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语文教学资料)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南京大屠杀》(测试+教案+说课稿)(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 语文教学资料)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南京大屠杀》(测试+教案+说课稿)(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6 09:37:31

文档简介

⒗南京大屠杀
课堂追踪
一、基础积累
⒈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蛊惑( ) 蹂躏( ) 褴褛( )
残骸( ) 惨绝人寰( ) 毛骨悚然( )
⒉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她怪叫一声……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绝望的呼叫声。(悚然:害怕的样子)
B.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竟无法抹平她心中的裂痕,那该是何等令人发指的暴行。(发指:形容恐惧到极点的样子)
C.码头上到处闪烁着微红的光亮,那都是积存在一起的汩汩血泊。(汩汩:指血水流动的样子)
D.半个世纪过去了,美丽壮阔的南京城已难寻觅旧时容颜。(寻觅:寻找)
二、课堂感悟
⒊选词填空。
①在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前夕 (A.编写 B.撰写 C.续写)这篇文章,我又感到 (A.欣慰 B.安慰 C.慰问)
②两个杀人狂被美化成“英雄”和“武士”,在日本国内 (A.赞扬 B.赞美 C.鼓噪)一时,成千上万的日本青年受此 (A.蛊惑 B.鼓惑 C.迷惑)
⒋填写下列各句所缺的关联词。
①时光可以流逝,受害人终离人世, 历史无法忘却, 不该忘却。
② 说向井敏明和野田岩是两只杀红了眼的恶魔, 田中军吉简直比恶魔更凶残。
⒌学习了《南京大屠杀》一文,你对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是一位老人控诉日军的罪行,请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他所叙述的主要事实。
哈尔摈一位老人历时九个月,行程数千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他的三轮车上挂满了写着日军罪行的条幅。他的外公和外叔公都是抗日地下工作者,均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当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最近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事件更激起了他的义愤,于是他踏上了声讨日军罪行之路。
三、提升演练
经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
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
日军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
总计在南京屠杀34万人。
对战犯的审讯是时隔8年后举行的。连外国观察家也认为,上述数字是比较保守的统计。还有许多法庭难以查证的事实:成千上万的人被枪杀后又浇上汽油焚尸,骨灰残骸被江水冲得无影无踪;还有许多未被发现的秘密活埋地点……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到底有多少南京同胞惨遭日寇杀害,恐怕很难做出甚至是粗略的统计。
半个世纪过去了,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
在我两下江南的采访调查中,在我提起沉重的笔时,我悲愤的心依然一次又一次地战栗。限于篇幅,我的叙述难以表达灾难之万一;而当年日本法西斯那难以记数的令人发指的兽行,又绝非笔墨所能形容。半个世纪过去了,美丽壮阔的南京城已难寻觅旧时容颜,可先辈们痛苦的哀号将永远在我灵魂深处回荡。在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前夕撰写这篇文章,我又感到欣慰——今日之中国,已非任人宰割的羔羊;作为80年代的青年军人,我又感到自豪——在我们的钢铁长城和火热的胸膛前面,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
我不想也没必要发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⒍第一段文字列举数字有什么作用?
⒎“连外国观察家也认为,上述数字是比较保守的统计”,句中的“ 比较保守”是什么意思?
⒏请写出抗日战争的起止年代。
⒐请从“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中选择其一作一些简要说明。
⒑作者说:“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那么请你说一说你准备怎么走“今后的路”?
