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基础提升(四)2020-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word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基础提升(四)2020-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word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9-26 16:06:29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基础提升(四)2020-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硒(Se)被称之为生命必需元素之一、如图是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硒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B.硒原子的质子数为34
C.硒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
D.硒原子的中子数是34
2.在元素周期表中锡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锡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锡元素原子序数为50
C.锡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是118.7g
D.锡原子核内中子数为50
3.下列元素名称与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A.氯
Al
B.猛
Mn
C.金
Ag
D.硅
Si
4.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而原子只能构成分子
B.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
D.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5.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一卉能熏一室香,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
B.水结成冰,是因为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C.水和过氧化氢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D.20mL水与2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4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6.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严重缺硒有可能诱发皮肤疾病。已知硒的核电荷数为
34,
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
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
34
B.核外电子数为
34
C.相对原子质量为
79g
D.中子数为
45
7.镓是一种奇妙的金属,放在手心马上熔化,犹如荷叶上的水珠流来流去。镓在干燥的空气中比较稳定,表面会生成氧化膜阻止继续氧化,广泛应用到半导体、太阳能、合金、化工等领域。镓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镓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镓离子的核外有4个电子层
C.金属镓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D.镓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g
8.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分子直接构成的是
A.金刚石
B.氨气
C.水银
D.硫酸铜
9.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离子构成的一组是
A.氯化氢、硫酸铜
B.氯化钠、碳酸钾
C.金刚石、氨气
D.水银、黄金
10.2016年1月6日,朝鲜进行氢弹试验,并宣布获得成功,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制氢弹材料需要氢和锂元素;如图是锂元素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锂单质和钠单质的化学性质相似
B.锂元素为金属元素
C.锂是第二周期的元素
D.锂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g
11.2020年12月22日,中国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箭五星”。钛和钛合金常用于制造火箭,钛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钛属于金属元素
B.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2
C.钛原子的中子数为22
D.钛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7.87
12.下列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
A.氯化钠
B.二氧化硫
C.铜
D.水
13.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关于碘元素的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碘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相对原子质量为
126.9g
C.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53
D.碘在人体中属于微量元素
14.最近,美国科学家宣布其发现的二种超重新元素是错误的;俄罗斯科学家则宣布发现了
114
号超重新元素,其相对原子质量为
289,质子数为
1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A.114
号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
175
B.114
号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
408
C.科学家宣布自己的研究成果错误是可耻的
D.科学研究成果是不可能有误的
15.如图是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微观粒子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气和氯气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B.反应中氯原子失去电子
C.生成的氯化氢呈电中性
D.该化学反应中,原子可以再分
二、填空题
16.如图是A、B、C、D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和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四种粒子,共表示_________种元素,其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2)A、B、C、D四种粒子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3)以上四种粒子中B属于_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4)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_。
17.图1是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图2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图1中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
(2)图2中的粒子共表示_______种元素,其中表示阴离子的是_______(填序号)。
(3)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周期表中周期的序数相同,则①表示的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在第_______周期。
18.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原子序数为13的元素名称为_________;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_;等质量的三种金属中,所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__________。
19.根据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共表示___________种元素(填数字)
(2)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属于阴离子的是___________;属于金属元素的离子是___________。
(3)E所示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___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20.元素周期表将已知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便于研究它们的性质和用途。据表回答问题:
(1)“方格”给出的硅元素应该在元素周期表的________位置(选填数字),它属于________元素(选填“金属”或“非金属”)。
(2)你还可以知道硅元素原子的________(选填“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14。
21.根据如下图示意图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1)画出A粒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_;A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如上图过程中形成的氯化钠是由_____(填“离子”或“分子”)构成的。B、D粒子的__________(填
“质子数”或“核外电子数”)相同。
三、实验题
22.“比较出真知”,比较是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小晴同学利用比较的方法探究得出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结论。下面是他设计的实验:
(1)在第一步中他所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2)他用上套装置进行实验,第二步还应用到的一种仪器名称是_______,试剂1是_______,试剂2是________;放置一段时间后,他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由此说明了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反思)小晴同学观察到棉花变红,而滤纸条无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
(
2
)
(
1
)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由“石”字旁可知,硒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34,不符合题意;
C、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硒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不符合题意;
D、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79-34=45,符合题意。
故选D。
2.B
【详解】
A、锡元素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图中信息可知,锡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0,该选项说法正确;
C、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不是“g”。相对原子质量是118.7,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19-50=69,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3.D
【详解】
A、氯的元素符号为Cl,Al的元素符号为铝,不符合题意;
B、Mn的元素名称为锰,不符合题意;
C、金
元素符号为Au,Ag的元素名称为银,不符合题意;
D、硅的元素名称为Si,符合题意。
故选D。
4.A
【详解】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能构成物质,例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错误;
B、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确;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正确;
D、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正确。
故选A。
5.B
【详解】
A、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所以一朵花的香味会充满整个屋子,故A正确;
B、分子永不停息的做运动,不会因为宏观条件的改变而停下来,故B错误;
C、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不同,化学性质就不同,故C正确;
D、由于分子间隔,20mL水与20mL酒精混合后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各自进入了各自的间隔当中,其体积会小于40mL,故D正确。
故选B。
6.C
【详解】
A、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34,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34,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79,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不是“g”,故不正确,符合题意;
D、由于质子数+中子数=79,质子数=34,所以中子数=79-34=45,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C
【详解】
A、由元素名称可知镓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
B、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原子的核外有4个电子层,镓离子为其原子失去3个电子形成,所以镓离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故选项错误;
C、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容易失去电子,所以金属镓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故选项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错误。
故选C
8.B
【分析】
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A、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氨气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氨分子构成的,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C、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硫酸铜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9.B
【详解】
A、氯化氢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硫酸铜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氯化钠、碳酸钾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碳酸钾分别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钾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C、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氨气是由氨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水银、黄金分别是金属汞、金的俗称,属于金属单质,分别是由汞原子、金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0.D
【详解】
A、锂原子和钠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1个,所以化学性质相似,正确;
B、“锂”为金字旁,所以为金属元素,正确;
C、锂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其周期数,所以位于第二周期,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所以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不正确。
故选D。
11.C
【详解】
A、由“金”字旁可知,钛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2,不符合题意;
C、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钛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7.87,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48-22=26,符合题意;
D、由C可知,钛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7.87,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C
【详解】
A、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此选项不正确;
B、二氧化硫是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此选项不正确;
C、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此选项正确;
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此选项不正确。
故选C。
13.B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碘,属于非金属元素,正确。
B、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错误。
C、左上角的数字为53,表示原子序数为53;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3,正确。
D、碘在人体中属微量元素,正确。
故选:B。
14.A
【详解】
A、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可得
114
号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289-114=175,故
A
说法正确;
B、114
号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
175,

