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浙教版科学碱的化学性质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若利用碱的性质进行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分别加入少量Mg(OH)2固体,根据是否溶解,可鉴别稀盐酸和Na2CO3溶液
B.分别加入适量水溶解,根据温度是否明显升高,可鉴别NaOH固体和NaCl固体
C.分别加入Ba(OH)2溶液,根据是否产生沉淀,可鉴别MgCl2溶液和Na2SO4溶液
D.分别加入熟石灰粉末研磨,根据是否产生氨味,可鉴别(NH4)2SO4固体和K2SO4固体
2.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实现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的是( )
选项
甲
乙
A
Fe2O3
稀硫酸
B
SO3
NaOH溶液
C
稀盐酸
Ca(OH)2溶液
D
稀盐酸
AgNO3溶液
A.A
B.B
C.C
D.D
3.我国研制的航天员舱外服为航天员成功进行太空行走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航天员舱外服内含有与氢氧化钠性质相似的氢氧化锂(LiOH),它不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A.与二氧化碳反应
B.与盐酸反应
C.与氧化铁反应
D.与稀硫酸溶液反应
4.如图为四种物质间的反应关系,两圆相交部分(A、B、C、D)表示主要反应现象,其中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无明显现象
B.有气泡生成
C.产生白色沉淀
D.紫色溶液变蓝
5.下列物质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是( )
A.紫色石蕊试液
B.CuO
C.CO2
D.H2SO4
6.在AlCl3溶液中逐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发生如下反应:3NaOH+AlCl3=Al(OH)3↓+3NaCl,Al(OH)3+NaOH=NaAlO2+2H2O,NaAlO2,学名:偏铝酸钠,易溶于水。下列图象中,各个量随NaOH溶液的加入,变化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7.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变质的氢氧化钠进行了如下实验:取样品配成溶液,向其中加稀硫酸,根据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质量间的关系绘制成如图图象。对如图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O﹣a段只发生中和反应
B.b点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钠
C.向c点时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D.d点与c点的pH相等
8.
“84”消毒液是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期间常用的消毒剂,其主要成分次氯酸钠(NaClO)可用如下反应制取:Cl2+2NaOH═NaCl+NaClO+H2O,则Cl2通入石灰水中的生成物可能为( )
A.CaCl2、H2O
B.Ca(ClO)2、H2O
C.CaCl2、Ca(ClO)2
D.CaCl2、Ca(ClO)2、H2O
9.向一定质量的Cu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一段时间后,改为滴加稀盐酸,所得沉淀质量随加入试剂总体积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加入试剂总体积为V1时,溶液中不存在NaOH
B.a点时溶液中一定不存在Cu2+
C.b点时所加试剂一定是稀盐酸
D.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都是盐
10.将含有酚酞的Ba(
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份滴加稀硫酸,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所示(电导率越大,说明溶液导电性越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相同条件下,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
B.甲曲线电导率减小过程中四种离子数目都减少
C.甲曲线上的M点对应溶液的pH=7
D.乙曲线所对应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11.在圆底烧瓶中充满CO2,通过注射器向瓶中注入液体(图1)。图2是向烧瓶中分别注入同体积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后通过传感器得到的气压变化图象。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开始时,瓶内气压增大可能是注入的液体使瓶内气体压缩所致
B.曲线①显示气压最终恢复原状,说明CO2几乎不溶于水
C.两条曲线对比,可证明CO2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D.该实验不能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12.向一定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沉
淀质量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2种
B.E点溶液中的溶质有3种
C.滴加过程中,反应后的溶液中钠离子数量不断增加
D.F点溶液的pH>7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3.往一铝制易拉罐内充满A气体,然后注入足量的B溶液,立即用胶布严封罐口,开始出现罐壁内凹变瘪,但一段时间后,瘪了的罐壁又重新鼓起。
实验分析:(1)若A为氨气,B为稀盐酸,则①罐壁内凹变瘪的原因是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瘪了的罐壁又重新鼓起时发生了置换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
(2)若A为二氧化碳,B为氢氧化钠溶液,则①使罐壁内凹变瘪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瘪了的罐壁又重新鼓起的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罐壁上的铝发生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一种常见的单质气体,此化学方程式为 。
14.我们认识碱的性质后,可总结了氢氧化钙的四条化学性质,即氢氧化钙与图中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为了验证反应①,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溶液变成 色。
