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案
一、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诵读部分的一首古诗。《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因此,它十分重要。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这对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都很有帮助。
二、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通过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方法已经有所了解并且能够初步地运用。荷花这一意象对学生来说也是比较熟悉的,其象征含义学生能较容易理解。这首诗中学生需要重点掌握悬想这一独特的手法,同时强化意象分析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文化常识;
2.学会朗读五言诗,运用想象和联想能力理解诗文大意;
3.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六、教学重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七、教学难点:多角度赏析诗歌,分析诗歌表达技巧
八、教学过程
1.导入
自古至今,有一种情生于人心,抒于文学,绵延不绝,这便是“思”。它广博而真挚,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的故国之思,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家乡之思,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亲人之思,更有“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恋人之思……今天,我们走进《涉江采芙蓉》,看看主人公为什么思,怎样思,又是在思谁?
2.文学常识积累
《涉江采芙蓉》出自《古诗十九首》,是其中最短的一篇,章法也简单直落。《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最早见于梁朝明太子萧统的《文选》。这些大约产生于建安以前东汉末期的作品,在汉代庞大的古诗系统中构成了一个独立系统,它们全都是由无名氏文人所作的五言抒情短诗,没有题目,大多是以古诗的第一句作为开头。这些作品以其自成一体的内容、艺术特色和成熟的五言形式受到历代诗论家的追慕,而与《三百篇》相提并论,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中国古典诗歌领域中是一件非常特出的事例。
《古诗十九首》专指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的19首作品。主要抒发了游子失志无成和相思别离之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真实地反映了东汉后期的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风貌。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评价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3.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遗(wèi):赠。以义定音。
谁(shuí):口语与书面语区分开。
还(huán)顾:回头看。
4.逐句解读鉴赏诗歌,
师生交流,讨论。
(1)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提问:a.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b.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c.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对眼前美景充满爱恋。
(2)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提问:这两句的语气如何?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
自问自答,语气缓和。
“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写独自思念(板书)爱人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3)鉴赏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提问:“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抒情主人公迷茫痛苦到极点。
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对写法”的“悬想”方式:
“对写法”又谓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简单的说,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单想家,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
(4)鉴赏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同心而离居”是他无尽哀愁的根源,是他终日忧伤(板书)以至老的根本原因!
5.学生再次轻读课文,回顾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爱恋——思念——迷茫——忧伤
6.深入探究
“芙蓉”
芙蓉本是荷花的别称。魏晋时期的诗人文士曹植、潘岳、鲍照均作过《芙蓉赋》直至唐代,荷花还常被叫作芙蓉。如大诗人李白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中的"芙蓉,即为荷花。锦葵科的木芙蓉晚出,因其红艳如荷花,故借用其名。但唐人对两者还是有严格区别的,日芙蓉,即指荷花;曰木芙蓉,即指我们今天所说的芙蓉花,一般不相混淆。宋人则不这么讲究了,如文同的《芙蓉》、张来的《芙蓉》便是吟咏木芙蓉的。大约自宋代起,鲜有人将荷花叫作芙蓉了。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7.
探究抒情主人公形象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古人有赠送花草的习俗,无论男女。或表示留恋之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或表示爱慕之情,《诗经邶风静女》中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西周曲》(《荷塘月色》中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双关。采来“莲子”送给思念的人。
本诗抒情主人公如果理解为女子,那么“还顾”句可以理解为女子对远在外地的丈夫的想象。想象丈夫在远方也与我一样,想念着我,这样就更增添了诗歌的忧伤之情。忧伤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而且丈夫也一样。这实际上是诗歌的跳跃性,视角发生了变化。古人多用悬想这种手法,如李清照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是想象丈夫在外地想念我的名句。杜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本来是自己想念妻子,却想象妻子在远地思念我。如果理解为男子,也合情合理。
总之,这首诗把思念之情写得惊心动魄,写得绵长幽深,让人品之不尽,嚼之不厌。难怪前人评价《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
8.探究诗歌是如何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愁的?(提示:表现手法)
(1)寓情于景,选取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营造高洁、清幽的意境,表达对对方真挚纯洁的爱情。写回望故乡长路漫漫,寄托对妻子的深切思念和不能回家团聚的痛苦之情。
(2)细节描写(白描),用“还顾”“望”等动作描写,写出游子的深情凝望,表达游子的孤独思乡怀人之情。
(3)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主人公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可是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好的鲜花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将人物放置在欢乐美好的背景中,抒写了独自怀远的忧伤,正是以乐衬哀的效果。
(4)对面着笔(悬想)。“涉江采芙蓉”和“还顾望旧乡”是两个空间的不同画面在同一时间的显现。只有在想象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才会出现。这在诗歌里面我们叫它“悬想”法。是女子想象自己游历在外的丈夫在回头望故乡思念自己。其实这种方法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学过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两句就是王维想象兄弟们思念自己,这种以虚衬实的方法更衬托出自己思念亲人的深切。?
(5)对比,“同心”与“离居”形成对比,表达相思却不能相聚的痛苦之情。
(6)设问,“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自问自道,表达了家中妻子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吸引读者注意,自然过渡到后文写游子。
9.拓展阅读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句抒发感情的方法奇特,为后人所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诗人运用想象(对写),巧借家人坐在灯前,诉说远行人直到深夜的情景,更加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深,也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10.当堂训练
阅读杜甫的《月夜》回答下面问题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结合全诗,体会诗歌在情感抒发上的特点。
对面落笔。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由自己的独看想到妻子的独看。“闺中只独看”,表现了妻子对我担忧,其实我也担忧妻子。诗人借妻子的心表现出来,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
11.积累的关于荷花的诗句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____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____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3)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____朱庭玉《天净沙·秋》
(4)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____王昌龄《采莲曲》
(5)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____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6)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____苏轼《江神子·江景》
(7)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____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8)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____佚名《西洲曲》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