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初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初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5 23:01:51

文档简介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初考试试卷
1.(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地方治理 B.切实保障乡民参政议政权利
C.大一统思想根植于历史传统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 中国基层社会之所以是“熟人社会”,原因在于宗法纽带长期存在,基于此,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管理更多地利用乡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说明统治者项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对地方的治理,A符合题意;
B项古代基层民众没有多政议政权利,B不符合题意;
C项题干主旨是基层治理,C与题干主旨无关,C不符合题意;
D项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管理实现了长治久安,并非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熟人社会”“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
2.(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他吸收了“性本贪”的理论,认为“朋党比周以弊主,言曲以便私”;民众“恶劳而好逸"。为此,“他"主张(  )
A.非礼不决 B.隆礼轻罚 C.克己复礼 D.以吏为师
【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 通过材料“朋党比周以弊主,言曲以便私”可知,这是韩非子的主要思想,韩非子作为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强调以吏为师,故D符合题意;
A项非礼不决出自《礼记》,是孔子思想,A不符合题意;
B项隆礼轻罚是荀子的思想,B不符合题意;
C项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思想,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3.(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如图再现了“郑国子产将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社会公布引发争论”的场景。这一事件应发生在(  )
A.夏朝初期 B.商朝后期 C.春秋时期 D.秦朝时期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国是春秋时期的重要诸侯国,材料信息体现了社会处于大革命时期,统治者将成文法公之于众,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这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故C符合题意;
夏朝和商朝仍是用“礼”这样的习惯法治理国家,而秦朝奉行法家思想,焚书坑儒,不会在此事上“引发争论”,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郑国子产将法律条文……向社会公布引发争论”。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据此可知,董仲舒的主要意图是(  )
A.援礼人法 B.延揽儒生 C.礼法并用 D.统一思想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 通过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故D符合题意;
AC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到法的思想内容,AC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信息体现的董仲舒强调思想统一主张,而不是延揽儒生,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汉代儒学。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5.(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唐朝后期,在流通领域产生了“便换”,接近于现在的汇票,商人把款项交给某地的某机构或商家,领取票证,然后持票到所属道府,核对凭据无误后,提取款项。这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 B.货币金融领域出现变革
C.完善的商业信用体系已经建立 D.重农抑商政策日益松动
【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 材料“商人把款项交给某地的某一机构或商家,领取票证,然后持票到所属道府,核对凭据无误后,提取款项”化解了商人在经商路途中携带大量现金的不便,因此“便换”是货币金融领域出现变革,故C符合题意;
A项北宋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故A不符合题意;
B项说法片面,不合史实,B不符合题意;
D项封建社会时期,重农抑商是一贯的经济政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唐朝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商人把款项交给某地的某一机构或商家,领取票证,然后持票到所属道府,核对凭据无误后,提取款项。
6.(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北宋皇祐四年,全国疫病流行。宋仁宗发布诏令,询问政令传达和执行的情况,并规定凡是有关州县疫情的公文及臣僚奏疏直达于上。受国家的重视,医学家、儒士文人编撰方书之风盛行,这些方书著作大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宗教人土和社会民众在国家瘟疫救治体系中也发挥了辅助作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北宋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社会力量承担防疫主体责任
C.宋朝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宋代的儒学注重社会责任感
【答案】D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受国家的重视,医学家、儒士文人编撰方书之风盛行,这些方书著作大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结合理学的相关思想主张可知宋代的儒学注重社会责任感,故D符合题意;
A项明清时期,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A不符合题意;
B项依据材料“宗教人士和社会民众在国家瘟疫救治体系中也发挥了辅助作用”可知B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不能体现,不合题干主旨,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理学的影响。关键信息有:受国家的重视,医学家、儒士文人编撰方书之风盛行,这些方书著作大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7.(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舟民水”、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
A.以民为本思想 B.见贤思齐风尚
C.革故鼎新精神 D.兼收并蓄特点
【答案】A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 通过材料中孟子,荀子和黄宗羲思想内容可以看出,这些内容都包含了中国古代基本的民本思想,故A符合题意;
B项见贤思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不符合题意;
C项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没有体现出革故鼎新精神,C不符合题意;
D项兼收并蓄思想不符合三个人物的思想特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8.(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李贽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否定了皇帝一己之私的所谓天理之公。这一“标志”(  )
A.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B.促进面向世界的风气形成
C.是对传统儒学的彻底否定 D.有效实现了中国社会转型
【答案】A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 李贽是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主张的特征是“离经叛道”;对“人欲”的肯定本质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人们思想上的反映,故A符合题意;
B项说法不合史实,B不符合题意;
C项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故C不符合题意;
D项明清之际均属于封建社会时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9.(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宋太祖建隆元年,政府规定“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征商则例”,“场务(征税机构)不即(及时)检税,若收纳力胜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可见当时政府(  )
A.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重视规范商税征管
C.顺应民意调整政策 D.商业垄断由此打破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征商则例”、“场务(征税机构)不即(及时)检税,若收纳力胜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可以看出宋代政府通过颁布法律对商税征管的规范,故B项符合题意;
A项宋代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不能体现宋代政府是为了顺应民意调整政策,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商业垄断被打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中宋代政府的规定内容,进而分析得出宋代政府通过颁布法律对商税征管的规范。
10.(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鸦片战争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令英国人雀跃不已,想象着新式工厂棉织品的美好销售前景,不料却碰到了洋布滞销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
C.巨额的赔款影响购买力 D.民众抵制洋货运动高涨
【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 通过材料“中国开放通商口岸,·····不料却碰到了洋布滞销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却因为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抵制而造成商品滞销,故A符合题意;
B项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是在甲午战后,B不符合题意;
C项鸦片战争虽然存在赔款,但并不影响人民的购买力,C不符合题意;
D项民众抵制洋货运动是甲午战争后才出现的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近代中国的经济形态。主要考查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对西方商品的抵制。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列强对中国商品倾销受阻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11.(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西方的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竞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中.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在此“意识”下“庙堂中人”创办了(  )
A.轮船招商局 B.江南制造总局
