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课外阅读能力提升练习
班级:
姓名:
建议时间:30分钟
一、巨伞下的城市
如果说,有一座城市要用一把伞盖起来,你一定会觉得这是无稽之谈而付之一笑。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随着建筑科技、材料工业的飞速发展,①这个“神话”已成现实。
威努斯基市是美国佛蒙特州的一座小城,地处美国东北部与加拿大交界的地方,人口不足两万,每年入冬,风寒雪飘,奇冷刺骨。可是在1980年,小城上空高高撑起一顶擎(qínɡ)天巨伞,市区约3600万平方米的建筑、房屋、街道、桥梁、广场、绿地等,全在伞下。居民们有了这顶巨伞的庇护,再也不怕严寒的袭扰了。
举世罕见的巨伞是怎样撑开的呢?原来这把巨伞的伞柄是全市最高的一座11层的塔楼,楼顶上架起中心钢轴,在市区周围的地面,深埋了60根合金钢的桩柱,从中轴纵拉60根高强度的尼龙绳索与桩柱连接,绳索之间串着许多支索,并把透明的有机玻璃塑料膜覆盖在上面加以固定。全部装置由电机控制,像伞一样可张可收,全城犹如一座巨大的玻璃亭子。
寒冬腊月,阳光射入,聚热不散,温暖如春。
伞面上还分组设置了轻巧的太阳能收集器,太阳能收集器可发挥聚热效能,充分利用日光为全城供应热水。②虽然整个建巨伞的工程费用高达350万美元,但只要一个冬天,全城节省下来的取暖费用就可以补偿。
巨伞下的小城居民,从此不受气候剧变之苦,进门是小家庭,出门是大家庭,邻里街坊相处比从前亲切和睦多了。另外,家家户户省下不少取暖费用,因此多数人对这项工程抱赞成、欣赏的态度。但是,也有卫生专家指出,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必能适应各种恶劣气候,而巨伞下的男女老少犹如生存在温室之中,天长日久,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巨伞的利弊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然而伞下的威努斯基市却因此闻名全球,成为美国一处新的观光胜地。每到隆冬,各地游人络绎不绝,兴会于巨伞之下。
1.文章画线句①中的“神话”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②中的“巨伞”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读文章第3自然段,我发现__________是巨伞的伞柄,____________________是伞骨,____________________是伞面。(3分)
3.巨伞发挥聚热效能主要靠的是( )。(2分)
A.机电装置 B.太阳能收集器
C.伞形建筑
D.巨大的玻璃亭子
4.你是怎样看待威努斯基市的这顶巨伞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青蛙和电子蛙眼
①一个飞机场内,指挥人员正在指挥飞机降落,他们每次都能指挥得准确无误,没有丝毫差距,使飞机准确降落。
②为什么指挥人员能指挥得这么准确?到底是什么隐藏的高科技帮助了他们?原来,是人们从青蛙身上得到了一些启示。
③事情是这样的:很早以前,仿生学家发现青蛙的眼睛有些蹊(qī)跷,非常特殊。他们发现青蛙的眼睛好像和其他的动物不一样,青蛙的眼睛比较突出,于是他们就对青蛙有了深厚的兴趣。
④经研究发现,青蛙虽然对活动的东西非常敏锐,但是却对静止的东西“视而不见”,而且一遇到光就不能动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⑤仿生学家经过多次实验,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青蛙眼睛的奥秘。原来,蛙眼视网膜的神经细胞分成五类,一类只对颜色起反应,另外四类只对运动目标的某个特征起反应,并能把分解出的特征信号输送到大脑视觉中枢——视顶盖。视顶盖上有四层神经细胞:第一层对运动目标的反差起反应,第二层能把目标的凸边抽取出来,第三层只看见目标的四周边缘,第四层则只管目标的明暗变化。这四层特征就好像在四张透明纸上的图画,叠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图像。因此,青蛙的眼睛对活动的东西非常敏锐,对静止的东西“视而不见”。
⑥仿生学家模仿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使机场的指挥人员能更加准确地指挥飞机降落。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3分)
迟钝——(
)
普通——(
)
暴露——(
)
2.画“
”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1分)
3.用“
”画出第⑤段的中心句。(2分)
4.与第①段前后照应的段落是第___段。(1分)
◆这种前后照应的好处是(
)(2分)
A.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
B.强调了仿生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C.强调青蛙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5.读完全文,我们可以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思考更加全面深入。(4分)
(1)针对短文内容,你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生活实际,你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蚂蚁》,回答问题。
生物学家通过多年的观察与研究,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蚂蚁经常到离巢穴很远的地方去找食物。它找到食物,要是吃不了,又拖不回去,就会急忙奔回巢里去“搬兵”,把别的蚂蚁领来,然后同心协力把食物拖回巢去。