思维冲浪
(安徽芜湖市中考题)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禽流感病毒如何危害人体
①随着2005年冬季的到来,人们的周围环境也日渐增多了许多寒意。但是,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最让人们担心的还是禽流感H5N1病毒是否最终会演变成一种人际之间传播的流感病毒。当然,这种担忧尚需时间和事实去加以证明。在目前已出现人被感染上H5N1病毒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了解禽流感H5N1病毒进入人体后,是如何损害人的免疫系统,以及这种病毒危险程度究竟有多大。
②最近,香港、越南和美国科学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当禽流感H5N1病毒进入人体后,可以激发人体内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产生大量的炎症蛋白。而普通感冒病毒刺激人体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所产生的炎症蛋白量仅为其十分之一。这一发现足以说明禽流感H5N1病毒对人体可能产生的致命作用。
③研究人员介绍说,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活动的加强,可以使人的气管出现炎症,继而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这两种因子的频繁活动还会诱发威胁生命的肺炎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症。
④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数字,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发生了125例人类感染禽流感H5N1病毒的病例,其中已有64人死于该疾病。所有这些病例均发生在东南亚地区。尽管这些病例尚属动物传染给人的个案,但是专家们警告说,如果禽流感H5N1病毒进一步变异,成为一种可在人际之间传播的流感病毒,那人类将面临一次严重的全球大流行。
⑤为了证实禽流感H5N1病毒的剧毒性,科学家们将H5N1病毒与一种叫做H1N1的人类流感病毒做了比较。研究发现,与H1N1病毒相比,H5N1病毒刺激所产生的炎症蛋白要多得多。当被H5N1病毒感染后,人体支气管上皮细胞内的趋化因子IP—10的浓度是被H1N1病毒感染后所产生的十倍以上。
⑥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研究结果与目前从人类感染禽流感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所获得的数据十分吻合。当禽流感H5N1病毒接触到人的气管和肺部小气泡后,会刺激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则会导致这些部位发炎,以帮助人体抗击病毒。但问题是,有时这种因H5N1病毒激发而产生的炎症蛋白大大超出正常所需,从而引发对人体的间接损害。这种间接损害又可再次引起炎症,对人的肺部产生损害作用,最终使人难以呼吸。
⑦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研究结果还解释了一个常人并不十分理解的现象,即那些免疫功能很好的人,一旦被感染上禽流感H5N1 病毒后,其免疫功能所受到的损伤往往会比那些免疫功能较弱的人要严重。这是因为免疫功能很好的人,他们体内“超量”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也很强。一旦这种能力被禽流感H5N1病毒激发起来后,所产生的破坏作用也就自然要胜过那些细胞因子产生能力较弱的人。
⑧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新的研究结果从理论上验证了临床上所得到的一些结论,并为人们更全面地了解禽流感H5N1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以及对开发有关新药,都打开了一条很有价值的通路。
【阅读提示】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按逻辑顺序为我们介绍了禽流感H5N1病毒的剧毒性及其如何产生剧毒作用的病理过程,帮助人们认识禽流感H5N1病毒,从而做好预防工作,甚至开发新药。
⒒禽流感H5N1病毒是如何危险人体的?

⒓禽流感病毒的剧毒性表现在哪里?主要是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来介绍的?

⒔第⑥段中说明了禽流感H5N1病毒对人体的“间接损害”,为什么称这种损害是“间接损害”?

⒕第⑦段中的“这一研究结果”指什么?
⒖免疫功能很好的人,一旦感染禽流感H5N1病毒,其免疫功能所受到的损伤往往比那些免疫功能较弱的人要严重,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拓展创新
⒗为参加球赛,李强匆匆去商场按往日买鞋的尺码从一位中年女营业员手中买了一双39码的足球鞋,比赛前一穿,发现鞋子小了,比赛就要开始,只好借别人的鞋穿了先上场,同时请同学帮助他回商场鞋柜,找那位女营业员,调换一双40码的足球鞋地。如果你是李强的同学,你该怎么对那位营业员说?如果你是那位营业员,又会说些什么?
