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读书:目的与前提》
——黑塞
一、识作者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在德国,德国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
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二、知背景
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
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三、明文体
随 笔
本文是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四、拓知识
黑塞的诺贝尔颁奖辞
颁奖辞: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
世界名人评价黑塞
①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德国诗人雨果·巴尔
②对我来说,黑塞植根于乡土、德国与浪漫的毕生巨著属于我们时代最高、最纯的精神上做的尝试与努力,虽然作品有时表现出奇怪的孤僻,远离世俗时时而幽默、恼怒,时而神秘、急切。——德国文学家托马斯·曼
③他那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诺贝尔文学奖是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的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份授予五个奖项的获得者。文学奖就是奖项之一。
?
文学院院士、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文学史和语文教授、历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才有权推荐候选人,本人申请不予考虑。推荐书每年1月1日前交瑞典文学院,11月1日前后公布选拔结果。授奖一般是因为某作家在整个创作方面的成就,有时也因为某一部作品的成就。
?
诺贝尔文学奖
一百多年来,1914、1918、1935、1940至1943年因战争没有颁发。1904、1917、1966、1974年奖金由二人平分。
?
根据创立者的个人遗嘱,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1900年经国王批准的基本章程中改为“如今以来创作的”或“如今才显示出其意义的作品”,“文学作品”的概念扩展为“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即包括历史和哲学著作。文学奖金由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基金会统一管理,由瑞典文学院评议和决定获奖人选,因此,院内设置了专门机构,并建立了诺贝尔图书馆,收集各国文学作品、百科全书和报刊文章。
诺贝尔文学奖
五、阅读全文,梳理字词
教养(jiào)
卷帙(zhì)
发掘(jué)
僧侣(sēnɡ)
狭隘(ài)??逊色(xùn)
咖啡(kā)
时髦(máo)??
宽敞(chɑnɡ)?吟啸(yín)?愉快(yú)?公爵(jué)??
慰藉(jiè)??麻痹(bì)?强迫(qiǎnɡ)给予(jǐ)??
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大无畏:
望洋兴叹:
别无他法:
孜孜不倦:
大失所望:
了如指掌:
各得其所:
什么都不怕(指对于困难、艰险等)。
多指要做一件事情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没有别的办法。
是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指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
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别人看。
表示各如其所愿,后表示各个都得到适当的安排。
六、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2)读书的目的:获得真正的修养。
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1.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2.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之一——研读世界文学。
第二部分(3-7)读书的前提: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同时还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
3.认识自己,凭爱好阅读。
4、5.读书的前提-个性或人格的追求。
6、7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证明。
第三部分(8)针对现实,提出读书建议。
七、文本探究
理清文意
黑塞认为,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是什么?
(1)目的: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2)前提: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同时还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
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它的目的是什么?
“真正的修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修养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什么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因为我们可以通过熟悉和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财富。且这种获得不是僵死的知识,而是有鲜活意识和理解的。
如何理解“以教养和公平为阅读外国文学的目的和准则的方法”?
这是说,作者把读书当作学习,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养,带着对世界文学的敬畏,广泛而又公平地选择、阅读世界文学。这是一种缺乏个性和热情的阅读方法。
作者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
在图书的海洋中,只要我们去寻找,就一定会发现我们钟爱的作品或能吸引我们的内容。
②
面对巨大的“藏书室”,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阅读。
③
阅读中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这些发现会不断开拓我们的阅读视野,引领我们渐渐痴迷读书。
作者对巴尔扎克作品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作者最初不喜欢甚至厌烦巴尔扎克的作品,很久之后才发现了巴尔扎克作品的魅力。这说明,随着阅历的增长和阅读的不断深入,读书的兴趣、爱好也会发生改变,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
总结:黑塞倡导的是一种怎样的读书观?
(1)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人民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像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作者认为:要读杰作,?特别是阅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
(2)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象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作者认为:要有正确的阅读的态度,要读杰作,怀着敬重之心、庄重之感,进行爱的阅读,要花力气、下功夫,认真对待。
八、方法探究:作为一篇议论性随笔,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
①举例论证。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自己读书的经历来证明读书要以读者的个性或人格追求为前提。化抽象的说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②?对比论证。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拿印度文学与中国经典著作对比,突出中国经典著作让“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的特点。再如读巴尔扎克作品的前后对比等,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③?比喻论证。如“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形象地表现了获得修养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不是短暂的功利性行为。
“时至今日,文字和精神的世界,已为千千万万人打开,不仅如此,如果有人逃避那个世界,也会被强制着拖进去,能读能写,已等于人能呼吸”
——黑塞《书的魔力》
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
九、拓展延伸
在《书籍的世界》这本书德文版扉页,有一首黑塞的诗,题为《书籍》:
这个世界的所有书籍
都不会带给你幸福
但是它们却秘密地把你
带回自己的内心深处
那里有你需要的一切
太阳、星辰和月亮
因为你渴求的光明
在你自己身上隐藏
在那成堆的书籍中
你长期寻找的智慧
此后从每一页上闪亮——
因为它已是你自己的光芒
一个无处存身的人,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现在。我什么都不要,我什么都不是。我一步步朝天涯走去,天涯一步步后退。
------波伏瓦《人都是要死的》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王小波《黄金时代》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十、古人谈读书
诗人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自问自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诗人在赞美读书中有所领悟,心灵上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用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 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十、古人谈读书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 书
——于 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十、古人谈读书
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这首诗写诗人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
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之流所能领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