C.汉阳铁厂 D.开平煤矿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 从”西方的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句话中可得知,此时“庙堂中人”所兴办的企业是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符合。B符合题意;其余三项均是民用工业,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准确理解材料并结合所学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通过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检测学生准确理解材料并结合所学的能力,难度适中,用排除法可解题。
12.(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在某一条约签订后,梁章钜致信福建巡抚:“以富强论,福建不能胜于江南、浙江、广东也。乃江南、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该条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该条约在江苏,浙江,广东都设了一个码头。而在福建读读设了两个码头。结合下面四个不平等条约,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南京条约》符合这一特点。故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结果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3.(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为控制四川省骚乱,清廷将部分湖北新军调往四川,这场调动使城内要枢防守空虚,而这一时机也很快为革命党人所利用。革命党人发动了(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武昌起义
【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武昌起义
【解析】【分析】 A项北伐战争和四川没有关系,A不符合题意;
B项南昌起义也没有涉及到四川,B不符合题意;
C项秋收起义没有涉及到四川,C不符合题意;
D项武昌起义之前,四川保路运动为他创造了有利条件,选项符合材料的意思,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武昌起义,要求学生结合武昌起义的背景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武昌起义的背景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4.(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抗战期间,漫画家丰子恺在长沙街头看到一群小孩在公众阅报处阅读“我军大捷”的消息,创作了《儿童与捷报》的漫画(下图),右下角的落款是“廿七年儿童节”该漫画可用于研究(  )
A.淞沪会战胜利的影响 B.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C.敌后战场儿童关心国事 D.百团大战后民众的心态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 A项 淞沪会战没有胜利,A不符合题意;
B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民国27年,这应该是指1938年-1938年取得了台儿庄大捷,这是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B符合题意;
C项长沙是当时的国统区,而不是敌后,C不符合题意;
D项百团大战是1940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抗战的表现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5.(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中共某一军事行动:“独目将军于6月30日引人注目地率领5万大军在鲁西南渡过黄河。共产党因此将战争向南推进到华中的国民党统治区,在黄河与长江间开辟了新的战场。”此军事行动(  )
A.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B.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答案】B
【知识点】重庆谈判;国民党的进攻与共产党战略防御
【解析】【分析】 A项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应该是三大战役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C项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是三大战役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中的独目将军是指刘伯承,从材料中“共产党因此将战争向南推进到华中的国民党统治区,在黄河与长江间开辟了新的战场“可以看出是要把战争扩展到国民党统治区域,所以应该可以看出是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故B符合题意;
D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是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学生结合解放战争的过程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解放战争的过程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6.(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著名报人徐铸成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是中国人民大喜的日子,第一部人民的宪法将诞生了!仑儿来信,说我参加决定中国历史进程的两个大会——开国的政协和第一次全国人大,是莫大的光荣。”日记中提及的“第一部人民的宪法”(  )
A.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初步形成了政治协商制度
C.体现中共八大的探索成果 D.确立了中国根本政治制度
【答案】D
【知识点】五四宪法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故D符合题意;
A、B是在1949年,AB不符合题意;
C是在1956年,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大和1954年宪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读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
17.(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材料认为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关键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
C.各个时期政治运动的阻碍 D.商品经济仍尚未产生
【答案】A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 A项由题干中的“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因‘四清’运动而中断”可知政治运动的干扰;由“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是因为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故A符合题意;
B项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工业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故B不符合题意;
C项根据“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知材料认为各个时期政治运动的阻碍不是关键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要依据题干中的时间段结合史实来分析。
18.(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1971年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在20年的中美两国之间禁止贸易的法令。1972年2月11日,尼克松批准了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的关于松动对华贸易关系的建议。这些举措(  )
A.说明美国摒弃冷战思维 B.受到了中日建交的影响
C.意在谋求中美关系改善 D.表明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分析】 通过材料中的叙述可知,尼克松结束中美两国之间禁止贸易法令,提出关于松动对华贸易关系的建议,这主要是为了改善中美关系,故C符合题意;
B项中日建交是在1972年底,B不符合题意;
A项美国一直没有摒弃冷战思维,A不符合题意;
D项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于1979年元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主要考查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通过材料中的时间,正确分析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9.(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像是改革开放元年的第一只报春燕,代表大陆亿万同胞给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送去新春第一声亲切的问候。融化了两岸之间长达三十年不相往来的坚冰,开启了海峡两岸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发展的大门。“材料描述的是(  )
A.首倡“一国两制” B.两岸“三通”的实现
C.发表 《告台湾同胞书》 D.“九二共识”的达成
【答案】C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改革开放揭开序幕;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题干中的“改革开放元年”“新春第一声亲切的问候”即说所说的这一历史事实,故C符合题意;
A是在20世纪80年代,A不符合题意;
B是在2008年,B不符合题意;
D是在1992年,均不符合“改革开放元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改革开放元年”“新春第一声亲切的问候”。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0.(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1993年某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次会议是中共(  )
A.八大 B.十四大
C.十四届三中全会 D.十五大
【答案】C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 A项中共八大是1956年,A不符合题意;
B项中共十四大是1992年,B不符合题意;
C项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应该是在1993年,C符合题意;
D项十五大是1997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1.(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1651年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准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爱尔兰,或本共和国所属或所有的任何其他地方、岛屿、殖民地或领土。”其矛头主要是针对(  )
A.法国 B.荷兰 C.西班牙 D.葡萄牙
【答案】B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化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1651年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主要是打击当时的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商业贸易霸权,B符合题干要求,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早期的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英国殖民扩张的方式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英国殖民扩张的方式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2.(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某著作写道:“当人民被压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这部著作是(  )
A.《哲学通讯》 B.《路易十四时代》
C.《论法的精神》 D.《社会契约论》
【答案】D