(2)酸与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请举出反应②在生活、生产中一个具体应用: 。
(3)反应③提供的盐为碳酸钠溶液,则该反应的实验现象为 。
(4)反应④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会变质,则其化学方程式为 。
15.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A试管中,完成如图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
(2)步骤③加BaCO3产生的现象有 ;
(3)若要检验E中溶液中的成分,可以选择 。
A.锌粒
B.碳酸钠溶液
C.稀盐酸
D.稀硫酸
16.如图所示,插有开口的玻璃管的气球在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处于干瘪状态,先打开盛有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的分液漏斗,会观察到气球膨胀起来,这是因为瓶中的气压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再打开盛有足量盐酸的分液漏斗,观察到的现象是 。
17.用如图装置完成下列实验。
①Ca(OH)2饱和溶液
②NaOH饱和溶液
(1)检验CO中混有少量的CO2,瓶中选用 (用序号填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除去CO中混有少量的CO2瓶中最好选用 (用序号填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8.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溶液pH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e点时溶液中含有哪些溶质? 。
(2)写出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若将Vg氢氧化钠溶液换用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反应后溶液的pH 7(选填“>”“<”或“=”)。
19.在实验室,某同学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至过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横轴)与混合溶液中溶质质量(纵轴)的关系如图所示: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为 ;
(2)实验中发生的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3)图中B~C线段对应溶质质量减小的本质原因是 ;
(4)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适量BaCl2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 。
20.为探究一久置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化学活动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1)经探究,上述样品已变质,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一中的现象是 ;
(3)无色溶液e中一定有的溶质是 ;
(4)确定无色溶液d中可能有的溶质,操作为 。
21.化学课上,同学们利用下列实验探究碱的部分化学性质。(提示:CaCl2溶液为中性)
(1)步骤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D试管中生成的白色沉淀物的化学式为 。
(3)下列关于上述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填序号)。
A.C试管中的溶质有CaCl2、HCl和酚酞
B.D试管中的溶质有Na2CO3、NaCl和酚酞
C.D试管中的溶液可能为中性,也可能是酸性
22.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容器内是CO2先后将两种溶液快速全部推入,测得一段时间内压强变化如图2示。
(1)ab段压强变小,原因是什么? 。
(2)用化学方程式解释cd段压强变大的原因 。
2021-2022学年浙教版科学碱的化学性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解:A、氢氧化镁难溶于水,不能与Na2CO3溶液反应,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根据是否溶解,可鉴别稀盐酸和Na2CO3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B、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使温度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正确。
C、Ba(OH)2溶液与MgCl2溶液和Na2SO4溶液反应,分别生成氢氧化镁沉淀、硫酸钡沉淀,不能鉴别,故选项说法错误。
D、分别加入熟石灰粉末研磨,根据是否产生氨味,产生氨味的是(NH4)2SO4固体,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2.解:A、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能生成盐和水,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能生成盐和水,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稀盐酸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能生成盐和水,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稀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生成物是盐和酸,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3.解:A、氢氧化锂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锂和水;
B、氢氧化锂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锂和水;
C、氢氧化锂属于碱,不能和氧化铁反应;
D、氢氧化锂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锂和水。
故选:C。
4.解:A、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B、B是稀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会观察到有气泡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C、C是石灰水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会产生白色沉淀,故选项说法正确.
