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
语文
学科
四
年级
上
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语文园地三
课型
园地
主备
张晓燕
教材、学情分析
“交流平台”旨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长期观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教师引导学生赏读具体的句子,使学生体会到只有细致地观察,才能将文章写得准确;不仅要细致地观察,还要长期地观察,最好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想,才能将文章写得生动、有趣。词句段运用。词语的分类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类是同义词。在“词句段运用”中,通过“连一连”的方式,找到同义词,并明确这些意思相同的词语在用法上的细微区别。如“鸟巢”属于书面语,而“鸟窝”则多用于口语。辨析这些区别,对我们认识词语有很大的帮助。在句子中,一些词语的作用非常重要。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分析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使学生充分认识这些词语的重要性,从而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日积月累”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弄清楚列出的每一则谚语的意思,然后要求学生当堂记忆、积累。课下让学生通过上网或者查找书籍等方式搜集更多有关气候的谚语,以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
教学目标
1.学习认真细致观察的方法。2.在组词中,学习换一个字,表达相同意思的技巧;明确同义词表达的侧重点。3.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表达作用。4.积累关于天气的谚语。
教学重点
1.在组词中,学习换一个字,表达相同意思的技巧。2.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认真细致观察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读《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这两篇文章,说说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进行描写。2.通过查字典,解决在学习词句段运用这一板块中的生字问题。3.运用互联网等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
教学过程
设计调整
一、交流平台这是我们学过的两篇课文中的片段。通过这三个片段的展示,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准确?在观察中,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用到哪些感官?课件出示:1.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2.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3.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学生认真读片段,解决问题,并在全班交流。预设:第一个片段:从“钳子、较大的土块、强有力的后足、两排锯、倾斜地铺开”等词语、短语中,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多么细致,描写得多么准确。只有观察细致了,描写起来才会更准确。第二个片段:从“要是、萎了、痕迹也没有了、逐渐变成灰色”等词语、短语中,可以看出作者不但观察细致,而且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第三个片段:“仔细耙扫、收拾、弹琴”等词语、短语表明作者不仅用眼睛看,还用耳朵听,用心想。可见要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最好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认真阅读三个片段,从重点词语中感受作者观察的认真细致、表达的准确以及观察的多方面、多角度。教会学生观察,对素材的积累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二、词句段运用1.课件出示教科书中“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课件出示:狗鼠鸟猪马鱼牛虎窝洞巢圈塘厩穴棚(1)认真观察上下两行字,大家发现这两行字有什么特点?(2)上面的字和下面的字连起来,组成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意思?(3)上面同一个字可以连下面两个字,各组成的词语在意思上、用法上有什么异同?(学生完成练习,并回答。)反馈小结:第一行的字都是动物名称,和第二行相应的字连起来,可以组成词语,这些词语表示这种动物的“家”。同时,第一行的字与第二行可连的两个字分别组成词语,这两个词语是同义词,一个常用于口语,一个常用于书面语。引导学生发现组词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增加学生的词汇量。2.谈话导入,探讨第二部分同学们,我们遣词造句的时候会发现一些词语在句子中起到特殊的作用。有了它们,句子表达的意思会更加准确。深入探讨(1)课件出示,小组讨论:课件出示: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a、读一读,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b、深入思考,句子加上了加点词语后,意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学生读句子,讨论,并交流。教师及时进行评价。师总结并出示课件:课件出示:
“逐渐”一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而不是一下子变成灰色的。这个词语让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最多”一词表明隧道最深有九寸。这个词起到了限制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我们再来读一读下面的这句话,思考:哪个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课件出示:这座桥长约12米,宽约8米。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句子。并选出代表发言。预设:“约”点明了桥的大概长度、宽度,因为测量是有误差的。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师总结:说明文的语言表达一定要严谨,我们在写作中要注意。三、日积月累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谚语。课件出示:(1)学生自由读读这些有关秋天的俗语。(2)
多种形式朗读,体会言语的朗朗上口,激发学生兴趣。(3)学生谈谈对这些俗语的理解。(4)教师适时点拨。2.朗读质疑。(1)这些俗语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2)学生交流。(3)师总结:可别小看这些俗语,它们都是人民经过长年累月的细致观察、经验总结,创造而出的。可见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观察。(4)再次朗读。(5)拓展俗语,再次体悟观察的智慧。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观察的方法,明白了有些词语还有另一种说法,一个句子加上一个词语表达更加准确、具体,还学习了一些谚语,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有些词语会使句子意思更加准确表示节气的谚语
PAGE
1(共21张PPT)
语文园地三
交流平台
我们来看看学过的两篇课文中的片段。通过这三个片段的展示,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准确?在观察中,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用到哪些感官?
1.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观察细致,描写准确。
2.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但观察细致,而且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
3.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不仅用眼睛看,还用耳朵听,用心想。
要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词句段运用
狗
鼠
鸟
猪
马
鱼
牛
虎
窝
洞
巢
圈
塘
厩
穴
棚
认真观察上下两行字,大家发现这两行字有什么特点?
第一行的字都是动物名称,和第二行相应的字连起来,可以组成词语。
上面的字和下面的字连起来,组成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意思?
狗
鼠
鸟
猪
马
鱼
牛
虎
窝
洞
巢
圈
塘
厩
穴
棚
这些词语表示这种动物的“家”。
上面同一个字可以连下面两个字,各组成的词语在意思上、用法上有什么异同?
第一行的字与第二行可连的两个字分别组成词语,这两个词语是同义词,一个常用于口语,一个常用于书面语。
同学们,我们遣词造句的时候会发现一些词语在句子中起到特殊的作用。有了它们,句子表达的意思会更加准确。
读一读,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
1.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2.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3.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4.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深入思考,句子加上了加点词语后,意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逐渐”一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而不是一下子变成灰色的。这个词语让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最多”一词表明隧道最深有九寸。这个词起到了限制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读一读下面的这句话,思考:哪个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这座桥长约12米,宽约8米。
“约”点明了桥的大概长度、宽度,因为测量是有误差的。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语言表达一定要严谨,我们在写作中要注意。
日积月累
1.立了秋,把扇丢。
2.二八月,乱穿衣。
3.夏雨少,秋霜早。
4.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5.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6.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大声朗读谚语,说说这些谚语的意思。
◎立了秋,把扇丢。
立秋以后,气温降低,炎热的天气就会逐渐凉下来,夏天的扇子就可以收起来了。
◎二八月,乱穿衣。
指初春和初秋时人们穿衣有厚有薄的情况。农历的二月和八月正是季节交替的时候,昼夜温差较大,所以人们穿衣比较乱。
◎夏雨少,秋霜早。
夏天雨水少的话,秋天结霜就会比较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到了八月,大雁就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要下霜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每下一场秋雨,天气就会变冷一点,十场秋雨之后基本上就是冬天了,就要穿棉袄了。这就提醒我们,到了秋天,每下一次雨就要注意保暖,加衣服。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农历八九月很暖和,十月里还像春天一样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