李强同学说:
女营业员说:
⒗南京大屠杀
⒈gǔ róu lìn lán lǚ hái huán sǒng ⒉B ⒊①B A ②C A ⒋①然而 也 ②如果 那么 ⒌哈尔滨一位老人骑三轮车声讨日军罪行,到达天津。⒍增强了说服力。说明法庭查证材料铁证如山,不容置疑。⒎“比较保守”在这里的意思是上述统计数字比实际死亡人数要少。⒏抗日战争1937年爆发,1945年结束。⒐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古国文化:我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的“开元之治”;丝路花雨: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促成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 ⒑示例:首先我会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努力汲取各方面知识,充实自己,多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其次,进入社会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将爱国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我还会时刻捍卫祖国的尊严。即使身在国外。⒒禽流感H5N1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后,激发人体内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产生大量的炎症蛋白。这两种因子活动的加强,使人的气管出现炎症,继而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还会诱发威胁生命的肺炎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症。 ⒓当被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后,人体支气管上皮细胞内的趋化因子IP—10的浓度是被一种叫做H1N1的人类流感病毒感染后所产生的十倍以上。作比较 ⒔禽流感H5N1病毒进入人体后,被激发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产生了大量的炎症蛋白,以抗击H5N1病毒。但当炎症蛋白超出正常所需时,可再次引起炎症,从而间接地对人体自身造成损害,所以称“间接损害”。 ⒕禽流感H5N1病毒有剧毒。 ⒖他们体内“超量”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很强。⒗示例:阿姨,麻烦您一下,我的同学李强刚才在您这儿买了一双球鞋,结果他穿小了,他现在正穿着别人的球鞋比赛,来不了,请您给换换吧! 没关系,以后让他买鞋最好当场用脚试试,这样更好些。(答案不求唯一)《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南京大屠杀”对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了解“三大屠杀”惨案。
  2、理解倒叙写法及其作用,理解纪实文学多方面引用资料的作用。
  3、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和集中议论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4、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回顾历史,勿忘国耻,增强青少年对民族、国家、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
  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
  2、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整体风格。
  三、教学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南京大屠杀具体情况。关注当今日本对侵华历史的态度。
  2、准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
  3、准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
  四、过程与方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是:观看影片,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以及本课的独特风格,最后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专门设置了一堂讨论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设情景,导入课文。
  1、导入新课:日本右翼分子受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影响,企图抹杀南京大屠杀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发生在1982年、1986年及2001年的审定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事件,都充分说明了他们不顾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感情,歪曲和篡改历史的丑恶嘴脸。今天,我们就来翻开这段历史,看看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2、正音
  蹂躏(róu)(lìn) 步履蹒跚(pán)(shān) 庵(ān) 徘徊(pán)(huái) 毛骨悚然(sǒng) 侥(jiǎo) 褴褛(lán)(lǚ) 惨绝人寰(huán) 矶(jī) 蛊惑(gǔ)(huò)
  3、题解:本文选自1987年第七期《解放军文艺》,有删节。
  从1939年到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万余人。二战对人类文明是一场巨大的摧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惨剧中,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南京六个星期屠杀三十多万中国人的黑暗一幕,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恐怖暴行。六十多年前,侵华日军在中国大陆上制造了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
  二、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结构。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11):用倒叙的手法写当年日寇令人发指的罪行,突出了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都无法抹平静缘老太太心中的伤痕。
  第二部分(12-37):揭露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
  第三部分(38-42):我们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民族的奇耻大辱,更加明确今后的路怎么走。
  三、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讲析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部分。
  2、思考:本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从老太太的突然狂奔,写当年日寇令人发指的暴行。
  3、用的什么顺序的写法?
  明确:倒叙的写法。
  4、是怎样写的?
  明确:文章开头写举世闻名的南京城的都市风光,一派和平繁荣、生机勃勃的景象;接着写美国护士的日记。
  5、这样开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衬托后文一位老太太因见到当年惨遭蹂躏处的老槐树而又一次发疯。景与人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给人极大的冲击力,使人受到震憾。
  6、写美国护士的日记作用是什么?
  明确:引用事实,用当年亲眼目睹的日记,证实日寇令人发指的暴行,使老太太精神失常。
  7、这一部分最后一节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其作用如何?
  明确:夹叙夹议的写法,最后一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通过议论强调进光可以流逝,历史却无法忘却,也不能忘却,告诫人们牢记民族灾难,勿忘国耻。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组织学生观看了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扩充了学生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这节课对报告文学的特点作了一定的分析,学生针对其特点浏览了全文,理清了文章结构,并重点分析了课文的前半部分。
  五、板书设计
       南京大屠杀
温书林
报告文学的特点
新闻性:真实,准确,时效
文学性:性格刻画、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
政论性: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标题:吸引力和震撼力;概括力和气魄
     开头:生动逼真的生活场面;制造悬念,引发主题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讲析第二、三部分。
  1、讲析第二部分第一层。
  (1)指名朗读
  (2)思考:这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写日军在中国集体大屠杀的三件惨案。
  追问:哪三件惨案?
  明确:①12月13日的燕子矶大屠杀。
     ②12月15日的下关大屠杀。
     ③12月18日的草鞋峡大屠杀。
  提问:这三次大屠杀的情形是怎样的?
  (3)请一位同学复述“燕子矶大屠杀”。
  提问:下关大屠杀一共死难同胞多少人?