【知识点】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解析】【分析】 由材料可知,人民拥有对政府永远的革命权,体现了社会契约,应出自《社会契约论》,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当人民被压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启蒙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欧洲的专制制度在它出现的时候,有助于形成民族国家,克服封建分裂的状态。可是到17世纪以后,哪一个国家最早克服专制统治,最早建立新的制度,它就迈出了新的一步,把历史推进到一个新的时代…历史上,是英国远出了新的一步。”“迈出了新的一步”指的是英国(  )
A.率先确立君主立宪制 B.首创责任内阁体制
C.第一个确立殖民霸权 D.最早开始工业革命
【答案】A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7世纪以后,哪一个国家最早克服专制统治,最早建立新的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开创了民主代议制,这符合题干中“迈出新的一步”的描述,A正确;
责任内阁制创立时间是1721年,与题干17世纪不符,排除B;
英国确立殖民霸权是在18世纪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
工业革命开始时间是17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 根据“17世纪以后,哪一个国家最早克服专制统治,最早建立新的制度”进行分析即可。
24.(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1850年英国蒸汽机产生的能量占欧洲的一半以上;生铁产量已经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达250万吨,是德国的10倍。”这说明英国成为(  )
A.“海上马车夫” B.“日不落大帝国”
C.“世界工厂” D.“世界贸易中心”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 A项“海上马车夫”这是17世纪荷兰的特点,A不符合题意;
B项英国在18世纪中期已经成为日不落帝国,B不符合题意;
C项19世纪中期,由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选项符合材料的特点,C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世界贸易中心的特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英国工业革命的时间特征和产生的影响,还要搞清楚近代列强殖民扩张的阶段特点。
25.(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1898年7月14日是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日,22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召开大会并通过决议:“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剥夺资本家阶级的生产资料并把它变为公有财产之后,劳动和人类才能获得解放。”这反映出(  )
A.法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B.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C.社会主义革命成为潮流 D.《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 A项法国无产阶级在当时没有夺取政权,A不符合题意;
B项从材料中“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剥夺资本家阶级的生产资料并把它变为公有财产之后,劳动和人类才能获得解放”明显可以看出反映的是无产阶级革命的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B符合题意;
C项材料看不出社会主义革命在当时成为潮流,C不符合题意;
D项《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在1848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要求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19世纪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6.(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罗斯福说:“我们不仅要使失业者的肉体免受饥寒,而且还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的自力更生的意志,他们的勇气与决心”。为了“自尊、意志和勇气”,罗斯福政府(  )
A.恢复银行信用 B.实行社会救济
C.调整农业生产 D.实施以工代赈
【答案】D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 材料中”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的自力更生的意志,他们的勇气与决心“的提法反映了在实行社会救济的过程中体现劳动者的自我价值,面对此,政府实行了以工代赈。故D符合题意;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社会救济、调整农业生产在材料中未体现,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通过考查罗斯福新政,检测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用排除法可解题。
27.(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1601年,英国制定《济贫法》;1834年颁布《济贫法修正案》;1949年,英国社会保障占财政支出的13.5%,1997年上升到32%,成为英国财政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项。其主要目的在于(  )
A.刺激社会消费 B.改善劳资关系
C.缓和社会矛盾 D.重塑政府形象
【答案】C
【知识点】“福利国家”
【解析】【分析】 由材料可知,英国重视社会救济,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故C符合题意;
ABD材料未体现,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解题的关键是“1601年,英国制定《济贫法》;1834年颁布《济贫法修正案》;1949年,英国社会保障占财政支出的13.5%,1997年上升到32%,成为英国财政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项”。
28.(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有学者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提高农业产量,恢复遭到破坏的工厂和衰败不堪的城市。它取得了部分成功,把农业产量提高到了足以养活全体苏联民众的水平,但它没有能为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提供资金,更无助于建立强大的现代化军队和创造共产党梦想的丰裕经济。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充分肯定了新经济政策的重大意义
B.新经济政策解决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C.新经济政策阻碍苏联集体化的实现
D.不能过高地估计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答案】D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 A项根据材料“它取得了部分成功…但它没有能为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提供资金,更无助于建立强大的现代化军队和创造共产党梦想的丰裕经济”可看出,题干并没有单纯强调其重大意义,还指出了其局限,故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指出,新经济政策“没有能为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提供资金,更无助于建立强大的现代化军队和创造共产党梦想的丰裕经济”可知新经济政策并没有完全解决当时苏联所存在的问题,故B不符合题意;
C项根据所学新经济政策实行时间是1921年--1928年,而苏联农业集体化开始时间是1927年,时间明显不符,不符合史实。并且题干也没有强调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是阻碍苏联集体化的问题,而是新经济政策没有使苏联崛起的问题,故不符合材料C不符合题意;
D项题干一方面强调新经济政策基本解决了苏联的温饱问题,另一方面又指出没有使苏联快速崛起的局限,即新经济政策有其积极作用,又有其局限,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主旨,通过材料可知本题一方面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又说明其局限,进而可得出答案。侧重考查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高考考查的方向,学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29.(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事实上,牛仔裤麦当劳好莱坞大片等大众产品,一旦为非西方世界的人们所接受,它们似乎就与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失去了联系,成为一种不带有任何特殊文化标记的人类共同产品。”据此推断(  )
A.全球化冲击本土文化传统 B.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动摇
C.各种本土文化间差异消失 D.世界文化多样性发生逆转
【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 D项材料没有强调对本土文化的冲击,D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发生动摇,B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体现不出文化差异的消失,C不符合题意;
A项从材料可以看出西方的牛仔裤、麦当劳、好莱坞大片,这些大众产品容易成为人类共同的产品,不再带有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的符号,反映出世界文化的趋同性特征,能够推出世界文化多样性发生逆转,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要求学生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表现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经济全球化对文化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30.(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下表是中法建交过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由此可见,中法建交(  )
1950年1月 法国准备承认新中国,美国政府坚决反对
1950年6月 法国决定暂时放弃对承认新中国 的 考虑
1963年12月12日 中法双方在瑞士举行建交谈判
1964年1月21日 美国政府已照会法国政府,反对法国同中国建交
1964年1月27日 法国与中国签署了建交公报
A.反映了美法同盟逐步走向破裂 B.关键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C.标志法国完全摆脱了美国控制 D.展现世界多极化趋势渐进过程
【答案】D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 从表中可知,因为美国的反对而一度停止的中法建交活动,终于在1964年取得突破,实现了中法建交,说明西方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法国独立自主意识增强,展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渐进过程,故D符合题意;
AB材料未体现,AB不符合题意;
C太过绝对,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解题的关键是“中法建交过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趋势。
31.(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经世致用,作为治学的宗旨与境界,由来已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世致用的思想,在先秦时代的经典中,就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主要内容无湖;不关注于讲究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研讨学问、如何治国理政以达于济世安民等。如果我们说,广义的先秦诸子之学,是我们传统学术的基石与经典;那么,我们就应该同时承认,“经世致用”既是构建传统学术体系的核心价值之所在,也是学术精髓与学术宗旨之所在。
——摘编自孙家洲、高宏达《“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定位与诠释》