D、石灰水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5.解:A、氢氧化钠能与紫色石蕊试液作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故选项错误。
B、CuO不与氢氧化钠反应,故选项正确。
C、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选项错误。
D、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故选项错误。
故选:B。
6.解:A、图中所示,随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溶液中水的质量逐渐增大,当加入一定量时会出现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而水的质量不增加的阶段而后继续增加;而反应的事实却是溶液中水会随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而不断增加;故A不正确;
B、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的滴加,溶液中的氯化铝不断形成氢氧化铝沉淀,沉淀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后,随氢氧化钠的滴加沉淀逐渐减少;故B错误;
C、由于氯化铝不显碱性,所以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溶液pH逐渐变大;NaAlO2溶液呈碱性,随NaAlO2的生成溶液碱性逐渐增强,而图中所示,溶液的pH逐渐变小,故C不正确;
D、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溶液中铝元素质量减少至完全消失;之后,随氢氧化钠溶液滴加溶液中铝元素质量又逐渐增加;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与所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2的反应事实;故D正确;
故选:D。
7.解:A.Oa段发生了化学反应,是硫酸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故正确。
B.b点,恰好是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溶液中只有硫酸钠一种溶质,故正确;
C.c点所示的溶液中又加入了稀硫酸,溶液显酸性,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故正确;
D.c点与d点的酸量不同,酸性也不同,pH也不相同,d点所示溶液的pH更小一些,故错误。
故选:D。
8.解:由题意,Cl2+2NaOH═NaCl+NaClO+H2O,则Cl2通入石灰水中,氯气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水,其化学式为CaCl2、Ca(ClO)2、H2O。
故选:D。
9.解:A、加入试剂总体积为V1时,改为滴加稀盐酸,沉淀的质量立即减少,说明溶液中不存在NaOH,否则滴入的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沉淀的质量不会立即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图示,无法确定a点时溶液中是否存在Cu2+,硫酸铜可能有剩余,也可能存在铜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氧化铜难溶于水,能与酸反应,由题意b点时所加试剂一定是稀盐酸,故选项说法正确。
D、c点时沉淀的质量减少至0,表示氢氧化铜恰好与稀盐酸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铜、硫酸钠,可能含有硫酸铜,都是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0.解:Ba(
OH)2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恰好反应时,溶液的导电率为0;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导电性不可能为0.由此可知,甲为加入稀硫酸的曲线,乙为加入硫酸钠的曲线。
A、相同条件下,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所含的离子越多,电导率越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甲曲线电导率减小过程中四种离子数目都减少,是因为Ba(
OH)2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甲曲线上的M点是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对应溶液的pH=7,故选项说法正确。
D、乙曲线是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所对应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溶液始终显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1.解:A、开始时,瓶内气压增大可能是注入的液体使瓶内气体压缩所致,该选项说法正确;
B、曲线①显示气压最终恢复原状,说明1体积水溶解1体二氧化碳,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两条曲线对比,注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气压减小到几乎是0,可证明CO2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D、该实验不能证明CO2能与水反应,是因为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2.解:A、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没有反应的硫酸铜和反应生成的硫酸钠共2种,故正确;
B、E点溶液中的溶质有反应生成的硫酸钠和没有反应的硫酸铜,故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随着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不断增加,溶液中钠离子数量不断增加,故正确;
D、F点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溶液的pH>7,故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3.解:(1)若A为氨气,B为稀盐酸,则①罐壁内凹变瘪的原因是氨气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铵,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Cl=NH4Cl。
故填:氨气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铵;NH3+HCl=NH4Cl。
②瘪了的罐壁又重新鼓起时发生了置换反应,即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其化学方程式为:2Al+6HCl═2AlCl3+3H2↑。
故填:2Al+6HCl═2AlCl3+3H2↑。
(2)①罐壁内凹变瘪,是因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故填:2NaOH+CO2═Na2CO3+H2O。
②瘪了的罐壁又重新鼓起的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罐壁上的铝发生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一种常见的单质气体氢气,此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故填:2Al+2NaOH+2H2O=2NaAlO2+3H2↑。
14.解:(1)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氢氧化钙属于碱,所以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2)酸碱中和后生成盐和水,所得物质的酸碱性都会减弱,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有重要的应用。如可用氢氧化铝来治疗胃酸过多;用氢氧化钙来改良酸性土壤;用酸碱溶液来处理工厂排放的酸碱性不达标的废水等。
(3)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故答案为:(1)红;