B
说法错误;
C、科学家宣布自己的研究成果错误不是可耻的,故
C
说法错误;
D、科学研究成果是可能有错误的,故
D
说法错误。
故选:A。
15.C
【详解】
A.氢气和氯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选项说法错误;
B.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选项说法错误;
C.氯化氢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不带电,那么分子也呈电中性,选项说法正确;
D.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6.
(1)
3
AD
(2)A
(3)非金属
(4)47.87
【分析】
元素周期表信息图中,元素名称的左上角的数字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右上角为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下边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1)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质子数相同属同种元素,即AD属同种元素,那么共表示三种元素;
(2)
当大于1个电子层时,最外层电子数为8属稳定结构,即A属稳定结构;
(3)
B的质子数为17,是17元素氯元素,氯元素属非金属元素;
(4)
元素名称下面的数字表示的是相对原子质量,故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7.87。
17.87.62
4

3
【详解】
(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
(2)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①和④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一种元素,图中共表示4种元素。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④质子数=16,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3)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周期表中周期的序数相同,则①表示的元素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在周期表中排在第3周期。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结合元素的基本概念作答即可。
18.铝
11
钠(或Na)
【分析】
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详解】
原子序数为13的元素名称为铝;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11;
设:三种金属质量都为m
则三种金属中原子个数分别为、、,故所含原子数最多的是钠。
19.4
C
B
D
得到
【详解】
(1)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图中共表示4种元素;
(2)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C,因为粒子C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且最外层电子数为8,属于稳定结构;属于阴离子的是B,因为粒子B原子核内由8个质子,原子核外由10个电子,质子数大于电子数,属于阴离子;粒子A、B属于氧元素,粒子C属于氖元素,粒子D属于镁元素,粒子E属于氯元素,其中属于金属元素的离子是D;
(4)E所示的粒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大于4个,在化学反应种容易得到电子。
20.
(1)