  明确:五万人。
  (4)请一位同学复述“下关大屠杀”。
  提问:下关大屠杀死难多少人?
  明确:堆积如山,就连留下往江里丢尸体的人,干完“活”后,也全部排成队被“枪杀”了。
  (5)请一位同学复述“草鞋峡大屠杀”。
  提问:这次大屠杀死难多少人?
  明确;五万多人。
  (6)三次大屠杀惨案的特点各是什么?
  明确:燕子矶大屠杀是把人赶到渡江码头,用机关枪扫射;下关大屠杀,是把人“绑缚在一起连成一列长阵,弯弯曲曲望不见尽头”;草鞋峡大屠杀是把人“关到了幕府山一块用铁丝网围起来的空场上”。这种屠杀形式真是惨无人道,令人发指。
  2、讲析第二部分第二层。
  (1)指名读第25-32自然段。
  (2)提问:这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写日军零散屠杀的两件惨案。
  追问:哪两件惨案?
  明确:①两个日本杀人魔王的杀人比赛,比谁杀的人多。
  ②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300多个无辜中国人的血腥事件。
  (3)提问:这两次血腥屠杀事件的过程是怎样的?(看书五分钟后准备复述)
  (4)请一位同学复述杀人恶魔比赛杀中国人的事件。
  提问:这个事件,突出写出了什么?
  明确:突出写出了两个日军的兽性。不!连禽兽都不如!
  (5)请一位同学复述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300多个无辜中国人的事件。
  (6)提问:两个案件,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前者详后者略,详略得当。
  (7)老师小结。
  同学们,读到这里,我们已经充分领略日本法西斯的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罪行。让我们记住这一笔笔血债,常把仇恨记心头,毋忘国耻!能更加激起我们对祖国的热爱。
  3、讲析第二部分第三层。
  (1)指名读第33-37自然段。
  (2)思考:这一层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杀死中国人的案数和人数。
  提问:这一层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它说明南京大屠杀是经过国际法庭查证判定的,是有历史定论的,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方可以随意篡改了的。
  提问:日军在中国南京前后共屠杀多少中国人?
  明确:在南京屠杀共计34万人。
  (3)老师小结。
  34万,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这仅仅是能举证、查证到的,还有多少人被他们杀害之后投到江里,用汽油焚尸而无法查证啊!这仅仅是南京大屠杀的数字,日本侵略中国期间,在全中国屠杀的中国人,又有多少个34万啊!
  4、第二部分总结。
  讲析:文章第二部分的安排是颇具匠心的。在写了三个集体大屠杀惨案,两个令人发指的零散屠杀案后,结尾处还引用了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材料。从结构上看,写查证的法律证据也起到了总写的作用。法庭查证材料铁证如山,不容置疑。从内容上看,用数字说明,增强了说服力。在引用“查证”后,文章还补上了外国观察家的看法和当时的情况补述,说明事实上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杀害我们同胞是难以计数的。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极力抹杀这段历史,墨写的文字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他们一伙人的倒行逆施,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5、讲析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
  (2)思考:这一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较为集中的议论,抒情部分,也是文章的总结、点题。
  提问:哪些是议论?哪些是抒情?
  明确:第38自然段借记叙抒情。第39自然段夹叙夹议。第40自然段,前一句夹叙夹议,后一句借议论抒情。第41自然段也是议论。
  (3)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第39自然段揭露了日本法西斯难以计数的令人发指的罪行。第40自然段抒发了为祖国强盛而倍感欣慰、自豪之情。第41自然段强调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既要了解祖国的文明、民族的光荣,也应该牢记祖国深重的灾难、民族的奇耻大辱。最后一自然段点题。
  课文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以及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史料,请问引用这些资料有什么作用
  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可信度,南京大屠杀是有据查的,并非当前许多日本人认为的那样是凭空捏造。
  组织讨论:作者结尾时说南京大屠杀“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为什么 我们以后的路到底该怎样走 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应该怎样要求自己
  6、课外拓展
  (1)尽管证据确凿,南京大屠杀却仍不被一些人特别是日本人承认,而且中国受害人的理赔之路异常艰难,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未来之路我们该如何去走
  教师可介绍当今日本政府和社会对日军侵华历史所持的态度,启发学生作深入思考。
  (2)作者在文中写道:“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应该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3)回首百年来,说说我国近代历史上还有哪些奇耻大辱的史实?
