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学期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资料:《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同步导学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秋学期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资料:《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同步导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7 14:16:22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制作:泉州实验中学  李汇
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小学开始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2001年4月28日与已故诗人海子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
阅读诗歌,整理每节的内容。
1、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告别北京
2、火车开动离京 迷惘失落
3、幻觉叠合 眷恋母爱
4、告别亲人 回归现实
5、物我颠倒 漂泊无依
6、7、依恋北京 惶惑无助
诗人的情感思路
迷惘、恐惧(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震惊、绝望(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全诗把诗人对故乡佳人的留恋,对自己现状和未来的惶惑和无助表现得深刻彻底。
全诗主题
本诗通过诗人对个人遭际的速写式的记录,描写了诗人告别北京时的悲凉场面,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汇聚到“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一瞬间,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每每读此诗,那荡气回肠的感觉伴随着油然而生的勇气,令我不顾一切的吼出来,用声嘶力竭的咆哮宣泄一往无前的悲愤。每每读完此诗,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在翻腾激扬彭湃的心绪后,又带给我无畏的缄默。《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同步导学
四川 何泽彬
学习内容指要
1.生字识记
骤然(zhòu)
缝缀(zhuì)
窗棂(líng)
2.多音辨读
3.形近辨析
4.词语解释
骤然:突然。
吃惊:受惊。
5.作家作品
食指(男)(1948—)原名郭路生。原籍山东,生于北京。15岁开始诗歌创作。1964年高中升学考失利,在文化补习班接触了当时前卫的秘密文学团体“调诗社”及“太阳纵队”中的文学青年。
1965年开始他的重要作品《海洋三部曲》的第一部分《波浪与海洋》的写作,同年考入北京五十六中学高中部。文革爆发,中学停课,他站在时代的背景上写出一代青年的失落,《鱼儿三部曲》、《海洋三部曲》的另两部、《命运》、《书简》、《烟》、《酒》、《相信未来》等是当时的代表作品。1988年,他的第一本诗集《相信未来》(漓江出版社)出版面世。1992年,《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出版,引起较大反响。1998年《诗探索金库·食指卷》出版。他是个天然的甚至是宿命的诗人,纯净的抒情体现出健康的平民风格,与当时青年一代的精神脉息紧密相通,诗歌语言节奏铿锵易于朗诵。他“文革”中的作品中也有一些平庸的应时之作,但掩不住天性中的叛逆成分,他的灵感在那些广为流传的诗作中显现。“文革”后的诗更加深沉,在沉静中寻找力量。
6.结构图示
重点难点精析
1.诗中第二节“剧烈的抖动”“吃惊地”等词语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境?
解析: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因为这是时代的剧烈抖动,人们吃惊的时代的盲动。诗人往往是时代的先知。知识分子在这场运动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因为文化大革命从一开始就以文学艺术作为其主要批判领域,虽然在它的背后有着更为险恶的政治权力斗争作为枢纽。
2.如何理解第5节的内容?
解析:火车即将离开车站,许多送行的人在和即将远去的亲人告别,在诗人看来,是告别的声浪如同要卷走车站,表明送行的人很多;后两句本应是火车缓缓地移动,但诗人用一种物我颠倒的错觉——“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传达出心声:脚下的大地仿佛被掏空,自己要被北京、被故乡抛弃,此后将到异地漂泊谋生。写出诗人的失落伤感。
3.北京和母亲是如何叠合在一起的?
解析:诗歌中多次提到对母爱的依恋,因为,在诗人的心中,北京和母亲始终是叠合在一起的。北京是诗人的故乡,她和诗人血肉相连。诗人“抓住她的衣领”,对着她“大声地喊叫”。离开母亲,诀别北京就是让茫然与绝望抓住了青年的手。
4.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可以借鉴之处?