非金属
(2)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分析】
(1)
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其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有4个电子,所以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4主族,即位置④;硅的汉字名称偏旁为“石”字,所以硅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填:④;非金属;
(2)
14在硅元素周期表的左上角,是硅元素的原子序数,即硅原子的质子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故填: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1.
(1)
失去
(2)
离子
质子数
【分析】
(1)
A粒子是钠原子,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1,A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是;A粒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故填:失去。
(2)
根据上图可知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填:离子。B表示氯原子,D表示氯离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变成离子核外电子数改变,质子数不变,故填:质子数。
22.B烧杯中液体变为红色
酚酞试液遇氨水变红色
滴管
酚酞试液
浓氨水
滤纸上酚酞试液由外向里逐渐变红色
浓氨水和酚酞试液滴反了
【详解】
(1)酚酞试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氨水溶液呈碱性。故答案为:B烧杯中液体变为红色、酚酞试液遇氨水变红色;
(2)实验中,需要滴管向滤纸条上滴加酚酞试液。因为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遇到酚酞试液后生成氨水,使酚酞变红。故答案为:滴管、酚酞试液、浓氨水、滤纸上酚酞试液由外向里逐渐变红色;
[反思]小晴同学观察到棉花变红,而滤纸条无现象,则证明滤纸条上的氨水挥发的氨分子运动到滴有酚酞的棉花上,使棉花变红。故答案为:浓氨水和酚酞试液滴反了。
(
2
)
(
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基础提升(三)2020-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不正确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说明水分子体积变大
C.将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说明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2.生活中的“加碘盐”、“钙片”、“含氟牙膏”,这里提到的碘、钙、氟应理解为
A.原子
B.单质
C.分子
D.元素
3.能把液化石油气压缩进钢瓶,是因为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的体积很小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在不断运动
4.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测量前读数为35℃、测量后读数为36.5℃,读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具有能量
C.原子不断运动
D.原子之间有间隔
5.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
A.工业上蒸发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B.固态碘受热形成紫红色的碘蒸气
C.储存在柜子中的卫生球逐渐变小
D.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6.A、B、C三只小烧杯内依次盛有一定体积的浓氨水、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按图所示进行探究活动,不能直接得到的结论是
A.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氨气分子是由氢原子、氮原子构成的
C.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D.氨气分子溶于水,形成的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核的质量和电子的质量相差不大
B.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
C.原子核一定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其核电荷数相等
8.我国南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锰结核——含有锰、铁、铜等金属的矿物。已知锰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25,相对原子质量为55,则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25
B.30
C.55
D.80
9.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的局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砷原子的质子数为33
B.镓和硒均属于金属元素
C.Se2﹣的核外电子数为34
D.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g
10.图甲是氧的某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图乙是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x的值为10
B.图乙中的9表示氟原子核内的中子数
C.图乙中氟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g
D.等质量的O2和F2,O2含有的分子数目较多
11.构成下列物质的基本粒子与其它三种不同的是
A.干冰
B.氨气
C.氯化钠
D.二氧化硫
12.下列相关说法用粒子的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相关说法
解释
A
氢气球被挤压后,体积变小
受压情况下,氢原子间间隔变小
B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
氧分子比氮原子大
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D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A.A
B.B
C.C
D.D
13.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只能由分子、原子构成
B.分子质量一定大于原子质量
C.原子是最小的微粒
D.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14.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B.闻到花香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液氧和氧气都可助燃,说明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D.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
二、填空题
15.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科学。
(1)分析图一得出:①②③说明构成物质微粒有________种;④是由_______构成的;在原子中,核电荷数=______=核外电子数。
(2)图二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趋于达到______的结构。
(3)已知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周期表中周期序数相同,则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在第________周期。
16.为庆祝“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中国化学会面向会员遴选出了118名青年化学家作为118个化学元素的“代言人”,如图所示。序号为6的化学家代表的化学元素核外电子数是________个。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列元素化学性质非常相似,原因是__________。
17.下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__。
(2)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____。
(3)D中x=__________。
18.如图是做气体扩散现象的实验装置。其中一瓶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另一瓶是空气。
(1)若较短时间内能观察到气体发生了扩散,二氧化氮气体应盛放在(填“A”或“B”)_______瓶。
(2)抽出玻璃板,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为________。此时,瓶内气体分子(填“继续”或“停止”)________运动。
(3)实验时,若环境温度分别为①0℃
②20℃
③30℃,则在(填序号)__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
19.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原子序数为14的元素名称为______,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____周期;等质量的镁和铝两种金属,所含原子个数较多的是______。
20.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请认真分析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请从上表中查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表中缺失的6号元素的元素符号是_______。
(2)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填序号);
A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
质子数不同
C
中子数不同
(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通过分析,同一周期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
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B
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C
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4)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12的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说明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_______关系密切。
三、实验题
21.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
⑴实验(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出现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如上图中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______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系列实验。
(1)若在Ⅰ中加入浓氨水,Ⅱ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打开止水夹a,关闭止水夹b,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对该现象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
(2)若打开止水夹a,关闭止水夹b,在Ⅱ中加入一种无色液体,Ⅰ中加入一种黑色固体和液体(液体过量),迅速塞紧橡胶塞,观察到Ⅱ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写出一组符合上述实验现象的药品,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在观察到Ⅰ中仍有大量气泡产生时,打开止水夹b,关闭止水夹a,此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
(
2
)
(
1
)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将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
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是因为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2.D
【详解】
生活中的“加碘盐”、“钙片”、“含氟牙膏”,这里提到的碘、钙、氟都是说明这些物质的存在了这些元素,而不管以什么形式存在,就用宏观的元素种类来说明,因此理解为元素。
故选:D。
3.A
【详解】
分子之间有间隔,且气态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大,压缩称为液态后,分子之间间隔减小,使物质体积变小,所以能把液化石油气压缩进钢瓶,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故选A。
4.D
【详解】
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D。
5.D
【详解】
A、蒸发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利用的是空气中各成分沸点不同,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故选项错误;
B、固态碘受热形成紫红色的碘蒸气,是碘由固态变为气态,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故选项错误;
C、储存在柜子中的卫生球逐渐变小,卫生球变为气态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故选项错误;
D、氧化汞受热分解为汞和氧气,则是氧化汞分子分成汞原子和氧原子,汞原子形成单质汞,氧原子结合为氧气分子,可以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故选项正确。
故选D。
6.B
【详解】
A、据图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大烧杯内的酚酞试液变红,但是A和B并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B、氨气分子是由氢原子、氮原子构成的,但是该实验不能验证,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实验过程中,C中的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该选项说法正确;
D、据图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大烧杯内的酚酞试液变红,但是A和B并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是氨分子的运动造成的,氨分子溶于水形成的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7.D
【详解】
A、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选项说法错误;
B、在原子核中,质子数与中子数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选项说法错误;
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如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可得核电荷数与核内质子数相等,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8.A
【详解】
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5。故选A。
【点睛】
9.A
【详解】
A、元素信息图左上角的数字是元素的原子序数,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等,由图可知,砷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3,则砷原子的质子数为33,选项正确;
B、砷元素的名称带有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选项错误;
C、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砷原子的质子数为33,则其核外电子数也为33,Se2﹣是1个砷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的,则其核外电子数为35,选项错误;
D、元素信息图最下方的数字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由图可知,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选项错误,故选A。
10.D
【详解】
A.图甲是氧的某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其中x表示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所以x=8,故选项A错;
B.图乙是氟元素,左上角上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图乙中的9表示氟原子核内的质子数,选项B错;
C.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一般省略不写,选项C错;
D.O2和F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32、38,氧气的分子质量较小,等质量的O2和F2,O2含有的分子数目较多,选项D正确。
故选D。
11.C
【详解】
A、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B、氨气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氨分子构成的。
C、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D、二氧化硫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
故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与其它三种不同的是氯化钠。
故选:C。
12.B
【详解】
A、氢气球被挤压后,体积变小,是因为受压情况下,氢分子间间隔变小,故选项错误;
B、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正确;
C、氧分子比氮原子大,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如氢分子比铁原子小,故选项错误;
D、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该事实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以再分的,原子不能再分;而不是所有情况下,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选项错误。故选B。
13.D
【详解】
A、物质除了可以由分子、原子构成,还能由离子构成。错误。
B、分子质量不一定大于原子质量,如氢气分子的质量比铁原子的质量小,错误。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还有比原子更小的微粒,如质子、中子,错误。
D、化学变化是分子拆分成原子,原子又组成新分子的过程。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一定发生变化,正确。
故选D。
【点睛】
14.D
【详解】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故A正确;
B、可以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B正确;
C、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液氧也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所以液氧和氧气都可助燃,故C正确;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是原子仍可以再分,分成质子、中子和电子,故D错误。
故选:D。
15.三
质子和中子
质子数
相对稳定

