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 地球上的水和水的组成(解析版+原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1-1.2 地球上的水和水的组成(解析版+原卷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9-26 08:14:39

文档简介

1.1-1.2地球上的水和水的组成
一、选择题
1.关于水循环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植物的蒸腾作用能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B.植物的气孔很小,因此通过气孔散失的水分很少
C.在植物体内,水往高处流,这主要是蒸腾作用拉动的
D.森林中的枯枝落叶能吸纳大量雨水,也使雨水更多地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2.(2020七下·慈溪期中)目前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
A.河流水和湖泊水
B.冰川水和地下水
C.河流水和深层地下水
D.河流水、湖泊淡水及浅层地下淡水
3.根据如图全球海水、陆地水储量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地球上大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海水
B.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C.为减少水体污染,农药、化肥要合理使用
D.为节约用水,农业、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滴灌
4.有关水电解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
B.这个微观示意图说明了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C.这个微观示意图可以解释获得的氢气体积是氧气体积的两倍
D.该实验证明了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5.在下列四个选项中,水循环最活跃的是
A.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
B.长江、黄河发源地
C.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
D.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
6.图甲、乙是电解水的实验及电解时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B.a、b试管中产生气体的质量比为2∶1
C.水电解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都没发生变化
D.电解水的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7.电解水的实验中,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A.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B.有氢气和氧气产生,且体积比为2:1
C.在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水电解器的两个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之比约为2:1
D.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8.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但实验所测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C.大胆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
D.认为是实验误差引起的,可以忽略不计
9.如图是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据图可以得知(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C.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原子
D.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可以再分
10.入夏以来,长江中下游发生严重干旱,洞庭湖、鄱阳湖的水域面积大大缩减,蓄水量大幅降低,并出现水体富营养化倾向,这不仅威胁着当地的农业渔业生产,而且严重影响南水北调工程。下列关于淡水资源的认识,错误的是
A.我国淡水资源非常丰富,这次干旱对我国无影响
B.地球上的水资源丰富,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
C.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人都应爱惜淡水资源
D.水体污染,不仅破坏了水体生态系统,还会危害人体健康
11.如图所示,把地球上水的总储量假设为100%,水的分布分为A、B、C三部分。下列有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中的A部分是地球上的海洋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B.生物水主要存在于图中的B部分C.C1、C2部分分别是难以被人类利用的冰川水和地下淡水D.C1部分的水以固态形式存在
12.水资源不断地在大气和地表之间运动,如图所示,其中X、Y、Z表示的是水循环中的三个阶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阶段是水蒸气在蒸发,Y阶段的云是水蒸气液化、凝华而成,Z阶段的雨是水蒸气液化而成
B.X阶段是水蒸气在蒸发,Y阶段的云是水液化、凝华而成,Z阶段的雨是水液化而成
C.X阶段是水在蒸发,Y阶段的云是水蒸气液化、凝华而成,Z阶段的雨是水蒸气液化而成
D.X阶段是水在蒸发,Y阶段的云是水液化、凝华而成,Z阶段的雨是水液化而成
二、填空题
13.在通电分解水的实验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正极产生的气体,现象是________,该气体是________。用燃着的木条接近负极产生的气体,现象是________,该气体是__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
14.如图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气体放出。
(1)试管B得到的气体是________,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该实验说明水是由________组成的。
(2)这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
(3)如图是电解水的微观模型示意图,可以从中获得信息是________。(回答两点)
1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是水循环示意图,其中环节③表示的是________;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动力是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检验D试管中的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该实验说明水是由________组成的。
16.下图A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图B为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关系图,试完成下列问题:
(1)若甲管生成气体A,则b应接电源________极。
(2)气体B以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说明气体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
(3)实验室可用什么方法收集氢气和氧气?这是根据气体的什么性质?
(4)4分钟后,甲、乙排除管内水的体积比各为多少?
