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燃烧和灭火同步练习卷—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1 燃烧和灭火同步练习卷—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9-26 09:5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7.1
燃烧和灭火》2021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19小题,满分57分,每小题3分)
1.(3分)由烟头引发的火灾中,烟头的“罪状”是(  )
A.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供可燃物
C.提供氧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2.(3分)许多成语隐含着丰富的化学原理,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杯水车薪”﹣﹣可燃物的量少,导致火焰熄灭
B.“钻木取火”﹣﹣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之燃烧
C.“煽风点火”﹣﹣促进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使之燃烧
D.“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3.(3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B.森林发生火灾,可砍掉部分树木,形成隔离带
C.图书档案或精密仪器起火宜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抹布来灭火
4.(3分)点燃下列混合气体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CO与CO2
B.CH4与O2
C.O2与N2
D.CO与CH4
5.(3分)下列过程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①蜡烛燃烧
②食物腐烂
③呼吸作用
④钢铁生锈
⑤火药爆炸。
A.①②③④
B.①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6.(3分)图书馆中图书档案资料等着火时,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液态二氧化碳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  )
A.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B.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空气
C.降温和隔绝空气
D.分解出能灭火的物质
7.(3分)下列灭火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①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应采取的最佳灭火措施是端下油锅;
②秸秆、柴草着火,用水泼灭;
③熄灭酒精灯最好用嘴吹灭;
④电器着火,最先应当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⑤汽油着火,应该立即用水浇灭;
⑥洒在实验桌上的酒精着火,应用湿抹布盖灭。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③⑤
8.(3分)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加热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之后火柴燃烧。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铜能传导热量,使蜡烛熔化、火柴燃烧
B.蜡烛熔化的温度高于火柴的着火点
C.火柴一开始没有燃烧起来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
D.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
9.(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B.任何物质燃烧都可以用水扑灭
C.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物质就会燃烧
D.着火点就是物质开始燃烧的地方
10.(3分)下列各组微粒中,能相互结合成AB2型的一组微粒是(  )
A.Mg2+和Cl﹣
B.Na+和S2﹣
C.Ca2+和O2﹣
D.Al3+和SO42﹣
11.(3分)研究如图直角坐标系,可燃物最易着火的点是(  )
A.a
B.b
C.c
D.d
12.(3分)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
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13.(3分)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可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且杯内壁变黑,由此可以得到启发:从失火的高层楼房逃生,应选择的正确方法是(  )
A.用干毛巾捂住口鼻,往楼下冲
B.尽量往楼顶跑
C.尽量贴近地面爬行撤离
D.若得不到及时救援,可跳楼
14.(3分)每年的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
A.加油站内禁止接打电话
B.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
C.火场逃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D.发现家中燃气泄漏,立刻打开排气扇通风
15.(3分)餐厅的服务员用盖子熄灭酒精炉,该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  )
A.隔绝空气
B.降低温度
C.清除可燃物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16.(3分)在日常生活中,将火柴划燃后将火焰向上竖直火柴,火柴不易燃烧的原因是(  )
A.氧气不足
B.没达到着火点
C.火柴的着火点升高
D.空气不足
17.(3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氧气是可燃物燃烧的催化剂
B.石蜡在氧气中的燃烧不属于化合反应
C.在通常情况下氧气与氮气不反应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
18.(3分)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切完菜后将菜刀洗净擦干,放在干燥的地方
B.为了减少水体污染,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
C.将燃气热水器安装在浴室里
D.为了减少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推广使用乙醇汽油
19.(3分)下列变化中,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食物的腐烂
C.实验室制取氧气
D.红磷燃烧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15分,每小题3分)
20.(3分)毕业联欢会上,小明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将一根铜丝绕成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如图所示),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再将铜圈加热后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蜡烛照常燃烧。请你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21.(3分)瓦斯爆炸严重危害井下矿工的安全,为了防止其爆炸,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 
 、 
 措施。
22.(3分)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原因是
 
 。热水的作用是
 
 。该实验主要利用了铜片具有良好的
 
 性。
23.(3分)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懂得钻木取火.钻木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
①木头钻凿处,温度升高
②木头在空气中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
③钻头钻凿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转化为热能.
