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第一课时
七律·长征
5
走
近
作
者
毛泽东(
1893-
-1976)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曾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主要作品有《沁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写作背景
1934年,红军主力因为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从根据地撤出,进行长征。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到达了陕北。毛泽东回顾这一年来红军走过的路程,诗兴大发,满怀豪情地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什么叫七律呢?
同学们观察下面两首诗有什么特点?
整体感知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每篇为八句,押韵对仗。
每句七个字……
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简介:七律
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同学们知道红军都经过了哪些省吗?
简介:长征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进行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归纳总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这首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五岭的险峻
乌蒙山的高耸
金沙江的天险
大渡河的险恶
岷山千里雪
我会写
律
崖
渡
索
lǜ
yá
dù
suǒ
我会写
书写指导
dé
索
下面是“
”,不要误写
“系”。
归纳总结
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理解这首诗中描绘的五幅威武雄壮的画面。
会写“律、崖”等4个字。
第二课时
七律·长征
5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首
联
平平常常
山无数,水无数,隐含困难多、艰险多。
诗意理解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诗意】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颔
联
弯弯曲曲
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诗意】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水流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颈
联
示例:他蛮横(
)地一把扯下墙上的横(
)幅。
横
(蛮横)
(横幅)
héng
hèng
hèng
héng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意】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尾
联
红军
全都喜笑颜开
通读全诗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五岭的险峻
乌蒙山的高耸
金沙江的天险
大渡河的险恶
岷山千里雪
五岭山脉
磅礴的乌蒙山
金沙江
大渡河
岷山
五岭
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乌蒙山
金沙江
中国长江的上游。因江中沙土呈黄色得名。
岷山
甘肃西南部的山脉。
知识链接
第一部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哪个词概括了红军所遇到的困难?
万水千山
总起句
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诗词赏析
(2)红军面对艰难困苦时的是怎样的表现?
不怕困难,只是把困难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不怕
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大家觉得这困难难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攀五岭
越乌蒙山
难
弯曲、绵延不绝
高大、险峻
(2)红军战士是怎样对待攀山越岭的困难的?
腾细浪
走泥丸
夸张,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对“山”的征服,显示出红军战士藐视一切困难的态度。
(3)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红军又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在克服困难后的心情是怎样的?
渡金沙江
夺泸定桥
水势湍急
只剩铁索
暖
寒
(2)“暖”“寒”这两个字的妙处在哪里?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时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一“暖”一“寒”既呈现了客观现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出红军神勇无比的形象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红军将士喜从何来?他们在克服困难后的心情是怎样的?
红军将士们翻越了“千里雪”的岷山,胜利在望。“尽开颜”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体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喜”“尽开颜”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因为毛泽东主席希望并相
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
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这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畅所欲言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怀有坚定的信念,不断以红军长征的精神来激励和鼓舞自己,就一定能够战胜千难万苦。
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主旨归纳
总起——不怕远征难——只等闲
分述——万水千山
总结——三军过后——尽开颜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
五岭——(腾
乌蒙——(走)
金沙江——(暖)
大渡河——(寒)
岷山——(喜)
层次梳理
大家知道长征的胜利具有怎样的伟大意义吗?
拓展延伸
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第二,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不足三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第三,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气势。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读第二句时,“逶迤”“磅礴”要重读,突出五岭连绵不绝,乌蒙山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艰难。
课后习题
背诵指导:背诵时按诗词意思记忆。如:首联(1~2句)总写红军不怕困难;颔联、颈联(3~6句)列举了红军“攀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江、夺泸定桥”等几件“不怕难”的具体事例;尾联(7~8句)总结全诗,表达出红军长征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表达了对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充分表达了诗人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