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同步练习卷—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0.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同步练习卷—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9-26 20:3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0.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2021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应用一定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D.用NaOH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2.某同学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下列操作或结论正确的是(  )
A.先用pH试纸直接蘸取待测溶液
B.先用水润湿pH试纸再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C.用pH试纸测得石灰水的pH=8.5
D.用pH试纸测得盐酸的pH=1
3.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下:葡萄3.5﹣4.5,苹果2.9﹣3.3,牛奶6.3﹣6.6,鸡蛋清7.6﹣8.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胃酸过多的人不应多食苹果
B.苹果汁的酸性比葡萄汁强
C.鸡蛋清是碱性食物
D.葡萄汁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4.一次实验开放日活动中,小杨同学取出一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试液后变红色.小杨同学做出的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该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成蓝色
B.该溶液的pH大于7
C.该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某种碱
D.该溶液显碱性
5.下表是一些物质的pH,其中显碱性的是(  )
物质
番茄
肥皂水
牛奶
酱油
pH
4.0﹣4.4
9.5﹣10.5
6.3﹣6.6
4.0﹣5.0
A.番茄
B.肥皂水
C.牛奶
D.酱油
6.最接近中性的洗涤剂是(  )
A.洁厕剂:pH=1.0
B.洗发露:pH=7.6
C.洗衣液:pH=10.5
D.漂白液:pH=13.4
7.在试管中加入3毫升浓盐酸,发现试管内和试管口有白雾出现,然后在试管中加一定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反应后的液体中滴加酚酞试液不变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盐酸一定没有残留
B.氢氧化钠一定没有残留
C.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D.白雾实质上是汽化的盐酸
8.以人为本,关注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含氢氧化铝的药物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②应喝没有任何化学物质的纯净水;
③胃液中含盐酸,可帮助消化,测定人的胃液pH=2.0,能说明人体健康;
④被蚊虫叮咬后在患处涂上一些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溶液),来减轻痛痒.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人体体液中酸性最强的是(  )
A.胃液(pH:0.8﹣1.5)
B.血液(pH:7.35﹣7.45)
C.胆汁(pH:6.8﹣7.4)
D.唾液(pH:6.6﹣7.1)
10.把生石灰、二氧化硫、食盐分别溶于水,在所得溶液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的颜色变化依次是(  )
A.紫色、蓝色、红色
B.蓝色、红色、无色
C.蓝色、红色、紫色
D.红色、蓝色、紫色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1.在一次实验中,小明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过量稀盐酸,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实质是 
 。
(2)在反应过程中,小明为了确定稀盐酸是否已经添加过量,取样后加入碳酸钠,如果出现 
 ,说明稀盐酸已经过量。
12.某硫酸厂排出的尾气中含有SO2,废水中含有H2SO4.请回答:
(1)该镇经常下酸雨,酸雨的pH 
 5.6(选填“<”、“>”或“=”).
(2)请举一例说明酸雨的危害 
 .
(3)该厂的下列整治措施不妥的是 
 (填序号).
A、废气循环利用B、将废气点燃后排放
C、废水用碱中和后排放D、改进工艺,减少废气、废水的产生.
13.某校“酸雨”测量小组的同学,取刚降落雨水的水样,用pH探头(测pH的仪器)每隔几分钟测一次pH,其数据见下表:
测定时刻
5;05
5:10
5:15
5:20
5:25
5:30
pH
4.95
4.94
4.94
4.88
4.86
4.85
(1)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推测“正常雨水”的pH 
 7(填>、=、<),引起这种pH的原因是 
 .
(2)根据以上数据,判断所降雨水是否为“酸雨”(填是或否) 
 .
(3)经调查,这一地区有一个硫酸厂(生产过程中产生SO2)和一个电镀厂,这些工厂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煤.硫酸厂产生的SO2和煤燃烧产生的SO2,溶解于水形成酸雨.其治理措施是利用水能、核能和太阳能等替代能源,或将工厂产生的废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4.在三个试管中分别盛有少量A、B和C无色溶液,A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B溶液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C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则A、B和C三种溶液的pH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15.为了适应火车提速,沪宁线上原有的短轨已全部连接为超长轨。工程技术人员常用铝和氧化铁在高温条件反应生成氧化铝和铁来焊接铁轨间的缝隙,化学方程式是 
 。
16.有三种失去标签的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15%、10%和5%的盐酸溶液。限定你选择下列仪器和药品,设计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辨别出最浓的和最稀的盐酸溶液。
实验仪器:精密温度计、剪刀、镊子、量筒、秒表、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