第一、词语运用:语言朴实,亲切自然。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淳朴的语句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第二、中心表达:文章通过对火车开动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
第三、表达方式:诗人通过对火车在四点零八分开动这一历史瞬间的放大,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通过对个人遭际的速写式的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第四、写作借鉴:诗人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来表达对故土的留恋。如“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这样能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这是我们需学习借鉴的。
知能同步测控(100分)
知识巩固
一、积累运用(24分)
1.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恻(cè)隐 豁(huò)免 中流砥柱(dǐ)
B.舀水(yǎo) 兜(dōu)着 庖(páo)代
C.懦(rú)弱 冒昧(mèi) 慷慨解囊(náng)
D.招揽(lǎn) 茫(máng)然 扯(chě)断
2.选词填空。(2分)
这件事情发生得太①了,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时间在这一刻②死去,呼出的气体凝固在风中。(骤然、突然)
3.“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一句,化用了唐朝诗人盂郊的《游子吟》,请写出这首诗。(4分)
4.根据当时知青离别的心情续写一句(字数不必相同)。(3分)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浪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
5.根据文后要求,在原文上直接修改。(3分)
①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花红草绿……大自然曾经如诗如画。②机器的轰鸣,林立烟囱吐出的长长“黑龙”,机动车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大量污水的任意排放,将人类无情地推入污浊的世界。
要求与提示:A句①有一处表达有误,请加以修改。B句②有一个错别字,请改正。C句①句②句意不连贯,请在句②前加一个词语,使句意通顺连贯。
6.《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但“机关算尽大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_______;还有一个女子,她寄人篱下,渴望真挚的爱情,但在森严冷漠的封建大家庭中,只能凄婉地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个人就是________。(2分)
7.请在以下短文的横线处为书店老板设计一句幽默答话,让盛气凌人的名作家听后羞愧不已。这位很傲慢的作家要来某书店参观。书店老板想给他上一课,于是把所有的书撤下,全部换上该作家的书。作家来到书店后,心里非常高兴,问道:“贵店只售本人的书吗?”“当然不是。”书店老板回答后继续说,“ 。”(3分)
8.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你的看法。(4分)
朱永新教授等认为当前部分国民心态浮躁与疏远于阅读、远离经典、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有极大关联。因此,提出建立“国家阅读节”。
余秋雨则明确表示反对。其理由是:一、现在已有“国际阅读日”,没有必要增加类似节日;二、在网络阅读日趋流行的今天,阅读不是欠缺,而是灾难;三、在今天,阅读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余秋雨说,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的是浪费生命。
不久,朱永新有发文《余秋雨先生,请不要误导中国人》。
两种争论十分激烈,也在各地引发是否设立阅读日的讨论。
作为中学生,你认为是否需要设立“嘉兴青少年阅读日”?请根据你的体会,简要写出理由。
(2007年·嘉兴市)
二、精段阅读(18分)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9.概括所选各小节中诗人的情感(四字词语)。(4分)
10.“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是何意思?(3分)
11.“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如何理解这句话?提示:抓住亲人对诗人的留恋、祈盼来考虑。(4分)
12.如何理解“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谈两种情况)(4分)
13.“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在物理上讲是参照物的问题,作者用在这里表达了怎样的心声?(3分)
能力迁移
㈠类文阅读题(15分)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于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4.用象征手法表达残酷的现实,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了怎样的情感?(4分)