这三句话按因果关系排列的顺序是 
 .
24.(3分)下列变化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A.木炭燃烧
B.碳酸分解
C.粮食酿酒
D. 
 
三.解答题(共1小题)
25.燃烧与灭火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古人“钻木”可“取火”,“钻木”的目的是什么?(从燃烧的条件角度回答)。
(2)蜡烛可以被吹灭,也可以被吸灭。被吸灭的原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9小题,满分57分,每小题3分)
1.(3分)由烟头引发的火灾中,烟头的“罪状”是(  )
A.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供可燃物
C.提供氧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分析】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解答】解:香烟燃烧能够放出热量,从而使可燃物的温度升高,当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可燃物就燃烧起来。所以烟头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选:A。
2.(3分)许多成语隐含着丰富的化学原理,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杯水车薪”﹣﹣可燃物的量少,导致火焰熄灭
B.“钻木取火”﹣﹣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之燃烧
C.“煽风点火”﹣﹣促进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使之燃烧
D.“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分析】A、杯水车薪,水过少,不能灭火;
B、钻木取火,可以实现摩擦生热,提高了温度;
C、煽风点火,促进空气的流通;
D、抽薪就是移去可燃物,控制了物质的燃烧。
【解答】解:A、杯水车薪指虽然是水火不容,但用量太少而无济于事,既不能覆盖柴火使其隔绝空气,也不能使温度迅速下降到着火点以下,也就不能灭火了。故此选项错误;
B、钻木取火,可以实现摩擦生热,提高了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从而实现了燃烧,故此选项正确;
C、煽风点火,促进空气的流通,为燃烧补充空气或氧气,使燃烧更旺,故此选项正确;
D、抽薪就是移去可燃物,控制了物质的燃烧,从而实现灭火,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A。
3.(3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B.森林发生火灾,可砍掉部分树木,形成隔离带
C.图书档案或精密仪器起火宜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抹布来灭火
【分析】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原理、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故错误。
B、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撤走可燃物,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故此方法合理;
C、液态二氧化碳灭火时,液态二氧化碳马上变成气体不残留任何残留物,可以更好地保护图书档案。此灭火方法既考虑了灭火又考虑到保护图书档案资料,故此方法合理;
D、酒精在桌上燃烧,可用湿抹布扑盖,使酒精隔绝氧气,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故此方法合理;
故选:A。
4.(3分)点燃下列混合气体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CO与CO2
B.CH4与O2
C.O2与N2
D.CO与CH4
【分析】根据爆鸣气的组成可知:需要同时具备可燃性气体和氧气,所以解答时可以根据所学物质的性质判断出可燃性气体,然后观察是否有氧气存在,进而作出合适的判断.
【解答】解:A、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但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二者混合时,不会发生爆炸,故错误;
B、甲烷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燃二者的混合物,一旦达到甲烷的爆炸极限,就能发生爆炸,故B正确;
C、氧气具有助燃性,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二者混合时,不会发生爆炸,故错误;
D、一氧化碳和甲烷都是可燃性气体,但是没有氧气,没有助燃性气体,所以不能够因为燃烧而爆炸,故错误。
故选:B。
5.(3分)下列过程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①蜡烛燃烧
②食物腐烂
③呼吸作用
④钢铁生锈
⑤火药爆炸。
A.①②③④
B.①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缓慢氧化是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不易被觉察到属于慢慢被氧化的过程。
【解答】解:蜡烛燃烧属于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食物腐烂是食物与氧气发生的慢慢氧化过程,属于缓慢氧化;呼吸作用是与氧气发生的慢慢氧化过程,属于缓慢氧化;钢铁生锈也是钢铁与氧气发生的慢慢氧化过程,属于缓慢氧化;火药爆炸是火药燃烧引起的爆炸属于剧烈氧化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
故选:D。
6.(3分)图书馆中图书档案资料等着火时,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液态二氧化碳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  )
A.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B.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空气
C.降温和隔绝空气
D.分解出能灭火的物质
【分析】A、燃烧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会改变;
B、液态二氧化碳灭火中的主要作用与防治燃烧物污染空气无关;
C、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并且不支持燃烧;
D、液体二氧化碳不会分解出新物质.