品:镁条

示:①镁条和盐酸反应速度很快,通过观察放出气泡速度很难准确判断盐酸浓度的大小,所以不建议用这种方法辨别之。②当你设计一种方案时,不必用到所有的仪器。③在描述每种实验方案时,要求说明:观察或测定何种变量、需要控制的条件、选用的仪器、实验步骤及结果与推论。
(1)实验知识和技能准备:
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药品的方法是 
 
(2)把你设计的实验方案依次填写在下表中。
实验方案一:
观察或测定的量
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
选用的仪器
实验步骤
结果与推论
 
 
 
 
 
 
 
 
 
 
实验方案二:
观察或测定的量
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
选用的仪器
实验步骤
结果与推论
 
 
 
 
 
 
 
 
 
 
(3)为了排除实验过程中偶然因素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你认为还应该如何完善你的实验方案? 
 。
17.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盐酸,可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该组同学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成了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该小组对这种意外现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①可能是酚酞溶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②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红色消失.
(1)为验证猜想①,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并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实验中“加热”和“滴入植物油”目的是 
 .实验结果表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
(2)为验证猜想②,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也呈现红色,由此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结论1:说明Na2CO3溶液呈 
 性;
结论2:说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
(3)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当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很大时,就会出现上述意外现象.请设计实验证明该方案中取用的NaOH溶液浓度过大:①实验方法 
 ,②观察到的现象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应用一定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D.用NaOH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分析】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与酸性土壤中的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
B、Al(OH)3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是酸与碱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C、熟石灰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钙,不是酸与碱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
D、NaOH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是酸与碱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故选:C。
2.某同学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下列操作或结论正确的是(  )
A.先用pH试纸直接蘸取待测溶液
B.先用水润湿pH试纸再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C.用pH试纸测得石灰水的pH=8.5
D.用pH试纸测得盐酸的pH=1
【分析】A、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先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碱性减弱,进行分析判断。
C、pH试纸上的标准比色卡上的数字只有整数,即使用pH试纸所测得的溶液酸碱度为整数。
D、根据盐酸显酸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先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碱性减弱,测定结果不准确,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于标准比色卡上的数字只有整数,用pH试纸测得石灰水的pH不可能精确为8.5,故选项说法错误。
D、盐酸显酸性,用pH试纸测得盐酸的pH可能等于1,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3.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下:葡萄3.5﹣4.5,苹果2.9﹣3.3,牛奶6.3﹣6.6,鸡蛋清7.6﹣8.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胃酸过多的人不应多食苹果
B.苹果汁的酸性比葡萄汁强
C.鸡蛋清是碱性食物
D.葡萄汁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
【解答】解:A、因为苹果显酸性,胃酸过多的人不应多食苹果;
B、苹果汁的pH小于葡萄汁的pH,酸性比葡萄汁强;
C、鸡蛋清是碱性食物;
D、葡萄汁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故选:D。
4.一次实验开放日活动中,小杨同学取出一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试液后变红色.小杨同学做出的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该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成蓝色
B.该溶液的pH大于7
C.该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某种碱
D.该溶液显碱性
【分析】根据指示剂的性质进行分析,酚酞试液在碱性溶液中变红,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不变色,石蕊试液在碱性溶液中变蓝,在酸性溶液中变红,在中性溶液中不变色.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呈碱性,
