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三年级科学下册3.9.声音的产生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7秋)三年级科学下册3.9.声音的产生 说课稿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9-26 10:0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简介:
PPT(教材体系)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中的第1课内容,本课从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出发,围绕物体怎样发出声音,一步步揭示有关声音产生的科学概念,引领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开展研究与发现活动,使其学会在“做”中学。本课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观察不同的发声物体,比较、归纳出发声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帮助学生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PPT(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声音所传递的各种信息,对声音形成了最直观的感受,生成了不同的生活经验,也从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取了一些有关声音的科学知识,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前概念基础。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他们大多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带领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真正奥秘,并且将发声物体振动可视化,实现学生前概念的正确转变,这恰是我们本课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PPT(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
本课首先通过让学生感知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学会辨别和描述不同声音所表达的意义。
其次,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初步将“发声”与“动”联系起来,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后运用声音产生的概念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同时结合不同动物的发声方式进一步深化概念认识,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教学方法
“声音的产生”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情景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过程。教师是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伙伴,对学生在科学活动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PPT(教学目标)
本课预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观察、描述各种物体的发声现象,比较分析和归纳物体发的共同特征。
第二.能用多种方法使某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使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
第三.了解声音对动植物与人类的意义,乐于分享与发现。
PPT(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和分析,教学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观察和发现物体发生的共同特征,分析和归纳物体发生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将物体发生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PPT(实验教学设计)
通过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运动有关
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原理,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现象
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二.说教学设计过程:
一)音频导入,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谈话:刚刚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生活中到处都有声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些是什么声音,传递了什么信息?
2.播放音频:闹钟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打雷声。
3.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这个声音表达的意思。
4.小结:看来,声音可以向我们传递信息,不同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6.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设计意图:通过音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知,了解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从而引出研究内容。]
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1.通过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运动有关
1)提问:(出示保鲜袋)同学们,刚刚听了那么多声音,现在你能用保鲜袋制造一个声音吗?
2)提问:你有什么办法?
3)(示范)学生代表说一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用一个动词概括是什么?
4)全班活动,要求: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
5)教师控制:开始!——停!
6)提问:谁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用一个“动词”概括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动作方式,是什么?
7)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动词”。
8)交流:通过敲、打、拍、吹、摩擦等动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不同的方式都可以使物体运动产生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设计意图:“让塑料袋发出声音”这个活动围绕“用了哪些动作方式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组织学生通过实践去制造声音,使学生能够在参与中去主动发现,并形成探究问题。本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分析和学习,认识到声音的产生离不开力。]
2.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追问:现在你认为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
2)学生交流讨论
3)谈话:(出示实验器材)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样实验器材。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这些物体不动时,它会发出声音吗?你有什么办法分别让它们发出声音呢?
4)学生观察实验器材并思考,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的方法。
讲解实验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5)教师随机指导,完善并讲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A.摸喉咙(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感受)
B.钢尺(一手在桌边缘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一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
C.音钹(敲击音钹三下,然后轻轻按在肚子上)
6)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因此,要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和总结:一个物体发声时,它的运动轨迹有什么变化?
7)讲解实验记录单并举例示范。
举例: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感受。我们可以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喉咙在发声时的运动轨迹。
活动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产生的原因
我的验证过程
发声物体?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发声时
运动轨迹(画图)
摸喉咙
如:
钢尺
?
音钹
我们的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8)ppt出示实验要求:
看,发声物体有什么现象产生?
摸,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发声物体,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运动。
画,画出发声物体发声时的运动轨迹。
说,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9)实验:按要求进行下面3个发声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跟着它发声时的运动轨迹来画图,完成记录单。
10)小组汇报,教师适时作出引导,使学生注意观察发声物体运动轨迹的变化。
11)提问:通过这几个活动,对于“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你有什么想法?
12)学生思考并回答。(预设学生回答,上下左右快速运动)
13)小结:物体受力以后,上、下、前、后、左、右做快速地来回往复运动,我们称之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
14)谈话: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会消失吗?是不是这样呢?怎样改变上面的实验去证明?哪位同学来试试?
15)学生示范如何使发声中的音钹、钢尺、喉咙停止振动。
16)交流:通过刚才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17)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按要求对3种发声物体进行活动,使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发声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跟着物体发声时的运动轨迹来画图,对记录单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又通过反证使学生认识到振动停止,声音消息,加深学生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概念认识。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在“做中学”中进行比较与分析五种物体发出声音时现象的共同现象特征,有利于学生得出结论。]
三)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原理,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现象
1.描述: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这些振动有时还能带来很奇妙的现象(展示音叉和水鼓)
2.演示1:依次走到部分同学耳朵边,用锤子敲击音叉的侧面。
演示2:用鼓槌敲击鼓面
3.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4.学生回答。(声音)
5.思考1:敲响音叉后,接近水面,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
思考2:在鼓的表面倒上一点水,用鼓槌敲击水鼓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6.教师演示音叉激水,敲击水鼓
7.追问:物体的振动带来了什么神奇现象?你如何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刚才的现象呢?
9.学生汇报。
10.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四)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1.谈话:物体振动能够产生声音。那么,大自然中的动物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发出声音的呢?
2.播放视频《动物的叫声》。
3.交流:通过刚才的视频,你了解到了什么?
4.学生汇报,教师PPT总结哺乳动物、昆虫、鸟类、蛇类、鱼类发声的方式。
5.小结:无论人、动物、还是生活中的各类物体,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提问,使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有利于生动形象的为学生解释自然界动物是如何发声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本节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知识点的前后呼应。]
三、创新和反思
1、创新
导入:
A.将原课间操场上的声音改变为生活中的声音。
B.从生活中的声音入手,更贴近学生,能加容易的得出声音能传递信息,从而引出研究内容,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实验:
A、删减了音箱的实验。(原因:太小,实验现象不明显。大了,携带不方便)
B、增加了学生根据运动的轨迹画简易画,对实验单进行整理得出结论。同时也增加反证环节加深学生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这一概念的理解。
2、反思
概念:
适当补充运动轨迹的概念、但不宜深入;重视学生实际水平。
画简易图:
结合物体的运动方向,上下左右来回的运动,能将这部分简单画出就可以了。
四.板书设计
教学本课后,我形成的板书是:
声音的产生
动作方式:


摩擦
振动
声音


振动停止
声音
停止
……
今天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