【详解】
(1)分析图一得出:①②③说明构成物质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三种;④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图二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它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3)已知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周期表中周期序数相同,因为硅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故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在第三周期。
16.6
同一列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分析】
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以及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因素来分析。
【详解】
序号为6的元素是6号元素——碳,其原子序数为6,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其核外电子数为6;因为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列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相似。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17.
(1)A和B
(2)C
(3)8
【分析】
(1)
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AB的质子数均为8,属于同种元素;
(2)
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A、C粒子最外层电子数均有6个电子,故化学性质相似;
(3)
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大为8,观察结构示意图可知,D核外电子排布应该为2、8、8,故x=8。
18.
(1)B
(2)
两瓶气体颜色趋于一致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继续
(3)30℃
【分析】
(1)
二氧化氮是红棕色的气体,若较短时间内能观察到气体发生了扩散,由于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二氧化氮气体应盛放在B,故填:B;
(2)
抽出玻璃板,二氧化氮气体分子会向空气中运动,所以B瓶内的气体颜色会变淡,A瓶内的气体颜色会变红,一段时间后两瓶气体颜色趋于一致,可得出有关分子的性质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此时,瓶内气体分子继续运动,故填:两瓶气体颜色趋于一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继续;
(3)
温度越高,气体扩散越快,所以在30℃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故填:30℃。
19.硅


【详解】
原子序数为14的元素名称为硅,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硅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为3,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金属质量相等,相对原子质量越小,原子个数越多,则等质量的镁和铝两种金属,所含原子个数较多的是镁。
20.26.98
C
B
AB
失去
最外层电子数
【详解】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
6号元素是碳元素,元素符号为C;
(2)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故选B;
(3)A、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符合题意;
B、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符合题意;
C、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4)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说明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
21.逐渐变红
氨水挥发,接触到酚酞,与之反应,使之变红

