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看标题
赤壁怀古
借古抒怀类诗词(怀古咏史类):
由作者眼中所见之景,引起他对历史人事的联想,进而抒发自己的感慨或抒己之怀。
写作规律:
临古地—怀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看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苏轼
苏洵、苏辙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唐宋八大家
(文)
辛弃疾
苏辛(词)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苏黄米蔡
(书法)
“三苏”
黄庭坚
苏黄(诗)
开创了湖州画派(绘画)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
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
(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乌台诗案
看背景
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在黄州期间,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
他经常到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元丰五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一词二赋”)。
链接:孟晚舟女士回国
经中国政府不懈努力,当地时间9月24日,孟晚舟女士已经乘坐中国政府包机离开加拿大,即将回到祖国,并与家人团聚。
9月25日晚上回到祖国。
《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思考:全词给你的总体感受(情感基调)
是什么?上下阕在咏叹的对象上有何区别?
情感基调:
上阕:
下阕:
壮阔
豪迈
景
人——周瑜、作者
初读课文——感基调,明词意
情?
上阕:
描绘赤壁的壮丽景色。
下阕:
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整体感知
二读课文——分析上阕,品评赤壁风光
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
雄浑大气
壮阔磅礴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哪些词最具表现力?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妙用动词:
妙用形容词:
“穿”“拍”“卷”
“乱”“惊”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拍:写出海与岸搏击的力度
卷:写出波涛力量大
雄奇险峻
惊心动魄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滚滚东去的大江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巨浪
曾作古战场的赤壁
穿空的乱石
卷起千堆雪并拍岸的惊涛
雄奇壮丽
江山如画
三读课文——分析下阕,怀英雄人物
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他心目中的英雄的?
人——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小乔初嫁了
家庭幸福美满
雄姿英发
形象英姿勃发
羽扇纶巾
装束儒雅潇洒
谈笑间
神态自信乐观
樯橹灰飞烟灭
成就丰功伟绩
苏东坡笔下的周瑜的形象
年轻有为
英俊儒雅
思考:赤壁之战中,有那么多的英雄,作者为什么只对周瑜钟爱有加?这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周瑜:
年龄:
婚姻:
外表:
职位:
际遇:
苏轼:
年龄:
婚姻:
外表:
职位:
际遇:
34
幸福美满
雄姿英发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45
爱妻早亡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壮志未酬
怀古
伤今
怀人伤己
周瑜是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又有雄才大略,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军。
正是因如此,已超过周瑜年龄的苏轼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一展宏图却壮志难酬、功业无成的感慨。
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早生华发——慨叹时光易逝,功业未成
1.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
2.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江月。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此时已经45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还是洒一杯酒祭奠一下那些千古风流人物吧,还是把所有的愁苦和感慨寄情于这滚滚的长江,高悬的明月吧!
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饮酒赏月中实现了对人生挫折的超脱。总之,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这与《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有,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所表达的感情有相似之处。
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苦难后深悟的旷达与洒脱
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慨
卷
怀古人
拍
穿
咏赤壁
多
早生华发
功业无成
人生如梦
抒感慨
豪杰
上阕
周瑜
自己
下阕
景物
大江
乱石
惊涛
巨浪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
去
雄姿英发儒雅从容功业早成
对比抒情
仰慕英雄
壮志难酬
旷达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