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习题+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习题+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9-26 11:19:32

文档简介

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一、单选题
随着第四纪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腹地的气候发生冷暖、干湿变化,许多湖泊周边出现一圈圈如同树木年轮的同心圆状湖堤。这些湖堤记录了湖泊“退缩的足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相邻古湖堤的相对高度,可推测当时的(

A.水量变化
B.盐度变化
C.水温变化
D.含沙量变化
2.与现代相比,高原腹地湖泊最高湖堤形成时期的气候较(

A.干热
B.干冷
C.冷湿
D.暖湿
3.为获悉最高湖堤出现时的气候特征,还可进一步考察当地的(

A.植物种类
B.地貌特征
C.湖底沉积物
D.湖水盐度
图为某学生暑假时在非洲好望角附近(34°S)拍摄的照片。拍摄地临近海边某停车场附近,图中造型奇怪的行道树是自然而成,叶片表层有蜡质。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当地的气候类型为(

A.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5.造成图中造型奇怪行道树景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光照
B.降水
C.大风
D.气温
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示海峡为(

A.霍尔木兹海峡
B.直布罗陀海峡
C.英吉利海峡
D.莫桑比克海峡
7.山脉M的走向为(

A.东西走向
B.南北走向
C.西北—东南走向
D.东北—西南走向
8.城市P气候宜人,树木常青。其树木最有可能属于(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热带雨林
9.城市P年均气温低于北面的城市Q,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地形地势
C.加那利寒流
D.城市面积
读我国某河流补给状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a、b、c三种补给类型分别是(

A.大气降水、积雪融水、地下水
B.大气降水、地下水、积雪融水
C.积雪融水、大气降水、地下水
D.地下水、大气降水、积雪融水
11.图示河流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A.光、热、水资源丰富
B.冬季冰期长
C.草原和荒漠植被为主
D.河流含沙量大
柽柳是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重要植物,其根系具有独特的“提水功能”,能将地下水提升至表土,使表土保持一定的湿润程度。下图为柽柳治沙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种植柽柳可以提高沙丘的土壤肥力,主要原因是(

①促进有机质积累②提高土壤水分含量③抑制微生物活动④减弱物理风化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3.受“提水功能”的影响,沙丘上柽柳的生态功能得到显著提升的是(

A.净化地下水质
B.维持生物多样性
C.涵养地下水源
D.调节河流径流量
衡邵地区南、西、东三面环山,是湖南的“旱极”,其夏秋季节的气候有“十年九旱”之称,历史上频发严重旱灾,由于干旱较多,被称为“衡邵干旱走廊"。完成下面小题。
14.衡邵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
B.用水量大
C.焚风效应
D.河流稀少
15.下列治理“衡邵干旱走廊”的措施合理的是(

A.生态移民减轻环境压力
B.加强水利工程设施建设
C.大幅减少水稻种植面积
D.禁止高耗水产业的发展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一要素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甚至使环境整体发生改变。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6.图中甲要素指的是(

A.森林破坏
B.气候变化
C.人口数量增多
D.冰雪覆盖增大
17.该图体现了(

A.地理环境要素的单向性影响和变化
B.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C.多种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才能影响地理环境整体的变化
D.地理环境的独立性
睡莲是多年生浮叶型水生草本植物,生于池沼、湖泊中,喜阳光充足、温暖潮湿、通风良好的环境,花期7-10月,昼开夜合,观赏价值高,且可制作鲜切花,其根能吸收水中铅、汞、苯酚等有毒物质,是城市中难得的水体净化、绿化、美化的植物。下图为睡莲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影响睡莲开花昼开夜合的因素是(

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湿度
19.睡莲被许多城市选种,主要是因其(

①经济价值高②观赏性强③净化水质④适应性强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贝努埃河发源于喀麦隆,注入尼日尔河,为尼日利亚第二长河流,全流域水土流失严重。1978年,喀麦隆在贝努埃河干流上开工建设拉格都大坝,大坝建成后,下游尼日利亚的洪泛平原面积不降反升,且尼日利亚的灌溉农业受到严重影响。下图示意贝努埃河流域拉格都大坝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拉格都大坝建成后,下游洪泛平原面积不降反升,主要是因为(