【解答】解:A、燃烧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会改变,故A错误;
B、液态二氧化碳灭火中的主要作用与防治燃烧物污染空气无关,故B错误;
C、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并且不支持燃烧,笼罩在可燃物的表面,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C正确。
D、液体二氧化碳不会分解出新物质,故D错误。
故选:C。
7.(3分)下列灭火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①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应采取的最佳灭火措施是端下油锅;
②秸秆、柴草着火,用水泼灭;
③熄灭酒精灯最好用嘴吹灭;
④电器着火,最先应当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⑤汽油着火,应该立即用水浇灭;
⑥洒在实验桌上的酒精着火,应用湿抹布盖灭。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③⑤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
【解答】解:灭火的方法有: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三者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具体用什么方法灭火,由可燃物的性质决定。
①油锅起火,最佳的灭火措施是盖锅盖,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而端油锅是非常危险的;故①做法不恰当;
②秸秆、柴草着火,用水泼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故②做法正确;
③酒精灯的火焰应用灯帽盖灭,用嘴吹易引起酒精灯内燃而发生危险。故③做法不恰当;
④电器着火,最先应当切断电源,防止中电,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隔绝空气;故④做法正确;
⑤汽油着火,不能用水灭,因为汽油的密度比水的小,会浮在水面,水起不到灭火的作用。故⑤做法不恰当;
⑥洒在实验桌上的酒精着火,应用湿抹布盖灭。隔绝空气,达到灭火;故⑥做法正确;
故选:A。
8.(3分)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加热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之后火柴燃烧。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铜能传导热量,使蜡烛熔化、火柴燃烧
B.蜡烛熔化的温度高于火柴的着火点
C.火柴一开始没有燃烧起来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
D.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
【分析】A、根据加热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之后火柴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蜡烛熔化、掉落,之后火柴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学性质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加热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之后火柴燃烧,说明铜能传导热量,使蜡烛熔化、火柴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B、蜡烛熔化、掉落,之后火柴燃烧,说明蜡烛熔化的温度低于火柴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C、火柴一开始没有燃烧起来,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D、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9.(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B.任何物质燃烧都可以用水扑灭
C.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物质就会燃烧
D.着火点就是物质开始燃烧的地方
【分析】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有些爆炸不属于化学变化,例如锅炉爆炸;有些爆炸属于化学变化,例如火药爆炸.