材料二 这些学者(顾炎武、王船山、黄宗羲、朱舜水等人)虽生长在阳明学派空气之下,因为时务突变.他们对于明朝之亡,认为是学者社会的大耻辱大罪责,于是抛弃明心见性的空谈,专讲经世致用的实务,他们不是为学问而学问,是为政治而学问,他们许多人都是把半生涯送在悲惨困苦的政治活动中,所做学问原想用来做新政治建设的准备,到政治点:完全绝望,不得已才做学者生活.他们的学风都在这种环境中间发生出来。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经世致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孟子“济世安民”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分析明末清初经世致用学风兴起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黄宗羲、顾炎武“为政治而学问”的具体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经世致用”历史地位的认识。
【答案】(1)内容:为人处世;研讨学问;治国理政。
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背景:阳明学派的影响(或心学传播,学界崇尚空谈);时务突变(或明朝的灭亡,反清斗争的失败)。表现: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认识:传统学术的核心价值;传统知识分子的重要处世原则。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 (1)内容通过材料“其主要内容无不关注于讲究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研讨学问、如何治国理政以达于济世安民等”可以概括得出,为人处世,研讨学问,治国理政。主张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2)背景通过材料“生长在阳明学派空气之下,因为时务突变”可以概括得出阳明学派的影响和时务突变。具体表现通过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得出,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
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认识从经世致用在中国古代学术中的地位和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两个角度来分析说明。
故答案为:
(1) 内容:为人处世;研讨学问;治国理政。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 背景:阳明学派的影响(或心学传播,学界崇尚空谈);时务突变(或明朝的灭亡,反清斗争的失败)。表现: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 认识:传统学术的核心价值;传统知识分子的重要处世原则。
【点评】 (1)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时期的主要思想。
(2)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主要考查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内容。
(3)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认识。
32.(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十月革命后,苏俄(联)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単、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
——《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强攻”“围攻”所对应的政策,并分析其政策转变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苏俄工业上“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
(2)据材料二,分析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两者不同工业化道路的体制因素。
(3)据材料三,概括普京认为造成苏联式经济后果的理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苏联经济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
措施: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租赁经营部分矿产、森林、油田等。
(2)不同:苏联从发展重工业开始,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开始。
因素: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3)理由: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调;忽视现代经济关键部门;没有调动企业和生产者的创造性、积极性。
启示:经济政策要符合国情;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注重经济均衡发展;重视调动生产积极性。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 (1)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是1921年。是最前面强攻政策的反思。结合1921年之前的经济政策,我们可知当时是战士共产主义政策。后来1921年,这一政策转为围攻结合当时的政策变化特点,我们可知后来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转变,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工业上退回到资本主义主要的措施以及政策里面的具体措施。应该包括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租赁经营部分矿产森林油田等等。
(2)从材料二明显可以看出,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是从重工业开始的,而资本主义国家是从轻工业开始。之所以出现两种不同的工业化,
是因为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
(3)材料三普京认为造成苏联式经济后果的理由是因为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调。忽视现代经济关键部门。没有调动企业和生产者的创造性积极性。可以看出苏俄在建立以后分别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建设中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要符合国情。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注重经济均衡发展,重视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故答案为:
(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措施: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租赁经营部分矿产森林油田等等。
(2)不同:苏联从发展重工业开始,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开始。理由: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3)理由: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调。忽视现代经济关键部门。没有调动企业和生产者的创造性积极性。启示:经济政策要符合国情。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注重经济均衡发展,重视调动生产者积极性。(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苏俄的经济政策。学生要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征来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学生要结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以及西方近代工业化的历程来进行对比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学生要结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弊端来进行分析。
33.(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美欧关系错综复杂,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次大战后,美国……以“大救星”的面貌拯救了欧洲,这时欧洲也的的确确需要美国。美国和苏联迅速陷入冷战……尚未从二战期间的“恐德症”中恢复过来的西欧又患上了“恐苏症”谁能保护虛弱不堪的西欧 这个使命“历史地”落到了山姆大叔的肩上。应该说,这时的西欧急需美国为它“壮胆”。
——苏惠民《解剖美欧关系》
材料二 20世纪60、70年代,西欧国家已无须美国提供经济援助,因而在政治问题的处理方面获得了更大的机动性,与西欧和美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变化的是政治关系的相应变化。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并在各个领域里推行其独立自主的政策。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95年12月签署的《跨大西洋关系新钢要》写道:“我们,美利坚合众国和欧洲联盟…在一起,我们架构起保障我们安全和经济强盛的合作机构和模式,这些都是史诗般的成就今天我们面临国内外新的挑战。为迎接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为我们服务得如此之好的伙伴美系
——叶江《解读美欧: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美欧关系》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的美欧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拯救”西欧的方式。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与西欧关系出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欧关系的特征并指出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1)关系:西欧依赖美国,美国控制西欧。方式:建立世界银行;实施杜鲁门主义;推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变化:西欧推行独立自主政策,摆脱美国控制。原因:西欧国家的联合(西欧的崛起);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3)特征:合作与冲突并存。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局势;外交政策调整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欧洲也的的确确需要美国”“西欧急需美国为它“壮胆””“保护虚弱不堪的西欧”可得出美欧关系为:西欧依赖美国,美国控制西欧。根据所学可得知美国扶持西欧和建立以美国中心的世界体系的方式为:建立世界银行;实施杜鲁门主义;推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根据材料二“西欧国家已无须美国提供经济援助··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并在各个领域里推行其独立自主的政策”可得出变化为:西欧推行独立自主政策,摆脱美国控制。其原因可结合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和欧洲实力变化、世界新形势来进行分析,可得出原因为:西欧国家的联合(西欧的崛起);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3)根据题干,二战之后美欧之间既有合作如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的扶持,又有冲突如欧洲经济发展之后对美国的冲击,为了摆脱美国控制而建立的欧共体等,可得出美欧关系的特征是合作与冲突并存。根据材料,二战后西欧各国实力遭到削弱,为了抵制苏联,需要美国的帮助。20世纪60、70年代,西欧经济发展,
国力崛起,又希望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政策,可以得出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局势;外交政策调整。
故答案为:
(1)关系:西欧依赖美国,美国控制西欧。方式:建立世界银行;实施杜鲁门主义;推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变化:西欧推行独立自主政策,摆脱美国控制。
原因:西欧国家的联合(西欧的崛起);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3)特征:合作与冲突并存。
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局势;外交政策调整。
【点评】 本题考查战后西欧的发展,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第一问可根据材料直接归纳美欧关系,拯救方式可结合二战后美国对欧的政策进行分析。第二问新变化可结合材料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变化原因可结合欧洲的崛起进行作答。第三问的启示可综合三则材料美欧的关系发展历程来分析其原因。