酚酞溶于水呈无色
【详解】
(1)水显中性,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故填: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无色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变红色或氨水显碱性;
(2)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运动到B中后,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故填:烧杯中的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运动到B中后,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
(3)因为在第一个实验中已经可以证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故没有必要再做实验Ⅲ.故填:无必要;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在第一个实验中已经可以证明了.
22.Ⅰ中无明显现象,Ⅱ中无色酚酞慢慢变红
分子不断运动
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
Ⅰ中液体沿导管进入Ⅱ中
【详解】
(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到Ⅱ中,与酚酞试液中的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故Ⅰ中无明显现象,Ⅱ中无色酚酞慢慢变红。
(2)
在Ⅱ中加入一种无色液体,Ⅰ中加入一种黑色固体和液体(液体过量),迅速塞紧橡胶塞,观察到Ⅱ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有气体生成,黑色固体和液体生成气体的是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在观察到Ⅰ中仍有大量气泡产生时,Ⅰ中不断生成的气体是装置内压强增大,打开止水夹b,关闭止水夹a,Ⅰ中液体被压入导管进入Ⅱ中。
(
2
)
(
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基础提升(二)2020-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含有氧分子的是
A.氧气
B.过氧化氢
C.水
D.二氧化硫
2.硒的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45个中子,则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A.11
B.34
C.45
D.79
3.2020年疫情期间,“含氯消毒液”成为家庭必备消毒杀菌品。“含氯消毒液”中的“氯”在这里指的是
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离子
4.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这就是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该实验不能证明的是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D.原子核质量比较大
5.下列各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A.
B.
C.
D.
6.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H2O
B.O2
C.CO2
D.H2O2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B.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央,体积较大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电子在原子核外静止不动
8.已知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为mkg,一个钼原子的质量为8mkg,则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96
B.72
C.48
D.36
9.下列有关元素、原子、分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粒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10.对于下面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者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B.它们都带电
C.三者分别表示阴离子、阳离子、原子
D.三者的结构都为稳定
11.下列四位同学关于“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B.
C.
D.
12.硒元素对提高免疫力和预防癌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图所得硒元素的有关信息正确的是
A.核内有34个中子
B.该原子结构是稳定结构
C.属于金属元素
D.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
13.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只能由分子、原子构成
B.分子质量一定大于原子质量
C.原子是最小的微粒
D.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14.硒元素具有抗衰老、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能,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上图中化学性质与硒元素相似的是①
B.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g
C.硒原子核内有34个中子
D.硒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六周期
二、填空题
15.如图是锌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锌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锌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________。
(2)在锌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的值是
________。
(3)在元素周期表中,锌元素位于第
________周期。
16.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
21
世纪重要的金属材料,已知钛的核电荷数为
22,中子数为
26,则钛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__,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
17.北京市和张家口市将联合举办202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1)平昌冬奥会闭幕式的“北京八分钟”中,带着冰屛的智能机器人展示了科技担当、快速发展的中国形象,砷化镓(GaAs)是制造冰屛的材料。根据图回答问题;
①镓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②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冬奥会进入“北京周期”,首套零摄氏度以上环保造雪设备研发成功。下列微观示意图能表示水结成冰这一过程的是______(填序号)。
A
B
C
18.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按要求用化学用语填空:
(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
(2)6个碳酸根离子______;
(3)若用表示一个氯原子,则表示的化学符号是______
19.世界上各种物质都由元素组成。
(1)硒是动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如图甲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乙是硒(S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则:
①图中n=_______,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硒原子的电子层数为_______。
②硒属于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属于人体需要的_______(填:“常量”或“微量”)。
(2)多数元素都有同位素,如是氢同位素的一种原子,它表示氢原子中有1个质子、一个中子,写为2H。则O的原子的中子数为____。
20.下表列出了
1~18
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原子的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18
号元素中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有
He、Ne、__________
(填元素符号)。
(2)1~10
号元素中有两种是金属元素,这两种金属为________和Be(填元素符号)。
(3)试通过上表提供的信息画出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它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易_________电子(填“得到”或“失去”);变成________
(写符号),它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三、实验题
21.图甲是某实验小组设计的一个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实验室会闻到一股难闻的氨气(NH3)臭味,于是他们重新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①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3~4滴无色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颜色。
②取少量上述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缓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
③在E、F试管内分别倒入2mL操作①烧杯中的酚酞溶液(烧杯中剩余的酚酞溶液用于实验中作比较)。然后在空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热水备用。另在D、G试管中分别倒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胶塞的导管按图乙连接好,并将G试管放置在热水中,打开铁丝夹,观察几分钟。请回答:
(1)按图甲装置实验容易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作③中图乙,烧杯中放热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实验时可观察到E、F试管中的实验现象分别是E: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
(3)对比E、F试管中的实验现象还可以得到的一个新结论是温度越____________,分子运动速率____________。为了使新结论更可靠,在实验时需要注意控制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
(
2
)
(
1
)
参考答案
1.A
【详解】

2.B
【详解】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硒的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则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
故选B。
3.A
【详解】
物质由元素组成,“含氯消毒液”中的“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A。
4.C
【详解】
A、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α粒子碰到的原子核体积很小,说法正确;
B、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方向直接通过,说明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大部分空间是空的,说法正确;
C、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不能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说法错误;
D、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α粒子碰到的原子核的质量比较大,说法正确;
故选C。
5.A
【详解】
A、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为阳离子,正确;
B、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错误;
C、质子数=10=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错误;
D、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2,为原子,错误。
故选C。
6.B
【详解】
A、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所以水中不含氧分子,选项错误;
B、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所以氧气中含有氧分子,选项正确;
C、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所以二氧化碳中不含氧分子,选项错误;
D、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过氧化氢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所以过氧化氢中不含氧分子,选项错误,故选B。
7.C
【详解】

