,部分学生也会因缺乏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常常把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初步体验周长的意义。
【教具学具】树叶,毛线、PPT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1、请同学们用一笔划出一片你所熟悉的树叶的外形。
2、请学生汇报:你画了那些漂亮的树叶?
3、你有办法得出那片树叶的长度吗?请试一试。
请学生单独测量或者小组合作测量一片树叶。
4、请学生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
5、定义:周长: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二、测量和计算图形的周长。
1、讨论:要想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需要测量几条边?为什么?
2、学生活动。
3、汇报结果。
三、每题中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通过测量、移动等方法,做出判断。
2、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四、总结:
关于周长这个概念你在这节课里有什么收获?
你还想了解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教学反思】
2、长方形周长
【教材分析】
本课在编排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标题为“长方形周长”,内容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把正方形周长作为特殊的长方形来呈现,根据其自身的特征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二是不出现周长的计算公式,教科书中呈现的多种方法都是建立在对周长意义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周长的理解程度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探索并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是在学生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理解了周长的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3、结合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体验发现的喜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学具】PPT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班级要开班会,让我们来一起布置班级吧!现在我们先来布置黑板,装上漂亮的花边。但是我遇到困难了,你们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48页插图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说说长方形的周长;
2、汇报各自的算法:
方法一: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
5+
3
+
5
+3
=
16(厘米)
方法二:我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

2
+
3
×
2
=16(厘米)
方法三: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加起来,再乘2。
(5
+
3)×
2
=
16(厘米)
三、反馈交流
同学们总结出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1、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2、优化算法,总结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四、精讲点拨:
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进行精讲。
五、巩固练习:
1.求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27cm
44cm
15cm
22cm
完成教材49页第1题,量一量,再算一算。
完成第2题,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堂小结:
学习了今天的课程后,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教学反思】
3、练习四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在学生探索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关键是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展现每一步计算方法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逐步感悟不同方法的适用性,逐步实现方法优化。
【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本节课要重在练习中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情境巩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复习周长计算方法,强化应用能力。
【教学准备】桌布、尺子。
【教学内容】
一、计算各图形的周长。
1、什么是周长?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根据计算方法的不同,给这些图形分类。
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
这两个图形可以用刚才我们找到的规律求周长吗?
3、计算周长;

20cm
6dm
15cm

10cm
4dm
6cm
周长
边长
7cm
14cm
周长
二、解决实际问题。
1、求长方形草坪的周长。
2、求正方形桌布四周的花边的长度。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明确求画边长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长。
3、求张明跑了多少米?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明确跑两圈就是周长×2。
4、求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先剪一剪或者折一折,帮助理解题意。
然后再求小正方形的周长。
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1)18+18
(2)18×2
(3)18÷2×4
(4)18×4÷2
5、用48cm的铁丝围成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体会到将周长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长度就是这个正方形
最大的周长。
6、用16根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
此题可以采取分小组讨论操作的形式,边操作边记录,边
讨论,最终总结出规律。
7、数学故事。
(1)先求出正方形桌子的边长,再乘拼出的长方形的边长数。
(2)先求出正方形桌子的边长,再算出拼成的长方形的
长和宽,最后用长方形公式求出周长。
(3)先将正方形的周长乘桌子张数,再根据每两张桌子拼
一次就减掉两条边的规律从积里面减去减少的边的长度。
8、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学习,讨论解决方法,再集中讨论,进
一步体会周长的定义。
【板书设计】
(1)18+18
(2)18×2
(3)18÷2×4
(4)18×4÷2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练习四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在学生探索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关键是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展现每一步计算方法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逐步感悟不同方法的适用性,逐步实现方法优化。
【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本节课要重在练习中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情境巩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复习周长计算方法,强化应用能力。
【教学准备】桌布、尺子。
【教学内容】
一、计算各图形的周长。
1、什么是周长?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根据计算方法的不同,给这些图形分类。
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
这两个图形可以用刚才我们找到的规律求周长吗?
3、计算周长;

20cm
6dm
15cm

10cm
4dm
6cm
周长
边长
7cm
14cm
周长
二、解决实际问题。
1、求长方形草坪的周长。
2、求正方形桌布四周的花边的长度。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明确求画边长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长。
3、求张明跑了多少米?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明确跑两圈就是周长×2。
4、求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先剪一剪或者折一折,帮助理解题意。
然后再求小正方形的周长。
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1)18+18
(2)18×2
(3)18÷2×4
(4)18×4÷2
5、用48cm的铁丝围成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体会到将周长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长度就是这个正方形
最大的周长。
6、用16根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
此题可以采取分小组讨论操作的形式,边操作边记录,边
讨论,最终总结出规律。
7、数学故事。
(1)先求出正方形桌子的边长,再乘拼出的长方形的边长数。
(2)先求出正方形桌子的边长,再算出拼成的长方形的
长和宽,最后用长方形公式求出周长。
(3)先将正方形的周长乘桌子张数,再根据每两张桌子拼
一次就减掉两条边的规律从积里面减去减少的边的长度。
8、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学习,讨论解决方法,再集中讨论,进
一步体会周长的定义。
作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