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 课件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 课件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6 11:4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论语》十二章
目录

新课导入

知人论世

疏通文意

总结全文

新课导入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然而他也曾周游列国,被人讥笑,“惶惶如丧家之犬”。
伟大的思想在诞生之初都倍经磨难,斯人已逝,思想永存。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先秦儒家思想,回顾经典,与伟大的灵魂和思想再度相遇。

知人论世

,字

人,
时期
家、
家、
家,
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并称“
”,被后世尊为“
”。
孔子通晓六艺:
,实行有教无类,收徒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惯例,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
孔子(前551—前479)

仲尼
鲁国
春秋
儒家
孟子
孔孟
圣人
礼、乐、射、御、书、数
《诗》《书》《礼》《乐》《易》《春秋》
政治
教育
思想
·《论语》·
《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

为主,兼有
,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宋儒把
合称为“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语录体
对话体
叙事体
《论语》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
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
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疏通文意
研读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饱:饱足
安:安逸,舒适
就:靠近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敏:勤勉
研读第一章
思考1: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克制物欲)
“敏于事而慎于言”(谨言慎行)
“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
思考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研读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
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呢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思考1:仁、礼、乐三者是何关系?
礼与乐——制度文明
仁——内心的道德规范,人文的基础
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外在表现
仁——礼乐的核心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
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佾。
思考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两个假设句连用,突出没有“仁”会产生的不利结果。
反问句式则强化此表达效果。
研读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道:道理、真理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可以了。”
成语“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思考1: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思考3: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言简意赅,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突显了对“仁义之道”的重视。
思考2: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
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研读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喻:明白,知晓。
孔子说:“
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思考1: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研读第五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齐:与……看齐。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缺点。”
思考1:本章中体现的孔子道德修养的方法是什么?
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还有欠缺。
研读第六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那才是君子。”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研读第六章
思考1:文与质是什么关系?孔子为何主张文质彬彬?
文与质——合理互补
对立统一
相辅相成
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思考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清晰,言简意赅。
性情太过直率就显得粗鲁,太过讲究礼仪就显得虚伪,性情礼仪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质彬彬
研读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是很遥远吗?”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而:表并列。
以为:把…作为。
已:停止。
思考3: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思考1:曾子认为,“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士要以“仁”为己任
思考2:曾子怎么看待“仁”?
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研读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有志于)前进,这是自己要前进的。”
为:堆积。
平:形作动,填平。
覆:倾倒。
譬如:比如、好比
篑:盛土的竹筐
进:前进。指继续堆土。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亏,欠缺。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有完成。
其咎在己
进益在己
思考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比喻和散句,说理生动自然。
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的比喻,说明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
而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自己的一生。
思考1:本章重点强调了什么道理?
研读第九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知:同“智”。
思考1:不惑,不忧,不惧的原因?
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判断力强,所以不会迷惑。
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会令人感激,存公心、去私欲,所以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畏惧困难,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强气势,简洁明确。
研读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一日:一旦
归:称赞
目:条目
非礼:不合于礼
事:实践
复:动词,归复
思考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说出符合“礼”的具体做法。
思考1:本章重点强调了什么道理?
本章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研读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恕:原谅,宽容;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从人的行为准则的角度出发,提出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也是“修己”。
以对话的形式,点出“恕”这一准则,以及具体的做法,明确而详细。
研读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指讽刺时政
迩:近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何莫: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不…呢”
“兴”指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感发感情,引起联想、想象活动,在感情的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中庸美学原则:中和
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观”“群”“怨”?
拓展探究
“观”,“观风俗之得失”,是指《诗经》可以帮助人们观察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艺文志》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观”“群”“怨”?
拓展探究
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观”“群”“怨”?
拓展探究
“群”,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沟通交流,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孔子所说的“言”,当然不是一般的说话,而是指上层社会的交际应对。同时,也有说得好一些、文雅一些的意思。
世说新语《郑玄家奴婢》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
“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诉,逢彼之怒。”
“怨”,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
邶风·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露中!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观”“群”“怨”?
拓展探究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写出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
儒家的“诗教”
兴观群怨是孔子对古典诗词社会功用的高度概括,历代诸多诗词理论家都传承了这一思想。
儒家的《诗》教实质为仁教,是借《诗》触发对仁的觉悟,以自觉完善君子人格。
《论语》中,孔子论六艺之教,所言最多者是《诗》。
拓展探究
思考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
思考1:孔子认为《诗》具有哪些功能?
从学习的内容的角度,点出《诗经》的重要价值。《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观察社会、干预生活、修养身心、治国养家的作用。
一是兴、观、群、怨以修身,具有教化功能(诗教);
二是事父事君以治国,具有实用功能(诗用);
三是鸟兽草木以致知,具有认识功能(诗识)。

总结全文
修身养性
君子之德
一、安贫乐道、勤勉谨慎、虚心请教
二、有仁爱之心、遵从礼乐
三、舍生取义
四、重义轻利
五、取长补短、自我反省
六、文质兼备
七、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八、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九、智、仁、勇
十、克己复礼
十一、推己及人
十二、增广见闻
?
写作特色
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
含意深远,充满哲理
丰富多变的手法
简约深远
隽永有味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说在最后:
《论语》理解性默写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自勉。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