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7.2《归园田居》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7.2《归园田居》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6 19:1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第一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
诗歌的基本特征。
第二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
的艺术手法。
第三
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
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
想倾向。
目标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知人论世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堪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比肩的伟大诗人。
他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流传至今的有125首,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知人论世
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陶渊明少年时受传统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知人论世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zhuō
yìn
ài
fán
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俗话说:“眉目传情”诗歌的题目就像人的眉毛和眼睛。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告诉了我们那些信息?题眼是那个字?
诗题解读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赏析品读
从何而归?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
官场
羁鸟、池鱼
自己
比喻
拟人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赏析品读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守拙归园田
天性热爱山水、热爱自由,不受拘束和压抑,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天性,本性
田园生活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尘网、樊笼
园田
、自然
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赏析品读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白描、以动衬静、远近结合、
视听结合、融情于景
归向何处?
赏析品读
田园景色特点
恬静幽美
清新幽雅
空阔
朦胧
赏析品读
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这种美呢?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简笔的勾勒的近景,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清雅。虽无雕梁画栋却有榆柳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李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
从近景转到远景,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远近结合
赏析品读
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就活起来了。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的动景与静景有机结合,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动静结合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视听结合
赏析品读
——白描
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线条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雕饰,不加烘托,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白描在古诗中运用
①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如卖炭翁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②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使线条明晰,言简意赅
如: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③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白描手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
赏析品读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恬淡
舒畅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融情于景
比喻、对比、双关
白描、以动衬静、远近结合、
视听结合、融情于景
手法小结
赏析品读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1.从何而归?弃官场
2.为何而归?爱丘山
3.归向何处?归园田
4.归去如何?返自然
文本小结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
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
文本探究
作者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写出了陶渊明的矛盾心理。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添加标题
请在此处添加具体内容,文字尽量此处添加具体文字尽量言简意赅,简单说明即可,不必过于繁琐,注意版面美观
添加标题
请在此处添加具体内容,文字尽量此处添加具体文字尽量言简意赅,简单说明即可,不必过于繁琐,注意版面美观
添加标题
请在此处添加具体内容,文字尽量此处添加具体文字尽量言简意赅,简单说明即可,不必过于繁琐,注意版面美观
文本探究
如何理解“守拙归园田”
“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文本探究
陶渊明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诗歌中作者为什么用“一去三十年”?
“一去三十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三十年了!”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表达了作者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之久。表达了对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1、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像他一样隐居吗?
2、如果陶渊明生活在当代,他会隐居吗?
文本思考
以“陶渊明归隐之我见”写一篇400字的短文
作业布置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