8.A
【详解】
由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可知,计算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kg,则钼的相对原子质量==96,故选A。
9.A
【详解】
A、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正确。
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铁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错误。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错误。
D、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错误。
故选A。
【点睛】
10.B
【详解】
A、由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三者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正确。
B、三种粒子分子是阴离子、阳离子、原子,原子不显电性,错误。
C、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三种粒子分别表示阴离子、阳离子、原子,正确。
D、三种粒子的最外层为电子数均为8,均属于相对稳定结构,正确。
故选:B。
11.C
【详解】
A、分子比组成它的原子大,但是不能说分子大,原子、离子小,如氢分子比铁原子和镁离子小,不符合题意;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是由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不可分,符合题意;
D、单质可能由原子构成,如铁由铁原子构成,也可能由分子构成,如氢气由氢分子构成,化合物由分子或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D
【详解】
A、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34,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79-34=45,不符合题意;
B、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不符合题意;
C、由“石”字旁可知,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D、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符合题意。
故选D。
13.D
【详解】
A、物质除了可以由分子、原子构成,还能由离子构成。错误。
B、分子质量不一定大于原子质量,如氢气分子的质量比铁原子的质量小,错误。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还有比原子更小的微粒,如质子、中子,错误。
D、化学变化是分子拆分成原子,原子又组成新分子的过程。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一定发生变化,正确。
故选D。
【点睛】
14.A
【详解】
A、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图中化学性质与硒元素相似的是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
9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
96≈79,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中子数=79-34=45,故选项说法错误;
D、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硒元素的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15.
(1)65.38
(2)18
(3)四
【分析】
(1)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
(2)
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0=2+8+x+2,x=18;
(3)
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锌元素的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锌元素位于第四周期。
【点睛】
16.22
46
【详解】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钛的核电荷数为22,所以它的电子数也为22;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质子数,钛的质子数为22、中子数为26,所以相对原子质量为46。
17.69.72
失去
B
【详解】
(1)①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元素周期表小方格最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镓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不是“g”,“1”一般省略不写;故填:69.72。
②镓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3个电子形成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故填:失去。
(2)水结成冰的过程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水和冰的分子组成相同,均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A、该过程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的过程,水结成冰的过程水分子并没有发生分解,此选项错误;
B、该过程是变化前后,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符合示水结成冰这一过程,此选项正确;
C、该过程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重新组合成氢气分子,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气分子,该微观示意图是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此选项错误。
故选B。
18.Ca
【详解】
(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元素符号为Ca;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6个碳酸根离子表示为;
(3)若用表示一个氯原子,则表示两个氯分子,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若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两个氯分子化学符号是。
19.6
78.96
四(或4,1分)
非金属
微量
10
【详解】
(1)根据原子内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故①填:6。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一格可知,元素名称正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9.96,故②填:79.96。根据图乙可知,硒原子原子核外共有4层电子,故③填:4。
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一格可知,硒元素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故④填:非金属。硒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很少,所以硒元素属于微量元素,故⑤填:微量。
(2)根据题干信息,原子符号左上角的数字表示核电荷数,原子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质子数,故的原子的中子数为:18-8=10个,故⑥填:10
20.
(1)Ar
(2)Li
(3)
得到
Cl-
AlCl3
【分析】
(1)
1~18
号元素中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有
He、Ne、Ar,故填:Ar。
(2)
1~10
号元素中有两种是金属元素,这两种金属为,Li和Be,故填:Li。
(3)
氯是17号元素,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它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易得到一个电子;变成Cl-,它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铝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Cl3,故填:
;得到;Cl-;AlCl3。
21.不断运动
加热浓氨水
酚酞试液缓慢变红
酚酞试液很快变红

越快
同时打开弹簧夹
【详解】
(1)按图甲装置实验容易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操作③中图乙,烧杯中放热水的目的是加热浓氨水,实验时可观察到E、F试管中的实验现象分别是E中溶液慢慢变红,F中溶液很快变红;
(3)通过实验现象说明了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还能说明温度高分子运动速度快,温度低运动速度慢,为了使新结论更可靠,在实验时要注意控制的条件是:同时打开止水夹。
故答案为(1)在不断运动;
(2)加热浓氨水;E中溶液慢慢变红;F中溶液很快变红;
(3)高;越快;同时打开止水夹。
(
2
)
(
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基础提升(一)2020-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化学用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O
B.CO
C.H2
D.Fe
2.与氧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A.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C.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D.元素的核电荷数
3.下列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的是
A.Cl2
B.O2
C.Cl
D.2Al
4.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加碘食盐”、“高钙牛奶”、“富硒茶叶”“含氟牙膏”等。这里的碘、钙、硒、氟是指
A.元素
B.单质
C.分子
D.原子
5.铬在元素周期表中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铬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序数为24
B.属于金属元素
C.一个铬原子核外有24个电子
D.原子质量为52.00g
6.氯化钠是由下列哪种粒子构成的
A.离子
B.分子
C.原子
D.中子
7.下列对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够直接构成物质
B.只有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上
D.氯化钠是由氯化钠离子构成的
8.南海新成立的三沙市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海洋资源非常丰富。如图为海水中富含的纳元素和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
B.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45g
C.钠、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属于同一族
D.钠元素和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中子数不同
9.下列关于Na+
和Na两种微粒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们的质子数相同
B.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C.它们的核外电子数不相同
D.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10.如图为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粒子是原子
B.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为11
C.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一周期
D.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11.化学学习,要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下表是课本中几种原子的构成,分析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原子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1
0
1