  (4)思考:“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史上的奇耻大辱,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联系现实,说说日本人又是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对此你有何感想?我们热血青年该怎样肩负其历史使命?
  7、总结课文。
  (1)完整地听一遍朗读录音,体味感情、语气。
  (2)把握全文的重点:
  学生甲:掌握三大屠杀惨案,这既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又能使我们勿忘国耻。
  学生乙:引用资料的写法,它不但使这篇报告文学更加真实突出,也使我们更多地了解日军侵华罪行。
  学生丙:开头倒叙的写法,强调的是结果,因此使后文内容更加对比鲜明,突出。
  学生丁:议论、抒情句、段,能起到突出中心,升华主题作用。
  师:南京大屠杀是我们中华民族史上的奇耻大辱,本文以丰富、确凿的史料揭露了日本侵虐者的暴行,我们要牢记民族的奇耻大辱,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决不允许历史重演。
  (3)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回顾和具体描写,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教育我们记住历史,勿忘国耻,激励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一道,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战争与侵略。
  (4)写作特点。
  ①利用倒叙的写法,突出事件的严重性,使对比鲜明突出。
  ②夹叙夹议的写法,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③运用引用历史事实资料,强调了事件的真实性,增加了批判性。
  8、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题。
  (2)搜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9、板书设计:
          南京大屠杀
  一、都市风光(优美) 对比 老太太发疯(惨状)
回忆
 燕子矶——赶到码头用机关枪扫射
  集体屠杀 下关——用绳捆在一起,连成串杀害。
 草鞋峡——用铁丝网网住杀害
  二、零散屠杀 两个日军——杀人比赛
 田中军吉——连杀300多人
    法庭查证——历史结论、铁证如山
    目的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明确方向,发奋图强
    中间 结构 多线条发展
    事件(或人物) 以线穿珠
    效果:鲜明、集中、新颖,表现主题
    结尾 鼓舞展望式
       哲理思索式
    效果:余味无穷《南京大屠杀》说课稿
一、分析教材
这是一篇关于日军侵华历史的报告文学作品,所以一要注意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丑恶嘴脸,二要注意结合报告文学的风格特点来讲述课文。让同学了解史实性报告文学真实细节的冲击力以及引用资料的重要性。文章比较长,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在培养学生情感的时候,注意创设情境,调动同学的情绪。
教学目标:
1.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
2.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与本课的独特风格。
3.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4.增强青少年对民族、国家、人类的责任感,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整体风格。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
具体步骤:
第一课时 了解课文的背景,归纳文章的大意;通过诵读对情节进行初步的感知。
第二课时 重点分析精彩段落,解决疑难问题。
第三课时 继续分析并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部分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导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多种选择,也想借此机会同各位老师研讨探究,哪一个导入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中国有一句老话,远亲不如近邻,我们也有一位一衣带水的邻居,他就是日本,看看一看这位日本邻居都做了什么“好事”吧。让同学说出最近一段时间日本与我国产生的各种摩擦。紧接着由日本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事件导入,出示各国人民对此事反应的图片。
问:你能从图片上读出哪个词?提示:愤怒。
问:为什么各国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很坚决,他的严重性体现在哪里?
提示:因为他否认侵略罪行,美化侵略战争。
问:这位邻居对我们国家做了哪些恶行?
引出南京大屠杀。
这个导入步步深入,不但让同学了解到了最近国际上发生的大事,而且引起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同时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今天老师先做个导游,带大家游览一下我国的古都南京。出示风光片、南京美丽景色的图片。那么如果有人想要破坏这里人们安静祥和的生活,你会有什么感觉呢?但是在1937年,就有人破坏它,把这座美丽的城市变成了人间地狱。而且一直拒绝承认这件事,他的名字叫日本。出示南京大屠杀的的图片,这个导入会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前后的对比会激发阅读课文的兴趣。
相信同学们已经多次读了本课,那么我们先来看看那场血腥的屠杀,(出示图片)问两个问题
A:南京大屠杀中的“大”字有什么含义?
B:如果让你们用几个词来形容这种行为,你会用那些词语?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我们同学口中那种“(同学总结出来的词语)”的行为究竟是怎样的?
