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 学案(学生版 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 学案(学生版 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6 19:07:30

文档简介

学习内容:《登高》
总第___21_课时
学习目标
背诵这首诗,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2.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过程
【自学环节】
【学习活动一】
(作者?写作背景?“律诗”“意境”的特征?)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意境】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学习活动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诵诗歌要注意哪些要领?
(1)听示范朗诵,指导学生朗读节拍要清晰,体现诗的韵律。语气要缓慢、沉重,读出“悲”的基调。
注意:首联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
颈联是全诗的高潮,要提高声调,读得悲愤;
尾联含无限凄凉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2)老师指导朗读断句|。例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登高》的诗眼在哪里?
这首诗主要抒写杜甫面对肃杀的秋景而引发的悲秋情绪,故诗眼是“悲”。
3.诗人笔下的景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奠定了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特点:秋江景物凄清、萧条。
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及哀猿的啼声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悲苦,奠定了诗歌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
4.这首诗的各联分写了什么内容,哪些是写景,哪些是抒情?描写了怎样的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
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全诗八句都对仗,句句押韵,抒发作者愁苦沉痛、忧愤无奈之情。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5.首联共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重点赏析这句诗。
描写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急、高、哀、清、白、飞回)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象给人孤独、凄凉的感觉。
赏析:急风,使人感到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天高,在茫茫天地之间,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声声,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倍感凄凉。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6.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也指作者落叶归根(乡愁),壮志难酬。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学习活动三】重点探究:分析诗人的情感。
要求:精读诗歌,讨论交流,探究如下问题:
1.颔联写了怎样的景?使人想到什么?
明确:落木
无边
萧萧

长江
不尽
滚滚

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这些使人想到时光的流逝和垂垂老矣、壮志难酬的杜甫本人,让人感慨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2.赏析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明确:这两句诗从大处落笔,意境开阔深远,情景交融,落叶的“萧萧”之态,长江的“滚滚”之势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让人感到韶光易逝,人生短促;而长江不尽,更古如斯,会觉得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联想到历代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不过,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现在常用来比喻新生事物代替腐朽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3.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明确: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
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4.宋代罗大经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愁苦之情,试着给它们归类。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独登台,孑jié然“孤”独;
重九登台,倍思乡亲
八重愁苦: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
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国家多难。
5.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里的“苦”是什么意思?“艰难苦恨”的含义?试想:造成诗人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苦,极度。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心有余而力不足)
“艰难苦恨”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己。
根本原因: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6.“潦倒新停浊酒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明确:“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作者喜也喝酒,忧也喝酒。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多病、潦倒),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老人的心头,有不能解的深沉苦闷啊
——沉郁!
7.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
明确:本诗作于秋天,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紧,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让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感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恨,身世的感伤,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8.诗歌赏析方法总结。
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通过完成下面题目,学生对本节学习进行自主测评,注意答题规范,限时10分钟。
1.根据要求,默写诗句。
(1)《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句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句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等具体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颔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诗人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诗人的痛苦因此就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表达了诗人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写景后半抒情,由情选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答案C项,“缠绵悱恻”分析错误。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这是杜甫的代表作,能够体现其诗风。如颔联中传达出诗人内心极为复杂的情感:身世飘零,老病孤愁,韶华易逝,壮志未酬,有无限悲凉之意。因此诗风并非“缠绵悱恻”。】
4.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不尽”二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除。因为这两个词扩大了诗的意境,有了它们,后面的“萧萧”和“滚滚”才有附着点,才能更显出秋之悲凉广旷。
5.情景结合,想象《登高》诗中的诗人形象。
答案参考: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部编教材
必修(上册)
教学案
使用:
教学日期:学习内容:《登高》
总第___21_课时
学习目标
背诵这首诗,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2.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过程
【自学环节】
【学习活动一】
(作者?写作背景?“律诗”“意境”的特征?)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意境】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学习活动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诵诗歌要注意哪些要领?
(1)听示范朗诵,指导学生朗读节拍要清晰,体现诗的韵律。语气要缓慢、沉重,读出“悲”的基调。
注意:首联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
颈联是全诗的高潮,要提高声调,读得悲愤;
尾联含无限凄凉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2)老师指导朗读断句|。例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登高》的诗眼在哪里?
3.诗人笔下的景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奠定了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特点:
感情基调:
4.这首诗的各联分写了什么内容,哪些是写景,哪些是抒情?描写了怎样的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5.首联共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重点赏析这句诗。
描写景物和特点:
赏析:
6.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学习活动三】重点探究:分析诗人的情感。
要求:精读诗歌,讨论交流,探究如下问题:
1.颔联写了怎样的景?使人想到什么?
2.赏析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4.宋代罗大经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愁苦之情,试着给它们归类。
5.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里的“苦”是什么意思?“艰难苦恨”的含义?试想:造成诗人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6.“潦倒新停浊酒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7.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
8.总结诗歌赏析方法。
通过完成下面题目,学生对本节学习进行自主测评,注意答题规范,限时10分钟。
1.根据要求,默写诗句。
(1)《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句子:
(2)《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
《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
(4)《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句子:
(5)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等具体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颔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诗人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诗人的痛苦因此就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表达了诗人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写景后半抒情,由情选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4.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不尽”二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5.情景结合,想象《登高》诗中的诗人形象。
部编教材
必修(上册)
教学案
使用:
教学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