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5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9-26 20:0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一、单选题
1.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稀盐酸、氢氧化钠恰好都完全反应的是(
???)
A.?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加氢氧化镁固体,固体全部溶解
C.?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
D.?测定溶液的pH,刚好显中性
2.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NaOH
B.?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C.?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D.?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滴入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
3.从微观视角看物质的变化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描述了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C处应填入的物质化学式(???
)
A.?NaCl????????????????????????????????????B.?NaOH????????????????????????????????????C.?HCl????????????????????????????????????D.?H2O
4.某实验小组将Ba(OH)2溶液逐滴滴入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加入的Ba(OH)2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点溶液为酸性???????B.?b点恰好完全反应???????C.?c点溶液的溶质为硫酸???????D.?b、c两点沉淀质量相等
5.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下列实验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A.?滴入适量
FeCl3
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C.?滴入适量
AgNO3
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D.?测得反应后溶液中
Na+与
Cl-的个数比为
1:1
6..下列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石灰水与盐酸???????????????B.?氧化铜与稀硫酸???????????????C.?盐酸与石灰石???????????????D.?二氧化碳与石灰水
7..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向反应结束时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B.?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的粒子只有Na+和Cl﹣????????????????????D.?该反应的实质是H+和OH﹣
结合生成水
8.下列化学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CaO+2HCl=CaCl2+H2O???????????????????????????????????B.?Ca(OH)2+2HCl=CaCl2+2H2O
C.?CaCO3+2HCl=CaCl2+H2O+CO2↑????????????????????D.?2NaOH+CO2=Na2CO3+H2O
9..下列物质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A.?胆矾??????????????????????????????????B.?干冰??????????????????????????????????C.?石灰石??????????????????????????????????D.?熟石灰
10.下列对于化学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氧化物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化物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C.?单质是有同种元素组成的,有同种元素组成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D.?有机物含碳元素,含碳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有机物
11.在澳大利亚一块栽种甘蔗的酸性红土地里,由一些水泥洒落在这块田地里,使得甘蔗产量突然提高了50%.已知水泥中含有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等物质,下列有关甘蔗增产的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水泥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B.?水泥造成了土壤的板结
C.?水泥中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溶于水变成碱性物质,与土壤中的酸中和,改良了土壤
D.?水泥使土壤的酸性增强
12.实验小组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事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B.?B点表示此时液体为纯净物
C.?A点时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D.?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氢
二、填空题
13.室温下,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利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随加入盐酸质量而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表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的是________(选填“A”、“B”、“C”)点。
(2)在C点溶液中加入碳酸钙,现象为________。
14.将稀盐酸慢慢滴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在滴加的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
pH
逐渐
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由图可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三、解答题
15.化学与健康:
科学研究表明,人体摄入酸性食物过多会造成酸性体质,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是根据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后终端产物的酸碱性来划分的,而不是食物本身的酸碱性.通常,富含S、Cl、P、N等非金属元素的食物进入体内,通过转化后会产生酸性物质,而富含K、Ca、Na、Fe、Zn、Mg等金属元素的食物进入体内,通过转化后产生碱性物质.
在一次聚会上,大家针对葡萄酒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李叔叔说:喝葡萄酒对身体有利,因为我听说葡萄酒本身是碱性的,而且是强碱性的.宋叔叔认为:葡萄酒本身不可能呈碱性,而应该呈微弱的酸性,但葡萄酒属于碱性食物.聚会结束后,小玲同学查阅文献资料,获得下列信息:
Ⅰ.制造葡萄酒的原料葡萄中富含K、Ca、Na、Fe、Zn、Mg等元素.
Ⅱ.葡萄酒的酿制原理是利用野生酵母分解葡萄汁中的葡萄糖,最终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
针对上述讨论和提供的信息,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金属元素中,属于人体中常量元素的有________.
(2)从科学探究的角度,李叔叔关于葡萄酒究竟是呈酸性还是呈碱性的认识方法是否正确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
(3)如果让你通过实验给葡萄酒的酸碱性下一个结论,其实验方法是________;
(4)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5)根据Ⅱ中葡萄酒的酿制原理,宋叔叔认定葡萄酒本身应该呈微弱的酸性,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
1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酸和碱之间的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1)实验
1:证明酸和碱发生了反应。在图甲中,判断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2)实验
2:测量酸和碱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
①往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烧杯中溶液温度变化如图乙所示。请?
判断
A
点时溶液的酸碱性为________性。
②若改为将等量稀盐酸往氢氧化钠固体中滴加,反应过程中最高温度远高于图乙中的最高值。请做出合理解释。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盐酸与氢氧化镁能反应、氢氧化钠能使酚酞变红及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分析。
【解答】A、因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钠,加硝酸银溶液,能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所以不能证明反应恰好完全,不符合题意;
B、
加氢氧化镁固体,固体全部溶解
,说明盐酸过量,不符合题意;
C、
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
,说明氢氧化钠过量,不符合题意;
D、
测定溶液的pH,刚好显中性
,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刚好完全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溶液pH大于7,盐酸溶液pH小于7,二者反应生成中性的氯化钠溶液分析。
【解答】A、
图中a点溶液pH小于7,所示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不符合题意;
B、b点为中性溶液,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符合题意;
C、
图中c点所示溶液pH大于7,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变