1 / 1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初考试试卷
1.(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地方治理 B.切实保障乡民参政议政权利
C.大一统思想根植于历史传统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2.(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他吸收了“性本贪”的理论,认为“朋党比周以弊主,言曲以便私”;民众“恶劳而好逸"。为此,“他"主张(  )
A.非礼不决 B.隆礼轻罚 C.克己复礼 D.以吏为师
3.(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如图再现了“郑国子产将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社会公布引发争论”的场景。这一事件应发生在(  )
A.夏朝初期 B.商朝后期 C.春秋时期 D.秦朝时期
4.(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据此可知,董仲舒的主要意图是(  )
A.援礼人法 B.延揽儒生 C.礼法并用 D.统一思想
5.(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唐朝后期,在流通领域产生了“便换”,接近于现在的汇票,商人把款项交给某地的某机构或商家,领取票证,然后持票到所属道府,核对凭据无误后,提取款项。这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 B.货币金融领域出现变革
C.完善的商业信用体系已经建立 D.重农抑商政策日益松动
6.(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北宋皇祐四年,全国疫病流行。宋仁宗发布诏令,询问政令传达和执行的情况,并规定凡是有关州县疫情的公文及臣僚奏疏直达于上。受国家的重视,医学家、儒士文人编撰方书之风盛行,这些方书著作大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宗教人土和社会民众在国家瘟疫救治体系中也发挥了辅助作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北宋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社会力量承担防疫主体责任
C.宋朝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宋代的儒学注重社会责任感
7.(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舟民水”、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
A.以民为本思想 B.见贤思齐风尚
C.革故鼎新精神 D.兼收并蓄特点
8.(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李贽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否定了皇帝一己之私的所谓天理之公。这一“标志”(  )
A.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B.促进面向世界的风气形成
C.是对传统儒学的彻底否定 D.有效实现了中国社会转型
9.(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宋太祖建隆元年,政府规定“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征商则例”,“场务(征税机构)不即(及时)检税,若收纳力胜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可见当时政府(  )
A.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重视规范商税征管
C.顺应民意调整政策 D.商业垄断由此打破
10.(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鸦片战争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令英国人雀跃不已,想象着新式工厂棉织品的美好销售前景,不料却碰到了洋布滞销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
C.巨额的赔款影响购买力 D.民众抵制洋货运动高涨
11.(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西方的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竞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中.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在此“意识”下“庙堂中人”创办了(  )
A.轮船招商局 B.江南制造总局
C.汉阳铁厂 D.开平煤矿
12.(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在某一条约签订后,梁章钜致信福建巡抚:“以富强论,福建不能胜于江南、浙江、广东也。乃江南、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该条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3.(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为控制四川省骚乱,清廷将部分湖北新军调往四川,这场调动使城内要枢防守空虚,而这一时机也很快为革命党人所利用。革命党人发动了(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武昌起义
14.(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抗战期间,漫画家丰子恺在长沙街头看到一群小孩在公众阅报处阅读“我军大捷”的消息,创作了《儿童与捷报》的漫画(下图),右下角的落款是“廿七年儿童节”该漫画可用于研究(  )
A.淞沪会战胜利的影响 B.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C.敌后战场儿童关心国事 D.百团大战后民众的心态
15.(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中共某一军事行动:“独目将军于6月30日引人注目地率领5万大军在鲁西南渡过黄河。共产党因此将战争向南推进到华中的国民党统治区,在黄河与长江间开辟了新的战场。”此军事行动(  )
A.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B.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6.(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著名报人徐铸成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是中国人民大喜的日子,第一部人民的宪法将诞生了!仑儿来信,说我参加决定中国历史进程的两个大会——开国的政协和第一次全国人大,是莫大的光荣。”日记中提及的“第一部人民的宪法”(  )
A.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初步形成了政治协商制度
C.体现中共八大的探索成果 D.确立了中国根本政治制度
17.(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材料认为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关键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
C.各个时期政治运动的阻碍 D.商品经济仍尚未产生
18.(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1971年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在20年的中美两国之间禁止贸易的法令。1972年2月11日,尼克松批准了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的关于松动对华贸易关系的建议。这些举措(  )
A.说明美国摒弃冷战思维 B.受到了中日建交的影响
C.意在谋求中美关系改善 D.表明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19.(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像是改革开放元年的第一只报春燕,代表大陆亿万同胞给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送去新春第一声亲切的问候。融化了两岸之间长达三十年不相往来的坚冰,开启了海峡两岸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发展的大门。“材料描述的是(  )
A.首倡“一国两制” B.两岸“三通”的实现
C.发表 《告台湾同胞书》 D.“九二共识”的达成
20.(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1993年某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次会议是中共(  )
A.八大 B.十四大
C.十四届三中全会 D.十五大
21.(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1651年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准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爱尔兰,或本共和国所属或所有的任何其他地方、岛屿、殖民地或领土。”其矛头主要是针对(  )
A.法国 B.荷兰 C.西班牙 D.葡萄牙
22.(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某著作写道:“当人民被压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这部著作是(  )
A.《哲学通讯》 B.《路易十四时代》
C.《论法的精神》 D.《社会契约论》
23.(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欧洲的专制制度在它出现的时候,有助于形成民族国家,克服封建分裂的状态。可是到17世纪以后,哪一个国家最早克服专制统治,最早建立新的制度,它就迈出了新的一步,把历史推进到一个新的时代…历史上,是英国远出了新的一步。”“迈出了新的一步”指的是英国(  )
A.率先确立君主立宪制 B.首创责任内阁体制
C.第一个确立殖民霸权 D.最早开始工业革命
24.(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1850年英国蒸汽机产生的能量占欧洲的一半以上;生铁产量已经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达250万吨,是德国的10倍。”这说明英国成为(  )
A.“海上马车夫” B.“日不落大帝国”
C.“世界工厂” D.“世界贸易中心”
25.(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1898年7月14日是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日,22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召开大会并通过决议:“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剥夺资本家阶级的生产资料并把它变为公有财产之后,劳动和人类才能获得解放。”这反映出(  )
A.法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B.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C.社会主义革命成为潮流 D.《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26.(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罗斯福说:“我们不仅要使失业者的肉体免受饥寒,而且还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的自力更生的意志,他们的勇气与决心”。为了“自尊、意志和勇气”,罗斯福政府(  )
A.恢复银行信用 B.实行社会救济
C.调整农业生产 D.实施以工代赈
27.(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1601年,英国制定《济贫法》;1834年颁布《济贫法修正案》;1949年,英国社会保障占财政支出的13.5%,1997年上升到32%,成为英国财政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项。其主要目的在于(  )
A.刺激社会消费 B.改善劳资关系
C.缓和社会矛盾 D.重塑政府形象
28.(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有学者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提高农业产量,恢复遭到破坏的工厂和衰败不堪的城市。它取得了部分成功,把农业产量提高到了足以养活全体苏联民众的水平,但它没有能为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提供资金,更无助于建立强大的现代化军队和创造共产党梦想的丰裕经济。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充分肯定了新经济政策的重大意义
B.新经济政策解决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C.新经济政策阻碍苏联集体化的实现