A、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故正确;
B、碱性溶液的pH大于7,故正确;
C、碱性溶液的溶质不一定是碱,也可能是某种盐,比如碳酸钠,故错误;
D、该溶液呈碱性,故正确;
故选:C。
5.下表是一些物质的pH,其中显碱性的是(  )
物质
番茄
肥皂水
牛奶
酱油
pH
4.0﹣4.4
9.5﹣10.5
6.3﹣6.6
4.0﹣5.0
A.番茄
B.肥皂水
C.牛奶
D.酱油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A、番茄的pH为4.0﹣4.4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B、肥皂水的pH为9.5﹣10.5,大于7,显碱性。故选项正确;
C、牛奶的pH为6.3﹣6.6,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D、酱油的pH为4.0﹣5.0,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B。
6.最接近中性的洗涤剂是(  )
A.洁厕剂:pH=1.0
B.洗发露:pH=7.6
C.洗衣液:pH=10.5
D.漂白液:pH=13.4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
【解答】解:A、洁厕剂的pH等于1.0,酸性很强;
B、洗发露的pH等于7.6,接近中性;
C、洗衣液的pH等于10.5,碱性较强;
D、漂白液的pH等于13.4,碱性很强。
故选:B。
7.在试管中加入3毫升浓盐酸,发现试管内和试管口有白雾出现,然后在试管中加一定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反应后的液体中滴加酚酞试液不变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盐酸一定没有残留
B.氢氧化钠一定没有残留
C.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D.白雾实质上是汽化的盐酸
【分析】A.根据酚酞试液遇到酸不变色来分析;
B.根据酚酞试液遇到碱变色来分析;
C.根据酸性溶液也不能使酚酞变色来分析;
D.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来分析.
【解答】解:在反应后的液体中滴加酚酞试液不变色,证明该溶液一定不显碱性,即氢氧化钠没有剩余,可能是酸性或中性,若是酸性,则盐酸有残留;若是中性,则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中和;白雾是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的盐酸小液滴。
故选:B。
8.以人为本,关注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含氢氧化铝的药物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②应喝没有任何化学物质的纯净水;
③胃液中含盐酸,可帮助消化,测定人的胃液pH=2.0,能说明人体健康;
④被蚊虫叮咬后在患处涂上一些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溶液),来减轻痛痒.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分析】①根据中和反应应用进行分析判断.
②根据没有任何化学物质的纯净水中不含人体需要的微量的矿物质,进行分析判断.
③根据正常胃液的pH通常在0.9~1.5之间,进行分析判断.
④根据蚊虫叮咬时会分泌蚁酸,酸能与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应涂抹显碱性的物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①氢氧化铝是弱碱性物质,能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能用来治疗胃酸过多症,故选项说法正确。
②没有任何化学物质的纯净水中不含人体需要的微量的矿物质,不能喝没有任何化学物质的纯净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③正常胃液的pH通常在0.9~1.5之间,测定人的胃液pH=2.0,说明人体不健康,故选项说法错误。
④蚊虫叮咬时会分泌蚁酸,酸能与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应涂抹显碱性的物质,但氢氧化钠溶液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于减轻痛痒,故选项说法错误。
只有①说法正确。
故选:A。
9.人体体液中酸性最强的是(  )
A.胃液(pH:0.8﹣1.5)
B.血液(pH:7.35﹣7.45)
C.胆汁(pH:6.8﹣7.4)
D.唾液(pH:6.6﹣7.1)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胃液的pH为0.8﹣1.5,小于7,显酸性。
B、血液的pH为7.35~7.45,大于7,显碱性。
C、胆汁的pH为6.8﹣7.4,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
D、唾液的pH为6.6﹣7.1,小于7,显酸性。
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胃液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A。
10.把生石灰、二氧化硫、食盐分别溶于水,在所得溶液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的颜色变化依次是(  )
A.紫色、蓝色、红色
B.蓝色、红色、无色
C.蓝色、红色、紫色
D.红色、蓝色、紫色
【分析】了解生石灰、二氧化硫、食盐溶于水后的变化,以及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的特性.
【解答】解:生石灰(主要成分CaO)遇水变成熟石灰(主要成分Ca(OH)2).熟石灰的溶液现碱性,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二氧化硫易溶于水,且溶液现酸性,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食盐溶于水现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所以三种溶液分别滴入石蕊试液后颜色变化为:蓝、红、紫色。
故选:C。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1.在一次实验中,小明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过量稀盐酸,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实质是 H+和OH﹣结合生成水分子 。
(2)在反应过程中,小明为了确定稀盐酸是否已经添加过量,取样后加入碳酸钠,如果出现 气泡 ,说明稀盐酸已经过量。
【分析】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进行分析。
根据碳酸盐会与酸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
【解答】解:(1)该反应过程中H+和OH﹣结合生成水分子,Na+