答:
15.“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3分)
答:
16.反复咏唱“相信未来”,对表达诗人的感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答:
17.对诗中“我”“我们”“她”三个形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中的“我”是一个虚构的形象,不是指作者自己。
B.“我们”包含作者自己以及千千万万对生活失望的人们。
C.“她”泛指未来的人们。
D.“我们”和“她”指代的内容相同。
1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诗人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年代里仍然执着地相信未来。
B.诗中的“固执”并非贬义,显示出作者相信未来的执着。
C.“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说明作者当时还很幼稚很年轻。
D.“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㈡拓展阅读题(13分)
冬 雪
冷雪峰
下雪了。细小的雪花还在窗前灯光的映射下三三两两地缓缓飘落着。在房上、树枝上、地面上却已被两寸来厚的绒绒积雪覆盖了。这是多么难得的一场大雪啊!我兴奋地捧起一把松软洁白的雪揉搓在脸上,神情倍加清爽。退休后,为了清净,我们老两口在农村租了一套带有小院的住房住了下来。每天早晨我都要参加老同志们自发组织起来的清扫队的活动,今天也不例外,我抗起扫把上路了。一边舒心地欣赏着美丽的雪景,一边贪婪地呼吸着冰冷的空气,虽然是京郊农村,也难得有这么清新的早晨啊。
入冬后也下过两场小雪,都不大,由于天气较暖,雪花刚落地也就熔化了,真的还赶不上北国的一场秋霜。说起雪来,我最爱黑龙江的雪,下乡到北大荒的那些年才真的体会了雪的风采……
九月底十月初,北京正是百花斗艳、香山看红叶的季节,往往第一场大雪就降临在了北大荒,降临在完达山北麓的三江大平原上。而且一来就是那么铺天盖地,天空阴沉的象是被浓墨泼染一样,大大小小的雪花沸沸扬扬地飘落着。那时杨、柳树叶刚刚枯黄,还没完全掉落。柞树、水曲柳、核桃楸等耐寒的林木也是新换上桔黄、浅褐和血红的艳装,却利马都披上了白衣。但十月底前下的雪,除了山林和高楼大厦的背阴处,一般也都保不住,多则三五天,少则一两天也都化了。白天熔化,夜晚又冻结,可苦了农做的人们,还没来得及收完的玉米和大豆地里不但泥泞不堪,干起活来手套和鞋子都湿淋淋的,冻手冻脚的劲儿就甭提了。
真正的冰天雪地是在立冬以后,大河、小溪、水库、湖泊都被冰面覆盖着,地表面也开始冻结了。这时再下的雪,不管是鹅毛大雪,还是零星小雪,都被冰冷的大地所积蓄着。一场场的雪,一次又一次地给山林、原野披挂着银装,北大荒的原野和山林就形成了独特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季景色。
北大荒初冬的雪也和北京的雪一样,是人们所熟知的美丽的六角形结晶。当气温降到零下二十多度时,天空再落下的雪,可就是大大小小的冰雪团儿了,如同小米粒和大米粒似的冰渣儿落到身上都能听到哗哗的响声。
在北大荒漫长的冬天里是看不到朵朵儿棉絮状的白云的,要么是晴空万里,瓦蓝瓦蓝的天上或许能见到几丝马尾云展现。要么是灰涂涂的云层覆盖着苍穹。阴云总是从西、西北方向如同是块大幕布缓缓地拉过来,直至铺满天空。有时如同一层薄纱,还能见到日月的光斑。有时则如墨染,天昏地暗,伴随而来的不是纷纷飘落的雪花,就是狂风摔打着的冰渣雪团儿……
北大荒下雪还有个规律,那就是雪后三天风。不论是阴天还是晴天,雪花和冰渣儿又会被暴风卷挟着,在旷野、在山林、在村庄里横扫竖滚地漫天飞舞着,直搅得天昏地暗、日月失色。它们覆盖着村庄,抹平着沟壑,又将一道道坚硬的雪龙堵塞在大公路上……这就是北大荒有名的“烟儿炮”天气。
记得六、七十年代的冬天,雪下得都特别大。那时,原始山林还没被砍伐,草甸沼泽也星罗棋布地沿着山脚或是小溪排列着。一场场风雪堆积着,又被“烟儿炮”转移着。没多久,村子西北面的茅草房后面,积雪就好象小山似的盖过了屋顶。为了交通不受阻,各生产队都出动了推土机清理着公路上的积雪,当你在两侧堆积着两、三米高的雪墙的公路中行走之时,真不亚于穿越在雪域高原的冰山雪谷之中……
我爱北大荒的雪,不管是婀娜飘舞的小雪,还是铺天盖地的大雪,不管是各式各样美丽的六角形结晶,还是如同米糁子似的冰渣雪团儿,我都会站在雪地中欣赏着它那洁白无瑕的身影,吮吸着被它净化过的清新空气……
雪停了。天刚麻麻亮,村子里的小路上已经刻出了行行的脚印和宽宽窄窄的轮胎轨迹,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我们几个离退休的老伙伴依然准时地来到了村东头的大公路上,多么难得的一场好雪啊!我们真有些舍不得如同每天义务清扫公路一样的把它们扫掉呢。
19.你觉得作者冬雪的态度是怎样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4分)
答:
20.结合加点的词语说说作者看见“冬雪”的心境两种境况。(3分)
答:
21.你如何理解“下雪了”和“雪停了”?(3分)
答:
22.下乡到北大荒,作者一定吃了不少苦,为什么还“爱北大荒的雪”?(3分)
答:
表达体验
23.话题作文。(30分)
唐诗曰“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宋诗说“春色出墙来”“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寻常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写一片不少于550字的文章(写诗歌一定要注意意象,字数可以自我把握)。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知能同步测控参考答案】
1.C.