蚂蚁是靠什么把消息传递给同伴的呢?它招呼同伴就靠头上那对触角。它们用触角互相碰撞来传递信号。如果食物又大又合口味,触角就摆动得特别猛烈。
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它认路主要靠眼睛,能凭借陆地上和天空中的景物辨别方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用一个圆筒围住一群在归途中的蚂蚁,只让它们看见天空,蚂蚁仍能准确地认清前进的方向。如果把天空和周围的景物完全挡住,蚁群就会四散乱跑起来。蚂蚁还可以根据气味认路。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回来时,它们只要闻到这种气味就能确定路线。如果用手指在蚂蚁爬过的路上画一条横线,或者用樟脑等有怪味的东西将蚂蚁要走的路阻断,蚂蚁就会迷路了。
研究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价值吗?有。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提供一些可贵的科学资料。
1.这篇短文是按(
)的结构写的。(2分)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2.第3自然段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2分)
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6分)
(1)如果把天空和周围的景物完全挡住,蚁群就会四散乱跑起来。
(
)
(2)蚂蚁靠声音传递信息。
(
)
(3)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
(
)
4.读了这篇有趣的短文后,你认为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蚂蚁的生活习性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短文后,“状元大课堂”的孩子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请你按要求分一分。(填序号)(6分)
①研究蚂蚁的价值具体体现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②第4自然段中的例子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③什么是“樟脑”?
我发现问题______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问题______能引发深入思考,问题____对理解文章内容无影响。
四、眼镜的“进化史”
眼镜是玻璃王国的“公民”。据说,早在公元1世纪,世界上就有了单片镜,是用宝石制作而成的。那时,制作眼镜的原料加工不易且价格昂贵,拥有眼镜是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到了13世纪,才出现了真正的眼镜,它是用水晶制作而成的。有了眼镜,人们却不知道怎样佩戴它,有人把它缝在布帽子上,有人把它装在铁圈里,还有人把它镶在皮带上。
又过了两三百年,这个问题总算解决了。到了16世纪,出现了带手柄的长柄眼镜和夹在鼻子上的夹鼻眼镜。那时,人们购买眼镜是到眼镜铺子里去自由挑选,并没有经过眼科大夫的检查,眼镜度数不太精准。
现在有一种隐形眼镜,没有镜框子,也不用架在鼻梁上,它是眼皮下面紧贴着眼球的一种镜片,方便美观,但这种眼镜佩戴时间过长容易引起眼睛干涩。儿童的眼睛还处于发育阶段,并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
出现近视情况以后,是否需要马上佩戴眼镜呢?医生建议,在早期度数比较小的时候,如在100度以下,可以不用佩戴,平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即可。但是,如果近视的度数在200度以上,就需要及早佩戴,这样也能减缓近视发展的速度。
科技日新月异,未来的眼镜将逐渐变为多功能的高科技产品,如现在已推出的“谷歌眼镜”,它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进行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等。未来还可能出现“食品识别眼镜”“坐姿监督眼镜”……智能眼镜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根据解释找出文中对应的词语。(2分)
(1)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
(2)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 )
眼镜是如何演变的?根据文中信息,用简洁的语言补充下图。(3分)
下面是程程在阅读文章时提出的三个问题,你认为哪个问题对理解文章内容最有用?( )(4分)
A.眼镜是如何“进化”的?
B.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C.“食品识别眼镜”“坐姿监督眼镜”可能会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在“明眸皓齿”工程的视力普查中,10岁的程程查出近视50度。他想让妈妈带他去眼镜店配一副眼镜,最好是隐形眼镜。程程的想法正确吗?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劝劝他。(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人人都能成为“蜘蛛侠”
在一面白色的墙壁上,一位男性稳稳地“贴”在墙面上,而且他完全没有借助任何绳索和梯子,却能像蜘蛛一样在墙壁上肆意“走动”。要知道,在地面上,我们其他人连爬坡都费劲,现在他竟然能攀登这面垂直的墙壁!是什么原因让他实现了“蜘蛛侠梦”呢?
