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口耳目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字,学写“口、目、耳、手”4个字。
2.认识3种笔画:竖、横折、横折钩。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
教学重点
认记生字,会写“口、目、耳、手”4个字。
教学难点
识记几种笔画。
课前准备
几种实物的图片;生字字形演变卡;竖、横折、横折钩笔画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字结合,认识口、耳、目、手、足
1.看图说话正音。
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中人物在干什么?
(1)两个小女孩站在花丛边欣赏美丽的花。
(2)一位小女孩用手指着一朵花说:“这朵花也要开放了!”
(3)小男孩走过来挥着手和她们打招呼。
(4)随机出示生字“口、耳、目、手、
足”,再引导学生用上生字说一句话。
2.组词正音。
(1)手。
“手”的读音是翘舌音,要重点正音。
教师可以让学生举起手,边认指手的各个部位边说词语,如“手心、手掌、手背、手指、手腕、手臂”。还可以教师边做搓手的动作边说词语,启发学生做做说说,如“招手、挥手、拍手、摇手、握手”。让学生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中认读正音。
(2)口、耳、目、足。
这四个生字可以仿照“手”字进行教学。
3.充分利用身体部位和生活经验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1)图文结合,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口、耳、目、手、足”的字形与每个身体部位的形状有一定的相似度。教师可以出示“手、足、口、耳、目”的图片,让学生将实物、
图片与汉字联系起来,发现汉字字形和各身体部位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借助俗语识记。
“坐、站”两个字结构相对复杂,可以请学生圈出生字,借助课文插图、动作演示和语境初步理解“站如松,坐如钟”,识记“站、坐”两个生字。
(3)组词识记。
可用熟字组成新词,引导学生转换语境认读,如“人口、手上、坐下”。
二、认读生字
1.哪些生字你已经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2.认读生字。
(1)领读:学生已经认识的字可让学生领读,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可由教师领读。
(2)自由练读,小组读,指名读,加拼音读,去拼音读。
(3)竞赛读。看谁认得快记得多;你已经认识了多少。
三、巩固认读
1.认读:选自己喜欢的字说说是怎样记住的。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教笔画名称及笔顺:竖、横折、横折钩。
3.学生练习书写:课本田字格中生字自己写一写。哪个字写得满意可以向同学和老师展示。
四、作业布置
在田格本上写今天所学的生字。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导入新课
1.我会认。
变序抽取上节所学字卡,学生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2.我会记。
怎么记住这些字?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
3.我会用。
摘果子说词语或句子。
二、课文学习
1.朗读课文。
课文以两句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分别指向人的立坐行卧,告诉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1)读准字音,在朗读中体会句子的含义。
正确朗读俗语。“站”和“松”处于同一句,前者是翘舌音,后者是平舌音;“坐”和“钟”处于同一句,前者是平舌音,后者是翘舌音。这两处连起来读时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还没有学拼音,因此教师应多示范,多带读,在读中模仿,并注意连读和停顿。
(2)读出韵味,体现含义。
教师在带读过程中,重点突出
“松、钟、风、弓”,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坐立行卧应有的精气神。
(3)全班齐读课文两遍。
(4)限时背诵课文、指名背诵。
2.理解课文。
(1)借助课文插图,想想说说“站如松”“坐如钟”的意思,同时理解“如”就是“像”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感受,让学生观察松树树干的笔直挺拔、挺立不动的样子,再回忆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人“站如松”。(解放军叔叔站岗,双手握着枪昂首挺胸。)
(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仿说“坐、行、卧”。
三、指导书写:口、耳、目、手
1.观察课本中田字格里的范字。
2.说一说: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横的长短变化及其在田字格里位置的变化这两方面来说)
3.教师范写,边写边讲述书写要领。
4.学生分别描一个、写一个,写完后与范字对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讲评:讲评后,学生继续练写。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哪些生字?
五、作业布置
在田字格中抄写课文两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