A.河床淤积抬高
B.枯水期流量增大
C.输沙总量增长
D.丰水期时间延长
21.推测拉格都大坝对尼日利亚灌溉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河水输沙量增大
②部分灌溉取水口废弃
③下泄径流量减小
④径流稳定性减弱
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2.为降低拉格都大坝给尼日利亚带来的不利影响,拉格都大坝应(

A.拆除坝体
B.降低水位
C.筑高坝体
D.发展养殖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环境要素。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23.读图,判断I、Ⅱ、Ⅲ、IV分别是(

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加强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24.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造成的负面影响有(

①土壤肥力下降②土壤盐碱化加剧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业产量下降⑤三角洲面积扩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
25.下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环境由气候、水、地形、植物、建筑和土壤等组成
B.岩石圈与大气圈之间没有任何联系,都是独立发展的
C.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是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纽带
D.自然环境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不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二、综合题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亚区域主要湖泊分布图
材料二:咸海在1960年为世界第四大湖,到1998年咸海面积减少了近60%,总水量减少了80%。2014年9月美国宇航局发布的一组卫星图片显示“咸海”已经消失。材料三:伊塞克湖位于北天山的昆格山和泰尔斯凯山之间的盆地,湖面海拔1600米,水域面积6300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处达702米,为世界第二大高山湖泊,湖水盐度较高(5.8‰),为高山不冻湖。
(1)根据图中信息,比较里海南北部湖底坡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推断咸海消失后可能给当地气候带来的影响。
(3)简析伊塞克湖终年不冻的原因。
第2页,总2页
参考答案
1.A
2.D
3.C
【分析】
1.
结合材料分析,古湖堤可以反映当时湖泊水位及湖泊面积,再根据相邻古湖堤的相对高度可以推测当时湖泊水量的变化,但是无法推测当时湖水的盐度、水温及含沙量,A正确,BC错误,故选A。
2.
有材料可知,湖堤记录了湖泊“退缩的足迹”,可知,高原湖泊的面积减小,水位下降;与现代相比,高原腹地湖泊最高湖堤形成时期的气候应该温暖湿润,湖泊水位高,面积大,故选D。
3.
为获悉最高湖堤出现时的气候特征,还可以一步考察当时的湖底沉积物因为这些沉积物是在当时的地理环境条件下沉积形成的,记录了当时地理环境的信息,C正确。.当时的植物种类、地貌特征、湖水的盐度与最高湖泊堤出现时的气候特征关系不大,ABD不对。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青藏高原湖泊的变迁相关知识。考查对地理现象的分析与推理能力。解题时要结合题目的信息,对选项进行推断,寻找最优的答案。如题目1,根据相对高度,可推测当时的只能是水量的变化,其他选项是无法推测,只能选A。
4.B
5.C
【分析】
4.
该地在非洲西南端好望角附近(34°S),为地中海气候,该气候的特征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植物为适应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特征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叶片表层有蜡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
从图中看造型奇怪行道树为旗型树,这是因为当地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风向为西北风,使得迎风的一面树枝被折断,而另一面受风的影响较小而成的,故ABD错误,C正确,光照、降水、气温对树生长方向影响不大,ABD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植物生长特征的影响因素。考查知识的调用及迁移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气候的分布规律,判断出地中海气候,再根据地中海气候的成因可知该地受西风控制,树向一边生长的特征。
6.B
7.D
8.A
9.C
【分析】
6.
该海峡位于北纬30-40度之间,西经0-10度之间,是直布罗陀海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
由图可知,该山脉位于非洲北部,图中M所在地等高线的延伸方向为东北向西南,从等高线的延伸方向可以推断该山脉呈东北-西南向。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植被类型的判读。图中P地位于30°--
40°N之间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该气候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故A正确;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植被,该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故B错误;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植被,故C错误;热带雨林是热带雨林气候的植被,故D错误。故选A。
9.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影响气温的因素。读图可知,城市P、城市Q均位于沿海地区,地势相当,但城市P年均气温低于北面的城市Q,主要是因为城市P受到沿岸加那利寒流影响,降温减湿,气温低。C正确,B错误;纬度位置,Q高于P,气温应低于P,A错误。城市面积大小对气温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海峡分布、山脉走向、植被、影响气温的因素等。本题着重于图表信息的阅读与提取能力,同时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的应用,解题关键是根据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洋流等因素分析,确定气候类型,再推断植被类型。
10.A
11.B
【分析】
10.
该河流位于我国,a集中于夏季,可能为大气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又该河流主要的补给方式为a,且选项中无冰雪融水,所以a应为大气降水补给;b集中于春季,应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c各个月份补给量都很稳定,且补给量较少,所以应为地下水补给,故该题选A。
11.