原因在于他身上那套特殊的装备。这套特殊装备实际上是科学家们“偷师”大自然的成果。
长期以来,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壁虎、蜘蛛等动物为什么可以在墙面上跑来跑去而不会坠落到地上?我们是否可以复制这种能力?于是科学家们决定先行研究壁虎。他们发现,在壁虎的脚趾上,有成千上万个微小绒毛突起。当壁虎攀爬垂直墙壁或天花板时,这些突起会和它们发生紧密接触,产生范德华力,这样,壁虎就能贴在墙壁上走动或奔跑了。但即使是纳米级的仿壁虎脚趾,也让我们远没有壁虎的“高超技艺”。
怎样才能让仿壁虎脚趾和墙壁更加紧密地接触呢?科学家们想到了气压。他们制造了带有许多绒毛的吸盘,加入了可以抽出吸盘里空气的活塞,活塞通过脚部的马镫控制。当脚部的马镫下降时,活塞就可以从吸盘里抽出多余的空气,吸盘外的气压比吸盘内的气压大,吸盘受到挤压,吸盘上的“毛”就会紧紧抓住墙壁,产生范德华力。
这种吸盘和活塞的结合适用于较为光滑的平面,如果是凹凸不平的墙壁,反倒显得毫无用处了。对此,科学家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种动物身上——蜘蛛,希望能“偷学”蜘蛛爬行的“秘籍”。在观察蜘蛛在不光滑的墙壁上爬行的过程时,科学家们发现蜘蛛脚上有许多极为巧妙的向下的钩刺,当蜘蛛不小心悬空时,这些钩刺可以抓住墙壁的表面,保证蜘蛛不往下坠落。蜘蛛巧妙的身体结构让科学家们惊叹不已,他们将这个微型钩刺和磁铁结合,研制出了可以攀爬凹凸表面和金属材料的平面的设备。
壁虎和吸盘、蜘蛛和磁铁的结合几乎征服了所有材料和形状的表面,也许在未来,任何人都可以像电影中的“蜘蛛侠”一样攀爬墙面了。
1.【提取信息】文中所提到的攀爬设备是科学家们从______和______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的。
2.【品析句子】文中画“
”的句子起到的作用有(
)。(多选)
A.承上启下
B.激发阅读兴趣
C.引发读者思考
D.总结全文
3.【分析判断】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加点的“几乎”一词能去掉吗?判断状状和成成的说法的对错。
状状:不能去掉。“几乎”一词说明这种设备并不能征服所有材料和形状的表面,只是征服了大部分材料和形状的表面。
(
)
成成:可以去掉,对文章的内容没有影响。
(
)
4.【提问策略】下列问题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选一选。
A.短文内容
B.短文题目
C.描写手法
D.联系生活
(1)我们小学生也能成为“蜘蛛侠”吗?
(
)
(2)短文中描写的这种攀爬设备可以应用在哪些地方呢?
(
)
(3)为什么蜘蛛可以在墙上跑来跑去而不会坠落?
(
)
(4)文中多处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
)
5.【运用策略】读完短文后,请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用一把伞把一座城市盖起来 像伞一样的巨大建筑物
2.塔楼 钢轴和支索 有机玻璃塑料膜 3.B
4.示例:这顶巨伞使小城在寒冬腊月时依然温暖如春,居民不受气候巨变之苦,邻里街坊相处更加和睦了。但是,整个建巨伞的工程费用高达350万美元,耗资比较大。
二、1.敏锐
特殊
隐藏
2.设问
3.仿生学家经过多次实验,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青蛙眼睛的奥秘。
【解析】本题考查找中心句的能力。先读第⑤段,从整体上把握本段的大意,可知本段主要介绍了青蛙眼睛的奥秘,这一内容是围绕本段的第一句展开来写的。因此,第一句话就是本段的中心句。
4.⑥
A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前后照应的写法的能力。前后照应是指文章开头出现的事物或语句在文章结尾处再次出现,即首尾照应。根据这个特点,可知与第①段前后照应的段落是第⑥段。前后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完整,因此,前后照应的好处是A项。
5.(1)示例:青蛙和电子蛙眼之间有什么关系?
(2)示例: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用到了仿生学?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提问的能力。针对文章内容提问,可从自己不懂的地方、文章的写法、给人的感受或启示等方面进行提问;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则可从现实生活与仿生学之间的联系进行提问。
三、1.C
2.设问
3.(1)√
(2)×
(3)√
4.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可以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可贵的科学资料。
5.②
①
③
四、1.(1)日新月异
(2)拭目以待
2.①单片镜 ②佩戴不方便 ③长柄眼镜和夹鼻眼镜
3.A
4.示例:不正确。程程,医生建议,近视度数在100度以下,可以不用佩戴眼镜,而且隐形眼镜佩戴时间过长容易引起眼睛干涩。儿童的眼睛还处于发育阶段,并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所以我建议你不要佩戴眼镜,平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即可。
五、1.壁虎
蜘蛛
2.ABC
3.√
×
4.(1)B
(2)D
(3)A
(4)C
示例:这种装备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坏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