,不符合题意;
D、
该实验溶液pH由小于7增大,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有盐酸中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
D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过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反应产物即可。
【解答】
NaOH溶液含有Na+和OH-

盐酸溶液含有H+和Cl-

其中的Na+和Cl-继续存在于溶液中,而OH-和H+结合成H2O,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4.【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的过程分析。
【解答】A.a点溶液为硫酸部分反应的图像,溶液呈酸性,不符合题意;
B.b点溶质质量为0,为氢氧化钡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不符合题意;
C.c点溶液为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后继续加氢氧化钡,以使氢氧化钡过量,所以溶质为氢氧化钡,符合题意;
D.b点以后反应停止,所以b、c两点沉淀质量相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只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分析。
【解答】A、滴入适量
FeCl3
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如果盐酸过量也不会有沉淀生成,A错误;
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均不显色,B错误;
C、滴入适量
AgNO3
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只要滴入稀盐酸,Cl-都会和Ag+生成沉淀,不管是过量还是恰好完全反应,C错误;
D、测得反应后溶液中
Na+与
Cl-的个数比为
1:1。当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D正确。
故选D
6.【答案】
A
【解析】【分析】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石灰水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正确.
B、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反应物是金属氧化物和酸,不是酸与碱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C、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物是酸和盐,不是酸与碱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物是碱和非金属氧化物,不是酸与碱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A.
7.【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判断,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Na+、OH﹣和H2O,盐酸中含有H+、Cl﹣和H2O,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H+和碱中的OH﹣结合生成了水分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H+和OH﹣没有剩余,溶液呈中性,向反应结束时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和水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H+和碱中的OH﹣结合生成了水分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8.【答案】
B
【解析】【分析】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不是酸与碱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
B、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
C、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不是酸与碱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
D、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不是酸与碱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
故选B.
9.【答案】
D
【解析】【分析】改良酸性土壤一般用碱性物质来中和.选择碱性物质时还要综合考虑这种物质的性质,如是否具有很强的腐蚀性等.
【解答】解:A、胆矾是五水硫酸铜,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不选;
B、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不选;
C、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中性物质,常用于建筑材料.故不选;
D、熟石灰是氢氧化钙,是一种碱性的物质.可用于中和酸性土壤改良土壤结构.故选.
故选D.
10.【答案】
C
【解析】【分析】A.中和反应是酸和碱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B.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
C.根据单质的定义分析判断,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D.含碳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有机物.
【解答】解:A.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就是中和反应,如碱性氧化物和酸反应也生成盐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故错误;
B.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如硫酸、氢氧化钠、碳酸钠等是含氧化合物,但都含有三种元素,而氧化物中只有两种元素,则说法错误,故错误;
C.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一定由同种元素组成.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物质,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不属于单质,故正确;
D.含碳元素的物质不一定属于有机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钠、碳酸钙等含有碳元素,但不具有有机物的特征,为无机物,故错误;
故选C.
11.【答案】
C
【解析】【分析】甘蔗在接近中性的土壤中适宜生长,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属于金属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能与酸发生反应.
【解答】解:水泥中含有的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等物质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能与酸反应,调节了土壤的酸性,适合甘蔗生长,观察选项,故选C.
12.【答案】
C
【解析】【解答】A、根据图象可以看出,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故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故A错;
B、B点对应的pH等于7,表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水,所以属于混合物,故B错;
C、从图象可以看出,A点溶液呈碱性,酚酞试液在碱性溶液中显红色,故C正确;
D、C点的pH继续减小,说明酸过量,故溶液中含有生成的氯化钠和和过量的氯化氢两种溶质,故D错;
故选C.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其pH大于7,盐酸呈酸性,其pH小于7,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可以发生中和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时其pH等于7,氢氧化钠过量时显碱性,盐酸过量时显酸性.
二、填空题
13.【答案】
(1)B
(2)固体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放热分析;
(2)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分析。
【解答】(1)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放热,温度升至最高时恰好完全反应,即B点;
(2)C点为盐酸过量,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加入碳酸钙,碳酸钙会与盐酸发生反应,观察到
固体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