17.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下列数字在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①____;②____;
③________;④________。
(2)图中_________(填序号)环节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地得到补充。
(3)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动力是__________。
(4)不同的水循环中都包括的环节是
A.地表径流
B.蒸发和降水
C.地下径流
D.下渗和蒸腾
18.如图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据图回答
(1)电解一段时间后,________试管的水位下降快,它和另一端试管内的气体体积比为
________。
(2)如何检验A试管内的气体________。
(3)在实际试验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往往略大于2:1,试推测原因可能是________。
(4)电解水时往往要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目的是________。
(5)写出该反应的用文字表达式________,由上述实验证明了________。
19.如图是实验室电解水的简易装置示意图。
(1)接通直流电后,甲试管产生的是氧气,乙试管产生的是________气;导线A接电源________极,导线B接电源________极。
(2)水中要加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的原因是________。
(3)检验乙试管内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
(4)图中现象表明实验是“未开始””刚开始”还是“已进行一段时间”?________。
(5)在某次电解水的实验中,测得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阴、阳两极上产生的气体的体积如下:
仔细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刚开始时阴、阳两极生成气体的体积比大于2:1,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20.如下图所示,左图是教材课后练习中水电解实验装置,右图是台州市某科学老师针对左图实验自创新实验装置。
右图的创新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先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向其中注入25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其中氢氧化钠不发生化学变化,只用来增强溶液的导电性。用注射器将氢氧化钠溶液注满移液管并将移液管倒立在装置的正负极上,连接好导线,接通直流电源,通电约4分钟,产生一定量的气体时,关闭电源,随即检验两极产生的气体。
请你结合上述图示和操作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25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需固体氢氧化钠________克。
(2)你认为右图的创新实验相对左图来说,所具备的优点组合是?????(填字母编号)。
①实验时,手不用直接接触有腐蚀性的电解液
②使用注射针头作电极,两极距离近,反应快
③非常方便两极气体的检验
④所用实验器材大都是用家里常见的物品改制而成。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装置密闭性良好、读数正确,若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溶解能力大于氢气,请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所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会________(小于、大于、等于)2:1。1.1-1.2地球上的水和水的组成
一、选择题
1.关于水循环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植物的蒸腾作用能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B.植物的气孔很小,因此通过气孔散失的水分很少
C.在植物体内,水往高处流,这主要是蒸腾作用拉动的
D.森林中的枯枝落叶能吸纳大量雨水,也使雨水更多地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答案】B
2.目前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
A.河流水和湖泊水
B.冰川水和地下水
C.河流水和深层地下水
D.河流水、湖泊淡水及浅层地下淡水
【答案】D
3.根据如图全球海水、陆地水储量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地球上大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海水
B.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C.为减少水体污染,农药、化肥要合理使用
D.为节约用水,农业、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滴灌
【答案】B
4.有关水电解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
B.这个微观示意图说明了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C.这个微观示意图可以解释获得的氢气体积是氧气体积的两倍
D.该实验证明了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答案】D
5.在下列四个选项中,水循环最活跃的是
A.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
B.长江、黄河发源地
C.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
D.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
【答案】C
6.图甲、乙是电解水的实验及电解时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B.a、b试管中产生气体的质量比为2∶1
C.水电解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都没发生变化
D.电解水的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答案】C
7.电解水的实验中,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A.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B.有氢气和氧气产生,且体积比为2:1
C.在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水电解器的两个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之比约为2:1
D.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答案】C
8.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但实验所测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C.大胆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
D.认为是实验误差引起的,可以忽略不计
【答案】D
9.如图是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据图可以得知(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C.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原子
D.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可以再分
【答案】B
10.入夏以来,长江中下游发生严重干旱,洞庭湖、鄱阳湖的水域面积大大缩减,蓄水量大幅降低,并出现水体富营养化倾向,这不仅威胁着当地的农业渔业生产,而且严重影响南水北调工程。下列关于淡水资源的认识,错误的是
A.我国淡水资源非常丰富,这次干旱对我国无影响
B.地球上的水资源丰富,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
C.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人都应爱惜淡水资源