该河流有春季的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和夏季的大气降水补给,形成春汛和夏汛,此河流最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结冰期长,B对;我国东北地区降水量较大,但是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故A错;植被以森林为主,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较小,故CD错误,所以该题选B。
【点睛】
河流不同补给类型的特点以及在我国分布地区
12.A
13.B
【分析】
12.
由题可知,在沙丘种植怪柳后,沙丘的土壤成分逐渐由完全风沙沉积变为枯枝败叶与风沙沉积相结合,这说明怪柳产生的枯枝败叶能促进沙丘有机质的积累。而怪柳根系有“提水功能”,使地表土保持湿润,这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须的养分,对土壤肥力提升起很大作用。种植怪柳不能抑制微生物活动,也不能改变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环境,不能减弱物理风化,①②符合,③④不符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
净化地下水源和涵养地下水源一般指那些可以将表层的水渗透进地下,而怪柳的“提水作用”是将水分从地下往地上运输,这使得地表土壤由含水量低向含水量较多转变,而含水量的增加有利于更多物种的生存,故能够提升该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能力。AC错误,B正确;由题可知,怪柳种植于沙丘地带,对调节河流径流量作用不大,D错误;故选B。
【点睛】
沙漠中的植被为了适应环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叶片退化,如仙人掌的叶子针状,沙漠地区阳光直射强烈,为了减少水分散失叶片退化;2、茎段肥厚,茎段肥厚是为了保持水分,沙漠地区炎热有时长时间未降雨,因此肥厚的茎段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水分需要;3、有的植物叶片也会如茎段一样肥厚,目的是一样的,比如景天科植物,例如玉树;4、根系发达,沙漠中地表水分蒸发量大,植物需要深入地下很深之处才能吸收到水分,有的植物发达的根系也能够储藏水分。
14.C
15.B
【分析】
14.
据材料可知,衡邵地区在湖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该地南、西、东三面环山,位于夏季风和冬季风的背风坡,所以无论冬夏都盛行下沉气流,很难成云致雨,气候干旱,所以衡邵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是焚风效应,故C正确,全球变暖会加剧干旱,用水量大和河流稀少是干旱的原因,但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D。
15.
该区域人口较多,生态移民不能解决干旱问题且费用极大,故A错,湖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可以加强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调节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是治理干旱的最有效的措施,故B正确,适当减少水稻种植面积,发展节水农业,但不能完全禁止高耗水产业的发展,故CD错。
【点睛】
焚风效应是指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
16.A
17.B
【分析】
16.
由于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森林植被对河流径流量的调节作用减弱,河流径流量变率增大,水旱灾害增多。森林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另外,森林具有调节大气成分的作用,森林破坏,导致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减弱,温室效应增强,所以甲要素是指森林破坏,A正确;气候变化不一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等,人口数量增多不一定导致河流径流量变率增大等,冰雪覆盖增大不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BCD错误。故选A。
17.
图示信息反映,当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这体现了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而非独立性,B正确,D错误。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并非单向性的影响和变化;单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就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并非只有多种地理要素变化才会引起影响地理环境整体的变化,AC错误。故选B。
【点睛】
植被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总结如下:
18.B
19.B
【分析】
18.
由材料中信息“睡莲生于池沼、湖泊中,喜阳光充足、温暖潮湿、通风良好的环境,昼开夜合”可知,睡莲开花受太阳光照影响大,导致白天花开,夜间花闭,B正确。“花期7-10月”可知,昼夜温差较小,温度不是影响其开花主要的原因,A错误。水分、湿度睡莲的生长环境,但不影响其开花时间,C、D错误。影响故选B。
19.
材料中指示睡莲是城市中水体净化、绿化、美化的植物,说明城市种植睡莲突出其净化水体、美化环境的环境效益,③正确;“观赏价值高”,可知观赏性强,②正确,即B正确;虽然其花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从城市角度,并非主要考虑的问题,①错误,A、D错误中。另外睡莲作为水生植物,对水分要求高,适应性不强,④错误,C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睡莲的生活特性和体型特征。结合其生活的环境条件,可推测出其特征为茎干肥厚,受光照影响,花昼开夜合;城市种植的主要目的是观赏性强,净化水体。
20.A
21.D
22.B
【分析】
20.
由材料可知,贝努埃河全流城(包括大坝下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大坝截流后,大坝下游径流量减小。侵蚀能力减弱,河床淤积抬高,导致洪水泛滥的频率增大,A正确。大坝截留上游来水,下游枯水期流量减少,丰水期也减少,B、D错误。下游水量减少,侵蚀作用减弱,输沙总量减少,C错误。故本题选A。
21.
大坝建成后,其下游河流径流量减小,输沙总量减小,①错误。大坝截流后,由于下游河流径流量减小,水位降低,部分灌溉取水口及配套设施超出水位之上而被废弃,灌溉农业水源不足,②③正确。大坝下游径流季节变化减小,稳定性增强,④错误。故D选项正确。
22.
拉格都大坝能起到一定的防洪、发电、灌溉等积极作用,拆除坝体过于绝对。筑高坝体可能导致喀麦隆单方面蓄积更多的来水,更加减少下游径流量,C错误。发展养殖会对下游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D错误。大坝适当降低水位可以为下游提供更多的水源,协调上中下游水源分配。故B选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建设大坝对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大坝会减少下游径流量。如果是国际性河流,上游建设大坝容易引发国际争端。
23.C
24.D
25.C
【分析】