故答案为:(1)B;(2)
固体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

14.【答案】
(1)减小
(2)放热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溶液反应溶液pH的变化规律分析;根据酸碱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分析。
【解答】(1)将稀盐酸慢慢滴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在滴加的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
pH会从大于7
逐渐减小;(2)由图示中温度图像的变化可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三、解答题
15.【答案】
(1)K、Ca、Na、Mg
(2)不正确;只是听说,没有经过实验验证
(3)用pH试纸测定酸碱度或使用石蕊试液检验葡萄酒的酸碱性
(4)C6H12O6
2C2H5OH+2CO2↑
(5)CO2+H2O═H2CO3
【解析】【分析】解:(1)根据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划分依据分析;(2)根据科学的严谨求实的态度分析:科学要有依据,要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而不是听说;(3)根据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分析;(4)根据葡萄酒的酿制原理是利用野生酵母分解葡萄汁中的葡萄糖,最终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书写反应的方程式;(5)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书写方程式.
【解答】解:(1)根据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与0.01%的关系可分为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常量元素为11种;除去常量元素之外的即为微量元素;其中的Fe、Zn是常见的微量元素;
故答案为:K、Ca、Na、Mg;(2)科学要有依据,要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而不是听说,故李叔叔关于葡萄酒究竟是呈酸性还是呈碱性的认识方法是不正确的;
故答案为:不正确;只是听说,没有经过实验验证;(3)利用pH试纸或石蕊试液的变色等都可以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故答案为:用pH试纸测定酸碱度或使用石蕊试液检验葡萄酒的酸碱性;(4)葡萄糖利用酵母菌转化为乙醇的同时能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C6H12O6
2C2H5OH+2CO2↑;(5)二氧化碳溶解在其中形成碳酸,碳酸显酸性,故认定葡萄酒本身应该呈微弱的酸性;
故答案为;CO2+H2O═H2CO3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溶液由红色恰好变为紫色
(2)酸性;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热,干扰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石蕊试液的变色情况分析;(2)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性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会放热分析。
【解答】(1)盐酸溶液使石蕊试液变红,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中性的氯化钠溶液,所以溶液由红色恰好变成紫色时,说明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2)

A
点为盐酸部分被中和的图像,此时溶液呈酸性,

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热,所以改为将等量稀盐酸往氢氧化钠固体中滴加,反应过程中最高温度远高于图乙中的最高值。
故答案为:(1)
溶液由红色恰好变为紫色
;(2)酸性;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热,干扰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