D.不能过高地估计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29.(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事实上,牛仔裤麦当劳好莱坞大片等大众产品,一旦为非西方世界的人们所接受,它们似乎就与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失去了联系,成为一种不带有任何特殊文化标记的人类共同产品。”据此推断(  )
A.全球化冲击本土文化传统 B.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动摇
C.各种本土文化间差异消失 D.世界文化多样性发生逆转
30.(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下表是中法建交过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由此可见,中法建交(  )
1950年1月 法国准备承认新中国,美国政府坚决反对
1950年6月 法国决定暂时放弃对承认新中国 的 考虑
1963年12月12日 中法双方在瑞士举行建交谈判
1964年1月21日 美国政府已照会法国政府,反对法国同中国建交
1964年1月27日 法国与中国签署了建交公报
A.反映了美法同盟逐步走向破裂 B.关键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C.标志法国完全摆脱了美国控制 D.展现世界多极化趋势渐进过程
31.(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经世致用,作为治学的宗旨与境界,由来已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世致用的思想,在先秦时代的经典中,就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主要内容无湖;不关注于讲究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研讨学问、如何治国理政以达于济世安民等。如果我们说,广义的先秦诸子之学,是我们传统学术的基石与经典;那么,我们就应该同时承认,“经世致用”既是构建传统学术体系的核心价值之所在,也是学术精髓与学术宗旨之所在。
——摘编自孙家洲、高宏达《“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定位与诠释》
材料二 这些学者(顾炎武、王船山、黄宗羲、朱舜水等人)虽生长在阳明学派空气之下,因为时务突变.他们对于明朝之亡,认为是学者社会的大耻辱大罪责,于是抛弃明心见性的空谈,专讲经世致用的实务,他们不是为学问而学问,是为政治而学问,他们许多人都是把半生涯送在悲惨困苦的政治活动中,所做学问原想用来做新政治建设的准备,到政治点:完全绝望,不得已才做学者生活.他们的学风都在这种环境中间发生出来。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经世致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孟子“济世安民”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分析明末清初经世致用学风兴起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黄宗羲、顾炎武“为政治而学问”的具体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经世致用”历史地位的认识。
32.(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十月革命后,苏俄(联)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単、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
——《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强攻”“围攻”所对应的政策,并分析其政策转变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苏俄工业上“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
(2)据材料二,分析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两者不同工业化道路的体制因素。
(3)据材料三,概括普京认为造成苏联式经济后果的理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苏联经济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33.(2020高二上·苏州开学考)美欧关系错综复杂,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次大战后,美国……以“大救星”的面貌拯救了欧洲,这时欧洲也的的确确需要美国。美国和苏联迅速陷入冷战……尚未从二战期间的“恐德症”中恢复过来的西欧又患上了“恐苏症”谁能保护虛弱不堪的西欧 这个使命“历史地”落到了山姆大叔的肩上。应该说,这时的西欧急需美国为它“壮胆”。
——苏惠民《解剖美欧关系》
材料二 20世纪60、70年代,西欧国家已无须美国提供经济援助,因而在政治问题的处理方面获得了更大的机动性,与西欧和美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变化的是政治关系的相应变化。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并在各个领域里推行其独立自主的政策。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95年12月签署的《跨大西洋关系新钢要》写道:“我们,美利坚合众国和欧洲联盟…在一起,我们架构起保障我们安全和经济强盛的合作机构和模式,这些都是史诗般的成就今天我们面临国内外新的挑战。为迎接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为我们服务得如此之好的伙伴美系
——叶江《解读美欧: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美欧关系》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的美欧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拯救”西欧的方式。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与西欧关系出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欧关系的特征并指出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 中国基层社会之所以是“熟人社会”,原因在于宗法纽带长期存在,基于此,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管理更多地利用乡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说明统治者项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对地方的治理,A符合题意;
B项古代基层民众没有多政议政权利,B不符合题意;
C项题干主旨是基层治理,C与题干主旨无关,C不符合题意;
D项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管理实现了长治久安,并非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熟人社会”“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
2.【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 通过材料“朋党比周以弊主,言曲以便私”可知,这是韩非子的主要思想,韩非子作为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强调以吏为师,故D符合题意;
A项非礼不决出自《礼记》,是孔子思想,A不符合题意;
B项隆礼轻罚是荀子的思想,B不符合题意;
C项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思想,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国是春秋时期的重要诸侯国,材料信息体现了社会处于大革命时期,统治者将成文法公之于众,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这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故C符合题意;
夏朝和商朝仍是用“礼”这样的习惯法治理国家,而秦朝奉行法家思想,焚书坑儒,不会在此事上“引发争论”,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郑国子产将法律条文……向社会公布引发争论”。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 通过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故D符合题意;
AC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到法的思想内容,AC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信息体现的董仲舒强调思想统一主张,而不是延揽儒生,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汉代儒学。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 材料“商人把款项交给某地的某一机构或商家,领取票证,然后持票到所属道府,核对凭据无误后,提取款项”化解了商人在经商路途中携带大量现金的不便,因此“便换”是货币金融领域出现变革,故C符合题意;
A项北宋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故A不符合题意;
B项说法片面,不合史实,B不符合题意;
D项封建社会时期,重农抑商是一贯的经济政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唐朝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商人把款项交给某地的某一机构或商家,领取票证,然后持票到所属道府,核对凭据无误后,提取款项。
6.【答案】D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受国家的重视,医学家、儒士文人编撰方书之风盛行,这些方书著作大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结合理学的相关思想主张可知宋代的儒学注重社会责任感,故D符合题意;
A项明清时期,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A不符合题意;
B项依据材料“宗教人士和社会民众在国家瘟疫救治体系中也发挥了辅助作用”可知B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不能体现,不合题干主旨,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理学的影响。关键信息有:受国家的重视,医学家、儒士文人编撰方书之风盛行,这些方书著作大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7.【答案】A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 通过材料中孟子,荀子和黄宗羲思想内容可以看出,这些内容都包含了中国古代基本的民本思想,故A符合题意;
B项见贤思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不符合题意;
C项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没有体现出革故鼎新精神,C不符合题意;
D项兼收并蓄思想不符合三个人物的思想特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 李贽是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主张的特征是“离经叛道”;对“人欲”的肯定本质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人们思想上的反映,故A符合题意;
B项说法不合史实,B不符合题意;
C项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故C不符合题意;
D项明清之际均属于封建社会时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9.【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征商则例”、“场务(征税机构)不即(及时)检税,若收纳力胜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可以看出宋代政府通过颁布法律对商税征管的规范,故B项符合题意;
A项宋代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不能体现宋代政府是为了顺应民意调整政策,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商业垄断被打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中宋代政府的规定内容,进而分析得出宋代政府通过颁布法律对商税征管的规范。
10.【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 通过材料“中国开放通商口岸,·····不料却碰到了洋布滞销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却因为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抵制而造成商品滞销,故A符合题意;
B项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是在甲午战后,B不符合题意;
C项鸦片战争虽然存在赔款,但并不影响人民的购买力,C不符合题意;