本题组以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为背景,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23.
修建水库后,库区蒸发量增大,土壤水因地表水下渗增加而增多,植被覆盖率也随之增大,植物蒸腾加强,最终使库区周围的降水增多,所以图示I、Ⅱ、Ⅲ、V分别是土壤水增多、植被覆盖率增大、库区蒸发量增大、蒸腾加强。故C项正确。
24.
阿斯旺大坝可以起到防洪的作用,使洪涝灾害减轻,③错误;大坝修建之后,大量泥沙在库区淤积,使下游河流含沙量减小,尼罗河河口地带泥沙淤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流水堆积作用减弱,海浪侵蚀作用相对增强,三角洲面积缩小,①正确、⑤错误;因海水入侵,河口地带土壤盐碱化会加剧,②正确;大坝修建会影响鱼类洄游产卵,使渔业产量下降,④正确。故D项正确。
25.
建筑不属于自然环境要素,A错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是相互联系的,B错误;自然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C正确;自然环境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D错误。故选C。
【点睛】
水利工程的不利影响:①土地肥力下降;土地盐碱化;②淹没耕地、陆生植物和文物古迹;③海水倒灌,海岸后退;④水质变坏;破坏水生环境;⑤加剧水土流失;库区泥沙淤积;⑥可能诱发地震、滑坡;
⑦移民。
26.(1)北部湖底坡度缓,南部陡;原因:北部有大河注入,泥沙沉积多;南部几乎无大河注入,泥沙沉积少。
(2)(由于湖泊的调节作用消失)当地白天气温升高,夜晚气温降低,日温差增大;夏季气温升高,冬季气温降低,年温差变大;年降水量减少,气候愈发干旱;风暴、沙尘暴等恶劣气象灾害频率增大。
(3)湖泊面积和深度大,水量大,热容量大,冬季湖水降温慢;地处髙山盆地中,为高山环抱,冷空气难以入侵;湖水盐度较高,不易封冻;气候干旱,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
【分析】
本题以中亚里海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外力作用以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解题时注意从材料中获取地理信息。
【详解】
(1)根据图中湖深分布状况可知,北部湖底坡度缓,南部陡;主要原因是与河流的分布状况有关,从图中可看到北部有两条大河注入,因此泥沙沉积多,导致湖底坡度缓;而南部几乎无大河注入,泥沙沉积少,导致南部坡度陡。
(2)由所学知识可知,咸海(湿地)消失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来考虑。具体为:咸海消失后,调节气候的的功能减弱,当地白天气温升高,夜晚气温降低,日温差增大;夏季气温升高,冬季气温降低,年温差变大;年降水量减少,气候愈发干旱;风暴、沙尘暴等恶劣气象灾害频率增大。
(3)由材料信息“水域面积6300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处达702米,为世界第二大高山湖泊,”可知,湖泊面积和深度大,水量大,热容量大,冬季湖水降温慢;“伊塞克湖位于北天山的昆格山和泰尔斯凯山之间的盆地”可知,地处髙山盆地中,为高山环抱,冬季的冷空气难以入侵;位于气候干旱地区,降水少,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从“湖水盐度较高(5.8‰)”可知,湖水盐度较高,不易封冻。
【点睛】
(1)北部有乌拉尔河、伏尔加河等河流注入,泥沙沉积多;南部几乎无大河注入,泥沙沉积少。(2)湖泊有调节局部气候的作用。所以,湖泊消失后,当地的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变大,干旱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增多。(3)结合材料可从位置、气候、水深、盐度方面分析。
答案第1页,总2页
答案第1页,总2页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地理实践力)
2.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综合思维)
3.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区域认知)
4.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说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一、自然环境的组成
1.物质组成: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2.主要环境能量:地球内能和太阳能。
3.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1)整体性的含义:指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2)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3)表现: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1)表现: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2)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1.整体性的意义
2.人类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图表点拨] 教材第105页图5-3和图5-4,两图展示出不同空间尺度上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一般来说,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等属于大尺度范围,而局部地区则属于小尺度范围。
(1)阳光不属于地理环境要素。
(  )
(2)自然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  )
(3)生产功能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独立完成的。
(  )
(4)在河流中上游砍伐森林不会对下游地区产生影响。
(  )
(5)某地区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征是(  )
A.高温多雨
B.寒冷干燥
C.温和湿润
D.高温干燥
[提示] 
(1)× 阳光是太阳辐射的重要表现形式,不断为地球提供能量,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3)× 生产功能是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4)× 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
(5)D [瓶状茎、多刺、硬叶说明了该植物可耐高温、干燥的环境。]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大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的山区(下图所示)。
秦汉以前的黄土高原 近代的黄土高原
问题1 (综合思维)材料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哪一自然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植被要素发生了变化。原因:破坏林草植被,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砍伐森林等。
问题2 (综合思维)上述要素的变化对黄土高原地区带来什么影响?
提示:

问题3 (综合思维)上述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哪一特征?
提示:体现了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案例: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案例:自然地理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了生产有机物的功能。
生产有机物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案例:破坏森林与绿化造林会形成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材料 某区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1 (综合思维)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整体,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上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哪些资源?
提示:
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问题2 (人地协调观)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提示: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必须预先就其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全面的评估,综合衡量,防止和减少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使环境及各种资源正常发展,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归纳提升]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如下表。
原因
影响
措施
自然资源是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它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影响周围其他环境要素甚至整体环境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
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综合思维:掌握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地理关联示意图是运用文本框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结构特征、演变规律等的图形。它一方面从整体的角度来构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反映了地理科学的综合性、区域性等特征。
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判读方法如下:
(1)浏览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中内容,把握地理关联示意图的主题。
(2)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找出突破点。
(3)观察图中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
(4)从最简单、最有把握的方框入手,将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图中,当已知条件逐渐增多时,再推理其他空白框的内容就相对容易了。
(5)完成各框内容之后,利用所掌握的概念、原理、分布规律等将所填内容验证一遍,确保其正确性。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2)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1)B (2)B [第(1)题,土壤湿度影响地面蒸发,地面蒸发又影响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增大,土壤比热容增大,气温变幅减小;土壤湿度增大,地面植被覆盖增加,蒸腾作用加强,大气降水增加。第(2)题,该示意图表示灌溉引起了一系列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素养立意] 该题组通过区域农业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关联示意图,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判读,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