2.①突然②骤然。
3.略,查阅相关书目或者网络。
4.一道茫然的印痕刻在心里。其他答案表意相近即可。
5.王熙凤 林黛玉
6.A“红花绿草”改为“花红草绿”。B“副”改为“幅”。C“机器”前加“然而”。
7.这些书一直都没有卖出去。
8.参考示例①设不设节日不是很重要,关键是我们大家要认同“阅读”,尤其是青少年要加强阅读。如若不然,便是形式而已;如若认同了,一个国际读书日就足够了,何必再增设“嘉兴青少年阅读日”呢?②其实设阅读日不是目的,最根本的是要提高青少年的阅读意识,呼吁大家真正地读书,读好书。赞成增设“XX青少年阅读日”。③阅读好的书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品位。没有阅读,那是我们民族乃至世界文化如何传承?赞成设立“XX青少年阅读日”。
9.迷惘失落、眷恋母爱、回归现实、漂泊无依。
10.离家的诗人,感觉自己的前途就像风筝一样飘摇不定,同时又希望风筝的线牵在母亲手中,自己不至于迷失了方向。点拨:要联系风筝的特点来考虑。
11.火车即将开动,面对亲人的送行、依恋,诗人由开始的惘然到真正体会到了这种感情,体会到这一走可能永不再回来,于是把头探出,和亲人告别,表现了难以割舍之情。
12.①:形象地说明离开北京犹如母亲的针穿透诗人的心胸,是离别的痛②:针线穿透“我”的心胸,我和母亲(也指北京)便血肉相连了。与后文的风筝照应。
13.脚下的大已经被抽空,自己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故乡)抛弃了,此后将漂泊,没有里身之地。
14.被蛛网查封的炉台、紫葡萄化为露水、鲜花在别人怀中。这些意象蕴涵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失望与悲哀,凄凉与迷惘。
15.相信年轻的生命经过无数次的迷途、探索、失败,一定会正视残酷的现实,克服困难,创造出新的生命。
16.⑴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以热情与执着去面对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突出强调;“相信未来”,相信未来客观公正的评定,相信未来的美好,相信理想一定能实现。⑵反复咏唱 “相信未来”,一唱三叹,不断强化坚定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具有崇高的悲剧感。
17.B(A诗言志,诗中的“我”是抒情主体——作者本人;C“她”指未来觉醒的人们;D不符合文意)
18.C(用“孩子的笔体”并非说明作者年轻、幼稚,而是突出“我”相信未来信念的纯净、执着、神圣而又充满希望。)
19.爱。可以看出的地方:①“我兴奋地捧起一把松软洁白的雪揉搓在脸上”,与雪亲密接触且“神情倍加清爽”。②“一边舒心地欣赏着美丽的雪景”连雪带来“冰冷的空气”也要贪婪地呼吸③清楚地记得北京和北大荒的雪④直接抒发,“我爱北大荒的雪”。其他答案正确也可。
20.作者的心境是思念即在北大荒思念家乡北京,在北京怀念北大荒的日子(包括雪)。
21.可以理解为:①分别指下乡到北大荒和下乡到北大荒的日子结束了;②单纯的文章首尾的照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22.作者爱的是在北大荒的劳动和生活,是曲折的经历,是单纯与清新。“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