D项民众抵制洋货运动是甲午战争后才出现的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近代中国的经济形态。主要考查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对西方商品的抵制。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列强对中国商品倾销受阻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11.【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 从”西方的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句话中可得知,此时“庙堂中人”所兴办的企业是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符合。B符合题意;其余三项均是民用工业,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准确理解材料并结合所学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通过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检测学生准确理解材料并结合所学的能力,难度适中,用排除法可解题。
12.【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该条约在江苏,浙江,广东都设了一个码头。而在福建读读设了两个码头。结合下面四个不平等条约,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南京条约》符合这一特点。故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结果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3.【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武昌起义
【解析】【分析】 A项北伐战争和四川没有关系,A不符合题意;
B项南昌起义也没有涉及到四川,B不符合题意;
C项秋收起义没有涉及到四川,C不符合题意;
D项武昌起义之前,四川保路运动为他创造了有利条件,选项符合材料的意思,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武昌起义,要求学生结合武昌起义的背景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武昌起义的背景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4.【答案】B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 A项 淞沪会战没有胜利,A不符合题意;
B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民国27年,这应该是指1938年-1938年取得了台儿庄大捷,这是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B符合题意;
C项长沙是当时的国统区,而不是敌后,C不符合题意;
D项百团大战是1940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抗战的表现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5.【答案】B
【知识点】重庆谈判;国民党的进攻与共产党战略防御
【解析】【分析】 A项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应该是三大战役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C项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是三大战役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中的独目将军是指刘伯承,从材料中“共产党因此将战争向南推进到华中的国民党统治区,在黄河与长江间开辟了新的战场“可以看出是要把战争扩展到国民党统治区域,所以应该可以看出是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故B符合题意;
D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是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学生结合解放战争的过程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解放战争的过程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6.【答案】D
【知识点】五四宪法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故D符合题意;
A、B是在1949年,AB不符合题意;
C是在1956年,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大和1954年宪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读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
17.【答案】A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 A项由题干中的“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因‘四清’运动而中断”可知政治运动的干扰;由“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是因为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故A符合题意;
B项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工业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故B不符合题意;
C项根据“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知材料认为各个时期政治运动的阻碍不是关键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要依据题干中的时间段结合史实来分析。
18.【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分析】 通过材料中的叙述可知,尼克松结束中美两国之间禁止贸易法令,提出关于松动对华贸易关系的建议,这主要是为了改善中美关系,故C符合题意;
B项中日建交是在1972年底,B不符合题意;
A项美国一直没有摒弃冷战思维,A不符合题意;
D项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于1979年元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主要考查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通过材料中的时间,正确分析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9.【答案】C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改革开放揭开序幕;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题干中的“改革开放元年”“新春第一声亲切的问候”即说所说的这一历史事实,故C符合题意;
A是在20世纪80年代,A不符合题意;
B是在2008年,B不符合题意;
D是在1992年,均不符合“改革开放元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改革开放元年”“新春第一声亲切的问候”。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0.【答案】C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 A项中共八大是1956年,A不符合题意;
B项中共十四大是1992年,B不符合题意;
C项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应该是在1993年,C符合题意;
D项十五大是1997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1.【答案】B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化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1651年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主要是打击当时的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商业贸易霸权,B符合题干要求,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早期的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英国殖民扩张的方式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英国殖民扩张的方式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2.【答案】D
【知识点】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解析】【分析】 由材料可知,人民拥有对政府永远的革命权,体现了社会契约,应出自《社会契约论》,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当人民被压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启蒙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答案】A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7世纪以后,哪一个国家最早克服专制统治,最早建立新的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开创了民主代议制,这符合题干中“迈出新的一步”的描述,A正确;
责任内阁制创立时间是1721年,与题干17世纪不符,排除B;
英国确立殖民霸权是在18世纪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
工业革命开始时间是17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 根据“17世纪以后,哪一个国家最早克服专制统治,最早建立新的制度”进行分析即可。
24.【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 A项“海上马车夫”这是17世纪荷兰的特点,A不符合题意;
B项英国在18世纪中期已经成为日不落帝国,B不符合题意;
C项19世纪中期,由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选项符合材料的特点,C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世界贸易中心的特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英国工业革命的时间特征和产生的影响,还要搞清楚近代列强殖民扩张的阶段特点。
25.【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 A项法国无产阶级在当时没有夺取政权,A不符合题意;
B项从材料中“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剥夺资本家阶级的生产资料并把它变为公有财产之后,劳动和人类才能获得解放”明显可以看出反映的是无产阶级革命的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B符合题意;
C项材料看不出社会主义革命在当时成为潮流,C不符合题意;
D项《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在1848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要求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19世纪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6.【答案】D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 材料中”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的自力更生的意志,他们的勇气与决心“的提法反映了在实行社会救济的过程中体现劳动者的自我价值,面对此,政府实行了以工代赈。故D符合题意;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社会救济、调整农业生产在材料中未体现,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通过考查罗斯福新政,检测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用排除法可解题。
27.【答案】C
【知识点】“福利国家”
【解析】【分析】 由材料可知,英国重视社会救济,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故C符合题意;
ABD材料未体现,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解题的关键是“1601年,英国制定《济贫法》;1834年颁布《济贫法修正案》;1949年,英国社会保障占财政支出的13.5%,1997年上升到32%,成为英国财政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项”。