Cl﹣未参加反应,故答案为:H+和OH﹣结合生成水分子;
(2)碳酸盐会与酸反应生成气体,所以确定稀盐酸是否过量,加入Na2CO3;如果出现气泡,说明稀盐酸过量;故答案为:气泡。
12.某硫酸厂排出的尾气中含有SO2,废水中含有H2SO4.请回答:
(1)该镇经常下酸雨,酸雨的pH < 5.6(选填“<”、“>”或“=”).
(2)请举一例说明酸雨的危害 腐蚀建筑物(或使土壤、水等酸化;或腐蚀农作物等) .
(3)该厂的下列整治措施不妥的是 
 (填序号).
A、废气循环利用B、将废气点燃后排放
C、废水用碱中和后排放D、改进工艺,减少废气、废水的产生.
【分析】(1)pH<5.6的雨水属于酸雨;
(2)酸雨能够腐蚀建筑物、使土壤、水等酸化、腐蚀农作物等;
(3)废气循环利用、废水用碱中和后排放、改进工艺,减少废气、废水的产生等措施可以防止酸雨的产生;废气中的二氧化硫点燃后能生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水反应能生成硫酸,可能会形成酸雨.
【解答】解:(1)酸雨的pH<5.6.故答案为:<.
(2)酸雨能够腐蚀建筑物、使土壤、水等酸化、腐蚀农作物等.故答案为:故填:腐蚀建筑物(或使土壤、水等酸化;或腐蚀农作物等).
(3)将废气点燃后排放,由于二氧化硫不具有可燃性,所以无法消除.即使采用其他方法转化也会排放到空气中含硫化合物,当达到一定程度时也能够形成酸雨.故答案为:B.
13.某校“酸雨”测量小组的同学,取刚降落雨水的水样,用pH探头(测pH的仪器)每隔几分钟测一次pH,其数据见下表:
测定时刻
5;05
5:10
5:15
5:20
5:25
5:30
pH
4.95
4.94
4.94
4.88
4.86
4.85
(1)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推测“正常雨水”的pH < 7(填>、=、<),引起这种pH的原因是 空气中有CO2,雨水溶解CO2,形成碳酸 .
(2)根据以上数据,判断所降雨水是否为“酸雨”(填是或否) 是 .
(3)经调查,这一地区有一个硫酸厂(生产过程中产生SO2)和一个电镀厂,这些工厂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煤.硫酸厂产生的SO2和煤燃烧产生的SO2,溶解于水形成酸雨.其治理措施是利用水能、核能和太阳能等替代能源,或将工厂产生的废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O2+2NaOH═Na2SO3+H2O .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酸雨指的是pH小于5.6的雨水,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使雨水呈酸性,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
【解答】解:(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使雨水呈酸性,其pH小于7,所以本题答案为:<,空气中有CO2,雨水溶解CO2,形成碳酸;
(2)酸雨指的是pH小于5.6的雨水,观察表格提供的数据,雨水的pH都小于5.6,故是酸雨,所以本题答案为:是;
(3)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所以本题答案为:SO2+2NaOH═Na2SO3+H2O.
14.在三个试管中分别盛有少量A、B和C无色溶液,A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B溶液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C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则A、B和C三种溶液的pH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CBA .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酸性溶液能使石蕊变红,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中性溶液不能使石蕊和酚酞变色.
【解答】解:A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其pH大于7,B溶液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说明溶液呈中性,其pH等于7,C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溶液呈酸性,其pH小于7,所以三种溶液的pH由小到大是CBA.
故填:CBA.
15.为了适应火车提速,沪宁线上原有的短轨已全部连接为超长轨。工程技术人员常用铝和氧化铁在高温条件反应生成氧化铝和铁来焊接铁轨间的缝隙,化学方程式是 2Al+Fe2O3Al2O3+2Fe 。
【分析】铝粉和氧化铁粉末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后,除生成铁水外,还能生成氧化铝;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做还原剂,化合价降低的做氧化剂。
【解答】解:铝粉和氧化铁粉末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后,除生成铁水外,还能生成氧化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Fe2O3Al2O3+2Fe
故答案为:2Al+Fe2O3Al2O3+2Fe。
16.有三种失去标签的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15%、10%和5%的盐酸溶液。限定你选择下列仪器和药品,设计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辨别出最浓的和最稀的盐酸溶液。
实验仪器:精密温度计、剪刀、镊子、量筒、秒表、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