D.水体污染,不仅破坏了水体生态系统,还会危害人体健康
【答案】A
11.如图所示,把地球上水的总储量假设为100%,水的分布分为A、B、C三部分。下列有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中的A部分是地球上的海洋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B.生物水主要存在于图中的B部分C.C1、C2部分分别是难以被人类利用的冰川水和地下淡水D.C1部分的水以固态形式存在
【答案】B
12.水资源不断地在大气和地表之间运动,如图所示,其中X、Y、Z表示的是水循环中的三个阶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阶段是水蒸气在蒸发,Y阶段的云是水蒸气液化、凝华而成,Z阶段的雨是水蒸气液化而成
B.X阶段是水蒸气在蒸发,Y阶段的云是水液化、凝华而成,Z阶段的雨是水液化而成
C.X阶段是水在蒸发,Y阶段的云是水蒸气液化、凝华而成,Z阶段的雨是水蒸气液化而成
D.X阶段是水在蒸发,Y阶段的云是水液化、凝华而成,Z阶段的雨是水液化而成
【答案】C
二、填空题
13.在通电分解水的实验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正极产生的气体,现象是________,该气体是________。用燃着的木条接近负极产生的气体,现象是________,该气体是__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
【答案】木条复燃;氧气;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水氢气+氧气
14.如图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气体放出。
(1)试管B得到的气体是________,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该实验说明水是由________组成的。
(2)这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
(3)如图是电解水的微观模型示意图,可以从中获得信息是________。(回答两点)
【答案】(1)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若木条复燃,则该气体为氧气;氢元素与氧元素(2)水氢气+氧气
(3)水分子是有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水的电解实际上是水分子被拆分,氢原子与氧原子重新组合
1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是水循环示意图,其中环节③表示的是________;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动力是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检验D试管中的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该实验说明水是由________组成的。
【答案】(1)水汽输送;太阳辐射(2)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氢和氧
16.下图A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图B为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关系图,试完成下列问题:
(1)若甲管生成气体A,则b应接电源________极。
(2)气体B以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说明气体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
(3)实验室可用什么方法收集氢气和氧气?这是根据气体的什么性质?
(4)4分钟后,甲、乙排除管内水的体积比各为多少?
【答案】(1)正(2)带火星木条复燃;助燃性(3)都可用排水集气法;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4)V(甲)∶V(乙)=2∶1
17.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下列数字在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①____;②____;
③________;④________。
(2)图中_________(填序号)环节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地得到补充。
(3)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动力是__________。
(4)不同的水循环中都包括的环节是
A.地表径流
B.蒸发和降水
C.地下径流
D.下渗和蒸腾
【答案】(1)降水;蒸发;水汽输送;植物蒸腾(2)②③①⑤(3)太阳辐射能(4)B
18.如图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据图回答
(1)电解一段时间后,________试管的水位下降快,它和另一端试管内的气体体积比为
________。
(2)如何检验A试管内的气体________。
(3)在实际试验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往往略大于2:1,试推测原因可能是________。
(4)电解水时往往要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目的是________。
(5)写出该反应的用文字表达式________,由上述实验证明了________。
【答案】(1)B;2:1(2)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试管口,若木条复燃,则为氧气
(3)氧气比氢气更易溶于水(4)增强水的导电性(5)水氢气+氧气;水由氢和氧组成
19.如图是实验室电解水的简易装置示意图。
(1)接通直流电后,甲试管产生的是氧气,乙试管产生的是________气;导线A接电源________极,导线B接电源________极。
(2)水中要加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的原因是________。
(3)检验乙试管内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
(4)图中现象表明实验是“未开始””刚开始”还是“已进行一段时间”?________。
(5)在某次电解水的实验中,测得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阴、阳两极上产生的气体的体积如下:
仔细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刚开始时阴、阳两极生成气体的体积比大于2:1,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氢;正;负(2)增强导电性(3)点燃,观察火焰颜色(4)已进行一段时间(5)氧气比氢气更易溶千水
20.如下图所示,左图是教材课后练习中水电解实验装置,右图是台州市某科学老师针对左图实验自创新实验装置。
右图的创新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先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向其中注入25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其中氢氧化钠不发生化学变化,只用来增强溶液的导电性。用注射器将氢氧化钠溶液注满移液管并将移液管倒立在装置的正负极上,连接好导线,接通直流电源,通电约4分钟,产生一定量的气体时,关闭电源,随即检验两极产生的气体。
请你结合上述图示和操作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25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需固体氢氧化钠________克。
(2)你认为右图的创新实验相对左图来说,所具备的优点组合是?????(填字母编号)。
①实验时,手不用直接接触有腐蚀性的电解液
②使用注射针头作电极,两极距离近,反应快
③非常方便两极气体的检验
④所用实验器材大都是用家里常见的物品改制而成。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装置密闭性良好、读数正确,若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溶解能力大于氢气,请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所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会________(小于、大于、等于)2:1。
【答案】(1)20(2)B(3)大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