【解答】解:A、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轮胎充气过多时的爆炸。故选项正确;
B、油的密度比水小,油着火时就不能用水扑灭,故选项错误;
C、燃烧需要三个条件,若可燃物没有与氧气接触就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
D、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最低温度,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0.(3分)下列各组微粒中,能相互结合成AB2型的一组微粒是(  )
A.Mg2+和Cl﹣
B.Na+和S2﹣
C.Ca2+和O2﹣
D.Al3+和SO42﹣
【分析】根据物质的化学式为AB2,可判断A的化合价可能为+2价或+4价,B的化合价可能为﹣1价或﹣2价,根据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等于元素化合价的数值,且正负一致。
A.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氯元素显﹣1价,其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Cl2,故选项正确。
B.钠元素显+1价,硫元素显﹣2价,其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S,故选项错误。
C.钙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其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aO,故选项错误。
D.铝元素显+3价,硫酸根显﹣2价,其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2(SO4)3,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1.(3分)研究如图直角坐标系,可燃物最易着火的点是(  )
A.a
B.b
C.c
D.d
【分析】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答】解:d点的氧气浓度为零,即可燃物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
c点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燃烧;
a、b点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都能够燃烧,但a点的氧气浓度更大,所以更容易燃烧。
故选:A。
12.(3分)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
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①撤离可燃物
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解答】解:A、也不对,因为没有隔绝空气,故错误;
B、物质着火点是固定不变的,所以着火点是不能改变的,故错误;
C、很明显的不对,可燃物并没有消除,故错误;
D、用嘴吹灭蜡烛,降低了温度,所以蜡烛熄,故正确。
故选:D。
13.(3分)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可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且杯内壁变黑,由此可以得到启发:从失火的高层楼房逃生,应选择的正确方法是(  )
A.用干毛巾捂住口鼻,往楼下冲
B.尽量往楼顶跑
C.尽量贴近地面爬行撤离
D.若得不到及时救援,可跳楼
【分析】尽管二氧化碳密度比较大,但在玻璃杯很小的空间内,两支蜡烛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了,会漂在上面,所以使上面的蜡烛缺氧先熄灭,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楼房逃生时,应伏低身子逃出.
【解答】解:
A、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滤出有害气体,所以A说法不正确;
B、楼房失火产生的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二氧化碳会上升,不能向楼顶跑,所以B说法不正确;
C、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会上升,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楼房逃生时,应伏低身子逃出,所以C说法正确;
D、因为是高层着火,跳楼会造成身体伤害,所以D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4.(3分)每年的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
A.加油站内禁止接打电话
B.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
C.火场逃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D.发现家中燃气泄漏,立刻打开排气扇通风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
根据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有害气体和粉尘进入呼吸道进行解答;
根据可燃性气体,遇到明火或者电火花时可能发生爆炸,应该严禁开启排气扇进行解答;
【解答】解:A.加油站附近可能含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防止发生爆炸,故正确;
B.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正确;
C.火场的烟雾一般较浓,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烟雾进入呼吸道,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故正确;
D.可燃性气体,遇到明火或者电火花时可能发生爆炸,应该严禁开启排气扇,故说法错误。
故选:D。
15.(3分)餐厅的服务员用盖子熄灭酒精炉,该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  )
A.隔绝空气
B.降低温度
C.清除可燃物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分析】灭火的原理为:(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所以可以据此来解答本题.
【解答】解:根据燃烧的条件可以知道,若灭火只要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使燃烧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分析题意可知,在餐厅看到服务员用盖子熄灭酒精火锅,是隔绝了空气,从而达到了灭火的目的。分析所给选项可知A是正确的。
故选:A。
16.(3分)在日常生活中,将火柴划燃后将火焰向上竖直火柴,火柴不易燃烧的原因是(  )
A.氧气不足
B.没达到着火点
C.火柴的着火点升高
D.空气不足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解答本题.
【解答】解: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在日常生活中,将火柴划燃后将火焰向上竖直火柴,下面的火柴没达到着火点,所以不易燃烧,
故选:B。
17.(3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氧气是可燃物燃烧的催化剂
B.石蜡在氧气中的燃烧不属于化合反应
C.在通常情况下氧气与氮气不反应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氧气在燃烧中的助燃作用,化合反应的生成物是一种物质的特点,以及氮气在通常情况下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性质.
【解答】解:(1)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是物质燃烧的助燃剂,而不是催化剂,故A的叙述不正确。
(2)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的表达式为: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生成物是两种,不是化合反应,故B叙述是正确的。
(3)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在通常情况下不与氧气反应,故C答案的叙述是正确的。
(4)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有助燃作用。单位体积的空间里氧气分子数目越多,反应就越激烈,故D的叙述正确。
故选:A。
18.(3分)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切完菜后将菜刀洗净擦干,放在干燥的地方
B.为了减少水体污染,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
C.将燃气热水器安装在浴室里
D.为了减少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推广使用乙醇汽油
【分析】A、根据铁生锈的条件分析;
B、含磷洗涤剂会使水质富营养化,污染水体;
C、根据燃气燃烧的产物可以知道,燃气燃烧不充分会产生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有毒分析;
D、乙醇的燃烧产物不会污染空气.