28.【答案】D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 A项根据材料“它取得了部分成功…但它没有能为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提供资金,更无助于建立强大的现代化军队和创造共产党梦想的丰裕经济”可看出,题干并没有单纯强调其重大意义,还指出了其局限,故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指出,新经济政策“没有能为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提供资金,更无助于建立强大的现代化军队和创造共产党梦想的丰裕经济”可知新经济政策并没有完全解决当时苏联所存在的问题,故B不符合题意;
C项根据所学新经济政策实行时间是1921年--1928年,而苏联农业集体化开始时间是1927年,时间明显不符,不符合史实。并且题干也没有强调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是阻碍苏联集体化的问题,而是新经济政策没有使苏联崛起的问题,故不符合材料C不符合题意;
D项题干一方面强调新经济政策基本解决了苏联的温饱问题,另一方面又指出没有使苏联快速崛起的局限,即新经济政策有其积极作用,又有其局限,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主旨,通过材料可知本题一方面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又说明其局限,进而可得出答案。侧重考查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高考考查的方向,学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29.【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 D项材料没有强调对本土文化的冲击,D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发生动摇,B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体现不出文化差异的消失,C不符合题意;
A项从材料可以看出西方的牛仔裤、麦当劳、好莱坞大片,这些大众产品容易成为人类共同的产品,不再带有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的符号,反映出世界文化的趋同性特征,能够推出世界文化多样性发生逆转,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要求学生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表现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经济全球化对文化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30.【答案】D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 从表中可知,因为美国的反对而一度停止的中法建交活动,终于在1964年取得突破,实现了中法建交,说明西方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法国独立自主意识增强,展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渐进过程,故D符合题意;
AB材料未体现,AB不符合题意;
C太过绝对,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解题的关键是“中法建交过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趋势。
31.【答案】(1)内容:为人处世;研讨学问;治国理政。
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背景:阳明学派的影响(或心学传播,学界崇尚空谈);时务突变(或明朝的灭亡,反清斗争的失败)。表现: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认识:传统学术的核心价值;传统知识分子的重要处世原则。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 (1)内容通过材料“其主要内容无不关注于讲究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研讨学问、如何治国理政以达于济世安民等”可以概括得出,为人处世,研讨学问,治国理政。主张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2)背景通过材料“生长在阳明学派空气之下,因为时务突变”可以概括得出阳明学派的影响和时务突变。具体表现通过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得出,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
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认识从经世致用在中国古代学术中的地位和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两个角度来分析说明。
故答案为:
(1) 内容:为人处世;研讨学问;治国理政。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 背景:阳明学派的影响(或心学传播,学界崇尚空谈);时务突变(或明朝的灭亡,反清斗争的失败)。表现: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 认识:传统学术的核心价值;传统知识分子的重要处世原则。
【点评】 (1)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时期的主要思想。
(2)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主要考查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内容。
(3)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认识。
32.【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
措施: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租赁经营部分矿产、森林、油田等。
(2)不同:苏联从发展重工业开始,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开始。
因素: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3)理由: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调;忽视现代经济关键部门;没有调动企业和生产者的创造性、积极性。
启示:经济政策要符合国情;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注重经济均衡发展;重视调动生产积极性。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 (1)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是1921年。是最前面强攻政策的反思。结合1921年之前的经济政策,我们可知当时是战士共产主义政策。后来1921年,这一政策转为围攻结合当时的政策变化特点,我们可知后来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转变,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工业上退回到资本主义主要的措施以及政策里面的具体措施。应该包括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租赁经营部分矿产森林油田等等。
(2)从材料二明显可以看出,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是从重工业开始的,而资本主义国家是从轻工业开始。之所以出现两种不同的工业化,
是因为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
(3)材料三普京认为造成苏联式经济后果的理由是因为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调。忽视现代经济关键部门。没有调动企业和生产者的创造性积极性。可以看出苏俄在建立以后分别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建设中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要符合国情。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注重经济均衡发展,重视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故答案为:
(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措施: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租赁经营部分矿产森林油田等等。
(2)不同:苏联从发展重工业开始,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开始。理由: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3)理由: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调。忽视现代经济关键部门。没有调动企业和生产者的创造性积极性。启示:经济政策要符合国情。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注重经济均衡发展,重视调动生产者积极性。(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苏俄的经济政策。学生要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征来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学生要结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以及西方近代工业化的历程来进行对比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学生要结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弊端来进行分析。
33.【答案】(1)关系:西欧依赖美国,美国控制西欧。方式:建立世界银行;实施杜鲁门主义;推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变化:西欧推行独立自主政策,摆脱美国控制。原因:西欧国家的联合(西欧的崛起);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3)特征:合作与冲突并存。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局势;外交政策调整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欧洲也的的确确需要美国”“西欧急需美国为它“壮胆””“保护虚弱不堪的西欧”可得出美欧关系为:西欧依赖美国,美国控制西欧。根据所学可得知美国扶持西欧和建立以美国中心的世界体系的方式为:建立世界银行;实施杜鲁门主义;推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根据材料二“西欧国家已无须美国提供经济援助··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并在各个领域里推行其独立自主的政策”可得出变化为:西欧推行独立自主政策,摆脱美国控制。其原因可结合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和欧洲实力变化、世界新形势来进行分析,可得出原因为:西欧国家的联合(西欧的崛起);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3)根据题干,二战之后美欧之间既有合作如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的扶持,又有冲突如欧洲经济发展之后对美国的冲击,为了摆脱美国控制而建立的欧共体等,可得出美欧关系的特征是合作与冲突并存。根据材料,二战后西欧各国实力遭到削弱,为了抵制苏联,需要美国的帮助。20世纪60、70年代,西欧经济发展,
国力崛起,又希望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政策,可以得出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局势;外交政策调整。
故答案为:
(1)关系:西欧依赖美国,美国控制西欧。方式:建立世界银行;实施杜鲁门主义;推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变化:西欧推行独立自主政策,摆脱美国控制。
原因:西欧国家的联合(西欧的崛起);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3)特征:合作与冲突并存。
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局势;外交政策调整。
【点评】 本题考查战后西欧的发展,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第一问可根据材料直接归纳美欧关系,拯救方式可结合二战后美国对欧的政策进行分析。第二问新变化可结合材料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变化原因可结合欧洲的崛起进行作答。第三问的启示可综合三则材料美欧的关系发展历程来分析其原因。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