品:镁条

示:①镁条和盐酸反应速度很快,通过观察放出气泡速度很难准确判断盐酸浓度的大小,所以不建议用这种方法辨别之。②当你设计一种方案时,不必用到所有的仪器。③在描述每种实验方案时,要求说明:观察或测定何种变量、需要控制的条件、选用的仪器、实验步骤及结果与推论。
(1)实验知识和技能准备:
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先向量筒中倒入液体药品,当量筒内液体接近刻度线时,改用滴管取液体滴加到刻度; 
 读数时量筒放置平稳,并使视线与液面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药品的方法是 把试管横放,然后用镊子取用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竖起试管,让固体缓缓滑到试管底部。 
(2)把你设计的实验方案依次填写在下表中。
实验方案一:
观察或测定的量
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
选用的仪器
实验步骤
结果与推论
 测定不同浓度盐酸与足量镁反应所需时间。 
 ①需要取相同体积的盐酸;②相同的、足量的镁条;③在相同的环境温度下实验。 
 镊子、量筒、秒表、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 
 ①将镁条剪成相同的长度。②将镁条加入到三支大试管中。③分别量取相同体积的三种盐酸加入到大试管中。④用秒表记录反应所需时间。 
 如果反应所需时间最长的且最剧烈,就是最浓的盐酸,反之就是最稀的盐酸。 
实验方案二:
观察或测定的量
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
选用的仪器
实验步骤
结果与推论
 测定不同浓度盐酸与足量镁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温度。 
 ①需要取相同体积的盐酸;②相同的、足量的镁条;③在相同的环境温度下实验。 
 镊子、量筒、温度计、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 
 ①将镁条剪成相同的长度。②将镁条加入到三支大试管中。③分别量取相同体积的三种盐酸加入到大试管中。④用温度计测定反应后所得溶液温度。 
 如果反应后溶液温度最高的,就是最浓的盐酸,反之就是最稀的盐酸。 
(3)为了排除实验过程中偶然因素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你认为还应该如何完善你的实验方案? 重复实验 。
【分析】(1)根据量筒使用过程和注意事项及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药品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来回答。
(2)镁和盐酸反应能够通过定量测定的现象就是反应速率的快慢和反应的热量变化。
做实验时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可能引起反应速率和热量变化的条件进行固定,如镁条的形状、大小,盐酸的量、环境温度等;进而来选择要用到的仪器和实验步骤。
(3)科学探究过程可能会出现一些偶然现象,一般采用重复实验的方法。
【解答】解:(1)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先向量筒中倒入液体药品,操作和液体药品取用过程相似,当量筒内液体接近刻度线时,改用滴管取液体滴加到刻度;读数时量筒放置平稳,并使视线与液面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药品时,为了防止打破试管底,要把试管横放,然后用镊子取用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竖起试管,让固体缓缓滑到试管底部。
故答案为:
先向量筒中倒入液体药品,当量筒内液体接近刻度线时,改用滴管取液体滴加到刻度;读数时量筒放置平稳,并使视线与液面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把试管横放,然后用镊子取用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竖起试管,让固体缓缓滑到试管底部。
(2)分析镁和盐酸反应的现象可知能通过定量测定的方法的有反应的速率和反应中热量的变化。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设计实验。因为是定量实验,所以关键是控制变量,从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对反应热量的变化来分析,主要有镁条的形状、大小,盐酸的量,反应液的起始温度。反应的结果应是盐酸浓度越大,由于氢离子多而反应完全所需时间越长,同时由于氢离子浓度高,所以反应也就最剧烈。参加反应反应的物质的质量越大,反应放出的热量越多,溶液温度越高。