【解答】解:A、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使铁生锈,所有切完菜后将菜刀洗净擦干,放在干燥的地方,可以防止生锈,故A正确;
B、含磷洗涤剂会使水质富营养化,含磷洗涤剂的废水排放出去会污染水体,故B正确;
C、燃气燃烧不充分会产生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有毒,能够使人中毒,故C做法错误;
D、乙醇的燃烧产物不会污染空气,所以为了减少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推广使用乙醇汽油,故D正确。
故选:C。
19.(3分)下列变化中,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食物的腐烂
C.实验室制取氧气
D.红磷燃烧
【分析】根据缓慢氧化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缓慢氧化是指反应进行的很缓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
【解答】解:A、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B、食物的腐烂是食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正确。
C、实验室制取氧气采用的是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的方法,不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D、红磷燃烧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15分,每小题3分)
20.(3分)毕业联欢会上,小明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将一根铜丝绕成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如图所示),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再将铜圈加热后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蜡烛照常燃烧。请你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分析】灭火的方法有:(1)与空气(或氧气)隔绝。(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撤走可燃物。
【解答】解:在两种情况下,蜡烛都与氧气充分接触,蜡烛熄灭的原因只能是与温度有关,铜是热的良导体,没有加热的铜圈很容易把热量导走,从而使得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从而熄灭。
故答案为:前者是因为铜丝吸热使蜡烛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而后者热铜丝不会吸热,所以蜡烛可以正常燃烧。
21.(3分)瓦斯爆炸严重危害井下矿工的安全,为了防止其爆炸,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 通风 、 严禁烟火 措施。
【分析】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消耗大量的氧气,要充分理解防止安全事故的重要性。
【解答】解:瓦斯的主要成分是CH4,瓦斯发生爆炸是因为瓦斯的主要成分具有可燃性。为了防止瓦斯爆炸,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
故填:通风;严禁烟火。
22.(3分)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原因是
 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 。热水的作用是
 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 。该实验主要利用了铜片具有良好的
 导热 性。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或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利用对比实验中的变量分析。根据铜具有导热性解答。
【解答】解:白磷是一种可燃物。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原因是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该实验主要利用了铜片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故答案为: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导热。
23.(3分)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懂得钻木取火.钻木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
①木头钻凿处,温度升高
②木头在空气中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
③钻头钻凿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转化为热能.
这三句话按因果关系排列的顺序是 ③①② .
【分析】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答】解:钻木取火的过程是:钻木头时克服摩擦做功,木头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温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使木头燃烧起来.
故选③①②.
24.(3分)下列变化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C 
A.木炭燃烧
B.碳酸分解
C.粮食酿酒
D. 钢铁生锈 
【分析】根据缓慢氧化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缓慢氧化是指反应进行的很缓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
【解答】解:A、木炭燃烧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故A错误。
B、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属于氧化反应,更不属于缓慢氧化,故B错;
C、粮食酿酒,是粮食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等共同作用,发生缓慢氧化所致,故C正确。
D、钢铁生锈,实际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等共同作用,发生缓慢氧化的结果。
故答案为:C;钢铁生锈。
三.解答题(共1小题)
25.燃烧与灭火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古人“钻木”可“取火”,“钻木”的目的是什么?(从燃烧的条件角度回答)。
(2)蜡烛可以被吹灭,也可以被吸灭。被吸灭的原理是什么?
【分析】(1)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2)根据根据灭火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解:(1)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同时具备,钻木的目的是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燃着的蜡烛能被吸灭,是因为空气流动时带走热量,从而使温度降低到了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故答案为:(1)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019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