6
6
6

8
8
8

11
12
X
A.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B.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原子只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D.表中X=11
12.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水、二氧化碳
B.氧气、金刚石
C.铜、食盐
D.氢气、氢氧化钠
13.近年,我国科学家首次拍摄到水分子团簇图象,模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水
B.团簇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水蒸气冷凝成水,分子间隔减小
D.可燃冰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
14.下列关于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原子都可以构成分子
B.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所有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构成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粒子
15.如图为某元素的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该粒子为Na+
C.该粒子核外电子数是10
D.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
二、填空题
16.如图中的①、②分别是氯元素、钠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钠原子的中子数为________,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
(2)示意图D中的X=________。
(3)A
B
C
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_(填序号)。
(4)已知A和B两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是由于________。
17.有一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
(1)在方框的横线上填的是______(填元素符号);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其对应的离子符号是______
(2)由方框中的信息可知钠原子核内中子数约为______,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18.根据如下图示意图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1)画出A粒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_;A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如上图过程中形成的氯化钠是由_____(填“离子”或“分子”)构成的。B、D粒子的__________(填
“质子数”或“核外电子数”)相同。
19.今年4月13日,日本召开内阁会议,通过了“将福岛第一核电站125万吨核污水排入大海”的方案。核污水中含有氚、碳-14等放射性元素,其中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2个中子,碳-14原子含有8个中子。
(1)已知氚原子、氢原子都属于氢元素,其原因是_______。
(2)画出氢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
(3)两个氚原子与一个氧原子形成的分子叫做超重水分子,超重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_______。
(4)下图中能够正确表示碳-14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填序号)。
20.能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_______(填化学符号),能保持铁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_______(填化学符号),在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符号)。
21.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______(填“分子”或者“原子”),②是______填一种符合此空的物质名称。
(2)图
2
是几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①C
是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
x
的数值是______。
②图
2
中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两种粒子是______。(填字母代号)
③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中的______不同。
三、实验题
22.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一]
如图甲。
(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
(2)实验一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实验二]
如图乙、图丙。图乙、图丙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用细线固定有用滤纸折叠成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小纸花,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按照图丁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乙和图丙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40
℃的热水中。
(1)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塑料瓶和纸花的大小、形状,浓氨水的滴数等实验条件需要保持相同,是因为对比实验中需要用到___法。
(3)实验二除可得出实验一的结论外,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23.如图所示,A、B试管中各有一团用无色酚酞溶液润湿过的棉花,先关闭止水夹,将少量浓氨水滴在A试管的棉花上,然后再打开止水夹。
(1)请叙述A、B两处的实验现象______。
(2)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B处颜色变化的原因______。
(
2
)
(
1
)
参考答案
1.D
【详解】
元素符号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化学式能表示一种物质,当元素符号又是化学式时,就同时具备了上述三层意义。
A、O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可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但不能表示一种物质,故选项错误;
B、该符号是一氧化碳的化学式,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错误;
C、该符号是氢气的化学式,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错误;
D、Fe属于金属元素,可表示铁元素,表示一个铁原子,还能表示铁这一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B
【详解】

