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检测题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检测题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8 15:0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语文七上
第三单元检测题(含答案和解析)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19小题(不包括作文),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给下面下划线字注音。(2分)
覆(???
)???
攒(???

(2)“拔”用音序检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_。(2分)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缠络”的同义词是“缠绵”。
B.两个画线句都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C.“攒”的意思是“凑在一块儿”。
D.“色味都比桑棋要好得远”中“好”既不是名词也不是动词。
2.根据提示填空。(每空1分,共8分)
(1)《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

______

(2)博鳌论坛在北京开幕,请你引用《论语》中的,来表达我们对世界各国嘉宾的欢迎之情


(3)《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言是


(4)本文中表达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


3.名著阅读(本大题共4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
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1)这段文字选自散文集《?
?
?
?
?》。这里的“全县中最盛的会”指的是?
?
?
?
?
?
?
?;父亲要“我”拿的书是《?
?
?
?
?
?
?
??》。
(2)在这篇文章中,“我”的心情变化是怎样的?你对文中的父亲的教育方式如何评价?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
④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比我的文字直截了当,美丽得多??
⑤“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⑥“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撩逗酒姑娘了。
A.③①⑥②⑤④
B.③⑤②⑥①④
C.③⑥①②⑤④
D.③②①⑥⑤④
5.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8分)
学完本文,同学们被海伦?凯勒的坚强感动,在班级开展“微笑面对生活”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活动一:拟写主题]请围绕“微笑面对生活”,结合语境,补全下面的主题标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有乐总需放歌。
(2)[活动二:设计形式]请参照示例,再设计两个活动形式。(2分)
①办专题板报?
②写话题作文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三:畅谈感悟]面对挫折,杜牧有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3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每题4分,共16分)
[甲]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__??___;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__??___。”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儿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乙]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凯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
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噶也出来了。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
“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了,拿这篇文章去看去,抄下来去看去。”一位本家的老辈严肃地对我说,而且递过一张报纸来。接来看时,“臣许应骙跪奏……”,那文章现在是一句也不记得了,总之是参康有为变法的;也不记得可曾抄了没有。
仍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选自《琐记》)
[丙]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选自《藤野先生》)
6.围绕“成长”这一主题,雅集小组选读了鲁迅求学的三个片段,请你填写下表。
时期
地点
事件
童年
绍兴三味书屋
(1)
少年
南京矿路学堂鲁
鲁迅阅读赫胥黎的《天演论》而入迷
青年
仙台医学院
(2)
7.请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试分析句中画线的标点符号的作用)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试分析句子中包含的情感)
8.从故乡到南京,再到日本,求学中的鲁迅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鲁迅不断地在成长。请你结合以上选文内容,分析鲁迅不同时期的形象。
9.鲁迅的成长轨迹:离开绍兴,选择去南京求学;到日本留学,选择学医;放弃学医,选择从事文艺活动。请结合《朝花夕拾》的内容,说明鲁迅每次选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他的成长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每题3分,共12分)
一个鸡蛋的温暖
雪小禅
①他是一个自卑的孩子,十五岁,长得又瘦又小,而且他的家庭让同学们看不起,他父亲是卖水果的,母亲在学校旁边做修鞋匠。
②他的同学全是这个城市中有钱人的孩子,或者父母是有权有势的;他是一个例外,他的父亲没受过教育,花了很多钱让他上了这个重点中学。
③从来的那天起,他就受到歧视,他穿的衣服是最不好的,别的孩子全穿名牌衣服,书包和铅笔盒都是高档的。有人笑话他的破书包,他曾经哭过,可他没告诉过父母,因为怕父母伤心难过,因为这个书包还是妈妈狠下心给他买的。
④对他最好的就是吴老师,吴老师总是鼓励他,总是笑眯眯地看着他,吴老师长得又年轻又漂亮,好多孩子都喜欢她。
⑤圣诞节到了,所有孩子都给老师买了平安果,都是在那个最大的超市买来的。有包蛇果的,有包苹果的,一个平安果便宜的要十块,贵的要几十块,他没有钱,他也不想和父母要钱,于是他煮了家里的一个鸡蛋,打算送给吴老师。
⑥他小心翼翼地拿着那个鸡蛋,用一张好看的红纸包上,同学们问他:“你包的什么?怎么这么小、这么难看?”他说:“鸡蛋,送给吴老师的。”
⑦所有人都哈哈地笑着,他自卑地低下头,他想:是啊,送给老师,老师会不会也笑话我?
⑧但想不到吴老师不但没有笑话他,而且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同学们,这是吴老师收到的最与众不同的礼物,这说明这个同学很有创意,其实不必给老师买什么平安果,有这份心老师就很高兴、很激动了。”
⑨他哭了,觉得老师对他真好。他总以为自己是穷人的孩子,会受到歧视,总以为自己没有尊严,但老师给了他极大的鼓励。老师还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从前,一个小女孩,她家很穷。有一天,她的母亲带着她去给校长送礼,让孩子转到这个中心小学来,她的母亲说明了来意,并把家里的唯只老母鸡送给了校长。校长说:“谁要这破东西?我们早就吃腻了老母鸡,连小柴鸡都不爱吃了。”
⑩那句话刺伤了小女孩和她的母亲。她没有去成中心小学,小女孩还在她们村子里上小学,但她明白了自己应该发奋努力。她年年考第一,最后以全乡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县里的一中。后来,她又考上师范,在一所小学里教书。