(2)改变土壤酸碱性,如用氢氧化钙改良酸性土壤。
(3)生成白色沉淀;
(4)2NaOH+CO2=Na2CO3+H2O。
15.解:(1)步骤②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方程式是HCl+NaOH═NaCl+H2O,故填:HCl+NaOH═NaCl+H2O;
(2)由E中现象可知,步骤②中盐酸过量,因此步骤③加BaCO3产生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白色固体溶解,故填:有气泡产生,白色固体溶解;
(3)E中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氯化钠,步骤④中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因为得到的是无色溶液,故一定不含有碳酸钠,不知道是否有氯化钡,可加入碳酸钠、稀硫酸,看是否有沉淀生成;故填:BC。
16.解:插有开口的玻璃管的气球在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处于干瘪状态,先打开盛有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的分液漏斗,会观察到气球膨胀起来,这是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瓶中的气压
减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再打开盛有足量盐酸的分液漏斗,稀盐酸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气球又缩小。
故答案为:
减小;CO2+2NaOH═Na2CO3+H2O;有气泡产生,气球又缩小。
17.解:(1)由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检验CO中混有少量的CO2,瓶中选用Ca(OH)2饱和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Ca(OH)2=CaCO3↓+H2O;
(2)由于氢氧化钠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除去CO中混有少量的CO2,瓶中最好选用NaOH饱和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2NaOH=Na2CO3+H2O。
故答案为:(1)①;CO2+Ca(OH)2=CaCO3↓+H2O.(2)②;CO2+2NaOH=Na2CO3+H2O。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8.解: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至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盐酸消耗完,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镁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此过程中,溶液的pH等于7;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显碱性,pH大于7。
(1)e点时溶液pH大于7,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氢氧化钠。
(2)cd段,是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MgCl2=Mg(OH)2↓+2NaCl。
(3)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HCl+NaOH═NaCl+H2O
36.5
40
HCl+KOH═KCl+H2O
36.5
56
可知,与36.5份质量的盐酸完全反应,消耗的氢氧化钾多,则换用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稀盐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反应后溶液的pH<7。
故答案为:
(1)氯化钠、氢氧化钠;
(2)2NaOH+MgCl2=Mg(OH)2↓+2NaCl;
(3)<。
19.解:(1)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有蓝色沉淀生成。
(2)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属于中和反应,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3)图中B→C线段对应CuSO4+2NaOH=Cu(OH)2↓+Na2SO4反应,由方程式可知加入NaOH(80份质量)小于生成沉淀Cu(OH)2(98份质量)所以溶质质量减小。
(4)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直至过量。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硫酸钠,加入适量BaCl2溶液,硫酸钠和BaCl2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所以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有NaOH和NaCl。
故答案为:(1)开始没有现象,之后有蓝色沉淀生成;
(2)2NaOH+H2SO4═Na2SO4+2H2O;
(3)加入NaOH(80份质量)小于生成沉淀Cu(OH)2(98份质量)所以溶质质量减小;
(4)NaOH和NaCl。
20.解:(1)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反应的方程式是:2NaOH+CO2═Na2CO3+H2O;
(2)由于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实验一中的现象是:固体溶解,产生气泡;
(3)由于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通过蒸发得到了一种晶体,所以无色溶液e中一定有的溶质是:氯化钠,不含有氢氧化钠;
(4)由上述分析可知,无色溶液d中可能有碳酸钠,由于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所以确定的操作为:取样,加入稀盐酸,若有气泡生成则含有碳酸钠,否组不含有碳酸钠。
故答为:(1)2NaOH+CO2═Na2CO3+H2O;(2)固体溶解,产生气泡;(3)氯化钠;(4)取样,加入稀盐酸,若有气泡生成则含有碳酸钠,否组不含有碳酸钠。
21.解:(1)滴有酚酞溶液的石灰水显红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逐滴滴入稀盐酸,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D试管中产生气泡,是因为碳酸钠与C中过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稀盐酸反应完,D试管中生成的白色沉淀物是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的碳酸钙沉淀,沉淀的化学式为CaCO3。
(3)A、C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会产生气泡,说明稀盐酸有剩余,则C试管中的溶质有CaCl2、HCl和酚酞,故说法正确。
B、D试管中得到无色溶液,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说明不含碳酸钠,故说法错误。
C、D试管中得到无色溶液,D试管中生成的白色沉淀是碳酸钙,若溶液显酸性,不可能有碳酸钙沉淀生成,故溶液为中性,不可能显酸性,故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Na2CO3+2HCl═2NaCl+H2O+CO2↑;CaCO3;
(3)A。
22.解:(1)ab段压强变小,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装置内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减小。
(2)cd段压强变大,是因为碳酸钠溶液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故答案为: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装置内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减小;
(2)Na2CO3+2HCl═2NaCl+H2O+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