3.C
【详解】
元素符号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A、该符号是氯气的化学式,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该符号是氧气的化学式,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Cl是氯元素的元素符号,可表示氯元素,表示一个氯原子,故选项符合题意;
D、该符号可表示2个铝原子,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A
【详解】
“加碘食盐”、“高钙牛奶”、“富硒茶叶”“含氟牙膏”等中的碘、钙、硒、氟是指元素,故选:A。
5.D
【详解】
A.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前的数字是原子序数,是24,正确;
B.
由汉字结构可知,铬属于金属元素,正确;
C.
原子序数在数值上=原子内的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一个铬原子核外有24个电子,正确;
D.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错误。
故选D。
【点睛】
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由少到多的顺序排列的,原子序数在数值上=原子内的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把握住这一点,此题就不难解答,另外相对原子质量是易错点,它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
6.A
【详解】
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故选A。
7.A
【详解】
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够直接构成物质,正确;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由原子保持化学性质,错误;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错误;
D、氯化钠是由氯离子、钠离子构成的,错误;
故选A。
8.A
【详解】
A、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故选项正确。
B、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45,单位不是“g”;故选项错误。
C、钠、氯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不属于同一族;故选项错误。
D、钠元素和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故选项错误。
故选:A。
9.B
【详解】
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钠离子和钠原子都属于钠元素,它们质子数相同,选项说法正确;
B、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它们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也不同,选项说法不正确;
C、钠原子核外由11个电子,钠离子核外由10个电子,故它们的核外电子数不同,选项说法正确;
D、原子和离子都能构成物质,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0.C
【详解】
A、根据结构示意图: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2+8+1=11),是原子,正确;
B、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为11,正确;
C、周期数等于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三周期,错误;
D、最外层电子数是1,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正确。
故选:C。
11.D
【详解】
A、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氢、钠原子核中质子数与中子数不相等。错误。
B、原子核中不一定含有中子,如氢原子核不含中子。错误。
C、大部分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错误。
D、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所以X=11。正确。
故选D。
12.A
【详解】
A、水和二氧化碳都由分子构成,A正确。
B、金刚石由原子构成,B错误。
C、铜由原子构成,食盐由离子构成,C错误。
D、氢氧化钠由离子构成,D错误。
故选:A。
13.C
【详解】
A、氢氧两种元素不只能组成水,如可以组成H2O2,错误。
B、水分子在不断运动,错误。
C、水蒸气冷凝成水,分子间隔减小,正确。
D、可燃冰是混合物,不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错误。
故选C。
【点睛】
14.D
【详解】
A、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原子不能构成同种物质的分子,选项说法不正确;
B、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离子一定带电,但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如质子带电,不是离子,选项说法不正确;
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如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粒子,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5.D
【详解】
A、质子数=原子序数,11号元素是钠元素,由“金”字旁可知,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阳离子,该粒子是钠原子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后形成的,表示为Na+,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该粒子的核外电子数是2+8=10,不符合题意;
D、该粒子是钠原子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后形成的,该粒子的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符合题意。
故选D。
16.
(1)
12
35.45
(2)8
(3)BC
(4)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分析】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1)
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钠原子的中子数为22.99-11≈12;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
(2)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18=2+8+X,则X=8。
(3)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粒子是质子数相同,BC的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4)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于A、B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故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7.
(1)
Na
Na+
(2)
12
22.99
【分析】
(1)
方框中的元素是钠元素,所以横线处应填写元素符号Na;钠的质子数是11,核外电子数也是11,则原子结构示意图是。钠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变成离子,离子符号是Na+。
(2)
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元素的质子数是11,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约为23,而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所以中子数=23-11=12。
18.
(1)
失去
(2)
离子
质子数
【分析】
(1)
A粒子是钠原子,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1,A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是;A粒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故填:失去。
(2)
根据上图可知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填:离子。B表示氯原子,D表示氯离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变成离子核外电子数改变,质子数不变,故填:质子数。
19.质子数相同
22

【详解】
(1)同种元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氚原子、氢原子质子数均为1,属于同种元素即氢元素;
(2)氢离子核外没有电子,结构示意图为

(3)超重水分子是由两个氚原子与一个氧原子形成的分子,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故氚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故超重水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3+16=22;
(4)碳-14原子是由6个质子和8个中子组成,核外电子为6,故选①。
20.CO2
Fe
H
O
【详解】
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其分子符号为:CO2;
铁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能保持铁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铁原子,其原子符号为:Fe;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其原子符号分别是H、O。
21.
(1)
原子
水(或二氧化碳或氧气等)
(2)
8
AB
质子数
【分析】
(1)
汞是由汞原子构成,故图中①表示的是原子;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由图示可知,②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故可以填水、氢气、氧气等;
(2)
①C
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故
x
的数值是8;
②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化学性质相似,故图
2
中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两种粒子是AB;
③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则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中的质子数不同,故填质子数。
【点睛】
22.酚酞溶液变红
分子在不断运动
小纸花自下而上依次变红,且图丙中的纸花比图乙中的纸花更快变红
控制变量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详解】
[实验一](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酚酞溶液变红色,是因为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酚酞溶液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2)实验一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二]
(1)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纸花自下而上依次变红,且图丙比图乙的纸花变红更快;
(2)实验中塑料瓶和纸花的大小、形状,浓氨水的滴数等实验条件需要保持相同,是因为对比实验中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
(3)图乙、图丙实验温度不同,实验二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23.A处棉花先由无色变为红色,B处棉花后由无色变为红色
分子不停运动
【详解】
用无色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所以用无色酚酞溶液润湿过的棉花,滴加少量浓氨水,白色棉花变红,说明氨水呈碱性。
(1)实验时,将少量浓氨水滴在A试管的棉花上,氨水先使酚酞试液变红。再打开止水夹,氨分子运动到B处,和水形成氨水,后使B处的酚酞试液变红。
(2)打开止水夹,几秒钟后氨分子运动到B处,和水形成氨水,试管B中白色棉花变红,说明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
2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