?孩子们听完这个故事都很感动,吴老师说,那个女孩子就是我。
?他听了,眼里已经有了眼泪。他没想到,老师也是穷苦孩子出身,老师也给人送过礼,而且被拒绝了!相比而言,他多幸福啊!
?老师说:“同学们,大家应该知道,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所以,这个鸡蛋是不是老师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大家都鼓起了掌,而他趴在桌子上,哭了。
10.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11.分析文章题目《一个鸡蛋的温暖》有什么作用。
12.文章第⑨⑩段运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13.文中的吴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4分)
(一)读《《论语》十二章》课文,完成下列题目。(10分)
1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学而时习之??
元方时年七岁
B.不亦乐乎???
公大笑
C.吾日三省吾身?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D.有朋自远方来?
不自量力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6.曾子每天“三省”的是哪些事?
17.下列语句有讲学习态度的,有讲学习方法的,有论品德修养的,请分类。(填序号)
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
④人不知而不愠。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⑥吾日三省吾身。
⑦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写学习态度的是:________
(2)写学习方法的是:________
(3)写品德修养的是:________
(二)诗歌鉴赏(4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8.诗句中的两个“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19.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诗。
四、作文
20.任选下面一题作文。(50
分)
(1)
题目:你在,就心安
要求:①以记叙、描写为主,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②内容充实,行文流畅,能表达真情实感。
(2)流水不争先,争的是奔流不绝。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启迪?请自选角度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体要明确。
[注意]选择上面任一题作文,都要遵循下列要求:
①全文不少于600字,但不要超出所给字格;②文中如出现校名,请用育英学校、思齐学校代替;如出现人名,请用小刚、小志、小芳、小晶代替。
答案和解析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5页,20小题(不包括作文),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答案】(1)fù?
?cuán
(2)B?
?ba
(3)A
2.【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2)有朋自远方来
?
?不亦乐乎
(3)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答案】(1)朝花夕拾?
五猖会?
鉴略
(2)由兴高采烈变为无精打采。父亲的教育内容艰深,教育方式单一,没有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4.【答案】A
【解析】本题③句为起始句,引出雪景;按诗词的时间推断,应是从日暮到第二天早晨,排序应为:①⑥②⑤,正确的顺序是:③①⑥②⑤④。
5.【答案】(1)示例:生活很美记得微笑
(2)示例:讲励志故事?
开展辩论赛?
谈生活感悟
(3)示例: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打击,我们应把失败看作成功的垫脚石,微笑面对生活,这样我们就会树立信心,走向成功。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每题4分,共16分)
6.(1)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和玩耍
?(2)鲁迅看到枪毙中国人的电影,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
7.(1)问号与感叹号连用,表达了先生看到书房里没人时的疑惑、惊讶,继而明白学生去外面玩耍后的愤怒。
(2)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表达了鲁迅的惯懑以及作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
8.甲文中,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描绣像,可以看出当时的他是一个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有着童真童趣的孩子。乙文中,鲁迅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时阅读《天演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向往新思想、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好学不倦的少年。从丙文中的看电影事件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有着救国救民理想的爱国青年。
9.鲁迅第一次选择是为了离开绍兴城中熟识的人,别寻“另一类的人们”去,寻找新的希望;去日本留学是要学医,救助像他父亲那样被耽误的病人,战时还可以做军医为国效力;“弃医从文”是因为目睹了中国人围观日本人杀中国人,认识到中国人精神的麻木,认识到需要从文化上医治民族的病症。
启发示例:一个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要把自己的选择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相结合,这样才能做出最好的选择。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每题3分,共12分)
10.交代了“他”的家境,引起下文,为下文的故事做了铺垫。
11.点明文章的主旨,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2.插叙。交代了吴老师这样对待“他”的原因,为下文写“他”的感动做了铺垫。
13.吴老师是一个心地善良、善于教育学生、讲究教育方法的人。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4分)
(一)读《《论语》十二章》课文,完成下列题目。(10分)【答案】
14.B
15.(1)(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追求它为乐的人。?
(2)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而且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16.为别人做事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否讲诚信;老师讲授的知识是否温习过。
17.(1)⑤⑦?
(2)①②③?
(3)④⑥
(二)诗歌鉴赏(4分)
18.诗句中的两个“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若”是好像的意思,表明大海吞吐日月、包容万象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是虚写,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19.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诗。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让人感受到了坚定和倔强。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