这个导入可以锻炼学生语言提炼和表达能力,而且开门见山,快速进入课文当中。
二、授课
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将成为搜集日军南京大屠杀证据的侦探,让我们再次把历史的真实呈现在所有热爱和平的人面前,出示在那些大言不惭地说“不”的伪君子面前。
请大家带着问题读课文。出示4个问题
提问:
1、在文章在中找出南京大屠杀各个事件涉及到的人、时间、具体位置、相关数据。(要求随时上黑板写,其他同学继续读课文。)
提示:1937年12月13日。 燕子矶 50000人
下关 50----100人
草鞋峡 50000余人
幕府山 十几个人
1937年12月 向井敏明 野田井 200----?
田中军吉 300余人
意图:这个问题回答的方式的设置很独特,希望配合着音乐,越来越多的在黑板叠加的数字会把本文悲凉的情境创设出来。通过分析,同时把段落层次总结出来。
2、黑板上的证据是真实的吗?为什么?
提示:真实,因为有多样的证据.
人证:大屠杀幸存者,日本参加屠城的军官。当年的外国人。
物证:纪实日记,万人坑,当时出版的报刊,画册。军事法庭的查证。
意图:为了让同学找出来文章中涉及到的人证物证。
3、找出与“大屠杀”三个字有关联的词,并说明这些词有何作用?
提示:“蹂躏”“惨遭”“悲嚎”“恐怖”“凶神恶煞”“黑洞洞的枪口”“狞笑”“层层叠叠的尸体”“枪声震耳欲聋”“刺戳”“垂死呼号”“猛烈开火”“各举战刀”“狰狞而笑”“焚尸”“活埋”“骨灰残骸”……
意图:进一步创设情景,这些词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日军的残忍与人性的泯灭。以及南京市民的悲惨遭遇。
4、你觉得哪个自然段给你感触最大,请用诵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提示:通过配乐诵读可以激发感情,培养诵读能力。
通过以上方式可使学生对内容有深刻的印象,又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三课时
上节课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睿智的思维用自己的努力去挖掘历史的真相,今天我们把它们生为一种理性的思维。
1、精析一(1—11段)(1986年-----也不应忘记)
(1)你觉得选文中有几种气氛在里面?为什么文章会这样设置?
提示:两种,一种是恬静和谐的气氛,也就是对南京城环境的描写;另一种是紧张的气氛,也就是静缘发疯的部分,景与人形成巨大的反差,给人以震撼力,冲击力。
(2)选文采取的是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提示:采取的是倒叙的手法,说明日军暴行令人发指,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都无法弥补老太太的心灵创伤。
2、精析二19、20段、(日本《朝日新闻》----哑剧结束)28—31段(1937年12月的《东京日日新闻》----进行野蛮的杀戮)
(1)选文20段一再强调哑剧,他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这正印证了那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的场面烘托出场面的血腥,鲜红的颜色更让人触目惊心。其次,也反映出作者对没有反抗的“苦力们”的同情与无奈。
(2)19、20段的选文与26---31自然段的氛围有何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提示:一个是无言的血泪史,一个是扭曲的微笑图,两种截然不同的氛围对比强烈,让人心里产生极大的震动。
(3)作者在选文中详细的引用了史料,他为什么不归纳总结的运用史料呢?
提示:详尽的史实无可辩驳的指出:日军屠城的历史不可改变。
(4)根据这两部分,分析造成南京大屠杀的原因。
提示:各抒己见。
精析三读(38、39、40、41、42)段(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后的路该怎样走。)回答下面问题。
1、选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在表现感情的上有何好处
提示:议论抒情相结合,借助这两种表达方式及抒发了对日本法西斯的痛恨,也为祖国如今的强大倍感欣慰,同时告诫我们牢记这个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2、读38-42,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的感情。
提示:有悲痛。怀念、同时有痛恨,也有对历史的反思。
3、学完本文后你觉得今后的路到底该怎样走?
各抒己见。
4、通过以上的分析,你觉得给我们震撼的这篇报告文学的特点是什么?
真实性、鼓动性、政治性。
拓展练习:
如果你是远东战犯法庭的法官,你有机会问战犯一个问题,你会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
提示:你对待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残忍?
你不觉得羞愧吗?
如果你的亲人被杀害了,你的感觉会怎样?
你在杀人的时候想没想过会有今天?
课后作业:请你用书后字词积累的字词描写出一段文字,再现出南京大屠杀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