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教案
一、教材分析
《<老子>四章》是部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篇文章,这篇课文选取了《老子》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和第六十四章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思想。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要加强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要思考其学说的现实意义,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老子》又称《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深入学习这篇课文,能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文章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识记本文出现的重要实词的含义、重要虚词的用法,积累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中老子的思想和道家的观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注意区别对待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
1.导入
长江、黄河孕育了璀璨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它耀眼的光芒照耀古今。时光流转,几千年一闪而过,十九世纪中叶,英国人用枪炮强行敲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爆发了,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老中国开始经历血与火的考验,社会变革在不断进行,古老的传统文化也在经历着痛苦的新洗礼。不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人,都是需要文化来作为支撑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文化的缺失必然会导致信仰的缺失,信仰的缺失则必然会导致道德的沦丧。一个人如果放弃了道德的底线,那么只能在名和利的争斗中狗苟蝇营;一个人如果放弃了应当承担的家庭和社会责任,那么只能在虚假的人情世界里寻求心灵的慰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就非常有必要从古代典籍中寻求人生的大智慧以唤醒人内心最本质的真、善、美,重塑道德体系,重新捡起那被丢弃的责任了。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可谓汗牛充栋,但说到涵盖整个人生大智慧的经典,毋庸置疑当首推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语言简练,文字优美,意义深刻,博大精深,从哲学的层面对人生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2文化常识
(1)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陈国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史书记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译文: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3)《老子》其书
《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所以又称《道德经》。传统的顺序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而1973年发掘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老子》帛书,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可能是古本的顺序。历史上为《老子》作注者甚多,最早的注解是《韩非子·解老》,后来重要的有晋王弼的《老子注》和假托西汉河上公的《老子章句》等。收入《诸子集成》的是王弼《老子注》和清魏源《老子本义》,今人高亨《老子注译》、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等,都可供参考。
《老子》五千言,篇幅不长,论述精辟,意义丰富,思想深邃。其内容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包括砭时、议兵)和修身(包括养生),直面现实社会,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尽管《老子》的行文隐晦曲折,正言若反,扑朔迷离,飘忽不定,但是其思想学说始终如一,贯彻到底,用朴素的辩证思维构建起独特的理论体系。
3,写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在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究底,对知识非常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老子经常观察日月星辰,思考天为何物,以致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这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主张。
4.作者介绍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聘,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5.全文翻译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生活中的矛盾对立项如和辩证把握和持守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6.层次结构
第十一章: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第二十四章: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第六十四章:告诉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7.全文分析
(1)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自矜者不长。”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
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2)第三十三章中的“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的“富”与“志”各有什么含义?
明确:
“富”即富有,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的需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志”即志向,志向只限于思想意识,不是“有志”;只有将志向付诸实践,并坚定不移,竭力实行,才是“有志”。
(3)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包含的意味?
明确:
这些语句中包含辩证意味,其表现及结果往往是对立统一的,贯串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但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要灵活运用。
(4)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应怎样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
明确:
“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最难能可贵的。“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一个人倘若能审视自已、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执行,那他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5)老子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排比句式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
明确:
观点一:相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思想是相同的。
观点二:不相同。两者的思想有某种继承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部分观点。但荀子与老子的结论是不同的,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强调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
8.阅读《老子》四章,联系现实,谈谈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明确:老子思想虽然年代久远,但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
(1)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这。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告诫我们,要谨慎从事,做事要有恒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提醒我们,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了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狂妄自负,要有自知之明。
9.写作特点
(1)说理形象。
说理形象除了体现在老子对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还体现在他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善于用辩证法来说理。比如,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子、器皿和屋室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与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2)善用逆向思维。
善用逆向思维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比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逆向思维的体现。
(3)语言准确。
本文行文简洁,警句居多,如歌如诗,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语言上,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非常出色,使得文章说理准确严谨,层层推进,气势如虹。
六、本课总结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附录一:本课文言知识总结
1、通假字
(1)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通蔂,土筐
(2)其脆易泮:通判,分离
(3)自见者不明:通现,表现
(4)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行同形
2、古今异义:
(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古义:踮起脚跟,脚尖着地
今义:企图
(2)民之从事:
古义:行事,做事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2、古今异义:
(3)跨者不行
古义:走不远
今义:不可以
(4)强行者有志
古义:强劲奋进
今义:强制进行
(5)自矜者不长
古义:长久,也说尊重
今义:描述长度,与“短”相对,长官,领导
3、词类活用
(1)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用法,使......失败
(2)慎终如始: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
4、文言文句式
(1)于未有:状语后置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状语后置
附录二、基础知识检测题及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其无,有车之用 无:指车毂的中空处
B.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
C.其安易持
持:持守
D.慎终如始
慎:慎重对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当其无,有器之用”中“当”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B.木兰当户织
C.当此时
D.安步以当车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有道者不处 处:为,做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泮:同“判”,判断
D.复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5.下列对《<老子>四章》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子》第十一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
B.在《老子》第二十四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做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这些做法是不足取的。
C.《老子》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进行对比,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
D.老子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在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B.《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尽管其作者是否为老子尚有争议,但基本能反映老子的思想。
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
D.牖,指室与堂之间的窗子。秦代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秦时多用牖,而窗少见。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 , ”指,一个对自己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价值万古长存。?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 , ”。?
(3)《<老子>四章》中以高台大树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 , ”。?
(4)辐条和车毂等三个例子是就“有”与“无”而言的,之后老子总结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认为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自我炫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这种情况。
(6)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和老子说的“富”的情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致。
(7)只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万劫不复我独行”的人,才算是有志者,正如老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何才能保证长治久安呢?老子认为,要在事物萌芽之前行动,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
伐:夸耀。
2.C 【解析】
C项与例句均为“在”。A项,两者相抵。B项,对着。D项,当作。
3.C 【解析】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中的“泮”,应译为“分离”,句意为: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4.C 【解析】
C项,均为代词,“……的人”。A项,代词,代“混乱”;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介词,在;介词,从。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5.C 【解析】
“进行对比”说法错误。这里不是对比,而是比喻论证。
6.
A 应该是周朝,而不是秦朝。
7.(1)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2)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3)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4)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5)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6)知足者富
(7)强行者有志
(8)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