故答案为:
方案一:测定反应所需时间
观察或测定的量
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
选用的仪器
实验步骤
结果与推论
测定不同浓度盐酸与足量镁反应所需时间。
①需要取相同体积的盐酸;②相同的、足量的镁条;③在相同的环境温度下实验。
镊子、量筒、秒表、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
①将镁条剪成相同的长度。②将镁条加入到三支大试管中。③分别量取相同体积的三种盐酸加入到大试管中。④用秒表记录反应所需时间。
如果反应所需时间最长的和反应最剧烈,就是最浓的盐酸,反之就是最稀的盐酸。
方案二:测定反应后溶液的温度
观察或测定的量
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
选用的仪器
实验步骤
结果与推论
测定不同浓度盐酸与足量镁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温度。
①需要取相同体积的盐酸;②相同的、足量的镁条;③在相同的环境温度下实验。
镊子、量筒、温度计、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
①将镁条剪成相同的长度。②将镁条加入到三支大试管中。③分别量取相同体积的三种盐酸加入到大试管中。④用温度计测定反应后所得溶液温度。
如果反应后溶液温度最高的,就是最浓的盐酸,反之就是最稀的盐酸。
(3)科学探究过程中实验可能会出现一些偶然因素,常用方法是重复实验,保证实验的可靠性。
故答案为:重复实验。
17.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盐酸,可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该组同学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成了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该小组对这种意外现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①可能是酚酞溶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②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红色消失.
(1)为验证猜想①,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并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实验中“加热”和“滴入植物油”目的是 赶走溶液中少量氧气,隔绝氧气 .实验结果表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
(2)为验证猜想②,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也呈现红色,由此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结论1:说明Na2CO3溶液呈 碱 性;
结论2:说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
(3)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当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很大时,就会出现上述意外现象.请设计实验证明该方案中取用的NaOH溶液浓度过大:①实验方法 做对比实验,取上述NaOH溶液稀释,加入酚酞溶液 ,②观察到的现象 出现红色且不褪去 .
【分析】可以根据酚酞试液与其它物质相互作用时的现象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氢氧化钠溶液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为验证猜想②,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也呈现红色,就是为了验证是否是受二氧化碳的影响.
【解答】解:(1)如果加热除去溶液中的少量氧气,再隔绝氧气,实验现象就不会受氧气影响了.
故填:赶走溶液中少量氧气,隔绝氧气.
(2)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填:碱
(3)①实验方法是:做对比实验,取上述NaOH溶液稀释,加入酚酞溶液;
②观察到的现象是:出现红色且不褪去.
故填:做对比实验,取上述NaOH溶液稀释,加入酚酞溶液;出现红色且不褪去.
第16页(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